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7月8日当天收盘,其股价定格在23.20元,涨幅高达174.56%,总市值达685.69亿。至此,国产半导体设备“刻蚀三巨头”——中微公司、北方华创与屹唐股份,正式在A股集结完毕。
屹唐的“前世今生”
公开资料显示,屹唐半导体前身为成立于2015年的“北京屹唐玛特森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屹唐收购了美国老牌半导体设备商MTI(Mattson Technology Inc.),并更名为“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此后以中国为总部,不断整合美国、德国的研发制造基地,形成全球化运营体系。注:MTI成立于1988年,在干法去胶和快速热处理设备领域拥有深厚积累。
这种和豪威类似的“蛇吞象”的模式,让屹唐半导体快速切入晶圆制造前道核心设备领域,覆盖了芯片制造价值量近80%的关键环节。
"双料亚军"
根据Gartner数据,屹唐股份的干法去胶设备在2023年全球市占率就达34.6%,仅次于美国比思科(BESI),稳居世界第二。
而快速热处理设备市占率达13.05%,同样位列全球次席,且是国内唯一实现单晶圆快速热处理设备量产的企业。
其刻蚀设备虽起步较晚,如今收入占比不足15%,但也跻身全球前十,目前可支持5nm逻辑芯片和128层3D闪存制造。成立至今,其设备全球累计装机量超4800台,客户覆盖全球前十大芯片制造商。
“亮眼财报”
从财务表现看,屹唐近三年业绩呈现“V型”复苏: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7.63亿、39.31亿、46.33亿元,归母净利润从3.83亿降至3.09亿后,于2024年反弹至5.41亿元,同比增幅达74.78%。
2025年一季度增长进一步加速,净利润2.18亿元,同比激增113%。支撑这一增长的是其高附加值设备——2024年专用设备销量342台,平均售价超1000万元/台。
此次IPO募资25亿元,按此前招股书信息,将重点投入北京亦庄的“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服务中心”及“高端装备研发项目”,旨在突破更先进制程的设备瓶颈。
结语
放眼全球的刻蚀设备主战场,国际三巨头泛林半导体(Lam Research)、应用材料(AMAT)和东京电子(TEL)合计垄断83.95% 的全球份额。
国内虽有中微、北方华创和屹唐形成“三足鼎立”,但国产化率仅约20%,且技术代差明显。
而屹唐的上市恰逢国产替代的关键窗口期。随着美国持续升级对华半导体设备管制,自主可控成为产业链刚需。
刻蚀设备作为晶圆制造三大核心设备之一(另两类为光刻机与薄膜沉积设备),占半导体设备总投资额20-25%,市场空间广阔。
SEMI预测2025年全球设备市场规模将达1280亿美元,而中国已成为全球设备采购第一大国,占比25%。
在此背景下,屹唐凭借细分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有望与中微、北方华创形成协同,加速填补高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