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观天下丨停了,但没完全停!印巴冲突后续走向如何?

川观新闻

5小时前

但是我们要看到,印度国内政治已出现明显的教派化倾向,出现了较为极端的、自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这是印度可能走向不理性,甚至侵略扩张之路的重大驱动力量。...最后,印巴双方即使达成书面协议,两国的军事冲突仍将存在,并不会因为达成协议而停止。

“印度反复无常,停火协议会充满变数”。印度研究专家的这一预言,您怎么看?

5月1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布停火,但停火几小时后,克什米尔地区又响起爆炸声,双方都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

这场停火能维持多久?印度会不会继续以“停水”(在上游切断水源)行为激怒巴方?《夜观天下》栏目今天邀请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后陈吉祥,为您解析南亚局势。

和平脆弱的3个原因

大家都很关注,短暂停火后印巴会不会又打起来?停火协议能不能得到坚决执行?

陈吉祥认为,双方冲突根源未消,和平非常脆弱。

5月10日印巴双方同意立即停火,将停止陆、海、空一切交火和军事行动。但是印巴再打起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印度的军事冒险行为是其国家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若有外部利益诱导,印度就有再次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

二,印巴之间存在难以化解的克什米尔争端,断断续续发生军事冲突,是两国之间的常态。

三,印度的国家地缘政治观念,是以邻为壑的地区霸权主义,这是印巴双方冲突的根本性原因。

所以,在政治上、政策上反复无常的印度,达成停火协议后也会充满变数。

5月10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木尔坦市,人们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宣布停火后庆祝。新华社发(曼苏尔摄)

真正能维系和平的重要原因,是巴基斯坦的体系化、智能化作战优势。如果没有美西方强有力的支持,印度还是会理性思考问题的。

但是我们要看到,印度国内政治已出现明显的教派化倾向,出现了较为极端的、自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这是印度可能走向不理性,甚至侵略扩张之路的重大驱动力量。

印度会不会继续“停水”?

1960年,在世界银行牵头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了《印度河用水条约》。条约规定印度有义务让相关河流的河水自由流向巴基斯坦,供其“不受限制地使用”。4月23日,印度暂停了这个条约,一度阻断杰纳布河对巴供水。

陈吉祥表示,这次印度违背条约义务,利用处于河流上游的优势地位,将水资源控制“武器化”,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已受到包括美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或谴责。在国际互联网上,也激发了世界网民对巴基斯坦的同情和对印度无底线行为的愤怒。但印度向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我行我素,停火后仍有较大可能用水资源继续施压巴基斯坦。

这是5月7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地区拍摄的遭印度导弹破坏的房屋。新华社发(曼苏尔·阿巴斯 摄)

两国关系“死结”难解

双方停火,紧张局势降温,两国关系有没有缓和的可能?

陈吉祥分析,首先,此次停火协议的达成,是巴基斯坦在战场博弈后获得的成果。巴基斯坦在10日凌晨发起代号“铜墙铁壁”的军事行动,直接瘫痪了印度70%的电网,并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无人机袭击。印度在遭受重大基础设施损失后,才被迫同意停火。

其次,从协议内容看,双方达成的是口头停火共识,并无书面协议,约束性不强。

最后,印巴双方即使达成书面协议,两国的军事冲突仍将存在,并不会因为达成协议而停止。

因此,印巴关系的重建前景堪忧。要想结束两国军事冲突,建立睦邻、安邻、友邻的印巴关系可能性不大。

5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附近的普尔瓦马地区,人们围观飞机残骸。 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 摄)

停火后,两国会不会重启克什米尔问题对话?陈吉祥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困扰印巴关系的“死结”。克什米尔问题根源于复杂的宗教问题,但又与地缘政治问题、地缘经济问题以及水资源问题相互纠缠,就目前来看,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存在调和空间,军事对抗常态化模式已经固化,即使对话也难有实质性意义。

此次印巴冲突对美国有啥影响?

此次印巴冲突的结果,对美国的地缘政治策略有没有影响?

陈吉祥认为,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在南亚的战略基调是,将印度作为抑制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棋子,这一基调不会改变。从经济利益看,美国需要在南亚制造地区冲突,以便将印度的巨额军购款收入囊中。由此可见,美国对南亚地区的战略大方向很难调整。

5月10日,警察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的努尔·汗空军基地附近检查来往车辆。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 摄)

但是,此次印巴冲突的结果,会带给美国一些长久的影响。一是美国对巴方武器的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作战效果都完全没有料到,美国将重新评估自身的实际军事能力。二是美国会继续偏袒印度。三是美国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制造巴国内矛盾,对冲巴方在武器方面的优势。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主播:廖文卓

文案:陈吉祥

制作:朱文博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若辰

川观新闻出品

但是我们要看到,印度国内政治已出现明显的教派化倾向,出现了较为极端的、自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这是印度可能走向不理性,甚至侵略扩张之路的重大驱动力量。...最后,印巴双方即使达成书面协议,两国的军事冲突仍将存在,并不会因为达成协议而停止。

“印度反复无常,停火协议会充满变数”。印度研究专家的这一预言,您怎么看?

5月1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布停火,但停火几小时后,克什米尔地区又响起爆炸声,双方都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

这场停火能维持多久?印度会不会继续以“停水”(在上游切断水源)行为激怒巴方?《夜观天下》栏目今天邀请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后陈吉祥,为您解析南亚局势。

和平脆弱的3个原因

大家都很关注,短暂停火后印巴会不会又打起来?停火协议能不能得到坚决执行?

陈吉祥认为,双方冲突根源未消,和平非常脆弱。

5月10日印巴双方同意立即停火,将停止陆、海、空一切交火和军事行动。但是印巴再打起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印度的军事冒险行为是其国家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若有外部利益诱导,印度就有再次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

二,印巴之间存在难以化解的克什米尔争端,断断续续发生军事冲突,是两国之间的常态。

三,印度的国家地缘政治观念,是以邻为壑的地区霸权主义,这是印巴双方冲突的根本性原因。

所以,在政治上、政策上反复无常的印度,达成停火协议后也会充满变数。

5月10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木尔坦市,人们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宣布停火后庆祝。新华社发(曼苏尔摄)

真正能维系和平的重要原因,是巴基斯坦的体系化、智能化作战优势。如果没有美西方强有力的支持,印度还是会理性思考问题的。

但是我们要看到,印度国内政治已出现明显的教派化倾向,出现了较为极端的、自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这是印度可能走向不理性,甚至侵略扩张之路的重大驱动力量。

印度会不会继续“停水”?

1960年,在世界银行牵头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了《印度河用水条约》。条约规定印度有义务让相关河流的河水自由流向巴基斯坦,供其“不受限制地使用”。4月23日,印度暂停了这个条约,一度阻断杰纳布河对巴供水。

陈吉祥表示,这次印度违背条约义务,利用处于河流上游的优势地位,将水资源控制“武器化”,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已受到包括美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或谴责。在国际互联网上,也激发了世界网民对巴基斯坦的同情和对印度无底线行为的愤怒。但印度向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我行我素,停火后仍有较大可能用水资源继续施压巴基斯坦。

这是5月7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地区拍摄的遭印度导弹破坏的房屋。新华社发(曼苏尔·阿巴斯 摄)

两国关系“死结”难解

双方停火,紧张局势降温,两国关系有没有缓和的可能?

陈吉祥分析,首先,此次停火协议的达成,是巴基斯坦在战场博弈后获得的成果。巴基斯坦在10日凌晨发起代号“铜墙铁壁”的军事行动,直接瘫痪了印度70%的电网,并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无人机袭击。印度在遭受重大基础设施损失后,才被迫同意停火。

其次,从协议内容看,双方达成的是口头停火共识,并无书面协议,约束性不强。

最后,印巴双方即使达成书面协议,两国的军事冲突仍将存在,并不会因为达成协议而停止。

因此,印巴关系的重建前景堪忧。要想结束两国军事冲突,建立睦邻、安邻、友邻的印巴关系可能性不大。

5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附近的普尔瓦马地区,人们围观飞机残骸。 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 摄)

停火后,两国会不会重启克什米尔问题对话?陈吉祥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困扰印巴关系的“死结”。克什米尔问题根源于复杂的宗教问题,但又与地缘政治问题、地缘经济问题以及水资源问题相互纠缠,就目前来看,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存在调和空间,军事对抗常态化模式已经固化,即使对话也难有实质性意义。

此次印巴冲突对美国有啥影响?

此次印巴冲突的结果,对美国的地缘政治策略有没有影响?

陈吉祥认为,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在南亚的战略基调是,将印度作为抑制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棋子,这一基调不会改变。从经济利益看,美国需要在南亚制造地区冲突,以便将印度的巨额军购款收入囊中。由此可见,美国对南亚地区的战略大方向很难调整。

5月10日,警察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的努尔·汗空军基地附近检查来往车辆。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 摄)

但是,此次印巴冲突的结果,会带给美国一些长久的影响。一是美国对巴方武器的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作战效果都完全没有料到,美国将重新评估自身的实际军事能力。二是美国会继续偏袒印度。三是美国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制造巴国内矛盾,对冲巴方在武器方面的优势。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主播:廖文卓

文案:陈吉祥

制作:朱文博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若辰

川观新闻出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