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早诊早治要点总结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二、内镜下可切除的早期结直肠肿瘤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包括直径10mm的腺瘤,绒毛结构25%的腺瘤(即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应尽可能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

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以下是关于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的详细内容。

一、早诊早治原则

结直肠癌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建议所有腺瘤、息肉,尤其是癌前病变和结直肠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包括直径≥10mm 的腺瘤,绒毛结构≥25%的腺瘤(即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应尽可能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临床分期诊断方法包括胸、腹、盆部增强 CT,依据医疗条件还可选择超声检查、染色放大内镜、超声内镜(EUS)、MRI 及 PET - CT 等影像学评估方法。临床及病理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 分期系统(第 8 版)。

二、内镜下可切除的早期结直肠肿瘤治疗

微小病变(直径≤5mm)对于直径 5mm 以下的微小病变,推荐使用冷圈套器切除术,也可考虑使用活检钳钳除术。这些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能够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小型病变(直径 6~9mm)对于直径 6~9mm 的小型病变,推荐使用圈套器切除术,尤其是冷圈套器切除术,此外也可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器切除术是一种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通过圈套器将病变组织切除。冷圈套器切除术则是在圈套器切除的基础上,采用低温技术,减少热损伤,提高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平坦型或部分无蒂型病变,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组织隆起,然后使用圈套器将其切除。这种方法可以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的风险。

较大病变(直径>10mm)对于直径大于 10mm 的隆起型病变(有蒂型、亚蒂型、无蒂型),推荐根据其蒂部特征,选用合适的圈套器切除病变。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平坦型(浅表隆起型、浅表平坦型、浅表凹陷型)以及一部分无蒂型病变,推荐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原则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一次性整块切除的病变最大直径不超过 20mm。对于最大直径超过 20mm 的难以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行一次性完全切除的病变,抬举征阴性的病变,直径小于 20mm 但内镜评估怀疑癌变可能的病变,大于 10mm 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残留或治疗后复发再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困难的病变,疑有癌变且除外粘膜下层深层浸润的息肉,推荐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处理。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技术,通过在病变组织下方注射液体形成水枕,然后使用特殊的电刀沿着水枕将病变组织剥离。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切除较大或复杂的病变组织,减少复发和癌变的风险,同时保留器官功能。

三、内镜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治疗

综合评估与手术治疗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结直肠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病理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手术治疗是内镜下不可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能够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决策,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内镜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原则是能够手术则尽量手术,根据术后病理分期选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详细诊疗意见建议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印发的最新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综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放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减轻症状,提高手术切除率;化疗能够杀灭肿瘤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则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综合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

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规范的筛查和诊断,早期发现病变,及时进行内镜下或手术治疗,并结合综合治疗手段,同时加强随访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10): 917-918.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二、内镜下可切除的早期结直肠肿瘤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包括直径10mm的腺瘤,绒毛结构25%的腺瘤(即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应尽可能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

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以下是关于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的详细内容。

一、早诊早治原则

结直肠癌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建议所有腺瘤、息肉,尤其是癌前病变和结直肠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包括直径≥10mm 的腺瘤,绒毛结构≥25%的腺瘤(即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应尽可能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临床分期诊断方法包括胸、腹、盆部增强 CT,依据医疗条件还可选择超声检查、染色放大内镜、超声内镜(EUS)、MRI 及 PET - CT 等影像学评估方法。临床及病理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 分期系统(第 8 版)。

二、内镜下可切除的早期结直肠肿瘤治疗

微小病变(直径≤5mm)对于直径 5mm 以下的微小病变,推荐使用冷圈套器切除术,也可考虑使用活检钳钳除术。这些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能够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小型病变(直径 6~9mm)对于直径 6~9mm 的小型病变,推荐使用圈套器切除术,尤其是冷圈套器切除术,此外也可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器切除术是一种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通过圈套器将病变组织切除。冷圈套器切除术则是在圈套器切除的基础上,采用低温技术,减少热损伤,提高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平坦型或部分无蒂型病变,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组织隆起,然后使用圈套器将其切除。这种方法可以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的风险。

较大病变(直径>10mm)对于直径大于 10mm 的隆起型病变(有蒂型、亚蒂型、无蒂型),推荐根据其蒂部特征,选用合适的圈套器切除病变。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平坦型(浅表隆起型、浅表平坦型、浅表凹陷型)以及一部分无蒂型病变,推荐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原则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一次性整块切除的病变最大直径不超过 20mm。对于最大直径超过 20mm 的难以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行一次性完全切除的病变,抬举征阴性的病变,直径小于 20mm 但内镜评估怀疑癌变可能的病变,大于 10mm 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残留或治疗后复发再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困难的病变,疑有癌变且除外粘膜下层深层浸润的息肉,推荐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处理。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技术,通过在病变组织下方注射液体形成水枕,然后使用特殊的电刀沿着水枕将病变组织剥离。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切除较大或复杂的病变组织,减少复发和癌变的风险,同时保留器官功能。

三、内镜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治疗

综合评估与手术治疗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结直肠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病理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手术治疗是内镜下不可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能够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决策,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内镜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原则是能够手术则尽量手术,根据术后病理分期选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详细诊疗意见建议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印发的最新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综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放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减轻症状,提高手术切除率;化疗能够杀灭肿瘤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则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综合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

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规范的筛查和诊断,早期发现病变,及时进行内镜下或手术治疗,并结合综合治疗手段,同时加强随访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10): 917-918.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