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一大批应届生涌入职场,开启他们的职场生涯。各大自媒体平台涌现出了一批新的vlog博主,来记录他们的工作日常、独居日常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调侃:怪不得最近挤地铁发现地铁上多了很多妆容精致、穿搭审美在线的小姐姐,原来是初入职场满怀期待的应届生小姐姐啊。也有网友感慨怀念初入职场的自己也是同等精致装扮,到了后期涂个防晒出门已是最大的尊重。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整整多出43万人。这一庞大数据迎面撞上的却是智联招聘冰冷的现实:2024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55.5%,这意味着近半学子徘徊在待业、灵活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的迷茫路口。更令人心惊的是,曾经被视为“金字招牌”的硕博学历光环正在急剧黯淡——2024年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骤降至44.4%,首次低于本科生(56.7%)。当哈尔滨汽配厂为博士开出3500元月薪,当甘肃企业为综合岗标出“研究生学历、2000元薪资”时,“学历贬值”的警钟已震耳欲聋,一场前所未有的“就业冰川期”已然降临。事实上,这场就业寒潮非一日之寒,是过去十年的累积爆发。十年间累积的9400万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却是仅约4600万的白领岗位需求,供需总量严重失衡。庞大的学历过剩群体在写字楼21%的高空置率映衬下,显得尤为苍白无力。岗位池的扩张远跟不上学历膨胀的速度。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一方面,代表未来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如AI、低空经济等,正高喊着500万人才缺口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课程体系却深陷技术迭代的“时差陷阱”。某光伏企业HR举着“月薪2万+”的牌子无人问津的窘境颇具代表性:“我们需要懂HJT电池的,可学生还在学淘汰的PERC技术”。教育供给与产业前沿需求严重脱节。与此同时,曾经吸纳就业的三大引擎——互联网大厂(缩招)、房地产(遇冷)、教培(整顿)的集体熄火,更是雪上加霜。另外,新一代求职者的就业观念正在激烈碰撞。提供着80%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仅能吸引18%的毕业生青睐。相反,73.1%的毕业生涌向仅提供约20%岗位的国央企“独木桥”,导致国考341.6万考生争夺4万个名额,报录比惨烈至77:1。体制内的“安全感”与市场端的“不确定性”形成巨大张力。有的人选择“慢就业”作为缓冲带。约18%的毕业生选择Gap Year或是二次考研。他们的逻辑是:“沾光的行业也可能瞬间熄火,我想用三年时间,换取更抗经济周期的长期核心竞争力。”有一部分求职者正疯狂投资自身技能。有数据显示,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拿offer的速度比纯文科生快3周,薪资高出62%。技能升级成为打破困局的关键钥匙。还有一部分求职者转向三四线城市,开辟新蓝海。近几年,三四线城市展现出更强的就业活力,岗位增速达8.7%,远超一线城市的2.1%。“县域电商运营”、“乡村规划师”等新职业需求激增200%,浙江乡村运营师年薪可达15万,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降维”但不“降值”的新选择。这段涉及1222万毕业生的“就业冰川期”,是一场残酷的“成人礼”。它宣告了单纯依靠学历文凭就能获得优越岗位的时代的终结,也迫使全社会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人才的培养以及产业与教育的衔接。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1.《1222万毕业生撞上“就业冰川期”,看谁在逆势突围?》,流浪的小说家2.《1222万求职大军压境!今年应届生的出路在哪?》,Hunt A K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