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netics:揭示痛风炎症机制的新基因路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医学论坛网

13小时前

候选基因与分子过程通过优先级方案,研究识别了参与痛风炎症过程的候选基因,包括涉及表观遗传重塑、细胞渗透压调节以及NLRP3炎症体活性调控的基因。

导语:痛风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沉积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尽管痛风的发病率和负担不断增加,但其炎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为揭示尿酸控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但在痛风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Tanya J Major及其研究团队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痛风GWAS研究[1],深入探讨痛风炎症机制的分子基础,揭示新的致病途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候选基因和分子过程。

研究背景

痛风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且常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和肾脏疾病共病,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痛风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性关节炎,主要由MSU晶体沉积引起。在高尿酸血症的背景下,MSU晶体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激活NLRP3炎症体,导致成熟白介素(IL)-1β和IL-18的产生。此外,可溶性尿酸通过持久的表观遗传修饰训练免疫系统,增强对MSU晶体的反应。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尿酸控制的分子机制,但痛风炎症机制的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且结果并不一致。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旨在深入探索痛风炎症机制的遗传基础。研究纳入了来自13个队列的260万参与者,其中包括120295名痛风患者,覆盖了非洲、东亚、欧洲和拉丁裔四个祖先群体。样本来源广泛,74%的参与者来自23andMe平台。痛风的诊断主要基于自我报告、临床诊断以及使用降尿酸药物等信息。研究设计中,参与者被分为四个祖先群体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性别分层分析。通过固定效应逆方差加权的GWAS元分析方法,研究团队在每个祖先群体中对痛风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跨祖先元分析(TAMA)。主要评价指标为痛风的遗传位点和信号,次要评价指标包括多基因风险评分(PRS)的预测能力以及与尿酸水平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

痛风相关位点的发现本研究共检测到377个与痛风相关的位点,涉及410个遗传独立信号,其中149个位点是之前未被报道的。此外,还发现了65个仅与尿酸相关但与痛风无关的位点。这些位点的发现显著增加了已知的痛风相关基因位点数量,为研究痛风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线索(图1)。

图1.痛风相关位点的曼哈顿图

性别差异与遗传风险预测研究发现,在男性和女性中,痛风的遗传风险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中发现了31个独特位点,而女性中发现了8个独特位点。此外,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在预测痛风风险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尤其是在欧洲人群中,AUROC从0.77提高到0.83。这表明遗传因素在痛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性别在其中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图2)。

图2.多基因风险评分(PRS)与痛风风险的关系

候选基因与分子过程通过优先级方案,研究识别了参与痛风炎症过程的候选基因,包括涉及表观遗传重塑、细胞渗透压调节以及NLRP3炎症体活性调控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为理解痛风的炎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的候选分子。

痛风与尿酸的遗传相关性尽管尿酸是痛风的致病因素,但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影响尿酸水平的遗传位点都与痛风风险相关。通过共定位分析,研究发现有22个位点在痛风中存在显著关联,但在尿酸中未观察到关联信号。这表明,除了尿酸水平外,还存在其他遗传因素影响痛风的发生,这些因素可能与炎症反应的调控有关(图3)。

图3.痛风与尿酸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结论及讨论

该项研究通过大规模的GWAS分析,显著扩展了对痛风遗传基础的认识。研究结果强调了尿酸水平的分子控制在痛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并揭示了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过程。这些发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在探索痛风炎症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主要来自欧洲祖先,其他祖先群体的代表性相对较低。其次,研究设计未包括独立的复制阶段,这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此外,部分痛风诊断基于自我报告或药物使用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诊断偏差。

总之,该项研究通过大规模的GWAS分析,揭示了痛风炎症机制的新基因路径,为理解痛风的遗传基础和炎症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已知的痛风相关基因位点数量,还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预测工具提供了候选分子。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候选基因在痛风炎症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在更多样化的人群中验证这些发现,以期为痛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1]TANYA J MAJOR, RIKU TAKEI, HIROTAKA MATSUO, et al.Nat Genet. 2024 Nov;56(11):2392-2406.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候选基因与分子过程通过优先级方案,研究识别了参与痛风炎症过程的候选基因,包括涉及表观遗传重塑、细胞渗透压调节以及NLRP3炎症体活性调控的基因。

导语:痛风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沉积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尽管痛风的发病率和负担不断增加,但其炎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为揭示尿酸控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但在痛风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Tanya J Major及其研究团队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痛风GWAS研究[1],深入探讨痛风炎症机制的分子基础,揭示新的致病途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候选基因和分子过程。

研究背景

痛风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且常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和肾脏疾病共病,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痛风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性关节炎,主要由MSU晶体沉积引起。在高尿酸血症的背景下,MSU晶体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激活NLRP3炎症体,导致成熟白介素(IL)-1β和IL-18的产生。此外,可溶性尿酸通过持久的表观遗传修饰训练免疫系统,增强对MSU晶体的反应。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尿酸控制的分子机制,但痛风炎症机制的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且结果并不一致。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旨在深入探索痛风炎症机制的遗传基础。研究纳入了来自13个队列的260万参与者,其中包括120295名痛风患者,覆盖了非洲、东亚、欧洲和拉丁裔四个祖先群体。样本来源广泛,74%的参与者来自23andMe平台。痛风的诊断主要基于自我报告、临床诊断以及使用降尿酸药物等信息。研究设计中,参与者被分为四个祖先群体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性别分层分析。通过固定效应逆方差加权的GWAS元分析方法,研究团队在每个祖先群体中对痛风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跨祖先元分析(TAMA)。主要评价指标为痛风的遗传位点和信号,次要评价指标包括多基因风险评分(PRS)的预测能力以及与尿酸水平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

痛风相关位点的发现本研究共检测到377个与痛风相关的位点,涉及410个遗传独立信号,其中149个位点是之前未被报道的。此外,还发现了65个仅与尿酸相关但与痛风无关的位点。这些位点的发现显著增加了已知的痛风相关基因位点数量,为研究痛风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线索(图1)。

图1.痛风相关位点的曼哈顿图

性别差异与遗传风险预测研究发现,在男性和女性中,痛风的遗传风险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中发现了31个独特位点,而女性中发现了8个独特位点。此外,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在预测痛风风险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尤其是在欧洲人群中,AUROC从0.77提高到0.83。这表明遗传因素在痛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性别在其中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图2)。

图2.多基因风险评分(PRS)与痛风风险的关系

候选基因与分子过程通过优先级方案,研究识别了参与痛风炎症过程的候选基因,包括涉及表观遗传重塑、细胞渗透压调节以及NLRP3炎症体活性调控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为理解痛风的炎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的候选分子。

痛风与尿酸的遗传相关性尽管尿酸是痛风的致病因素,但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影响尿酸水平的遗传位点都与痛风风险相关。通过共定位分析,研究发现有22个位点在痛风中存在显著关联,但在尿酸中未观察到关联信号。这表明,除了尿酸水平外,还存在其他遗传因素影响痛风的发生,这些因素可能与炎症反应的调控有关(图3)。

图3.痛风与尿酸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结论及讨论

该项研究通过大规模的GWAS分析,显著扩展了对痛风遗传基础的认识。研究结果强调了尿酸水平的分子控制在痛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并揭示了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过程。这些发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在探索痛风炎症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主要来自欧洲祖先,其他祖先群体的代表性相对较低。其次,研究设计未包括独立的复制阶段,这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此外,部分痛风诊断基于自我报告或药物使用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诊断偏差。

总之,该项研究通过大规模的GWAS分析,揭示了痛风炎症机制的新基因路径,为理解痛风的遗传基础和炎症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已知的痛风相关基因位点数量,还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预测工具提供了候选分子。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候选基因在痛风炎症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在更多样化的人群中验证这些发现,以期为痛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1]TANYA J MAJOR, RIKU TAKEI, HIROTAKA MATSUO, et al.Nat Genet. 2024 Nov;56(11):2392-2406.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