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新能源销量TOP10深度解析:谁在逆袭?谁在掉队?

财经头条

15小时前

摘要

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头部巩固、新势力分化、传统车企加速"的三级格局。比亚迪以35.2万辆销量稳居第一,同比增长25.7%;吉利汽车以11.5万辆销量跃居第二,同比增长80.7%;零跑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8%,成为新势力增长冠军。特斯拉中国销量虽环比增长近60%,但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滑5.4%,成为唯一负增长的入榜车企。政策环境从"普惠性"转向"结构性",购置税减免政策对30万元以下车型更友好,充电桩建设加速将推动纯电车型普及。小米汽车首次进入前十,交付量超2.5万辆,但产能瓶颈仍是其挑战。行业正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纯电车型主导市场趋势,新势力洗牌加速,预计2025年将剩76家车企,月销需达2.63万辆才能生存。

6月新能源销量TOP10榜单:格局重构与市场分化

2025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增长,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111.2万辆,同比增长29.8%,环比增长8.2%;上半年累计销量为546.9万辆,同比增长33.3%。在这一背景下,市场格局呈现"头部巩固、新势力分化、传统车企加速"的三级分化特征,TOP10榜单依次为: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特斯拉中国、鸿蒙智行、上汽通用五菱、零跑汽车、赛力斯汽车、奇瑞汽车、理想汽车。

比亚迪以35.2万辆销量断层领先,同比增长25.7%,稳居市场第一。其销量主要由王朝网和海洋网贡献(34.27万辆),方程豹、腾势等高端品牌销量合计约3.58万辆。比亚迪的强势表现源于其全系产品矩阵的均衡布局,覆盖10万至40万元价格区间,以及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和DM-i混动技术的持续升级。

吉利汽车以11.5万辆销量排名第二,同比增长80.7%,成为榜单中增长最快的车企之一。吉利汽车的销量包括吉利品牌、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的贡献,其中极氪品牌销量1.67万辆。吉利汽车通过雷神AI电混2.0技术和神盾电池等创新技术,实现了"技术+生态"的双轮驱动,推动其新能源销量快速增长。

长安汽车以7.63万辆销量位居第三,同比增长57.9%。其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33%,渗透率突破52%。长安汽车通过多品牌矩阵(启源、深蓝、阿维塔)和技术创新("北斗天枢2.0"计划推动L3级自动驾驶普及),实现了新能源销量的快速增长。

特斯拉中国销量为6.15万辆,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近60%。虽然特斯拉Model Y销量回暖至44,848辆,重夺销冠,但其上半年累计销量为263,410辆,同比下滑5.4%,成为唯一出现下滑的入榜车企。特斯拉销量波动反映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调整,通过金融政策刺激(如3年0息+5年超低息)和产品升级(如悬架调校、安全配置)来应对激烈竞争。

鸿蒙智行以5.27万辆销量排名第五,同比增长14.0%,旗下包括问界(赛力斯)、智界(奇瑞)、享界(北汽)等品牌。鸿蒙智行的销量增长主要受益于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赋能和问界系列车型的热销。

上汽通用五菱以5.13万辆销量排名第六,同比增长57.6%,其中五菱宏光MINIEV家族销量为26,111辆,同比增长153.2%。上汽通用五菱是唯一进入前十的合资厂商,其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低价车型在下沉市场的普及。

零跑汽车以4.80万辆销量位居第七,同比增长138%,连续四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零跑汽车的销量增长得益于其高性价比车型(如零跑C11、B10)和改款升级(续航提升)策略。

赛力斯汽车以4.47万辆销量排名第八,同比增长9.5%,其中问界系列销量为4.47万辆。赛力斯作为华为鸿蒙智行生态的重要合作伙伴,其销量增长主要受益于华为技术赋能和问界M8/M9等车型的热销。

奇瑞汽车以3.99万辆销量排名第九,同比增长31.8%。奇瑞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71,582辆,同比增长59.6%,1-6月累计销量达35.95万辆。奇瑞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其新能源品牌(如奇瑞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理想汽车以3.63万辆销量位居第十,同比下降24.1%,环比下降11.2%,成为榜单中唯一一家同比销量下滑的车企。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主要源于增程式技术路线面临的政策压力和市场竞争加剧。

市场格局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新旧交替"特征:一方面,传统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整合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新势力则面临产品同质化和产能瓶颈的挑战。同时,小米汽车首秀即杀入前十(交付量超2.5万辆),引发市场格局重构,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各车企市场表现分析:逆袭与掉队背后的逻辑

逆袭者:吉利与长安的新能源转型

吉利汽车6月销量同比增长80.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增长主要源于其新能源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

  • 技术突破:雷神AI电混2.0实现2.67L百公里馈电油耗与2100km综合续航,神盾电池通过8针同刺、5.8mm枪弹贯穿等极限试验,安全性能提升70%。这些技术突破使吉利新能源车型在性能和安全性上具备显著优势。

  • 品牌整合:完成极氪与吉利的合并,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效能提升。吉利汽车表示,合并后力争实现研发层面节省10亿元、采购层面节省几十亿元的目标。这种整合效应使吉利能够集中资源发展新能源业务,提高整体竞争力。

  • 产品矩阵:银河品牌成为增长先锋,6月销量90,222辆,同比暴涨202%,贡献了集团整体销量的37%。银河品牌通过精准定位主流市场,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长安汽车6月销量同比增长57.9%,新能源车型销量达45万辆,同比增长48.8%,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2%。其成功源于:

  • 多品牌矩阵:启源Q07连续三周蝉联25万内新能源SUV销冠,深蓝S09获中国专利金奖并开源核心专利群,阿维塔06上市48小时订单破1.25万辆。这种多品牌策略使长安能够覆盖不同价位和细分市场,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 技术创新:"北斗天枢2.0"计划推动L3级自动驾驶普及,率先在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支持135km/h高速AEB。这种技术下沉策略使长安能够在中低端市场提供高端配置,增强产品竞争力。

  • 全球化布局:海外市场表现亮眼,6月出口40,068台。长安汽车计划2025年海外销量达100万辆,泰国罗勇工厂已投产,产能20万辆。这种全球化布局使长安能够分散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掉队者:理想汽车的战略困局

理想汽车6月销量同比下降24.1%,环比下降11.2%,成为榜单中唯一一家同比销量下滑的车企。其销量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 技术路线先发优势丧失:理想汽车曾以增程式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但随着问界、深蓝、零跑等品牌在增程领域快速追赶,增程赛道涌入超15款竞品,理想的技术护城河正被填平。当理想仍在宣传增程的续航优势时,行业技术焦点已转向超充与智能驾驶,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将纯电续航带入1000公里时代,比亚迪超级e平台实现1000kW充电功率,5分钟补能500公里,理想引以为傲的"无里程焦虑"卖点在基础设施革命下迅速贬值。

  • 产品迭代陷入"复利陷阱":理想L系列自2022年底推出以来已近3年,虽有小幅升级,但核心架构与设计语言未变,消费者审美疲劳加剧。在竞品频繁推新(如问界M8、蔚来全新ES8)的背景下,理想"精耕单一爆款"的策略显露出疲态,产品新鲜感严重不足。

  • 智能化发展滞后:理想在智能驾驶(特别是城市NOA)的落地节奏显著落后于华为系,座舱芯片依赖高通8155,智驾算法未实现全场景覆盖,与华为ADS 2.0、小鹏XNGP的差距愈发明显。在行业竞争从"硬件比拼"转向"软件定义"的趋势下,理想汽车的智能化短板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 政策导向变化:多地取消对增程式车型的购置税减免,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2025年,购置税减免政策明确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而理想L系列部分车型售价超过30万元,无法享受全额减免,政策导向从"技术中立"转向"纯电优先",对理想形成直接冲击

新势力挑战者:小米汽车的市场突破

小米汽车6月交付量超2.5万辆,首次进入TOP10榜单。这一成绩背后是小米独特的市场策略与产品力的结合:

  • 精准定位与差异化竞争:小米SU7系列精准定位在追求品质与时尚的年轻消费群体,通过独特的设计和高端配置,与竞品形成鲜明的差异化优势。据统计,小米SU7在发布后的短短几天,就吸引了超过10万的预定用户,其中80%以上为年轻消费者。

  • 生态联动优势:72%的SU7用户持有小米手机,其中58%的用户看重智能家居联动功能。小米SU7搭载的澎湃OS系统实现了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连接,为用户提供了"人车家全生态"的跨界融合体验,这一优势在汽车市场中独树一帜。

  • 价格策略的成功:SU7 Ultra预售价为81.49万元,但实际发布价降至52.99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S Plaid,成功填补国内50万至80万元价格区间的空白。这一策略不仅大幅拉动订单增长,更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

  • 渠道创新与用户互动:小米采用"线上直播下单、线下体验交付"的轻资产模式,砍掉中间商加价环节,使车价下降20%成为可能。这种"光速卖车法"让传统车企措手不及,YU7发布当日,智界R7紧急全系降价2万元,多家车企连夜调整定价策略。

然而,小米汽车也面临产能瓶颈的挑战,北京亦庄工厂的产能已接近饱和,标配和中配车型的交付周期延长至约45周(明年2月以后),这可能影响其市场表现。

新势力领跑者:零跑汽车的高增长逻辑

零跑汽车6月交付48,006辆,同比增长超138%,创历史新高,连续四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其高增长背后的逻辑包括:

  • 产品矩阵完善:零跑C10、C11、C16三款主力车型贡献了超80%的销量,其中B系列车型(如零跑B10)销量增长迅速,5月交付1.4万辆,占公司当月交付量30.9%。零跑通过多车型布局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 价格策略精准:零跑B01开启预定,定位紧凑型车,售价10.58万元起,激光雷达版12.58万元起,续航最高可达650km。这种"高配低价"策略有效吸引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推动销量增长。

  • 海外市场拓展:零跑借助Stellantis品牌背书及渠道优势,加速海外市场布局,有望迎来增长第二周期。这种全球化战略使零跑能够分散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零跑汽车的成功表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性价比和全球化布局已成为新势力生存的关键因素

政策环境变化:对车企市场格局的深远影响

购置税减免政策:结构性调整与市场分化

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迎来结构性调整:

  • 免税额度限制: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 技术路线覆盖:纯电、插混、增程式、燃料电池车型均在减免范围内,但工业和信息化部可能通过《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调整技术标准(如续航、电池安全等)。

  • 换电模式支持:通过电池分拆核算,可降低计税价格。例如,若车辆总价30万元(电池10万元单独计价),则计税价为20万元,购置税减免2万元(20×10%),对高端车型(如蔚来、阿维塔)有显著节税效果。

政策变化对不同车企的影响显著分化

  • 比亚迪:主力车型多在30万元以下,可享受全额购置税减免,政策红利最大化。其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和DM-i混动技术的持续升级,使其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 特斯拉Model Y:起售价26.35万元,低于33.9万元免税门槛,购置税减免政策对其销量有直接刺激作用。特斯拉通过金融政策刺激(如3年0息+5年超低息)和产品升级(如悬架调校、安全配置)来应对激烈竞争。

  • 理想汽车:部分车型售价超过30万元,无法享受全额减免,叠加增程式车型可能面临技术标准调整,政策压力明显。理想L系列三款主力(L7/L8/L9)合计销量1.76万辆,环比降幅超16%,高端车型受政策免税额限制(如L9售价超30万元)及竞品冲击(问界M8/M9)影响显著。

  • 小米汽车:SU7标准版和Pro版价格在30万元以下,可享受全额减免;Ultra版(52.99万元)仅能享受3万元减免,对高端车型影响有限。小米通过精准定位与差异化竞争,成功填补国内50万至80万元价格区间的空白,技术实力直逼行业领军者特斯拉。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导向从"技术中立"转向"纯电优先",对增程式车型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这可能加速市场向纯电车型倾斜,对理想汽车等增程式技术路线依赖者构成挑战。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差异与车企策略调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强调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建设的区域差异对车企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 一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高,高端纯电车型(如蔚来、极氪)更易推广。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2,851座理想超充站,拥有15,655个充电桩,为理想纯电车型的推广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 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相对较低,增程式车型(如理想)和插混车型(如比亚迪)更具优势。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不足20%,乡镇覆盖率不足5%,车桩比超5:1,充电桩建设滞后制约了纯电车型的普及。

  • 政策推动下沉市场建设:国家规划到2025年建成1000个"充电示范县",京东、顺丰等物流巨头开始在乡镇布局"最后一公里"充换电网络,预计2025年三四线城市充电桩增速超50%,县城逐渐摆脱"充电盲区"困境。

区域市场差异要求车企采取差异化策略: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通过插混和增程式车型抢占下沉市场;而蔚来、极氪等高端品牌则通过换电站和超充网络布局一线城市,形成互补竞争格局。

理想汽车的应对策略:技术路线调整与市场定位重构

面对政策压力和市场挑战,理想汽车正在积极调整:

  • 产品矩阵完善:计划于7月推出家庭六座纯电SUV理想i8,9月推出家庭五座纯电SUV理想i6,形成"4款增程SUV+1款MPV+2款纯电SUV"的更完善产品谱系。理想MEGA Home版销量远超预期,使理想MEGA成为50万元以上不分能源形式的MPV销量第一。

  • 技术升级:2025款L系列车型全面升级至高通骁龙8295P芯片,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理想超充站建设加速,截至2025年6月22日,全国已有2,506座理想超充站,2025年底预计将建成4000座理想超充站,为纯电车型推广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 价格策略调整:2025款理想L7采用新的价格体系,Air版指导价降至30.18万元,确保30万元以下车型可享受全额购置税减免。理想L6销量1.9万辆,占理想总销量的46.0%,但L系列高端车型(如L7、L8)销量下滑,导致整体同比负增长。

然而,理想汽车仍面临品牌定位模糊的挑战。其既要高端溢价,又要走量的撕裂策略,导致资源分散在增程与纯电双线,既未能守住增程基本盘,又错失纯电市场窗口期。L6下探至25万元区间虽带来短期销量,却导致单车均价从37万元骤降至33万元,与问界M9反向拉开差距,陷入"高端失守、中端内卷"的双重困境。

小米汽车的市场潜力:SU7系列与YU7的爆发效应

SU7系列:从黑马到现象级销量

小米汽车自2024年推出首款车型SU7以来,市场表现远超预期。2024年全年交付量达到13.5万辆,超额完成目标,并在2025年1月继续保持月交付量超2万辆的强劲势头。2025年,小米汽车设定了35万辆的销量目标(原计划30万辆),并计划通过新车型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SU7系列的成功源于其核心技术与创新

  • 电机技术:V6、V6s电机已应用于SU7,V8s电机正在研发中,转速高达27200rpm,刷新全球纪录。

  • 电池技术:采用CTB电芯倒置技术,提升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这种技术使电池能量密度提高15%,同时降低电池成本。

  • 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即将进入内测阶段,为SU7用户提供更先进的驾驶体验。

  • 智能底盘: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48V线控转向等技术的研发,使SU7在操控性和舒适性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SU7 Ultra的性能优势成为其市场亮点,搭载三电机驱动,总功率1138kW,0-100km/h加速仅需1.98秒,极速达350km/h,综合续航可达1300公里,技术实力直逼行业领军者特斯拉。同时,小米汽车得益于母公司小米集团的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SU7 Ultra的电池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20%,这为其价格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YU7的爆款效应:挑战Model Y的野心

2025年6月26日,小米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发布,上市3分钟大定数量突破20万台,18小时锁单量飙升至24万台,创下了汽车工业史上的销售神话。YU7的定价策略极具攻击性,标准版25.35万起,比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直降1万元,却多出242km续航(CLTC 835km),全系标配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15分钟补能620公里,充电速度比特斯拉快40%。

YU7的市场定位精准:"用标准版打对手顶配"的性价比策略,直接冲击特斯拉Model Y的市场份额。据统计,YU7预订用户中57%年龄不足30岁,他们不再把汽车视为代步工具,而是科技生活方式的移动终端,这一消费群体正是小米的核心用户。

然而,YU7的交付周期长达57周(超13个月),产能成为小米汽车的"生命线"。目前,小米汽车旗下仅一座北京亦庄工厂投产,月产能约为3万辆,难以同时应付SU7系列和YU7系列的大量订单。尽管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7-8月投产,初期产能爬坡目标为8,000台/月,四季度目标提升至2万台/月,但产能瓶颈仍是小米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

技术壁垒与挑战

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将超过300亿元,涵盖电机、电池、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领域。其核心技术包括:

  • V8s电机:转速27200rpm,功率425kW,扭矩635N·m,获小米集团"千万技术大奖"及院士认可。

  • CTB电池技术:提升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但具体成本优势数据尚未明确。

  • 智能驾驶:YU7出厂即搭载HAD 1000万Clips版本,SU7需7月下旬升级。这种技术迭代策略使小米汽车能够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 800V高压平台:YU7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与5.2C超充能力,对充电基础设施依赖度高,其市场表现将与充电桩建设速度密切相关。

小米汽车也面临技术验证的挑战。SU7上市初期曾因个别事故引发安全质疑,YU7虽通过649万公里极端环境路测(-41℃至53℃)强化质量背书,但用户对"新势力"的安全信任仍需长期验证。此外,V8s电机的实测数据(如极速311km/h)虽亮眼,但量产版SU7 V8s需等到2025年底才上市,当前SU7系列销量尚未受益于该技术。

市场格局预测: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的变化趋势

行业竞争格局: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正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这一趋势将导致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

  • 传统车企:比亚迪、吉利、长安等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整合巩固优势地位,预计2025年全年销量将分别达到430万辆、300万辆和150万辆。比亚迪凭借其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和DM-i混动技术的持续升级,稳居市场第一;吉利通过雷神AI电混2.0技术和神盾电池等创新技术,实现销量快速增长;长安通过多品牌矩阵和技术创新,抢占不同价位市场。

  • 高端新势力:蔚来、极氪等通过智能化技术(如XNGP、AR-HUD)维持竞争力,但需解决产能瓶颈和财务压力问题。蔚来6月交付24,925辆,同比增长17.5%;极氪6月销量43,012辆,连续4个月突破4万大关。

  • 性价比新势力:零跑、小鹏等凭借高性价比车型(如零跑C11、小鹏G6)和改款升级(续航提升)实现销量增长。零跑6月交付48,006辆,同比增长超138%;小鹏6月交付34,611辆,同比增长224%。

  • 跨界新玩家:小米汽车凭借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创新快速崛起,但需解决产能瓶颈和交付周期问题。小米6月交付超2.5万辆,首次进入前十,YU7的爆款效应将进一步推动其市场表现。

小米汽车的前景展望:能否搅动市场格局?

小米汽车能否搅动市场格局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 产能提升速度: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2025年7-8月),初期产能爬坡目标为8,000台/月,四季度目标提升至2万台/月。若产能爬坡顺利,小米汽车有望在2025年底实现月销5万辆的目标,挑战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市场地位。

  • 技术验证与口碑积累:SU7和YU7的性能优势需要通过实际用户反馈得到验证。小米SU7 Ultra的1.98秒加速和1300公里续航等参数需要在真实使用场景中得到检验,这将直接影响其市场口碑和长期竞争力。

  • 生态协同效应: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能否真正落地,为用户创造差异化价值,是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据统计,72%的SU7用户持有小米手机,其中58%的用户看重智能家居联动功能,这一生态优势若能持续深化,将为小米汽车带来独特竞争力。

  • 竞争策略调整:随着订单激增,小米汽车需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品牌建设。其"饥饿营销"和"粉丝经济"策略虽能短期刺激销量,但长期可能损害用户体验和品牌信任度。小米汽车需在产能提升与用户口碑之间找到平衡点

政策导向下的行业趋势预测

基于政策环境和市场动态,对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的行业趋势预测如下:

  • 纯电车型主导市场:随着充电桩建设加速和政策对纯电车型的倾斜,纯电车型销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6年纯电车型销量将超过插混车型。理想汽车计划于7月推出纯电SUV理想i8,9月推出i6,试图通过技术路线调整应对这一趋势。

  • 技术路线多元化:尽管政策向纯电倾斜,但多种技术路线(纯电、插混、增程、燃料电池)将并存发展,车企需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通过插混和增程式车型抢占下沉市场;而蔚来、极氪等高端品牌则通过换电站和超充网络布局一线城市,形成互补竞争格局。

  • 价格战趋缓,技术战加剧:随着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价格战将逐渐趋缓,车企将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如智能化、超充技术、电池安全等。小鹏汽车6月交付34,611辆,同比增长224%,主要受益于其XNGP智能驾驶系统的持续升级和市场认可。

  • 新势力洗牌加速:根据行业预测,2025年将剩76家车企,月销需达2.63万辆(年销30万)才能生存;2026年剩51家,月销需达3.92万辆(年销50万)。小米汽车若能保持35万辆/年的销量目标,将稳居行业前列;但若产能不足,可能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极石、极星、哪吒等车企因销量低迷(月销不足200辆)、资金链紧张面临退出风险。

结论与建议

核心结论

  1. 市场格局呈现"两极分化、新旧交替"特征:比亚迪稳居龙头,特斯拉承压,新势力分化明显,小米汽车快速崛起。传统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整合巩固优势地位,新势力则面临产品同质化和产能瓶颈的挑战。

  2. 政策环境从"普惠性"转向"结构性":购置税减免政策对30万元以下车型更友好,充电桩建设加速将推动纯电车型普及,对不同车企影响显著分化。理想汽车等增程式技术路线依赖者面临政策压力,而小米汽车等纯电车型厂商受益于政策倾斜。

  3. 技术路线竞争加剧:纯电、插混、增程等技术路线将长期共存,但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影响各技术路线的市场份额。行业正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车企需在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上加大投入。

  4. 小米汽车具备搅动市场格局的潜力:凭借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和生态协同,小米汽车有望在2-3年内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但需解决产能瓶颈和交付周期问题。

对投资者的启示

  1. 关注政策导向与技术路线:政策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支持力度将影响车企长期竞争力,投资者应关注车企在纯电、插混、增程等技术路线上的布局和投入。例如,理想汽车计划推出纯电车型i6/i8,应对政策对增程式车型的限制;小米汽车则专注于纯电技术路线,符合政策对纯电车型的倾斜。

  2. 关注产能与交付能力:产能瓶颈是制约新势力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应关注车企的产能规划和交付周期。小米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7-8月投产,初期产能爬坡目标为8,000台/月,四季度目标提升至2万台/月,若产能爬坡顺利,有望实现销量目标。

  3. 关注生态协同与用户体验: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协同竞争,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将成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是其差异化竞争优势,但需通过实际用户反馈验证其价值。

  4. 关注区域市场与充电桩建设: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空间大,但依赖充电桩建设速度,投资者应关注车企在不同区域市场的布局和充电桩建设进展。例如,理想汽车已投入使用2,851座超充站,拥有15,655个充电桩,为纯电车型推广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附录:6月新能源销量TOP10榜单

数据来源:乘联会、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各车企官方数据。

:以上数据为2025年6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包含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摘要

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头部巩固、新势力分化、传统车企加速"的三级格局。比亚迪以35.2万辆销量稳居第一,同比增长25.7%;吉利汽车以11.5万辆销量跃居第二,同比增长80.7%;零跑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8%,成为新势力增长冠军。特斯拉中国销量虽环比增长近60%,但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滑5.4%,成为唯一负增长的入榜车企。政策环境从"普惠性"转向"结构性",购置税减免政策对30万元以下车型更友好,充电桩建设加速将推动纯电车型普及。小米汽车首次进入前十,交付量超2.5万辆,但产能瓶颈仍是其挑战。行业正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纯电车型主导市场趋势,新势力洗牌加速,预计2025年将剩76家车企,月销需达2.63万辆才能生存。

6月新能源销量TOP10榜单:格局重构与市场分化

2025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增长,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111.2万辆,同比增长29.8%,环比增长8.2%;上半年累计销量为546.9万辆,同比增长33.3%。在这一背景下,市场格局呈现"头部巩固、新势力分化、传统车企加速"的三级分化特征,TOP10榜单依次为: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特斯拉中国、鸿蒙智行、上汽通用五菱、零跑汽车、赛力斯汽车、奇瑞汽车、理想汽车。

比亚迪以35.2万辆销量断层领先,同比增长25.7%,稳居市场第一。其销量主要由王朝网和海洋网贡献(34.27万辆),方程豹、腾势等高端品牌销量合计约3.58万辆。比亚迪的强势表现源于其全系产品矩阵的均衡布局,覆盖10万至40万元价格区间,以及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和DM-i混动技术的持续升级。

吉利汽车以11.5万辆销量排名第二,同比增长80.7%,成为榜单中增长最快的车企之一。吉利汽车的销量包括吉利品牌、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的贡献,其中极氪品牌销量1.67万辆。吉利汽车通过雷神AI电混2.0技术和神盾电池等创新技术,实现了"技术+生态"的双轮驱动,推动其新能源销量快速增长。

长安汽车以7.63万辆销量位居第三,同比增长57.9%。其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33%,渗透率突破52%。长安汽车通过多品牌矩阵(启源、深蓝、阿维塔)和技术创新("北斗天枢2.0"计划推动L3级自动驾驶普及),实现了新能源销量的快速增长。

特斯拉中国销量为6.15万辆,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近60%。虽然特斯拉Model Y销量回暖至44,848辆,重夺销冠,但其上半年累计销量为263,410辆,同比下滑5.4%,成为唯一出现下滑的入榜车企。特斯拉销量波动反映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调整,通过金融政策刺激(如3年0息+5年超低息)和产品升级(如悬架调校、安全配置)来应对激烈竞争。

鸿蒙智行以5.27万辆销量排名第五,同比增长14.0%,旗下包括问界(赛力斯)、智界(奇瑞)、享界(北汽)等品牌。鸿蒙智行的销量增长主要受益于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赋能和问界系列车型的热销。

上汽通用五菱以5.13万辆销量排名第六,同比增长57.6%,其中五菱宏光MINIEV家族销量为26,111辆,同比增长153.2%。上汽通用五菱是唯一进入前十的合资厂商,其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低价车型在下沉市场的普及。

零跑汽车以4.80万辆销量位居第七,同比增长138%,连续四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零跑汽车的销量增长得益于其高性价比车型(如零跑C11、B10)和改款升级(续航提升)策略。

赛力斯汽车以4.47万辆销量排名第八,同比增长9.5%,其中问界系列销量为4.47万辆。赛力斯作为华为鸿蒙智行生态的重要合作伙伴,其销量增长主要受益于华为技术赋能和问界M8/M9等车型的热销。

奇瑞汽车以3.99万辆销量排名第九,同比增长31.8%。奇瑞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71,582辆,同比增长59.6%,1-6月累计销量达35.95万辆。奇瑞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其新能源品牌(如奇瑞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理想汽车以3.63万辆销量位居第十,同比下降24.1%,环比下降11.2%,成为榜单中唯一一家同比销量下滑的车企。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主要源于增程式技术路线面临的政策压力和市场竞争加剧。

市场格局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新旧交替"特征:一方面,传统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整合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新势力则面临产品同质化和产能瓶颈的挑战。同时,小米汽车首秀即杀入前十(交付量超2.5万辆),引发市场格局重构,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各车企市场表现分析:逆袭与掉队背后的逻辑

逆袭者:吉利与长安的新能源转型

吉利汽车6月销量同比增长80.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增长主要源于其新能源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

  • 技术突破:雷神AI电混2.0实现2.67L百公里馈电油耗与2100km综合续航,神盾电池通过8针同刺、5.8mm枪弹贯穿等极限试验,安全性能提升70%。这些技术突破使吉利新能源车型在性能和安全性上具备显著优势。

  • 品牌整合:完成极氪与吉利的合并,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效能提升。吉利汽车表示,合并后力争实现研发层面节省10亿元、采购层面节省几十亿元的目标。这种整合效应使吉利能够集中资源发展新能源业务,提高整体竞争力。

  • 产品矩阵:银河品牌成为增长先锋,6月销量90,222辆,同比暴涨202%,贡献了集团整体销量的37%。银河品牌通过精准定位主流市场,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长安汽车6月销量同比增长57.9%,新能源车型销量达45万辆,同比增长48.8%,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2%。其成功源于:

  • 多品牌矩阵:启源Q07连续三周蝉联25万内新能源SUV销冠,深蓝S09获中国专利金奖并开源核心专利群,阿维塔06上市48小时订单破1.25万辆。这种多品牌策略使长安能够覆盖不同价位和细分市场,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 技术创新:"北斗天枢2.0"计划推动L3级自动驾驶普及,率先在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支持135km/h高速AEB。这种技术下沉策略使长安能够在中低端市场提供高端配置,增强产品竞争力。

  • 全球化布局:海外市场表现亮眼,6月出口40,068台。长安汽车计划2025年海外销量达100万辆,泰国罗勇工厂已投产,产能20万辆。这种全球化布局使长安能够分散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掉队者:理想汽车的战略困局

理想汽车6月销量同比下降24.1%,环比下降11.2%,成为榜单中唯一一家同比销量下滑的车企。其销量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 技术路线先发优势丧失:理想汽车曾以增程式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但随着问界、深蓝、零跑等品牌在增程领域快速追赶,增程赛道涌入超15款竞品,理想的技术护城河正被填平。当理想仍在宣传增程的续航优势时,行业技术焦点已转向超充与智能驾驶,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将纯电续航带入1000公里时代,比亚迪超级e平台实现1000kW充电功率,5分钟补能500公里,理想引以为傲的"无里程焦虑"卖点在基础设施革命下迅速贬值。

  • 产品迭代陷入"复利陷阱":理想L系列自2022年底推出以来已近3年,虽有小幅升级,但核心架构与设计语言未变,消费者审美疲劳加剧。在竞品频繁推新(如问界M8、蔚来全新ES8)的背景下,理想"精耕单一爆款"的策略显露出疲态,产品新鲜感严重不足。

  • 智能化发展滞后:理想在智能驾驶(特别是城市NOA)的落地节奏显著落后于华为系,座舱芯片依赖高通8155,智驾算法未实现全场景覆盖,与华为ADS 2.0、小鹏XNGP的差距愈发明显。在行业竞争从"硬件比拼"转向"软件定义"的趋势下,理想汽车的智能化短板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 政策导向变化:多地取消对增程式车型的购置税减免,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2025年,购置税减免政策明确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而理想L系列部分车型售价超过30万元,无法享受全额减免,政策导向从"技术中立"转向"纯电优先",对理想形成直接冲击

新势力挑战者:小米汽车的市场突破

小米汽车6月交付量超2.5万辆,首次进入TOP10榜单。这一成绩背后是小米独特的市场策略与产品力的结合:

  • 精准定位与差异化竞争:小米SU7系列精准定位在追求品质与时尚的年轻消费群体,通过独特的设计和高端配置,与竞品形成鲜明的差异化优势。据统计,小米SU7在发布后的短短几天,就吸引了超过10万的预定用户,其中80%以上为年轻消费者。

  • 生态联动优势:72%的SU7用户持有小米手机,其中58%的用户看重智能家居联动功能。小米SU7搭载的澎湃OS系统实现了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连接,为用户提供了"人车家全生态"的跨界融合体验,这一优势在汽车市场中独树一帜。

  • 价格策略的成功:SU7 Ultra预售价为81.49万元,但实际发布价降至52.99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S Plaid,成功填补国内50万至80万元价格区间的空白。这一策略不仅大幅拉动订单增长,更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

  • 渠道创新与用户互动:小米采用"线上直播下单、线下体验交付"的轻资产模式,砍掉中间商加价环节,使车价下降20%成为可能。这种"光速卖车法"让传统车企措手不及,YU7发布当日,智界R7紧急全系降价2万元,多家车企连夜调整定价策略。

然而,小米汽车也面临产能瓶颈的挑战,北京亦庄工厂的产能已接近饱和,标配和中配车型的交付周期延长至约45周(明年2月以后),这可能影响其市场表现。

新势力领跑者:零跑汽车的高增长逻辑

零跑汽车6月交付48,006辆,同比增长超138%,创历史新高,连续四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其高增长背后的逻辑包括:

  • 产品矩阵完善:零跑C10、C11、C16三款主力车型贡献了超80%的销量,其中B系列车型(如零跑B10)销量增长迅速,5月交付1.4万辆,占公司当月交付量30.9%。零跑通过多车型布局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 价格策略精准:零跑B01开启预定,定位紧凑型车,售价10.58万元起,激光雷达版12.58万元起,续航最高可达650km。这种"高配低价"策略有效吸引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推动销量增长。

  • 海外市场拓展:零跑借助Stellantis品牌背书及渠道优势,加速海外市场布局,有望迎来增长第二周期。这种全球化战略使零跑能够分散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零跑汽车的成功表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性价比和全球化布局已成为新势力生存的关键因素

政策环境变化:对车企市场格局的深远影响

购置税减免政策:结构性调整与市场分化

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迎来结构性调整:

  • 免税额度限制: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 技术路线覆盖:纯电、插混、增程式、燃料电池车型均在减免范围内,但工业和信息化部可能通过《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调整技术标准(如续航、电池安全等)。

  • 换电模式支持:通过电池分拆核算,可降低计税价格。例如,若车辆总价30万元(电池10万元单独计价),则计税价为20万元,购置税减免2万元(20×10%),对高端车型(如蔚来、阿维塔)有显著节税效果。

政策变化对不同车企的影响显著分化

  • 比亚迪:主力车型多在30万元以下,可享受全额购置税减免,政策红利最大化。其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和DM-i混动技术的持续升级,使其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 特斯拉Model Y:起售价26.35万元,低于33.9万元免税门槛,购置税减免政策对其销量有直接刺激作用。特斯拉通过金融政策刺激(如3年0息+5年超低息)和产品升级(如悬架调校、安全配置)来应对激烈竞争。

  • 理想汽车:部分车型售价超过30万元,无法享受全额减免,叠加增程式车型可能面临技术标准调整,政策压力明显。理想L系列三款主力(L7/L8/L9)合计销量1.76万辆,环比降幅超16%,高端车型受政策免税额限制(如L9售价超30万元)及竞品冲击(问界M8/M9)影响显著。

  • 小米汽车:SU7标准版和Pro版价格在30万元以下,可享受全额减免;Ultra版(52.99万元)仅能享受3万元减免,对高端车型影响有限。小米通过精准定位与差异化竞争,成功填补国内50万至80万元价格区间的空白,技术实力直逼行业领军者特斯拉。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导向从"技术中立"转向"纯电优先",对增程式车型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这可能加速市场向纯电车型倾斜,对理想汽车等增程式技术路线依赖者构成挑战。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差异与车企策略调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强调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建设的区域差异对车企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 一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高,高端纯电车型(如蔚来、极氪)更易推广。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2,851座理想超充站,拥有15,655个充电桩,为理想纯电车型的推广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 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相对较低,增程式车型(如理想)和插混车型(如比亚迪)更具优势。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不足20%,乡镇覆盖率不足5%,车桩比超5:1,充电桩建设滞后制约了纯电车型的普及。

  • 政策推动下沉市场建设:国家规划到2025年建成1000个"充电示范县",京东、顺丰等物流巨头开始在乡镇布局"最后一公里"充换电网络,预计2025年三四线城市充电桩增速超50%,县城逐渐摆脱"充电盲区"困境。

区域市场差异要求车企采取差异化策略: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通过插混和增程式车型抢占下沉市场;而蔚来、极氪等高端品牌则通过换电站和超充网络布局一线城市,形成互补竞争格局。

理想汽车的应对策略:技术路线调整与市场定位重构

面对政策压力和市场挑战,理想汽车正在积极调整:

  • 产品矩阵完善:计划于7月推出家庭六座纯电SUV理想i8,9月推出家庭五座纯电SUV理想i6,形成"4款增程SUV+1款MPV+2款纯电SUV"的更完善产品谱系。理想MEGA Home版销量远超预期,使理想MEGA成为50万元以上不分能源形式的MPV销量第一。

  • 技术升级:2025款L系列车型全面升级至高通骁龙8295P芯片,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理想超充站建设加速,截至2025年6月22日,全国已有2,506座理想超充站,2025年底预计将建成4000座理想超充站,为纯电车型推广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 价格策略调整:2025款理想L7采用新的价格体系,Air版指导价降至30.18万元,确保30万元以下车型可享受全额购置税减免。理想L6销量1.9万辆,占理想总销量的46.0%,但L系列高端车型(如L7、L8)销量下滑,导致整体同比负增长。

然而,理想汽车仍面临品牌定位模糊的挑战。其既要高端溢价,又要走量的撕裂策略,导致资源分散在增程与纯电双线,既未能守住增程基本盘,又错失纯电市场窗口期。L6下探至25万元区间虽带来短期销量,却导致单车均价从37万元骤降至33万元,与问界M9反向拉开差距,陷入"高端失守、中端内卷"的双重困境。

小米汽车的市场潜力:SU7系列与YU7的爆发效应

SU7系列:从黑马到现象级销量

小米汽车自2024年推出首款车型SU7以来,市场表现远超预期。2024年全年交付量达到13.5万辆,超额完成目标,并在2025年1月继续保持月交付量超2万辆的强劲势头。2025年,小米汽车设定了35万辆的销量目标(原计划30万辆),并计划通过新车型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SU7系列的成功源于其核心技术与创新

  • 电机技术:V6、V6s电机已应用于SU7,V8s电机正在研发中,转速高达27200rpm,刷新全球纪录。

  • 电池技术:采用CTB电芯倒置技术,提升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这种技术使电池能量密度提高15%,同时降低电池成本。

  • 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即将进入内测阶段,为SU7用户提供更先进的驾驶体验。

  • 智能底盘: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48V线控转向等技术的研发,使SU7在操控性和舒适性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SU7 Ultra的性能优势成为其市场亮点,搭载三电机驱动,总功率1138kW,0-100km/h加速仅需1.98秒,极速达350km/h,综合续航可达1300公里,技术实力直逼行业领军者特斯拉。同时,小米汽车得益于母公司小米集团的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SU7 Ultra的电池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20%,这为其价格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YU7的爆款效应:挑战Model Y的野心

2025年6月26日,小米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发布,上市3分钟大定数量突破20万台,18小时锁单量飙升至24万台,创下了汽车工业史上的销售神话。YU7的定价策略极具攻击性,标准版25.35万起,比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直降1万元,却多出242km续航(CLTC 835km),全系标配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15分钟补能620公里,充电速度比特斯拉快40%。

YU7的市场定位精准:"用标准版打对手顶配"的性价比策略,直接冲击特斯拉Model Y的市场份额。据统计,YU7预订用户中57%年龄不足30岁,他们不再把汽车视为代步工具,而是科技生活方式的移动终端,这一消费群体正是小米的核心用户。

然而,YU7的交付周期长达57周(超13个月),产能成为小米汽车的"生命线"。目前,小米汽车旗下仅一座北京亦庄工厂投产,月产能约为3万辆,难以同时应付SU7系列和YU7系列的大量订单。尽管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7-8月投产,初期产能爬坡目标为8,000台/月,四季度目标提升至2万台/月,但产能瓶颈仍是小米汽车面临的最大挑战。

技术壁垒与挑战

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将超过300亿元,涵盖电机、电池、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领域。其核心技术包括:

  • V8s电机:转速27200rpm,功率425kW,扭矩635N·m,获小米集团"千万技术大奖"及院士认可。

  • CTB电池技术:提升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但具体成本优势数据尚未明确。

  • 智能驾驶:YU7出厂即搭载HAD 1000万Clips版本,SU7需7月下旬升级。这种技术迭代策略使小米汽车能够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 800V高压平台:YU7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与5.2C超充能力,对充电基础设施依赖度高,其市场表现将与充电桩建设速度密切相关。

小米汽车也面临技术验证的挑战。SU7上市初期曾因个别事故引发安全质疑,YU7虽通过649万公里极端环境路测(-41℃至53℃)强化质量背书,但用户对"新势力"的安全信任仍需长期验证。此外,V8s电机的实测数据(如极速311km/h)虽亮眼,但量产版SU7 V8s需等到2025年底才上市,当前SU7系列销量尚未受益于该技术。

市场格局预测: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的变化趋势

行业竞争格局: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正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这一趋势将导致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

  • 传统车企:比亚迪、吉利、长安等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整合巩固优势地位,预计2025年全年销量将分别达到430万辆、300万辆和150万辆。比亚迪凭借其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和DM-i混动技术的持续升级,稳居市场第一;吉利通过雷神AI电混2.0技术和神盾电池等创新技术,实现销量快速增长;长安通过多品牌矩阵和技术创新,抢占不同价位市场。

  • 高端新势力:蔚来、极氪等通过智能化技术(如XNGP、AR-HUD)维持竞争力,但需解决产能瓶颈和财务压力问题。蔚来6月交付24,925辆,同比增长17.5%;极氪6月销量43,012辆,连续4个月突破4万大关。

  • 性价比新势力:零跑、小鹏等凭借高性价比车型(如零跑C11、小鹏G6)和改款升级(续航提升)实现销量增长。零跑6月交付48,006辆,同比增长超138%;小鹏6月交付34,611辆,同比增长224%。

  • 跨界新玩家:小米汽车凭借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创新快速崛起,但需解决产能瓶颈和交付周期问题。小米6月交付超2.5万辆,首次进入前十,YU7的爆款效应将进一步推动其市场表现。

小米汽车的前景展望:能否搅动市场格局?

小米汽车能否搅动市场格局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 产能提升速度: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2025年7-8月),初期产能爬坡目标为8,000台/月,四季度目标提升至2万台/月。若产能爬坡顺利,小米汽车有望在2025年底实现月销5万辆的目标,挑战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市场地位。

  • 技术验证与口碑积累:SU7和YU7的性能优势需要通过实际用户反馈得到验证。小米SU7 Ultra的1.98秒加速和1300公里续航等参数需要在真实使用场景中得到检验,这将直接影响其市场口碑和长期竞争力。

  • 生态协同效应: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能否真正落地,为用户创造差异化价值,是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据统计,72%的SU7用户持有小米手机,其中58%的用户看重智能家居联动功能,这一生态优势若能持续深化,将为小米汽车带来独特竞争力。

  • 竞争策略调整:随着订单激增,小米汽车需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品牌建设。其"饥饿营销"和"粉丝经济"策略虽能短期刺激销量,但长期可能损害用户体验和品牌信任度。小米汽车需在产能提升与用户口碑之间找到平衡点

政策导向下的行业趋势预测

基于政策环境和市场动态,对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的行业趋势预测如下:

  • 纯电车型主导市场:随着充电桩建设加速和政策对纯电车型的倾斜,纯电车型销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6年纯电车型销量将超过插混车型。理想汽车计划于7月推出纯电SUV理想i8,9月推出i6,试图通过技术路线调整应对这一趋势。

  • 技术路线多元化:尽管政策向纯电倾斜,但多种技术路线(纯电、插混、增程、燃料电池)将并存发展,车企需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通过插混和增程式车型抢占下沉市场;而蔚来、极氪等高端品牌则通过换电站和超充网络布局一线城市,形成互补竞争格局。

  • 价格战趋缓,技术战加剧:随着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价格战将逐渐趋缓,车企将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如智能化、超充技术、电池安全等。小鹏汽车6月交付34,611辆,同比增长224%,主要受益于其XNGP智能驾驶系统的持续升级和市场认可。

  • 新势力洗牌加速:根据行业预测,2025年将剩76家车企,月销需达2.63万辆(年销30万)才能生存;2026年剩51家,月销需达3.92万辆(年销50万)。小米汽车若能保持35万辆/年的销量目标,将稳居行业前列;但若产能不足,可能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极石、极星、哪吒等车企因销量低迷(月销不足200辆)、资金链紧张面临退出风险。

结论与建议

核心结论

  1. 市场格局呈现"两极分化、新旧交替"特征:比亚迪稳居龙头,特斯拉承压,新势力分化明显,小米汽车快速崛起。传统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整合巩固优势地位,新势力则面临产品同质化和产能瓶颈的挑战。

  2. 政策环境从"普惠性"转向"结构性":购置税减免政策对30万元以下车型更友好,充电桩建设加速将推动纯电车型普及,对不同车企影响显著分化。理想汽车等增程式技术路线依赖者面临政策压力,而小米汽车等纯电车型厂商受益于政策倾斜。

  3. 技术路线竞争加剧:纯电、插混、增程等技术路线将长期共存,但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影响各技术路线的市场份额。行业正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型,车企需在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上加大投入。

  4. 小米汽车具备搅动市场格局的潜力:凭借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和生态协同,小米汽车有望在2-3年内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但需解决产能瓶颈和交付周期问题。

对投资者的启示

  1. 关注政策导向与技术路线:政策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支持力度将影响车企长期竞争力,投资者应关注车企在纯电、插混、增程等技术路线上的布局和投入。例如,理想汽车计划推出纯电车型i6/i8,应对政策对增程式车型的限制;小米汽车则专注于纯电技术路线,符合政策对纯电车型的倾斜。

  2. 关注产能与交付能力:产能瓶颈是制约新势力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应关注车企的产能规划和交付周期。小米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7-8月投产,初期产能爬坡目标为8,000台/月,四季度目标提升至2万台/月,若产能爬坡顺利,有望实现销量目标。

  3. 关注生态协同与用户体验: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协同竞争,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将成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是其差异化竞争优势,但需通过实际用户反馈验证其价值。

  4. 关注区域市场与充电桩建设: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空间大,但依赖充电桩建设速度,投资者应关注车企在不同区域市场的布局和充电桩建设进展。例如,理想汽车已投入使用2,851座超充站,拥有15,655个充电桩,为纯电车型推广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附录:6月新能源销量TOP10榜单

数据来源:乘联会、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各车企官方数据。

:以上数据为2025年6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包含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