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4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对部分重点产品抽查结果进行分析。
2024年抽查的儿童学生用品包括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童鞋、校服、儿童家具等9种产品,共抽查2277家企业生产的2317批次产品,抽查不合格率为17.8%。其中玩具、学生文具、童车、校服等产品不合格率均低于10.0%,童鞋、儿童家具、儿童智能手表不合格率相对较高。
从检测项目看,邻苯二甲酸酯、重金属总量(砷、铅、镉)、纤维含量、绳带要求是主要不合格指标,不合格批次分别为119批次、54批次、41批次和33批次。其中,邻苯二甲酸酯、重金属总量(砷、铅、镉)、绳带要求为安全项目。
儿童学生用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厂家为追求童鞋的款式和舒适性,往往采用发泡塑料或软胶作为主材,搭配各种颜料制成产品,原料中存在有害物质超标风险。二是产品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绳带过长,可能会被电梯、交通工具或游乐设施上的突出物或缝隙夹住,引发安全事故。三是企业质量控制不严。采购原料时未经核实原料的纤维含量,或对不同批次原料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从羽绒制品抽查结果看,2024年抽查羽绒制品包括羽绒服装、羽绒被等2种产品,涉及440家企业生产经营的442批次产品,发现95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1.5%。
从检测项目看,绒子含量,纤维含量,羽绒鸭毛绒含量是主要不合格项目,不合格批次分别为55批次、45批次和23批次。
羽绒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部分生产企业以“丝”代“绒”,或在羽绒中混入过多的羽毛或其它杂物,导致羽绒制品绒子含量不达标。二是存在虚假标注情况。部分企业未对其产品的羽绒含绒量进行严格测试而凭经验标注导致标签标注的绒子含量、绒种类等关键指标与实际填充物质量严重不符。
通报介绍,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对147种产品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全年共组织抽查检验23764家企业生产经营的25250批次产品,发现3437家企业的3601批次产品不合格,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为14.3%。
大、中、小型企业产品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2.5%、4.5%、15.2%。大、中型企业产品抽查不合格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小型企业产品抽查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仍需改进。
据了解,2024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已通过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分批向社会公布,公众可通过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服务-我要查-产品质量”栏目查询不合格产品及相关经营者等信息。
对于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销售单位,市场监管总局已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严格依照《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要求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单位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同一产品,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二是责令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单位限期完成整改,并及时对其开展复查;三是依法严肃查处抽查发现的质量违法行为,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靶向性,对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舆情反映强烈,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产品,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全面加大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网售产品抽查力度。对抽查不合格率较高的产品采取跟踪抽查,对消费投诉集中、共性质量问题突出的区域开展专项治理,严防严控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严肃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压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4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对部分重点产品抽查结果进行分析。
2024年抽查的儿童学生用品包括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童鞋、校服、儿童家具等9种产品,共抽查2277家企业生产的2317批次产品,抽查不合格率为17.8%。其中玩具、学生文具、童车、校服等产品不合格率均低于10.0%,童鞋、儿童家具、儿童智能手表不合格率相对较高。
从检测项目看,邻苯二甲酸酯、重金属总量(砷、铅、镉)、纤维含量、绳带要求是主要不合格指标,不合格批次分别为119批次、54批次、41批次和33批次。其中,邻苯二甲酸酯、重金属总量(砷、铅、镉)、绳带要求为安全项目。
儿童学生用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厂家为追求童鞋的款式和舒适性,往往采用发泡塑料或软胶作为主材,搭配各种颜料制成产品,原料中存在有害物质超标风险。二是产品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绳带过长,可能会被电梯、交通工具或游乐设施上的突出物或缝隙夹住,引发安全事故。三是企业质量控制不严。采购原料时未经核实原料的纤维含量,或对不同批次原料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从羽绒制品抽查结果看,2024年抽查羽绒制品包括羽绒服装、羽绒被等2种产品,涉及440家企业生产经营的442批次产品,发现95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1.5%。
从检测项目看,绒子含量,纤维含量,羽绒鸭毛绒含量是主要不合格项目,不合格批次分别为55批次、45批次和23批次。
羽绒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部分生产企业以“丝”代“绒”,或在羽绒中混入过多的羽毛或其它杂物,导致羽绒制品绒子含量不达标。二是存在虚假标注情况。部分企业未对其产品的羽绒含绒量进行严格测试而凭经验标注导致标签标注的绒子含量、绒种类等关键指标与实际填充物质量严重不符。
通报介绍,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对147种产品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全年共组织抽查检验23764家企业生产经营的25250批次产品,发现3437家企业的3601批次产品不合格,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为14.3%。
大、中、小型企业产品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2.5%、4.5%、15.2%。大、中型企业产品抽查不合格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小型企业产品抽查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仍需改进。
据了解,2024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已通过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分批向社会公布,公众可通过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服务-我要查-产品质量”栏目查询不合格产品及相关经营者等信息。
对于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销售单位,市场监管总局已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严格依照《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要求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单位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同一产品,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二是责令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单位限期完成整改,并及时对其开展复查;三是依法严肃查处抽查发现的质量违法行为,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靶向性,对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舆情反映强烈,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产品,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全面加大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网售产品抽查力度。对抽查不合格率较高的产品采取跟踪抽查,对消费投诉集中、共性质量问题突出的区域开展专项治理,严防严控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严肃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压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