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筛查如此重要,该如何筛查?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遗传性高风险人群:对于MLH1/MSH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20~2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MSH6/PMS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30~3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系中的高风险人群从10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每年做1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依据《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 年版)》的相关内容,详细介绍结直肠癌筛查的具体方法和流程。

一、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022 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 51.71 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 10.7%,死亡病例 24.00 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 9.3%。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36.63/10 万和 17.00/10 万。尽管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结直肠癌的 5 年生存率将显著提高。

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饮酒、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家族史等。而主要保护因素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合理体育锻炼等。了解这些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高风险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筛查工作。

二、高风险人群

(一)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根据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年龄:≤49 岁(0 分),50~59 岁(1 分),≥60 岁(2 分)。

性别:女性(0 分),男性(1 分)。

吸烟史:无(0 分),有(1 分)。

I:<23kg/m²(0 分),≥23kg/m²(1 分)。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无(0 分),有(1 分;其中,如有 1 个一级亲属 < 60 岁时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 2 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 4 分)。

累计评分≥4 分者,被认定为高风险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筛查。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属于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这类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并进行筛查。

三、筛查

(一)筛查对象

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无结直肠癌病史的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 40~74 岁之间。其中,有 1 个一级亲属小于 60 岁时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 2 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的人群,推荐从比一级亲属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者诊断年龄提前 10 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不对筛查起始年龄做限制。

遗传性高风险人群:对于 MLH1/MSH2 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20~25 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 2~5 年;MSH6/PMS2 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30~35 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 2~5 年;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系中的高风险人群从 10 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每年做 1 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

(二)筛查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一线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结直肠内部情况,发现病变并进行活检,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手段。对于不耐受或不依从一线筛查方法者,可选择以下替代方法:

免疫法或化学法的大便潜血检测:通过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潜血来判断是否存在结直肠病变。这种方法简单、无创,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乙状结肠镜:主要用于检查乙状结肠和部分降结肠,操作相对简单,但检查范围有限,不能全面观察整个结直肠。

结肠 CT 成像:通过 CT 扫描重建结肠图像,能够发现结肠内的病变,但需要使用对比剂,且对小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多靶点粪便 DNA 检测:通过对粪便中的 DNA 进行检测,发现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突变或异常甲基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费用相对较高。

(三)筛查频率

常规筛查频率:每 5~10 年进行 1 次结肠镜检查,无病变检出者,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 10 年;每年进行 1 次大便潜血检查。

特殊病变的筛查频率:

1.直径≥1cm 的腺瘤,绒毛结构≥25% 的腺瘤(即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应在治疗后 1 年内再次复查结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结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 3 年。

2.其他腺瘤:应在诊断治疗后 3 年内再次复查结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结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 5 年。

3.其他肠道良性病变:因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并不明显,可视同一般人群处理。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 10 年。

4.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明确诊断后每 2 年复查结肠镜。如筛查中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在治疗后每年复查结肠镜。

四、随访和管理

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 1 次随访,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对于筛查结果为阴性者,针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健康宣教,提醒按要求进行定期筛查,提高其对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视程度和依从性。对于筛查发现的癌前病变或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按临床诊疗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结直肠癌筛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方案进行操作,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10): 917-918.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遗传性高风险人群:对于MLH1/MSH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20~2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MSH6/PMS2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30~35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系中的高风险人群从10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每年做1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依据《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 年版)》的相关内容,详细介绍结直肠癌筛查的具体方法和流程。

一、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022 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 51.71 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 10.7%,死亡病例 24.00 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 9.3%。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36.63/10 万和 17.00/10 万。尽管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结直肠癌的 5 年生存率将显著提高。

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饮酒、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家族史等。而主要保护因素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合理体育锻炼等。了解这些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高风险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筛查工作。

二、高风险人群

(一)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根据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年龄:≤49 岁(0 分),50~59 岁(1 分),≥60 岁(2 分)。

性别:女性(0 分),男性(1 分)。

吸烟史:无(0 分),有(1 分)。

I:<23kg/m²(0 分),≥23kg/m²(1 分)。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无(0 分),有(1 分;其中,如有 1 个一级亲属 < 60 岁时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 2 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 4 分)。

累计评分≥4 分者,被认定为高风险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筛查。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属于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这类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并进行筛查。

三、筛查

(一)筛查对象

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无结直肠癌病史的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 40~74 岁之间。其中,有 1 个一级亲属小于 60 岁时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 2 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的人群,推荐从比一级亲属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者诊断年龄提前 10 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不对筛查起始年龄做限制。

遗传性高风险人群:对于 MLH1/MSH2 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20~25 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 2~5 年;MSH6/PMS2 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30~35 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 2~5 年;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系中的高风险人群从 10 岁开始接受结肠镜筛查,每年做 1 次结肠镜,并且持续终生。

(二)筛查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一线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结直肠内部情况,发现病变并进行活检,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手段。对于不耐受或不依从一线筛查方法者,可选择以下替代方法:

免疫法或化学法的大便潜血检测:通过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潜血来判断是否存在结直肠病变。这种方法简单、无创,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乙状结肠镜:主要用于检查乙状结肠和部分降结肠,操作相对简单,但检查范围有限,不能全面观察整个结直肠。

结肠 CT 成像:通过 CT 扫描重建结肠图像,能够发现结肠内的病变,但需要使用对比剂,且对小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多靶点粪便 DNA 检测:通过对粪便中的 DNA 进行检测,发现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突变或异常甲基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费用相对较高。

(三)筛查频率

常规筛查频率:每 5~10 年进行 1 次结肠镜检查,无病变检出者,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 10 年;每年进行 1 次大便潜血检查。

特殊病变的筛查频率:

1.直径≥1cm 的腺瘤,绒毛结构≥25% 的腺瘤(即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应在治疗后 1 年内再次复查结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结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 3 年。

2.其他腺瘤:应在诊断治疗后 3 年内再次复查结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结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 5 年。

3.其他肠道良性病变:因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并不明显,可视同一般人群处理。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 10 年。

4.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明确诊断后每 2 年复查结肠镜。如筛查中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在治疗后每年复查结肠镜。

四、随访和管理

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 1 次随访,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对于筛查结果为阴性者,针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健康宣教,提醒按要求进行定期筛查,提高其对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视程度和依从性。对于筛查发现的癌前病变或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按临床诊疗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结直肠癌筛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方案进行操作,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10): 917-918.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