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辞职!又一能源国企高层动荡

智车科技

1周前

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达到1.27万亿元,其中新能源及智慧能源项目占比接近40%。

近日,能源央企巨头中国能建(601868.SH)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因工作调动辞去所有职务,包括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根据公司章程,副董事长倪真将暂代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公司强调此次变动不影响日常经营,且宋海良与董事会无任何意见分歧。

根据多方信源证实,宋海良此次调任实为重返“老东家”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接替此前突发离职的王彤宙。这一人事变动被业内视为“救火行动”——宋海良以60岁年龄临危受命,重返曾效力33年的中交系。

值得注意的是,宋海良仍担任中国能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显示此次变动仅涉及上市公司的层面。

能源老兵:从中交到能建的跨界五年

实际上,宋海良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央企改革样本。

在中交集团(1987-2020年),他从基层工程师起步,历任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上海振华重工董事长。任内曾力挽狂澜,将亏损10.4亿元的振华重工一年半内扭亏为盈。

自2020年起,宋海良转任中国能建,主导提出“1466”战略与“四新能建”(涵盖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生态)发展框架,引领公司向绿色化、数字化方向转型。至2024年,公司营收跃升至4367亿元,净利润达到84亿元,分别较他上任初期增长了32%和41%。

在本次公告中,公司罕见地以“开创中国能建事业新纪元”高度评价其贡献,凸显战略转型的显著成效。

光伏装机高达11.09GW 占比73%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能建成立于2014年,由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部分资产重组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能源电力工程巨头,连续11年跻身世界500强。其业务覆盖传统能源、新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具备“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投资运营”全产业链能力。

工程建设方面,作为中国能建的主营业务,其营收占比高达84%。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达到1.27万亿元,其中新能源及智慧能源项目占比接近40%。

在投资运营领域,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控股并网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520万千瓦,年增速高达60%。其中,太阳能发电占据主导地位,装机容量达到1109.26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为341.19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和新型储能则分别为22.4万千瓦和46.7万千瓦。

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前沿领域,深度参与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还参与了全球最大的300MW湖北应城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同时,公司还切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积极参与算力中心建设,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综合竞争力。

从光伏到储能的全链条突围

在宋海良的任期内,新能源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最强引擎。

光伏领域其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2024年获取风光开发指标达2021万千瓦,累计指标总量达到7043万千瓦;太阳能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1GW,装机占比高达73%。

技术方面,凭借“数能融合”的优势,公司在甘肃庆阳、宁夏中卫等八大算力枢纽投资建设了零碳数据中心,其中庆阳项目的总投资高达41亿元,配置了6万千瓦IT功率。

在海外市场方面,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提速,2025年第一季度境外新能源签约额同比增长53.7%,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光伏项目、巴基斯坦SK水电站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并成功建立了首个海外能源规划研究机构。

千亿营收背后的转型成本

近年来,尽管行业承压,中国能建仍保持稳健增长。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367亿元,同比增长7.56%;归母净利润为83.96亿元,同比上升5.13%。新签合同额实现同比增长9.75%,总额达到1.41万亿元。此外,经营现金流净流入11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6.25%。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能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营业收入为1004亿元,同比增长3.05%;归母净利润为16.12亿元,同比增长8.83%;新签合同额为3889亿元,同比增长5.75%。

其盈利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能源设计咨询业务的毛利率逆势增长6.41个百分点,达到16.62%;不过,房建业务的毛利率下滑了5.3个百分点,拖累了整体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能建在2025年第一季度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比上涨31.8%,并加大对储能与氢能技术迭代的投入。

展望未来,中国能建有望进一步加速从“基建承包商”向“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蜕变。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战略下,这家能源基建巨头正书写着传统央企转型的新范本。(光能量)

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达到1.27万亿元,其中新能源及智慧能源项目占比接近40%。

近日,能源央企巨头中国能建(601868.SH)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因工作调动辞去所有职务,包括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根据公司章程,副董事长倪真将暂代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公司强调此次变动不影响日常经营,且宋海良与董事会无任何意见分歧。

根据多方信源证实,宋海良此次调任实为重返“老东家”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接替此前突发离职的王彤宙。这一人事变动被业内视为“救火行动”——宋海良以60岁年龄临危受命,重返曾效力33年的中交系。

值得注意的是,宋海良仍担任中国能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显示此次变动仅涉及上市公司的层面。

能源老兵:从中交到能建的跨界五年

实际上,宋海良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央企改革样本。

在中交集团(1987-2020年),他从基层工程师起步,历任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上海振华重工董事长。任内曾力挽狂澜,将亏损10.4亿元的振华重工一年半内扭亏为盈。

自2020年起,宋海良转任中国能建,主导提出“1466”战略与“四新能建”(涵盖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生态)发展框架,引领公司向绿色化、数字化方向转型。至2024年,公司营收跃升至4367亿元,净利润达到84亿元,分别较他上任初期增长了32%和41%。

在本次公告中,公司罕见地以“开创中国能建事业新纪元”高度评价其贡献,凸显战略转型的显著成效。

光伏装机高达11.09GW 占比73%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能建成立于2014年,由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部分资产重组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能源电力工程巨头,连续11年跻身世界500强。其业务覆盖传统能源、新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具备“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投资运营”全产业链能力。

工程建设方面,作为中国能建的主营业务,其营收占比高达84%。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达到1.27万亿元,其中新能源及智慧能源项目占比接近40%。

在投资运营领域,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控股并网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520万千瓦,年增速高达60%。其中,太阳能发电占据主导地位,装机容量达到1109.26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为341.19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和新型储能则分别为22.4万千瓦和46.7万千瓦。

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前沿领域,深度参与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还参与了全球最大的300MW湖北应城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同时,公司还切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积极参与算力中心建设,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综合竞争力。

从光伏到储能的全链条突围

在宋海良的任期内,新能源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最强引擎。

光伏领域其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2024年获取风光开发指标达2021万千瓦,累计指标总量达到7043万千瓦;太阳能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1GW,装机占比高达73%。

技术方面,凭借“数能融合”的优势,公司在甘肃庆阳、宁夏中卫等八大算力枢纽投资建设了零碳数据中心,其中庆阳项目的总投资高达41亿元,配置了6万千瓦IT功率。

在海外市场方面,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提速,2025年第一季度境外新能源签约额同比增长53.7%,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光伏项目、巴基斯坦SK水电站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并成功建立了首个海外能源规划研究机构。

千亿营收背后的转型成本

近年来,尽管行业承压,中国能建仍保持稳健增长。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367亿元,同比增长7.56%;归母净利润为83.96亿元,同比上升5.13%。新签合同额实现同比增长9.75%,总额达到1.41万亿元。此外,经营现金流净流入11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6.25%。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能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营业收入为1004亿元,同比增长3.05%;归母净利润为16.12亿元,同比增长8.83%;新签合同额为3889亿元,同比增长5.75%。

其盈利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能源设计咨询业务的毛利率逆势增长6.41个百分点,达到16.62%;不过,房建业务的毛利率下滑了5.3个百分点,拖累了整体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能建在2025年第一季度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比上涨31.8%,并加大对储能与氢能技术迭代的投入。

展望未来,中国能建有望进一步加速从“基建承包商”向“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蜕变。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战略下,这家能源基建巨头正书写着传统央企转型的新范本。(光能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