于金明院士: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探索与未来方向 | 2025CSCO BOC/BOA

医学论坛网

4天前

金明院士指出,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谈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应用场景,于金明院士认为,目前在肺癌、黑色素瘤以及头颈部肿瘤中开展的研究较多,临床实践也相对成熟。

癌症治疗的前沿战场上,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正逐渐成为攻克肿瘤的新希望。2025年7月4日至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 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CSCO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就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临床应用前景以及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尽管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当前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联合方案的优化选择、最佳时序安排、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缺乏以及毒副作用的协同管理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次访谈中,于金明院士就当前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瓶颈——如联合方案优化、时序安排、疗效预测标志物缺失及协同毒性管理——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分享了领域内重要研究进展。

专家介绍

于金明 院士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共十七大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名誉校(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山东省医院协会名誉会长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杂志主编或副主编

放疗与免疫治疗:协同作战的策略与挑战

于金明院士指出,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从晚期患者的治疗探索到局限期患者的临床研究,再到早期患者的治疗实践,这一联合模式在不同疾病分期和治疗场景中展现出了多样化的效果。于金明院士提到,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并非简单的“1+1”模式,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把握治疗的顺序和策略。

在治疗顺序的选择上,于金明院士认为,多数成功案例支持“放疗先行”的策略。放疗能快速杀伤肿瘤细胞,促使其释放大量抗原,同时使“冷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缺乏的肿瘤微环境)转化为“热肿瘤”(炎症型微环境),为后续免疫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如果先进行免疫治疗,虽然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但随后的放疗可能会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对免疫细胞造成杀伤,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举例来讲,2025年ASCO上公布的一项早期联合治疗研究结果为阴性,这进一步说明了治疗顺序的重要性。

于金明院士提到,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独特优势在于“远隔效应”——对肿瘤病灶A进行放疗并联合免疫治疗时,未接受放疗的病灶B也能获得良好疗效,这种“隔山打牛”的现象源于两处病灶表达相同抗原。目前,这一效应在骨转移的晚期患者中应用广泛,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选择。(编者注:目前,根治性治疗仍需探索最佳剂量与时序。)

尽管前景广阔,于金明院士仍强调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和临床专家共同协作,从分子机制和肿瘤微环境等层面深入探索,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

治疗场景持续探索:免疫治疗为部分晚期肿瘤提供长期生存可能

随着联合策略优化,免疫治疗能否扩大根治适用人群成为新的焦点。谈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应用场景,于金明院士认为,目前在肺癌、黑色素瘤以及头颈部肿瘤中开展的研究较多,临床实践也相对成熟。他特别提到,2025年ASCO会议的一个热点主题引发广泛关注——“免疫治疗或将成为根治手段,而放疗、化疗、手术等传统手段可能转为辅助角色”。这一观点虽具挑战性,但已有证据显示,部分特定人群可实现“无放疗(radiation-free)”、“无化疗(chemo-free)”甚至“无手术(surgery-free)”的治疗效果。

于金明院士认为,免疫治疗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但传统治疗手段仍不可替代。以肺癌为例,202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部分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可无需手术;另有研究证实,部分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阴,可避免放疗。这些进展表明,肿瘤治疗正从“一刀切”的传统模式,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转变,而创新思维与实践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关键。

人才培养:为肿瘤事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作为行业领军者,于金明院士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将其视为推动肿瘤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他认为,青年人才是医院与科室的生力军,更是国家医学事业的脊梁。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于金明院士分享了宝贵经验。他提出,“信任是最大的激励,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对于素质高、教育背景优秀的青年人才,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实践机会。目前,已有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学者走上院领导岗位,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他强调,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构建高层次培养体系不仅能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更能为肿瘤防治事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结

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从机制探索到临床转化,再到治疗顺序的优化,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而“免疫治疗或成根治手段”的提出,更是挑战了传统治疗理念,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这一变革进程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正如于金明院士所言,尽管肿瘤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科学探索、重视人才培养、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未来一定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让癌症不再是“绝症”,让更多家庭重拾健康希望。

金明院士指出,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谈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应用场景,于金明院士认为,目前在肺癌、黑色素瘤以及头颈部肿瘤中开展的研究较多,临床实践也相对成熟。

癌症治疗的前沿战场上,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正逐渐成为攻克肿瘤的新希望。2025年7月4日至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 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CSCO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就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临床应用前景以及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尽管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当前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联合方案的优化选择、最佳时序安排、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缺乏以及毒副作用的协同管理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次访谈中,于金明院士就当前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瓶颈——如联合方案优化、时序安排、疗效预测标志物缺失及协同毒性管理——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分享了领域内重要研究进展。

专家介绍

于金明 院士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共十七大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名誉校(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山东省医院协会名誉会长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杂志主编或副主编

放疗与免疫治疗:协同作战的策略与挑战

于金明院士指出,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从晚期患者的治疗探索到局限期患者的临床研究,再到早期患者的治疗实践,这一联合模式在不同疾病分期和治疗场景中展现出了多样化的效果。于金明院士提到,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并非简单的“1+1”模式,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把握治疗的顺序和策略。

在治疗顺序的选择上,于金明院士认为,多数成功案例支持“放疗先行”的策略。放疗能快速杀伤肿瘤细胞,促使其释放大量抗原,同时使“冷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缺乏的肿瘤微环境)转化为“热肿瘤”(炎症型微环境),为后续免疫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如果先进行免疫治疗,虽然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但随后的放疗可能会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对免疫细胞造成杀伤,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举例来讲,2025年ASCO上公布的一项早期联合治疗研究结果为阴性,这进一步说明了治疗顺序的重要性。

于金明院士提到,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独特优势在于“远隔效应”——对肿瘤病灶A进行放疗并联合免疫治疗时,未接受放疗的病灶B也能获得良好疗效,这种“隔山打牛”的现象源于两处病灶表达相同抗原。目前,这一效应在骨转移的晚期患者中应用广泛,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选择。(编者注:目前,根治性治疗仍需探索最佳剂量与时序。)

尽管前景广阔,于金明院士仍强调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和临床专家共同协作,从分子机制和肿瘤微环境等层面深入探索,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

治疗场景持续探索:免疫治疗为部分晚期肿瘤提供长期生存可能

随着联合策略优化,免疫治疗能否扩大根治适用人群成为新的焦点。谈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应用场景,于金明院士认为,目前在肺癌、黑色素瘤以及头颈部肿瘤中开展的研究较多,临床实践也相对成熟。他特别提到,2025年ASCO会议的一个热点主题引发广泛关注——“免疫治疗或将成为根治手段,而放疗、化疗、手术等传统手段可能转为辅助角色”。这一观点虽具挑战性,但已有证据显示,部分特定人群可实现“无放疗(radiation-free)”、“无化疗(chemo-free)”甚至“无手术(surgery-free)”的治疗效果。

于金明院士认为,免疫治疗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但传统治疗手段仍不可替代。以肺癌为例,202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部分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可无需手术;另有研究证实,部分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阴,可避免放疗。这些进展表明,肿瘤治疗正从“一刀切”的传统模式,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转变,而创新思维与实践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关键。

人才培养:为肿瘤事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作为行业领军者,于金明院士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将其视为推动肿瘤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他认为,青年人才是医院与科室的生力军,更是国家医学事业的脊梁。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于金明院士分享了宝贵经验。他提出,“信任是最大的激励,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对于素质高、教育背景优秀的青年人才,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实践机会。目前,已有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学者走上院领导岗位,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他强调,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构建高层次培养体系不仅能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更能为肿瘤防治事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结

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从机制探索到临床转化,再到治疗顺序的优化,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而“免疫治疗或成根治手段”的提出,更是挑战了传统治疗理念,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这一变革进程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正如于金明院士所言,尽管肿瘤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科学探索、重视人才培养、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未来一定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让癌症不再是“绝症”,让更多家庭重拾健康希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