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解码首单“以房养老”家庭服务信托,看信托转型样本——访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

东方财富网

14小时前

上海信托2014年开始落地针对高净值人群1000万元门槛的家族信托,2022年创新推出100万门槛家庭服务信托模式,被监管部门纳入新的信托业务分类中,2024年推出600万元门槛的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和1000万元门槛的法人及非法人服务信托,公司始终在做“难而正确的事”。

上海信托日前落地了全国首单“现金+不动产”的家庭服务信托,这是上海不动产登记上海模式的突破,也是“以房养老”的信托模式初探,信托这一古老制度由此迈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一步。

当老龄化逐步成为现实,普通居民对养老、对财产传承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如何利用信托独特的制度优势做好养老金融服务?看似高净值客户“专属”的信托如何“普惠”大众?信托业转型走到了哪一步?带着这些问题,新华财经记者专访了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

居民财产走到传承时点信托飞入寻常百姓家

谈及不久前落地的全国首单“不动产+现金”家庭服务信托,陈兵说,这是上海信托第一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是信托行业探索养老金融迈出的一小步,也是中国财富管理迈出的一大步。

据介绍,项目委托人是一位中年白领女士,她将名下一套商办公寓作为信托财产,并追加现金资产,通过公寓的长期租赁以获取稳定现金流,短期用于补充母亲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后续待其子女成年后,该房屋不动产定向传承给子女,作为子女个人财产。

通过信托机制资产隔离和他益分配的独特功能,实现委托人家庭提升养老品质、不动产定向传承和婚前财产独立等综合需求。公寓和现金资产即独立于委托人、受益人的其他财产,有效实现了资产隔离,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债务或其他风险。

“改革开放近50年,居民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产权清晰、财产安全和财富保护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财富已经到了传承给二代甚至三代的阶段,这些财富不仅有现金、股权,更多地集中在房产上,如何安全地做好财富传承是国家需要、社会治理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关切。”陈兵说。

传承的背后是老龄化的现实。以上海为例,截至2024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577.6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6.00万人,占总人口的5.6%。

养老金融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传承绝不只是富人的需求。如何低成本、低门槛实现普通居民的有效财富传承?

需要指出,以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以房养老”领域做了诸多探索,如住房反向抵押(倒按揭)、以租养老、售后返租和换房养老等,但因传统观念和实际操作时的种种问题难以铺开。

陈兵说,信托制度的受托财产多样、财产隔离和财富传承分配的优势使得“以房养老+信托”成为可行路径。老年人可以以不动产作为信托财产设立服务信托,将房产处置或运营所得的收入用于补充养老资金。

信托“以房养老”与其他金融机构最大的不同、也是最独特的优势是:房主无需将房产抵押,不会失去房产控制权,实现了“存房养老”,更符合中国人的养老观念,解决了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最大的担忧。房产在老人在世时作为其养老的资金来源之一,离世后可作为其财富传承的一部分。而且,通过将房产变为具有隔离属性的信托财产,能够有效防范违法诈骗、养老机构的不规范运营。

“中国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份信托,因为信托确实是保护财产的有力制度。”陈兵说,上海信托第一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标志着把普通居民的房产装入信托作为信托财产传承,是实实在在的普惠金融。

“如何让广大城市居民接受信托概念,了解信托制度在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摆脱信托是‘富人’专属的刻板印象,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

陈兵介绍,上海信托2014年开始落地针对高净值人群1000万元门槛的家族信托,2022年创新推出100万门槛家庭服务信托模式,被监管部门纳入新的信托业务分类中,2024年推出600万元门槛的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和1000万元门槛的法人及非法人服务信托,公司始终在做“难而正确的事”。2022年起公司开始推动不动产信托的探索和应用,经过三年努力,今年6月9日,落地了全国首单“不动产+现金”的家庭服务信托。同月,在监管部门支持下,公司创新探索更加普惠的养老服务信托落地,通过信托制度解决老年人在财富传承、失能失智下的照护等方面的养老需要。

“我们建立起覆盖30万元养老信托到1000万元以上家族信托的多层次、多场景的客户服务体系。希望用十年时间,让信托逐步实现普惠,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兵说,未来每个居民不仅要有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还要有信托账户。

资产规模“蹲起跳” 1.2万亿元背后的转型含金量

坚定布局服务信托、普惠养老金融,上海信托为国内信托业的转型突围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将时间拨回十几年前,信托业彼时开始一轮快速膨胀,当时的发展逻辑是融资类信托和银行通道业务这两大类。2017年,信托资产规模已接近27万亿元,成除银行外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

但庞大的资产规模背后是风险积蓄和“影子银行”带来的种种问题。2018年起,监管层出台“资管新规”着手化解信托风险,压降通道类业务规模,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信托资产规模一度降至20万亿元水平。

上海信托资产规模在2017年达到9100亿元的峰值,随着行业的调整,在2023年降至5200亿元,到现在,上海信托资产规模突破前期的规模高点,升至12000亿元。

陈兵说,从9000亿元到5000亿元再到1.2万亿元的过程,是公司回归信托本源的过程,比规模突破更值得一提的是内涵的改变,是业务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建立了立体化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账户,合计规模约800亿元,服务客户超过1.2万人;二是从融资类业务和银信通道业务向标准化资产管理投资类业务转型,建立了风险收益曲线的立体化产品线,资产种类覆盖境内和境外;三是与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做好资管市场生态圈建设。

在陈兵看来,信托业转型有三大方向,也是上海信托的实践方向。

一是资产服务类信托。即风险隔离、财产确权、财产规划传承等信托本源功能。

“围绕着信托服务体系,三年前,我们开始积极探索不动产服务信托、特殊需要信托、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慈善信托等,不断丰富信托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家族信托客户三年前有1200户,到今天,家族信托、家庭信托客户已突破12000户,客户数量3年增长10倍,这是上海信托转型的一个重要成果。”

“我们不再过多关注房地产、政府平台,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信托账户体系经营。从做房地产、政府平台这样对B端的业务,转向C端业务。”

第二是资产管理类信托。大力发展具有信托特点的净值化资产管理。经过10年努力,上海信托发展出类现金管理、固收、“固收+”、FOF、权益类、挂钩海外资产管理产品,还包括私募股权的长周期产品,建立了一个完整风险收益曲线的产品线。

过去几年,上海信托的系列产品实现了低波动、低回撤、收益相对稳健,为客户创造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通过独有的信托服务体系吸引客户,再以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力回馈客户,这些客户继续加入新的资金进来,实现资产服务信托和资产管理信托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循环驱动的业务模式。”陈兵说。

目前,上海信托主动管理的资金规模约2500亿元左右,其中含资本市场权益的规模约250亿元。

第三是综合金融服务。包括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信托贷款、私募股权投资、证券化等长周期资产的综合解决方案。

陈兵介绍,上海信托以LP身份,投资了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子公司投资了人工智能、算力芯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合计规模接近400亿元。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在全行业排名第二,累计发行规模约一万亿元。

陈兵透露,经过前期的转型探索,公司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

“上海信托已经告别了主要依靠融资类信托的发展模式。和过去相比,我们已经穿越经济周期,脱胎换骨。”陈兵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上海信托2014年开始落地针对高净值人群1000万元门槛的家族信托,2022年创新推出100万门槛家庭服务信托模式,被监管部门纳入新的信托业务分类中,2024年推出600万元门槛的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和1000万元门槛的法人及非法人服务信托,公司始终在做“难而正确的事”。

上海信托日前落地了全国首单“现金+不动产”的家庭服务信托,这是上海不动产登记上海模式的突破,也是“以房养老”的信托模式初探,信托这一古老制度由此迈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一步。

当老龄化逐步成为现实,普通居民对养老、对财产传承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如何利用信托独特的制度优势做好养老金融服务?看似高净值客户“专属”的信托如何“普惠”大众?信托业转型走到了哪一步?带着这些问题,新华财经记者专访了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

居民财产走到传承时点信托飞入寻常百姓家

谈及不久前落地的全国首单“不动产+现金”家庭服务信托,陈兵说,这是上海信托第一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是信托行业探索养老金融迈出的一小步,也是中国财富管理迈出的一大步。

据介绍,项目委托人是一位中年白领女士,她将名下一套商办公寓作为信托财产,并追加现金资产,通过公寓的长期租赁以获取稳定现金流,短期用于补充母亲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后续待其子女成年后,该房屋不动产定向传承给子女,作为子女个人财产。

通过信托机制资产隔离和他益分配的独特功能,实现委托人家庭提升养老品质、不动产定向传承和婚前财产独立等综合需求。公寓和现金资产即独立于委托人、受益人的其他财产,有效实现了资产隔离,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债务或其他风险。

“改革开放近50年,居民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产权清晰、财产安全和财富保护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财富已经到了传承给二代甚至三代的阶段,这些财富不仅有现金、股权,更多地集中在房产上,如何安全地做好财富传承是国家需要、社会治理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关切。”陈兵说。

传承的背后是老龄化的现实。以上海为例,截至2024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577.6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6.00万人,占总人口的5.6%。

养老金融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传承绝不只是富人的需求。如何低成本、低门槛实现普通居民的有效财富传承?

需要指出,以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以房养老”领域做了诸多探索,如住房反向抵押(倒按揭)、以租养老、售后返租和换房养老等,但因传统观念和实际操作时的种种问题难以铺开。

陈兵说,信托制度的受托财产多样、财产隔离和财富传承分配的优势使得“以房养老+信托”成为可行路径。老年人可以以不动产作为信托财产设立服务信托,将房产处置或运营所得的收入用于补充养老资金。

信托“以房养老”与其他金融机构最大的不同、也是最独特的优势是:房主无需将房产抵押,不会失去房产控制权,实现了“存房养老”,更符合中国人的养老观念,解决了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最大的担忧。房产在老人在世时作为其养老的资金来源之一,离世后可作为其财富传承的一部分。而且,通过将房产变为具有隔离属性的信托财产,能够有效防范违法诈骗、养老机构的不规范运营。

“中国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份信托,因为信托确实是保护财产的有力制度。”陈兵说,上海信托第一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标志着把普通居民的房产装入信托作为信托财产传承,是实实在在的普惠金融。

“如何让广大城市居民接受信托概念,了解信托制度在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摆脱信托是‘富人’专属的刻板印象,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

陈兵介绍,上海信托2014年开始落地针对高净值人群1000万元门槛的家族信托,2022年创新推出100万门槛家庭服务信托模式,被监管部门纳入新的信托业务分类中,2024年推出600万元门槛的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和1000万元门槛的法人及非法人服务信托,公司始终在做“难而正确的事”。2022年起公司开始推动不动产信托的探索和应用,经过三年努力,今年6月9日,落地了全国首单“不动产+现金”的家庭服务信托。同月,在监管部门支持下,公司创新探索更加普惠的养老服务信托落地,通过信托制度解决老年人在财富传承、失能失智下的照护等方面的养老需要。

“我们建立起覆盖30万元养老信托到1000万元以上家族信托的多层次、多场景的客户服务体系。希望用十年时间,让信托逐步实现普惠,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兵说,未来每个居民不仅要有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还要有信托账户。

资产规模“蹲起跳” 1.2万亿元背后的转型含金量

坚定布局服务信托、普惠养老金融,上海信托为国内信托业的转型突围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将时间拨回十几年前,信托业彼时开始一轮快速膨胀,当时的发展逻辑是融资类信托和银行通道业务这两大类。2017年,信托资产规模已接近27万亿元,成除银行外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

但庞大的资产规模背后是风险积蓄和“影子银行”带来的种种问题。2018年起,监管层出台“资管新规”着手化解信托风险,压降通道类业务规模,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信托资产规模一度降至20万亿元水平。

上海信托资产规模在2017年达到9100亿元的峰值,随着行业的调整,在2023年降至5200亿元,到现在,上海信托资产规模突破前期的规模高点,升至12000亿元。

陈兵说,从9000亿元到5000亿元再到1.2万亿元的过程,是公司回归信托本源的过程,比规模突破更值得一提的是内涵的改变,是业务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建立了立体化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账户,合计规模约800亿元,服务客户超过1.2万人;二是从融资类业务和银信通道业务向标准化资产管理投资类业务转型,建立了风险收益曲线的立体化产品线,资产种类覆盖境内和境外;三是与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做好资管市场生态圈建设。

在陈兵看来,信托业转型有三大方向,也是上海信托的实践方向。

一是资产服务类信托。即风险隔离、财产确权、财产规划传承等信托本源功能。

“围绕着信托服务体系,三年前,我们开始积极探索不动产服务信托、特殊需要信托、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慈善信托等,不断丰富信托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家族信托客户三年前有1200户,到今天,家族信托、家庭信托客户已突破12000户,客户数量3年增长10倍,这是上海信托转型的一个重要成果。”

“我们不再过多关注房地产、政府平台,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信托账户体系经营。从做房地产、政府平台这样对B端的业务,转向C端业务。”

第二是资产管理类信托。大力发展具有信托特点的净值化资产管理。经过10年努力,上海信托发展出类现金管理、固收、“固收+”、FOF、权益类、挂钩海外资产管理产品,还包括私募股权的长周期产品,建立了一个完整风险收益曲线的产品线。

过去几年,上海信托的系列产品实现了低波动、低回撤、收益相对稳健,为客户创造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通过独有的信托服务体系吸引客户,再以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力回馈客户,这些客户继续加入新的资金进来,实现资产服务信托和资产管理信托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循环驱动的业务模式。”陈兵说。

目前,上海信托主动管理的资金规模约2500亿元左右,其中含资本市场权益的规模约250亿元。

第三是综合金融服务。包括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信托贷款、私募股权投资、证券化等长周期资产的综合解决方案。

陈兵介绍,上海信托以LP身份,投资了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子公司投资了人工智能、算力芯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合计规模接近400亿元。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在全行业排名第二,累计发行规模约一万亿元。

陈兵透露,经过前期的转型探索,公司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

“上海信托已经告别了主要依靠融资类信托的发展模式。和过去相比,我们已经穿越经济周期,脱胎换骨。”陈兵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