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沈阳市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依托创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无废城市”和打造“储能之都”“北方氢都”,发挥先锋示范的“矩阵”效应,构建政策体系、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项目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新时代全面振兴注入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政策引领
搭建绿色发展“四梁八柱”
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出台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专项方案,市级碳达峰“1+10”政策体系全面构建完成。聚焦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系统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协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2024年,全市新能源装机累计并网373.1万千瓦,同比增长32%,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4.8%;新能源发电量71.1亿千瓦时,装机量和发电量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74家、省级270家,数量连续领跑东北。通过技术改造、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推动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超15%。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全技术路线布局储能装备制造产业,推进项目全部达产后,整装电池年生产能力76.5GWh。于洪区百万级储能电站列为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
全面开展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建设,完成热源清洁化改造2.5亿平方米;积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推进农村“煤改洁”工程,完成超21万户清洁取暖改造。在国家清洁取暖试点考核中,连续两年成绩均为A级。
不断完善绿色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达188公里。2024年,全市共更新巡游出租汽车2471辆(其中纯电动出租汽车2057辆),(下转10版) (上接1版,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为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我市出租车电动化推广更新总量、更新占比和补贴发放额度均列全省第一,被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省推广。
助企惠民
打造绿色共建“强磁场”
通过财税引导、金融支持、市场撬动等组合拳,激发全社会绿色转型活力。
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200万元),对新能源装备制造、储能电站等重大项目提供专项贴息。
开展碳达峰场景发布征集工作,建立绿色技术推广库,发布39项节能降碳技术;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
评选首批14家“零碳”工厂,给予政策倾斜与品牌宣传支持;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18家银行提供70项绿色金融产品,覆盖300余个项目。
叠加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推动更多节能降碳产品进入百姓生活。家电消费向绿色节能和智能化方向升级,今年以来,二级以上能效家电已累计实现零售额3.41亿元,同比增长75.5%;市财政发放补贴3.4亿元,直接支持消费者更新新能源汽车2.76万辆。
项目建设
集聚绿色低碳“新动能”
沈阳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2025年,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两个集群共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20个,总投资超1500亿元,形成“开发-制造-应用”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华润康平30万千瓦风电、国华辽中15万千瓦风电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光伏装机37万千瓦,增速创历史新高。
磁悬浮储能飞轮产业基地,全钒液流电池、锂电池材料等项目落地,总装机6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项目列入全省第一批建设计划,助力打造“储能之都”。
引进深圳氢时代等头部企业,建设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东北首座光储充放智能综合节能项目在市民服务中心投用,年减碳429吨;沈北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形成可复制的“沈阳经验”。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锚定“双碳”目标,加快推动沈阳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进程,加大政策供给、项目攻坚和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和城市低碳竞争力,引领东北振兴发展向“绿”而行、向“新”而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