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再公布督察结果,督察发现,山西临汾、长治等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填埋场渗滤液直排,一些填埋场违规填埋。
近日,各大媒体相继报道的“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被广泛讨论和传播,这咋突然又设施建设滞后,焚烧设施超负荷运行、垃圾无处消纳呢。其实这也正好回应了近一段时间内,一些媒体报道中的误区。垃圾不够烧的确是事实,而且是行业内早就面临的一个困局,但这种“吃不饱”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
近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再公布督察结果,督察发现,山西临汾、长治等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填埋场渗滤液直排,一些填埋场违规填埋。
临汾市现有2座焚烧设施,仅覆盖全市17个县(市、区)中的4个;长治市现有1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覆盖全市12个县(区)中的8个,长期超负荷运行。根据《山西省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临汾市应于2025年6月前建成投产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处理能力1940吨/日;长治市应于2024年6月前建成投产西南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处理能力500吨/日。督察发现,临汾市仅有日处理能力600吨的洪洞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入点火调试,其他3个项目均无实质性建设;长治市西南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仍处在招投标阶段,进展严重滞后。
01一边是垃圾焚烧“吃不饱”一边是“焚烧设施建设滞后”
近日,各大媒体相继报道的“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被广泛讨论和传播,这咋突然又设施建设滞后,焚烧设施超负荷运行、垃圾无处消纳呢。其实这也正好回应了近一段时间内,一些媒体报道中的误区。垃圾不够烧的确是事实,而且是行业内早就面临的一个困局,比如报道中就有提到,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内停炉”83467天次,部分焚烧炉超过半年没有开机。
但这种“吃不饱”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
如发展快进与源头减量。2020年,时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会上提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2011-2020年),我国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增加了303%,焚烧处理量增加了577%。与快速发展相对应的则是垃圾焚烧超前规划的问题:
2017年1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选址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各地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进行中长期垃圾焚烧发展规划,可超前谋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选址,适度超前建设与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相适应的焚烧处理设施。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往往会对区域发展给与过高预期,在清运能力尚不匹配的情况下,进行“过度超前建设”,甚至于在一些并不具备超前建设的地区进行“超前建设”。与快速发展、超前规划同时,垃圾强制分类也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开始达力推行,让入场焚烧的源头垃圾数量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政策的推进,也得到了各地方及市场主体的积极、热情响应,规划指引下,更多的市场主体涌入这个赛道,并加紧市场布局,仅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垃圾焚烧市场也步入发展高峰,领先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不仅如此,更要引起重视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是,相应的设施建设短板和清运能力短板,也带来了大家对垃圾焚烧“吃不饱”的片面认知。
一份来自生态环境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的截图,垃圾焚烧设施高密度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和中部地区,越往北越稀疏,越往西越少。虽然这受人口分布、自然条件、经济制约等多方面的影响,但也确实从客观上暴露了我国垃圾焚烧能力“不均”的问题。本次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的临汾、长治等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目前垃圾焚烧能力的“患不均”。
同时,清运能力也是一些垃圾焚烧项目“吃不饱”的原因。目前大城市的收运体系相对还都比较健全,清运能力不足主要集中在地市以及县乡区域,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一些跨区域的长距离运输,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可能是不小的成本。
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央视财经评论》栏目中,也提到,有很多村镇还没有很好的垃圾收运系统或设施,大量的违规处理和违规填埋现象存在,由此导致农村违规垃圾场大量存在,垃圾转运却面临“中间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研究员表示,垃圾焚烧发电厂“吃不饱”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予以解决。
据中国固废网《小型化?协同或跨界? 焚烧市场进入“战国时代”》文章显示,2021年,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新疆建设兵团),有10个省份的焚烧能力已经超过其垃圾清运总量;21个省份的焚烧能力小于生活垃圾清运量,包含3个直辖市;而宁夏、西藏、青海3个西部省份的焚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焚烧能力均不足100万吨/年,尤其青海整个省的焚烧能力为零。
事实上,2020年,改委、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还联合印发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专门针对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长期以来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了重点任务和建设方案。明确要求以46个重点城市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重点城市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建设,到2023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
2022年底,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到2025年,全国县级地区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进一步提升收运能力。
这些都说明,垃圾焚烧的确“吃不饱”,但有其深入原因,不能片面看待这一问题,并且国家早就看到了问题,并一直在试图解决问题。E20研究院认为,未来3~8年生活垃圾焚烧市场将持续放缓,新增项目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多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同时单体项目规模下降至千吨以下,且仍有下降空间。
02环保行业要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垃圾焚烧领域暴露的设施建设滞后与区域失衡问题,在水务领域同样存在,也是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次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的案例中,提到宁夏吴忠案例也揭示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规划、轻落地”的共性顽疾。
新一轮公布的环保督察案例中,曝光了宁夏吴忠存在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管理差距明显、生活污水直排溢流黄河、污泥违规处置突出等问题。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但截至2024年底,吴忠市城区510公里排水管网中402公里为雨污合流,却一直未按要求开展改造;“十四五”期间应新增的43公里污水管网,截至2025年3月仍有21公里未完成。
《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要求,2019年年底前,全面排查建成区排水管网,并实施管网破损修复等工程,但吴忠市直至2021年10月才完成管网排查,发现的87处缺陷点中,28处至今未开展修复。
此外,因雨污不分流、收集管网破损等原因,导致吴忠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雨季部分时段入厂污水量严重超负荷,2024年分别出现7次、8次污水从格栅间溢流积存厂区情况,其中部分污水排入黄河。
吴忠市城区3家污水处理厂雨季部分时段生活污水直排溢流,2023—2024年11个雨天共溢流23次,其中单日降雨量小于10毫米的有5天,降雨量10—17毫米的有5天。
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8次开启超越排放口闸阀,共计约120万立方米污水通过地下箱涵排入黄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326毫克/升、22.7毫克/升、4.3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15.3倍、21.7倍、20.5倍;
吴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超越排放9次,共计约36万立方米污水经清水河排入黄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804毫克/升、27.4毫克/升、5.3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9.2倍、26.4倍、25.5倍;
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超越排放6次,近10万立方米污水经南干沟排入黄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632毫克/升、9.4毫克/升、3.8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0.6倍、8.4倍、18倍。
从宁夏吴忠案例可见,环境基础设施的“重规划、轻落地” 已演变为系统性治理危机。这种“规划蓝图”与“落地实效”的巨大鸿沟,不仅暴露出部分地区在污染防治中“重文件部署、轻过程监管”的形式主义顽疾,更以黄河生态受损的惨痛代价,印证了环境治理中“碎片化思维”的致命缺陷。
从山西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滞后”到宁夏污水管网的“雨污混流”,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生态文明建设是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已进入环境治理从“补短板”向“提质效”跃升的关键阶段,唯有以“全链条思维”破解垃圾焚烧、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等环节的堵点,将政策设计的“蓝图”转化为落地实施的“施工图”,同时强化监管问责、引入智慧化治理手段,才能真正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要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在政策落地中既聚焦单点突破,更注重整体协同,让垃圾焚烧设施的布局与城乡清运能力相匹配,让污水管网的建设与城市发展节奏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以治理效能的质变,为美丽中国筑牢生态根基。
编辑:李丹
近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再公布督察结果,督察发现,山西临汾、长治等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填埋场渗滤液直排,一些填埋场违规填埋。
近日,各大媒体相继报道的“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被广泛讨论和传播,这咋突然又设施建设滞后,焚烧设施超负荷运行、垃圾无处消纳呢。其实这也正好回应了近一段时间内,一些媒体报道中的误区。垃圾不够烧的确是事实,而且是行业内早就面临的一个困局,但这种“吃不饱”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
近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再公布督察结果,督察发现,山西临汾、长治等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填埋场渗滤液直排,一些填埋场违规填埋。
临汾市现有2座焚烧设施,仅覆盖全市17个县(市、区)中的4个;长治市现有1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覆盖全市12个县(区)中的8个,长期超负荷运行。根据《山西省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临汾市应于2025年6月前建成投产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处理能力1940吨/日;长治市应于2024年6月前建成投产西南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处理能力500吨/日。督察发现,临汾市仅有日处理能力600吨的洪洞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入点火调试,其他3个项目均无实质性建设;长治市西南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仍处在招投标阶段,进展严重滞后。
01一边是垃圾焚烧“吃不饱”一边是“焚烧设施建设滞后”
近日,各大媒体相继报道的“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被广泛讨论和传播,这咋突然又设施建设滞后,焚烧设施超负荷运行、垃圾无处消纳呢。其实这也正好回应了近一段时间内,一些媒体报道中的误区。垃圾不够烧的确是事实,而且是行业内早就面临的一个困局,比如报道中就有提到,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内停炉”83467天次,部分焚烧炉超过半年没有开机。
但这种“吃不饱”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
如发展快进与源头减量。2020年,时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会上提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2011-2020年),我国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增加了303%,焚烧处理量增加了577%。与快速发展相对应的则是垃圾焚烧超前规划的问题:
2017年1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选址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各地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进行中长期垃圾焚烧发展规划,可超前谋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选址,适度超前建设与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相适应的焚烧处理设施。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往往会对区域发展给与过高预期,在清运能力尚不匹配的情况下,进行“过度超前建设”,甚至于在一些并不具备超前建设的地区进行“超前建设”。与快速发展、超前规划同时,垃圾强制分类也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开始达力推行,让入场焚烧的源头垃圾数量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政策的推进,也得到了各地方及市场主体的积极、热情响应,规划指引下,更多的市场主体涌入这个赛道,并加紧市场布局,仅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垃圾焚烧市场也步入发展高峰,领先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不仅如此,更要引起重视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是,相应的设施建设短板和清运能力短板,也带来了大家对垃圾焚烧“吃不饱”的片面认知。
一份来自生态环境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的截图,垃圾焚烧设施高密度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和中部地区,越往北越稀疏,越往西越少。虽然这受人口分布、自然条件、经济制约等多方面的影响,但也确实从客观上暴露了我国垃圾焚烧能力“不均”的问题。本次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的临汾、长治等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目前垃圾焚烧能力的“患不均”。
同时,清运能力也是一些垃圾焚烧项目“吃不饱”的原因。目前大城市的收运体系相对还都比较健全,清运能力不足主要集中在地市以及县乡区域,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一些跨区域的长距离运输,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可能是不小的成本。
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央视财经评论》栏目中,也提到,有很多村镇还没有很好的垃圾收运系统或设施,大量的违规处理和违规填埋现象存在,由此导致农村违规垃圾场大量存在,垃圾转运却面临“中间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研究员表示,垃圾焚烧发电厂“吃不饱”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予以解决。
据中国固废网《小型化?协同或跨界? 焚烧市场进入“战国时代”》文章显示,2021年,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新疆建设兵团),有10个省份的焚烧能力已经超过其垃圾清运总量;21个省份的焚烧能力小于生活垃圾清运量,包含3个直辖市;而宁夏、西藏、青海3个西部省份的焚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焚烧能力均不足100万吨/年,尤其青海整个省的焚烧能力为零。
事实上,2020年,改委、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还联合印发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专门针对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长期以来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了重点任务和建设方案。明确要求以46个重点城市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重点城市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建设,到2023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
2022年底,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到2025年,全国县级地区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进一步提升收运能力。
这些都说明,垃圾焚烧的确“吃不饱”,但有其深入原因,不能片面看待这一问题,并且国家早就看到了问题,并一直在试图解决问题。E20研究院认为,未来3~8年生活垃圾焚烧市场将持续放缓,新增项目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多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同时单体项目规模下降至千吨以下,且仍有下降空间。
02环保行业要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垃圾焚烧领域暴露的设施建设滞后与区域失衡问题,在水务领域同样存在,也是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次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的案例中,提到宁夏吴忠案例也揭示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规划、轻落地”的共性顽疾。
新一轮公布的环保督察案例中,曝光了宁夏吴忠存在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管理差距明显、生活污水直排溢流黄河、污泥违规处置突出等问题。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但截至2024年底,吴忠市城区510公里排水管网中402公里为雨污合流,却一直未按要求开展改造;“十四五”期间应新增的43公里污水管网,截至2025年3月仍有21公里未完成。
《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要求,2019年年底前,全面排查建成区排水管网,并实施管网破损修复等工程,但吴忠市直至2021年10月才完成管网排查,发现的87处缺陷点中,28处至今未开展修复。
此外,因雨污不分流、收集管网破损等原因,导致吴忠市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雨季部分时段入厂污水量严重超负荷,2024年分别出现7次、8次污水从格栅间溢流积存厂区情况,其中部分污水排入黄河。
吴忠市城区3家污水处理厂雨季部分时段生活污水直排溢流,2023—2024年11个雨天共溢流23次,其中单日降雨量小于10毫米的有5天,降雨量10—17毫米的有5天。
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8次开启超越排放口闸阀,共计约120万立方米污水通过地下箱涵排入黄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326毫克/升、22.7毫克/升、4.3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15.3倍、21.7倍、20.5倍;
吴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超越排放9次,共计约36万立方米污水经清水河排入黄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804毫克/升、27.4毫克/升、5.3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9.2倍、26.4倍、25.5倍;
吴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超越排放6次,近10万立方米污水经南干沟排入黄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632毫克/升、9.4毫克/升、3.8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0.6倍、8.4倍、18倍。
从宁夏吴忠案例可见,环境基础设施的“重规划、轻落地” 已演变为系统性治理危机。这种“规划蓝图”与“落地实效”的巨大鸿沟,不仅暴露出部分地区在污染防治中“重文件部署、轻过程监管”的形式主义顽疾,更以黄河生态受损的惨痛代价,印证了环境治理中“碎片化思维”的致命缺陷。
从山西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滞后”到宁夏污水管网的“雨污混流”,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生态文明建设是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已进入环境治理从“补短板”向“提质效”跃升的关键阶段,唯有以“全链条思维”破解垃圾焚烧、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等环节的堵点,将政策设计的“蓝图”转化为落地实施的“施工图”,同时强化监管问责、引入智慧化治理手段,才能真正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要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在政策落地中既聚焦单点突破,更注重整体协同,让垃圾焚烧设施的布局与城乡清运能力相匹配,让污水管网的建设与城市发展节奏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以治理效能的质变,为美丽中国筑牢生态根基。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