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关联公司被申请破产:百亿债务累亏183亿

锋雳

15小时前

近日,一则“合众新能源被申请破产审查”的公告将哪吒汽车推向舆论风口。这家曾以年销15.2万辆登顶新势力销冠的车企,三年间累计亏损超183亿元,负债近百亿,现金流持续为负。从资本追捧的明星企业到破产边缘,哪吒汽车的溃败不仅是“烧钱换市场”模式的破产,更暴露了其战略失焦、管理失控与供应链信任崩塌的多重危机。

关联公司申请破产 183亿亏损与巨额债务

5月13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一则信息显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是由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向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的申请。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哪吒汽车的母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注册资本约28.37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方运舟正是哪吒汽车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及相关的咨询服务等,由南宁民生新能源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华鼎新动力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宜春市金合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

公开数据显示,哪吒汽车成立十年间累计融资228亿元,2021-2023年其营收从50.87亿元增至135.55亿元,但三年累亏183亿元,相当于三年间平均每天亏掉一辆超千万的法拉利SF90。呈现“规模越大、亏损越深”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6月IPO失败则成为其现金流断裂的转折。招股书显示,其2021-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9.91亿元、-54.08亿元、-43.54亿元,累计流出127.53亿元。截至2024年4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4.03亿元,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18亿元。

天眼查显示,截至2025年5月,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被执行总金额超1.44亿元,股权冻结达95条,已累计被冻结股权超20亿元,涉及多家子公司。创始人方运舟8次被限制高消费。涉及司法案件超400起,已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期间,公司还新增欠税215万元。

与此同时,供应商集体诉讼、经销商讨债、税款拖欠等事件频发,加速资金链崩盘。为缓解压力,哪吒汽车提出“债转股”方案,试图将70%供应商债权转为母公司股权,剩余30%无息分期以现金方式清偿,债权平均分为15期,从今年5月开始按每月1期的支付进度进行偿还。然而,其供应商广汽东阳、亿纬锂能等核心供应商发起诉讼,导致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受阻。

战略摇摆 低端高端两头空

据了解,早期哪吒N01以6万元起售的亲民价格,迅速抢占网约车市场。随后推出的哪吒V,起售价仅7万元,以小型 SUV 的尺寸对标微型车价格,实现“降维打击”。2022年,哪吒成为首个年销量突破15万台的新势力品牌,登顶造车新势力年度销量冠军。

然而,低价策略虽快速扩张规模,但导致毛利率长期为负。2021-2023年,其毛利率分别为- 34.4%、-22.5%和- 14.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左右)。自2023年网约车补贴退坡后,其B端销量暴跌58%,库存周转天数激增至98天。

低端遇阻高端化也不顺利。2023年,其推出哪吒 S、哪吒GT试图冲击20万+高端市场,但产品力与品牌认知严重错位导致市场难以认可。与此同时,新落成的三座工厂也面临产能严重闲置的问题,原本预计50万辆的年产能,实际达成率仅为三成,被网友调侃“赔本赚吆喝”。

此外,技术层面也同样难以支撑高端化定位。哪吒汽车曾投入大量研发哪吒S(20-33万元轿跑)、哪吒GT(17-23万元纯电跑车)对标20万新能源车企市场,但400V架构、低算力芯片与当下行业趋势严重脱节,众多竞品已纷纷迈入800V甚至更高电压平台时代。核心电池能量密度仅180Wh/kg,落后头部车企超40%。公开资料显示,2023-2024年,价格20万元的轿跑哪吒S和跑车哪吒GT,单月最高销售量不足3000辆。

财报显示,2021-2023年哪吒汽车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6%,6.9%和11.8%,接近行业平均水平(蔚来汽车4.4%,理想汽车11.7%,小鹏汽车19.3%),且每年投入都在增加。然而,却并未转换为高端化有效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战略失误让哪吒汽车陷入困境。大量研发投入却未换来满意成果,销量下滑导致营收锐减,资金压力剧增。据媒体报道,2024年,公司销量腰斩至6.45万辆,研发部门大幅裁员,占比达90%。原本计划量产的车型因资金问题停摆,技术部门甚至面临供应商代码到期无法续费、系统无法升级的尴尬境地。同期,哪吒汽车暂停了核心研发项目(如自研智驾平台),且未在后续公告中披露当年研发投入数据。

一系列重创下,其销量明显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哪吒汽车销量为12.75万辆,同比下降约16%;到了2024年,销量进一步下跌至6.45万辆。2025年1月,哪吒汽车在国内的交付量仅为110辆。

新势力“烧钱模式”的集体困局

目前,东南亚市场成为了哪吒汽车的“救命稻草”。其在在东南亚主推售价7-12万元的低端车型(如哪吒V),试图复制国内“农村包围城市”模式,为缓解压力,哪吒汽车宣称获得泰国金融机构100亿泰铢(约21.5亿元)授信,计划2025年7月本土化生产。

然而,泰国工厂因哪吒汽车拖欠供应商超60亿元,核心设备采购停滞,工期延误至少8个月,直接导致哪吒汽车无法享受泰国EV3.0政策补贴(要求本地化率超40%),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据媒体报道,其2024年海外销量仅1.2万辆,且东南亚市场低价策略导致单车亏损扩大,远高于国内水平。海外故事难掩市场开拓的财务失血。 技术短板也掣肘全球化发展,2023年其研发投入仅15.98亿元,不足行业头部企业的三分之一,其车型仍采用400V充电平台、外购智驾方案,与比亚迪、长城等竞品形成代差。

实际上,哪吒汽车的困境并非个例。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而造车新势力却纷纷陷入至暗时刻。

据了解,威马汽车目前已负债203亿,曾经累计融资金额超410亿元,投资方囊括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等一众行业巨头 。但三年累计净亏损约136.32亿元,加之冲击科创板失利无奈申请破产重整。

高合汽车同样命运多舛。作为主打高端新能源赛道的品牌,高合汽车因资金运作问题陷入困境,负债157亿。据媒体报道,2023 年高合仅售出8681台车,平均月销量723台,其年销量尚不及理想汽车单月的销量水平。业绩惨淡。此外,高合还深陷管理混乱、高管腐败等内部问题的泥沼。决定书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已知到期未能清偿债务超公司资产总额,已具备破产条件。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为2.1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 57.1%。资本向盈利清晰的头部企业集中。

有业内人士表示,过度依赖融资、缺乏技术支撑、盲目扩张、内部管理混乱成为新势力车企的通病。目前市场已从“唯规模论”转向“盈利优先”,资本退潮下,尾部企业融资窗口或关闭,哪吒若无法通过资产重组或兼并整合获得输血,将彻底退出竞争。唯有技术沉淀、效率提升与用户价值创造才能构筑护城河。



近日,一则“合众新能源被申请破产审查”的公告将哪吒汽车推向舆论风口。这家曾以年销15.2万辆登顶新势力销冠的车企,三年间累计亏损超183亿元,负债近百亿,现金流持续为负。从资本追捧的明星企业到破产边缘,哪吒汽车的溃败不仅是“烧钱换市场”模式的破产,更暴露了其战略失焦、管理失控与供应链信任崩塌的多重危机。

关联公司申请破产 183亿亏损与巨额债务

5月13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一则信息显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是由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向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的申请。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哪吒汽车的母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注册资本约28.37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方运舟正是哪吒汽车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及相关的咨询服务等,由南宁民生新能源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华鼎新动力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宜春市金合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

公开数据显示,哪吒汽车成立十年间累计融资228亿元,2021-2023年其营收从50.87亿元增至135.55亿元,但三年累亏183亿元,相当于三年间平均每天亏掉一辆超千万的法拉利SF90。呈现“规模越大、亏损越深”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6月IPO失败则成为其现金流断裂的转折。招股书显示,其2021-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9.91亿元、-54.08亿元、-43.54亿元,累计流出127.53亿元。截至2024年4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4.03亿元,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18亿元。

天眼查显示,截至2025年5月,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被执行总金额超1.44亿元,股权冻结达95条,已累计被冻结股权超20亿元,涉及多家子公司。创始人方运舟8次被限制高消费。涉及司法案件超400起,已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期间,公司还新增欠税215万元。

与此同时,供应商集体诉讼、经销商讨债、税款拖欠等事件频发,加速资金链崩盘。为缓解压力,哪吒汽车提出“债转股”方案,试图将70%供应商债权转为母公司股权,剩余30%无息分期以现金方式清偿,债权平均分为15期,从今年5月开始按每月1期的支付进度进行偿还。然而,其供应商广汽东阳、亿纬锂能等核心供应商发起诉讼,导致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受阻。

战略摇摆 低端高端两头空

据了解,早期哪吒N01以6万元起售的亲民价格,迅速抢占网约车市场。随后推出的哪吒V,起售价仅7万元,以小型 SUV 的尺寸对标微型车价格,实现“降维打击”。2022年,哪吒成为首个年销量突破15万台的新势力品牌,登顶造车新势力年度销量冠军。

然而,低价策略虽快速扩张规模,但导致毛利率长期为负。2021-2023年,其毛利率分别为- 34.4%、-22.5%和- 14.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左右)。自2023年网约车补贴退坡后,其B端销量暴跌58%,库存周转天数激增至98天。

低端遇阻高端化也不顺利。2023年,其推出哪吒 S、哪吒GT试图冲击20万+高端市场,但产品力与品牌认知严重错位导致市场难以认可。与此同时,新落成的三座工厂也面临产能严重闲置的问题,原本预计50万辆的年产能,实际达成率仅为三成,被网友调侃“赔本赚吆喝”。

此外,技术层面也同样难以支撑高端化定位。哪吒汽车曾投入大量研发哪吒S(20-33万元轿跑)、哪吒GT(17-23万元纯电跑车)对标20万新能源车企市场,但400V架构、低算力芯片与当下行业趋势严重脱节,众多竞品已纷纷迈入800V甚至更高电压平台时代。核心电池能量密度仅180Wh/kg,落后头部车企超40%。公开资料显示,2023-2024年,价格20万元的轿跑哪吒S和跑车哪吒GT,单月最高销售量不足3000辆。

财报显示,2021-2023年哪吒汽车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6%,6.9%和11.8%,接近行业平均水平(蔚来汽车4.4%,理想汽车11.7%,小鹏汽车19.3%),且每年投入都在增加。然而,却并未转换为高端化有效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战略失误让哪吒汽车陷入困境。大量研发投入却未换来满意成果,销量下滑导致营收锐减,资金压力剧增。据媒体报道,2024年,公司销量腰斩至6.45万辆,研发部门大幅裁员,占比达90%。原本计划量产的车型因资金问题停摆,技术部门甚至面临供应商代码到期无法续费、系统无法升级的尴尬境地。同期,哪吒汽车暂停了核心研发项目(如自研智驾平台),且未在后续公告中披露当年研发投入数据。

一系列重创下,其销量明显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哪吒汽车销量为12.75万辆,同比下降约16%;到了2024年,销量进一步下跌至6.45万辆。2025年1月,哪吒汽车在国内的交付量仅为110辆。

新势力“烧钱模式”的集体困局

目前,东南亚市场成为了哪吒汽车的“救命稻草”。其在在东南亚主推售价7-12万元的低端车型(如哪吒V),试图复制国内“农村包围城市”模式,为缓解压力,哪吒汽车宣称获得泰国金融机构100亿泰铢(约21.5亿元)授信,计划2025年7月本土化生产。

然而,泰国工厂因哪吒汽车拖欠供应商超60亿元,核心设备采购停滞,工期延误至少8个月,直接导致哪吒汽车无法享受泰国EV3.0政策补贴(要求本地化率超40%),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据媒体报道,其2024年海外销量仅1.2万辆,且东南亚市场低价策略导致单车亏损扩大,远高于国内水平。海外故事难掩市场开拓的财务失血。 技术短板也掣肘全球化发展,2023年其研发投入仅15.98亿元,不足行业头部企业的三分之一,其车型仍采用400V充电平台、外购智驾方案,与比亚迪、长城等竞品形成代差。

实际上,哪吒汽车的困境并非个例。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而造车新势力却纷纷陷入至暗时刻。

据了解,威马汽车目前已负债203亿,曾经累计融资金额超410亿元,投资方囊括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等一众行业巨头 。但三年累计净亏损约136.32亿元,加之冲击科创板失利无奈申请破产重整。

高合汽车同样命运多舛。作为主打高端新能源赛道的品牌,高合汽车因资金运作问题陷入困境,负债157亿。据媒体报道,2023 年高合仅售出8681台车,平均月销量723台,其年销量尚不及理想汽车单月的销量水平。业绩惨淡。此外,高合还深陷管理混乱、高管腐败等内部问题的泥沼。决定书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已知到期未能清偿债务超公司资产总额,已具备破产条件。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为2.1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 57.1%。资本向盈利清晰的头部企业集中。

有业内人士表示,过度依赖融资、缺乏技术支撑、盲目扩张、内部管理混乱成为新势力车企的通病。目前市场已从“唯规模论”转向“盈利优先”,资本退潮下,尾部企业融资窗口或关闭,哪吒若无法通过资产重组或兼并整合获得输血,将彻底退出竞争。唯有技术沉淀、效率提升与用户价值创造才能构筑护城河。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