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盘一度重返3500点,资金出现分化。今天带来一只军工+可控核聚变+光刻机+低空经济业绩大增龙头,一起看看背后的起爆逻辑。
投资亮点:
1、公司股价近3个月上涨超40%。
2、2025年一季报显示,该股总营收为3.4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30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9.34%。
3、子公司导弹导引头结构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业务订单饱满,2024 年净利润达 4899 万元。产品应用于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与政策支持的 “低空经济” 形成协同。军工业务预计 2025 年增速超 30%,成为利润增长主力。
4、核心技术突破,卡位可控核聚变与光刻机两大战略领域。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解析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中游设备与下游应用三大环节。上游依赖特种金属(钨铜合金、高温合金)、超导材料及氘氚燃料;中游核心设备包括托卡马克装置、超导磁体、射频电源等,国内企业已在 EAST、BEST 等项目中实现技术突破;下游聚焦实验堆建设(全球 2026-2030 年市场约 440 亿元 / 年)与未来商业化电站,中国计划 2050 年前后实现商业化。
可控核聚变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行业未来呈现技术分化与商业化加速的双重特征。磁约束(托卡马克、仿星器)为主流路线,中国环流三号实现 1.17 亿度运行,美国 SPARC 项目通过高温超导技术降低成本;惯性约束(NIF、神光系列)作为补充,持续突破能量净增益。全球 70% 企业预计 2035 年前并网发电,实验堆密集建设推动成本曲线下移,超导磁体等技术突破使发电成本有望低于 50 美元 / MWh,私营企业(如美国 CFS、中国聚变新能)加速入局,形成 “实验堆 - 示范堆 - 商业堆” 的清晰路径。
政策催化不断
国际上,美国《聚变能源法案》、欧盟 ITER 项目(投资超 200 亿欧元)推动技术落地;国内将可控核聚变纳入 “双碳” 规划,BEST、CFETR 等项目投资超 500 亿元,国家大基金、地方产业基金(如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密集注资。政策催化下,实验堆设备订单(如超导磁体、偏滤器)加速释放,合肥、上海等地形成产业集群,2025-2030 年将成为技术验证与产业链布局的关键窗口期。
公司股价爆发动因
核心技术突破:卡位可控核聚变与光刻机两大战略领域
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稀缺性
公司大功率四极管技术全球唯二、国内唯一,2024 年研发的 550kW 和 650kW 大功率电子管通过专家评审,填补国内空白。2025 年 6 月,公司兆瓦级电子管成功通过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测试,正式进入国内某重点核聚变项目供应链,并确认存在在手订单。该领域商业化虽远,但实验堆建设带来的设备替换需求(如 ITER 项目中电子管寿命仅 18 个月)为公司提供了持续收入来源。
光刻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
……
扫码回复“8- 核聚变”领取资料。
作者:于晓明 执业证书编号:A0680622030012
今日大盘一度重返3500点,资金出现分化。今天带来一只军工+可控核聚变+光刻机+低空经济业绩大增龙头,一起看看背后的起爆逻辑。
投资亮点:
1、公司股价近3个月上涨超40%。
2、2025年一季报显示,该股总营收为3.4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30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9.34%。
3、子公司导弹导引头结构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业务订单饱满,2024 年净利润达 4899 万元。产品应用于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与政策支持的 “低空经济” 形成协同。军工业务预计 2025 年增速超 30%,成为利润增长主力。
4、核心技术突破,卡位可控核聚变与光刻机两大战略领域。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解析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中游设备与下游应用三大环节。上游依赖特种金属(钨铜合金、高温合金)、超导材料及氘氚燃料;中游核心设备包括托卡马克装置、超导磁体、射频电源等,国内企业已在 EAST、BEST 等项目中实现技术突破;下游聚焦实验堆建设(全球 2026-2030 年市场约 440 亿元 / 年)与未来商业化电站,中国计划 2050 年前后实现商业化。
可控核聚变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行业未来呈现技术分化与商业化加速的双重特征。磁约束(托卡马克、仿星器)为主流路线,中国环流三号实现 1.17 亿度运行,美国 SPARC 项目通过高温超导技术降低成本;惯性约束(NIF、神光系列)作为补充,持续突破能量净增益。全球 70% 企业预计 2035 年前并网发电,实验堆密集建设推动成本曲线下移,超导磁体等技术突破使发电成本有望低于 50 美元 / MWh,私营企业(如美国 CFS、中国聚变新能)加速入局,形成 “实验堆 - 示范堆 - 商业堆” 的清晰路径。
政策催化不断
国际上,美国《聚变能源法案》、欧盟 ITER 项目(投资超 200 亿欧元)推动技术落地;国内将可控核聚变纳入 “双碳” 规划,BEST、CFETR 等项目投资超 500 亿元,国家大基金、地方产业基金(如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密集注资。政策催化下,实验堆设备订单(如超导磁体、偏滤器)加速释放,合肥、上海等地形成产业集群,2025-2030 年将成为技术验证与产业链布局的关键窗口期。
公司股价爆发动因
核心技术突破:卡位可控核聚变与光刻机两大战略领域
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稀缺性
公司大功率四极管技术全球唯二、国内唯一,2024 年研发的 550kW 和 650kW 大功率电子管通过专家评审,填补国内空白。2025 年 6 月,公司兆瓦级电子管成功通过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测试,正式进入国内某重点核聚变项目供应链,并确认存在在手订单。该领域商业化虽远,但实验堆建设带来的设备替换需求(如 ITER 项目中电子管寿命仅 18 个月)为公司提供了持续收入来源。
光刻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
……
扫码回复“8- 核聚变”领取资料。
作者:于晓明 执业证书编号:A06806220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