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第三次折戟港股!

联商网

5天前

2019年,物美科技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后,进一步加大C端会员业务的投入,试图打造B端与C端并重的会员服务模式。...紧接着,2024年12月30日,麦德龙第三次冲刺港股,尽管有瑞银集团及招商证券国际两大保荐人保驾护航,依然未能改写失败的命运。

出品/即时刘说

撰文/刘老实

据多家媒体披露,截止2025年6月30日,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30日递交的港股招股书,因超过6个月期限未获进展已自动失效。

据悉,这已是麦德龙近五年内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折戟,这家曾在中国零售市场叱咤风云的行业巨头,如今却在上市之路上屡屡碰壁,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困境,更是传统零售行业在时代变革浪潮下的艰难转型。

上市之路:三次折戟背后的深层危机

麦德龙的上市征程充满波折。

2021年3月,物美科技整合自身超市业务与麦德龙中国80%股权,首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彼时,市场对这一零售巨头的重组寄予厚望,但最终因业务独立性存疑、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问题,止步于聆讯阶段。

三年后的2024年6月,物美科技选择拆分麦德龙供应链单独递表,试图打破僵局,然而招股书在同年12月到期失效,希望再次落空。

紧接着,2024年12月30日,麦德龙第三次冲刺港股,尽管有瑞银集团及招商证券国际两大保荐人保驾护航,依然未能改写失败的命运。

这三次折戟的核心症结,在于麦德龙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业务结构。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2023年,来自物美集团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61.5%-62.3%的高位,其中最大客户物美集团的贡献占比常年在40%-50%之间。

这种高度集中的收入结构,远超行业安全标准,使得麦德龙的营收稳定性面临巨大风险。一旦物美集团采购策略发生变化,或终止合作关系,麦德龙的经营业绩将遭受重创。

同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也削弱了麦德龙在商业谈判中的话语权,压缩了利润空间,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

入华历程:从辉煌到困局的发展轨迹

1996年,麦德龙以独特的B2B经营模式和会员制零售理念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设首店。

凭借“现购自运”的仓储式批发业态,麦德龙迅速吸引了大量酒店、餐厅、小型零售商等B端客户。其高性价比的商品、便捷的购物体验和超长的营业时间,使其在中国市场迅速站稳脚跟。

2008年,麦德龙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26.46亿元,单店销售额3.3亿元,超越沃尔玛和家乐福,仅次于大润发,成为当时中国零售市场的领军企业。

然而,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传统零售行业面临巨大冲击。2012年前后,1688等B2B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严重挤压了麦德龙的B端业务。

为应对市场变化,麦德龙开始尝试向C端转型,推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麦德龙之友”会员卡。2019年,物美科技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后,进一步加大C端会员业务的投入,试图打造B端与 C端并重的会员服务模式。

不过麦德龙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3年,麦德龙的营收从278.20亿元下滑至248.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47%,与中国食品快消供应链行业7.1%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大问题:制约麦德龙成功转型

首先,业务模式单一依赖。

对物美集团的过度依赖,成为麦德龙发展的最大瓶颈。这种依赖不仅影响营收稳定性,还限制了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创新能力。

在与其他潜在客户合作时,麦德龙与物美集团的紧密关系往往让对方心存顾虑,阻碍新客户的开发。

同时,过度关注物美集团的需求,导致麦德龙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难以快速调整业务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转型成效不显著。

在向C端会员店转型过程中,麦德龙面临诸多问题。

产品规格方面,家庭装囤货属性弱化,零售装商品占比过高;商品选品缺乏差异化,自有品牌渗透率低,与其他商超和电商平台的商品同质化严重;价格优势不明显,未能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真正的价格竞争力。

会员制度也存在摇摆不定的问题,在付费会员与非付费会员之间频繁调整,导致品牌定位模糊,消费者认知混乱。

与竞争对手相比,麦德龙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量和影响力明显不足,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

再次,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线上零售占比已达31.8%,消费者购物习惯加速向线上转移。

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在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山姆通过“店仓云一体化”模式,实现线上业务占比超50%,且多家门店年销售额突破5亿美元;Costco开业首日即售出16万张会员卡,续费率保持在62%的高位。

这些竞争对手在商品选品、价格策略、会员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给麦德龙带来巨大压力。

最后,战略调整频繁。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麦德龙多次调整战略方向,从专注B端业务到转向C端,再到强化C端会员业务,频繁的战略变动导致企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稳定的竞争优势。

新旧业务衔接不畅,转型过程中业绩下滑,员工士气受挫,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受到影响。

破局之路:麦德龙需找到发展正确方向

面对重重困境,麦德龙若想实现突破,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战略调整。

首先,要着力改善业务结构,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积极开拓新客户群体,提升业务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在C端会员店转型上,要明确品牌定位,优化产品规格和选品策略,加强自有品牌建设,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价格优势,稳定会员制度,提升消费者体验。

第三,要加强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研究,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大线上业务投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最后,保持战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战略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麦德龙的上市折戟,是传统零售企业在新时代面临挑战的缩影。只有正视问题,积极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路。

可以预见,麦德龙第四次IPO也在来的路上,只是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哪怕再多次IPO,麦德龙的上市之路依然会折戟沉沙。

登录 | 注册

联商头条:奥乐齐进驻常州;麦德龙第三次折戟港股

麦德龙供应链三战IPO:物美依赖症难解?

麦德龙全国第99家店落子温州

“中国超市之父”的第三个IPO有了最新进展

山姆、盒马、麦德龙自有品牌苹果干热销

麦德龙,再闯资本市场

即时刘说

专注即时零售,洞察最新商机

发表文章69篇

最近内容

麦德龙,第三次折戟港股!

2025-07-04 16:07

罗森“超市化”转型,踩中了哪些雷区?

2025-07-02 15:21

次日达到半小时达,美团与拼多多的零售终极博弈才刚开始

2025-07-01 11:58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2019年,物美科技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后,进一步加大C端会员业务的投入,试图打造B端与C端并重的会员服务模式。...紧接着,2024年12月30日,麦德龙第三次冲刺港股,尽管有瑞银集团及招商证券国际两大保荐人保驾护航,依然未能改写失败的命运。

出品/即时刘说

撰文/刘老实

据多家媒体披露,截止2025年6月30日,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30日递交的港股招股书,因超过6个月期限未获进展已自动失效。

据悉,这已是麦德龙近五年内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折戟,这家曾在中国零售市场叱咤风云的行业巨头,如今却在上市之路上屡屡碰壁,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困境,更是传统零售行业在时代变革浪潮下的艰难转型。

上市之路:三次折戟背后的深层危机

麦德龙的上市征程充满波折。

2021年3月,物美科技整合自身超市业务与麦德龙中国80%股权,首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彼时,市场对这一零售巨头的重组寄予厚望,但最终因业务独立性存疑、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问题,止步于聆讯阶段。

三年后的2024年6月,物美科技选择拆分麦德龙供应链单独递表,试图打破僵局,然而招股书在同年12月到期失效,希望再次落空。

紧接着,2024年12月30日,麦德龙第三次冲刺港股,尽管有瑞银集团及招商证券国际两大保荐人保驾护航,依然未能改写失败的命运。

这三次折戟的核心症结,在于麦德龙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业务结构。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2023年,来自物美集团的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61.5%-62.3%的高位,其中最大客户物美集团的贡献占比常年在40%-50%之间。

这种高度集中的收入结构,远超行业安全标准,使得麦德龙的营收稳定性面临巨大风险。一旦物美集团采购策略发生变化,或终止合作关系,麦德龙的经营业绩将遭受重创。

同时,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也削弱了麦德龙在商业谈判中的话语权,压缩了利润空间,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

入华历程:从辉煌到困局的发展轨迹

1996年,麦德龙以独特的B2B经营模式和会员制零售理念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设首店。

凭借“现购自运”的仓储式批发业态,麦德龙迅速吸引了大量酒店、餐厅、小型零售商等B端客户。其高性价比的商品、便捷的购物体验和超长的营业时间,使其在中国市场迅速站稳脚跟。

2008年,麦德龙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26.46亿元,单店销售额3.3亿元,超越沃尔玛和家乐福,仅次于大润发,成为当时中国零售市场的领军企业。

然而,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传统零售行业面临巨大冲击。2012年前后,1688等B2B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严重挤压了麦德龙的B端业务。

为应对市场变化,麦德龙开始尝试向C端转型,推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麦德龙之友”会员卡。2019年,物美科技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后,进一步加大C端会员业务的投入,试图打造B端与 C端并重的会员服务模式。

不过麦德龙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3年,麦德龙的营收从278.20亿元下滑至248.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47%,与中国食品快消供应链行业7.1%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大问题:制约麦德龙成功转型

首先,业务模式单一依赖。

对物美集团的过度依赖,成为麦德龙发展的最大瓶颈。这种依赖不仅影响营收稳定性,还限制了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创新能力。

在与其他潜在客户合作时,麦德龙与物美集团的紧密关系往往让对方心存顾虑,阻碍新客户的开发。

同时,过度关注物美集团的需求,导致麦德龙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难以快速调整业务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转型成效不显著。

在向C端会员店转型过程中,麦德龙面临诸多问题。

产品规格方面,家庭装囤货属性弱化,零售装商品占比过高;商品选品缺乏差异化,自有品牌渗透率低,与其他商超和电商平台的商品同质化严重;价格优势不明显,未能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真正的价格竞争力。

会员制度也存在摇摆不定的问题,在付费会员与非付费会员之间频繁调整,导致品牌定位模糊,消费者认知混乱。

与竞争对手相比,麦德龙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量和影响力明显不足,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

再次,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线上零售占比已达31.8%,消费者购物习惯加速向线上转移。

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在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山姆通过“店仓云一体化”模式,实现线上业务占比超50%,且多家门店年销售额突破5亿美元;Costco开业首日即售出16万张会员卡,续费率保持在62%的高位。

这些竞争对手在商品选品、价格策略、会员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给麦德龙带来巨大压力。

最后,战略调整频繁。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麦德龙多次调整战略方向,从专注B端业务到转向C端,再到强化C端会员业务,频繁的战略变动导致企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稳定的竞争优势。

新旧业务衔接不畅,转型过程中业绩下滑,员工士气受挫,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受到影响。

破局之路:麦德龙需找到发展正确方向

面对重重困境,麦德龙若想实现突破,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战略调整。

首先,要着力改善业务结构,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积极开拓新客户群体,提升业务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在C端会员店转型上,要明确品牌定位,优化产品规格和选品策略,加强自有品牌建设,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价格优势,稳定会员制度,提升消费者体验。

第三,要加强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研究,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大线上业务投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最后,保持战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战略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麦德龙的上市折戟,是传统零售企业在新时代面临挑战的缩影。只有正视问题,积极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路。

可以预见,麦德龙第四次IPO也在来的路上,只是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哪怕再多次IPO,麦德龙的上市之路依然会折戟沉沙。

登录 | 注册

联商头条:奥乐齐进驻常州;麦德龙第三次折戟港股

麦德龙供应链三战IPO:物美依赖症难解?

麦德龙全国第99家店落子温州

“中国超市之父”的第三个IPO有了最新进展

山姆、盒马、麦德龙自有品牌苹果干热销

麦德龙,再闯资本市场

即时刘说

专注即时零售,洞察最新商机

发表文章69篇

最近内容

麦德龙,第三次折戟港股!

2025-07-04 16:07

罗森“超市化”转型,踩中了哪些雷区?

2025-07-02 15:21

次日达到半小时达,美团与拼多多的零售终极博弈才刚开始

2025-07-01 11:58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