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受两大创新产品逻辑驱动,5月7日至5月13日,远大医药股价累计大涨38%。先是面向百亿美元脓毒症治疗市场的FIC新药STC3141临床II研究成功。市场足够大,稀缺性够强,给足强BD预期的期待值。紧接着,构成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组合的明星核药产品披露进展,创新RDC TLX591-CDx(用于诊断)计划于今年在国内递交新药上市申请;TLX591(用于治疗)加入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申请也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没有蹭热点、没有新瓶装旧酒,实打实靠的是产品逻辑驱动。并购基因很浓、核药光环很强的远大医药,再次刷新了自己,也正成为不少人眼中兼具较高安全边际和增长潜力,且依靠国内市场便能稳增长的低估值投资标的。而深挖远大医药背后的远大系医药“帝国”——中国远大集团医药健康,常年低调,背景神秘,商业目的难测,但以华东医药、远大医药为两翼,从覆盖制药、器械,再到包揽医美、血制品等,旗下业务应有尽有。一路过来,远大系跑出了一条中国式MNC的典型发展曲线。2025年,远大医药正在打10年来最为关键的一仗。2015年以来,远大医药开启加速创新转型,聚焦于在抗肿瘤(核药和基因疗法等)、心脑血管精准介入和以及制药科技三个板块。其间,远大医药的市盈率和估值并不高,原因有多重,如:
- 较激进收购策略下的财务隐患、收购资产估值合理性,引投资者质疑
其一,到底有没有硬核的研发能力,核心研发项目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在呼吸及危重症创新板块,治疗脓毒症的STC3141,较有力回答了这一问题。作为感染、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休克等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脓毒症对应患者众多,且死亡率高。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脓毒症约4900万例,超1/5患者死亡,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0%。在高收入国家,脓毒症患者的全院平均治疗费用超过3.2万美元。但目前,脓毒症尚无任何针对性治疗手段。Wise Guy Report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脓毒症治疗药物市场规模为125.4亿美元(约900亿元),预计到203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3.7亿美元。而远大医药的STC3141,是全球首个以重新构建免疫稳态为核心的脓毒症治疗方案,在现有抗感染、液体复苏和维持器官运转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机体免疫失调这一核心病因加以精准调节,直击临床最大痛点——缺乏真正针对病因的有效药物。对应市场反应迅速且直接,消息发布次日,公司股价截至收盘涨逾13%。其二,远大医药用核药商业化初步成绩,以及核心管线的研发进展,集中体现了其近几年在核药上全球化产业整合和战略眼光。不同于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两大具有国资背景的老牌企业,能在核药最为困难的生产、管理、配送和服务等方面占据先发优势,早些年远大医药战略性入局核药,需从0到1构建体系。2018年起,远大医药先后用4笔全球范围内的并购合作,搭建起了完整的核药产业链。而核药,也逐渐成为了公司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之一。
- 2018年,与鼎晖投资斥资近百亿收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Sirtex, 核心产品为用于治疗肝癌的钇(90Y)树脂微球,初步打入肿瘤介入治疗领域。
- 2020年,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Oncosec控股权,拓展肿瘤免疫治疗药物TAVO研发及商业化的业务版图。
- 2021年,收购申命医药,进一步拓展肿瘤介入治疗产品管线。
- 另外,先后与明星企业Telix ,全球最大的核原料供应商之一 ITM 达成国际战略合作,搭建国际化一流水平的肿瘤介入和RDC研发平台。
一步步走来,远大医药已经成为目前全球仅有的四家在肿瘤治疗方面成功试验创新核药商业化应用的药企之一,其首个核药肝癌(中国特有的高发癌种)治疗产品钇[90Y]微球注射液于2022年初获批,目前已进入到快速放量阶段。2024年,公司核药板块实现收入5.9亿元,同比大涨176.6%,成为其商业化新的增长动能。截至目前,研发端,远大医药在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储备有12款创新产品,包括4款RDC创新药获批开展注册性临床研究,其中3款进入到III期临床阶段,是进入中国III期临床研究中诊断和治疗类RDC创新药总计储备最多的企业。能够看到,远大医药在核药板块“从并购到内生”“从管线到商业化”的闭环能力,已经打通。
远大医药背后,实际还有一个庞大的“中国式MNC”在做支撑。“远大系”恰如一张低调、却相当庞大的网。自成立以来,中国远大集团通过资本运作与并购扩张,悄然编织出横跨原料药、核药、血液制品、中药等多个领域的医药健康版图。远大系的“神秘感”早前体现在其看似无序的并购图谱上。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远大集团便以年均1-2起的速度持续收购医疗资产,并购呈现出“多点开花”特征:既有产业链延伸,也有技术前沿布局。整体上,远大系医药健康形成了四大板块:A股上市公司华东医药,港股上市公司远大医药,中药老字号雷允上,以及手握远大蜀阳这一血制品明星标的的远大生命科学集团。而如果看远大整个健康板块的成员企业,已经多达数百家。华东医药和远大医药,形同“左膀右臂”。华东医药,2024年营收419亿,归母净利润为35.12亿;远大医药,2024年营收达116.4亿,归母净利润大涨31.3%至24.68亿元。作为一脉相承的两大企业,两家企业均擅长资本运作,多年来通过多起收并购事件,构筑产业链能力,或强化某一疾病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与远大医药建核药优势的方式类似,华东医药入局医美较晚,但通过收购国内外多家医美企业,迅速搭建起了完整的医美产业链。而在去年,华东医药斥资超5亿收购了一家苗药企业——贵州恒霸药业,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外用制剂产品管线。远大医药也沿袭其并购基因,持续靠并购的方式夯实各领域。去年7月,远大医药宣布累计以约4.88亿元收购天津田边100%股权、以约2.6亿元收购百济制药100%股权,目的是完成心脑血管急救板块、呼吸及危重症板块的深入布局。另外,在近几年创新转型的路上,两者都急于打上鲜明的创新标签,或找到新的“大单品”。华东医药,以“自主+引进”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大步跨越,其创新战略布局涵盖自免、代谢、ADC、CAR-T等热门领域,特别是在GLP-1赛道构建了涵盖口服小分子、双靶点、长效三靶点的完整产品矩阵,势头正猛。在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华东医药医药在研项目合计超130个。自主研发方面,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GLP-1R/GIPR双靶点长效多肽类激动剂HDM1005,FGF21R/GCGR/GLP-1R三靶点激动剂DR10624等均在去年有明显进展。BD方面,近几年华东医药“BD狂人”的形象深刻,从2020年至2024年中,公司至少24家药企达成了合作,既有对股权收购,也License-in产品管线的商业化权益,涉及领域也是相当广泛,自免、ADC、CAR-T、医美等一个没落。不过,不同于远大医药“核药龙头”的精准卡位,以及在危重领域的细分蓝海狙击,目前华东医药创新布局大而全,但创新思路有待进一步明晰。除了两大上市平台,远大生命科学集团与雷允上的存在稍显隐秘,但历经多年发展,都有较稳固的基础。前者以蜀阳药业为核心,在血液制品领域构筑生态位,主要产品涵盖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三大类别。2023年,远大蜀阳生命科学营收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达45%,其中国际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38%。2025年,远大蜀阳给自己树立了明确目标:一是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国际化;二是努力提升采浆能力;三是推动重组产品开发。而手握喉科圣药“六神丸”的苏州雷允上,旗下拥有10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在中药行业周期波动下,公司正迎战略价值重构时期,也在聚力做创新药及改良型新药研发。多年前,远大集团曾计划将蜀阳药业、雷允上等资产注入华东医药,打造“超级旗舰”,却遭董事会以“拉低收益率”为由否决。远大系如今“2家上市公司+2家未上市主体”的架构下,各板块协同性仍旧成谜。但整体纵览远大系医药版图,其横跨原料药、化药、生物药、核药、血制品、中药的产业网络,丰富而强大。而这种通过持续并购实现技术卡位与规模扩张的“中国式MNC”扩张路径里,展示出了两大明显的优势:一是已经给国际化搭建了较成熟的框架,二踩中了周期下前沿技术赛道热点。接下来,远大系在医药创新里的角色或将愈发引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其在创新研发的投入与产业资源的有机整合上又将如何演变,仍旧是一道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