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大力发展数字金融 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新华指数

2天前

近日,“智慧通普惠”个体工商户运行指数之金融服务指数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指数为114.04点,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主要动力来自金融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

近日,“智慧通普惠”个体工商户运行指数之金融服务指数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指数为114.04点,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主要动力来自金融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伴随着《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也逐步由“增量扩面”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

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4.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9万亿元。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经覆盖了约1/3经营主体。根据天津金融监管局的数据,2024年,天津市银行业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二投向了小微企业(含个人经营者)。天津银行2025年一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1.02%,高于去年同期22.62个百分点;余额同比增长94.31%,高于去年同期88.11个百分点。在“保量”的同时,天津银行也以“稳价”“优结构”为目标,重点服务“向早、向小、向硬”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客户群体发放低息贷款惠利企业,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本年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31BP。

数字技术助力破解普惠金融难题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有效解决普惠金融在规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不可能三角”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问题。随着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普惠金融依托数字化渠道打破了时空限制,为破解“不可能三角”提供了解决方法。

各大银行业紧抓数字化浪潮,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一方面通过数字金融全天候、全覆盖的优势,利用线上渠道等确保金融服务有效覆盖。另一方面利用数字金融可以更好开展迭代创新,有助于结合客户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等优势,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银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商业银行对普惠客群金融服务的风控能力,实现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数字化,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系数,从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进而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从目前来看,数字普惠精准触达、获客的优势明显,还有数字化客户的精细运营也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

聚焦痛点细化服务,提升普惠服务质量

下一步,银行在数字普惠方面的发力点不仅是基础金融业务服务,更重要的是给小微企业赋能,包括金融能力赋能和企业经营能力赋能,才能更好建立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和生态。首先,要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数智化水平,把数字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中,提升智能审批决策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其次,要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探索将财富管理、财务咨询、金融教育等纳入服务范围,帮助提升小微企业的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最后,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目前,各大银行在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无论是用户分类标准、产品服务类型均存在同质化的问题。银行应立足本土,洞察本地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和居民需求,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本地差异化竞争优势。(陆超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智慧通普惠”个体工商户运行指数之金融服务指数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指数为114.04点,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主要动力来自金融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

近日,“智慧通普惠”个体工商户运行指数之金融服务指数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指数为114.04点,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主要动力来自金融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伴随着《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也逐步由“增量扩面”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

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4.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9万亿元。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经覆盖了约1/3经营主体。根据天津金融监管局的数据,2024年,天津市银行业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二投向了小微企业(含个人经营者)。天津银行2025年一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1.02%,高于去年同期22.62个百分点;余额同比增长94.31%,高于去年同期88.11个百分点。在“保量”的同时,天津银行也以“稳价”“优结构”为目标,重点服务“向早、向小、向硬”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客户群体发放低息贷款惠利企业,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本年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31BP。

数字技术助力破解普惠金融难题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有效解决普惠金融在规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不可能三角”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问题。随着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普惠金融依托数字化渠道打破了时空限制,为破解“不可能三角”提供了解决方法。

各大银行业紧抓数字化浪潮,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一方面通过数字金融全天候、全覆盖的优势,利用线上渠道等确保金融服务有效覆盖。另一方面利用数字金融可以更好开展迭代创新,有助于结合客户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等优势,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银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商业银行对普惠客群金融服务的风控能力,实现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数字化,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系数,从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进而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从目前来看,数字普惠精准触达、获客的优势明显,还有数字化客户的精细运营也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

聚焦痛点细化服务,提升普惠服务质量

下一步,银行在数字普惠方面的发力点不仅是基础金融业务服务,更重要的是给小微企业赋能,包括金融能力赋能和企业经营能力赋能,才能更好建立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和生态。首先,要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数智化水平,把数字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中,提升智能审批决策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其次,要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探索将财富管理、财务咨询、金融教育等纳入服务范围,帮助提升小微企业的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最后,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目前,各大银行在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无论是用户分类标准、产品服务类型均存在同质化的问题。银行应立足本土,洞察本地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和居民需求,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本地差异化竞争优势。(陆超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