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到长红:旅游文创IP的“出圈密码”

新华指数

16小时前

在文旅融合方面,创新“研学+”融合模式,整合72家研学资源,推出“奇遇大同”六大精品研学主题,持续培育精品民宿集群,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提质云冈文化旅游季等IP活动。

新华财经北京5月12日电(王泽君) 近日,以“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系列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拉开帷幕。“山河脉动 共链未来”——新华指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5夏季发布活动同步进行。

千年古都变身文创弄潮儿,山西大同用一场“萌化历史”的行动,让文物“活”了过来!当老陈醋“撞”上冰淇淋,当辽金脊兽“闯”进巧克力工坊,‌当古建榫卯“拼”出微缩山河,九龙琉璃亦“飘”进了香薰世界,更绝的是悬空寺树脂模型,让游客把“危楼高百尺”的诗意装进背包。从博物馆展柜到街头潮玩,从历史典籍到网红爆款,大同正用轻盈姿态托起厚重文明。

这座“博物馆之城”悄然完成华丽转身——原来文旅融合的最高境界,是让千年文化成为年轻人爱不释手的“日常陪伴”。

用“魔法”唤醒千年文明

手握一杯印着华严寺楹联的鎏金咖啡,AR扫描瞬间“解锁”辽代盛世画卷——这不是魔法,而是大同文旅推出的“华严·寺时”限定咖啡。这场“舌尖上的穿越”,正是古都让文物“活”成日常的神奇注脚。

庄严低眉秒变wink放电的Q版“佛小伴”,莲花手印扭成比心手势,袈裟纹路化作潮牌印花,云冈石窟的佛陀们在设计师手里彻底“放飞自我”。悬空寺微缩模型被戏称为“北魏乐高”,1500片构件暗藏榫卯玄机。而鸱吻神兽白天在殿顶镇火,晚上化身香薰炉吞吐云雾。北京游客张小姐拿着九龙壁透光明信片开心地说:“大同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有创意、显心意,来古都大同游玩,真不虚此行。”

2025年,大同市文旅市场持续火爆出圈,旅游热点门户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在文旅融合方面,创新“研学+”融合模式,整合72家研学资源,推出“奇遇大同”六大精品研学主题,持续培育精品民宿集群,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提质云冈文化旅游季等IP活动。

仅五一假期,大同市以“古今交融、主客共享”为核心,通过60余项文旅活动、延时服务保障及古城业态升级,交出一份“热度攀升、安全有序”的文旅答卷。据大同市文旅局监测,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平型关大捷景区、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等大同市8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2.94万人次,同比增长15.04%;门票收入4177.7万元,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沉浸式演艺、非遗体验、夜间经济成为三大亮点。

这些会呼吸的文创,用“解构+重组”打破时空结界,以千年文化为底色,用创新体验激活文旅新场景,大同的转型印证着文旅融合新逻辑。

d926df08c4a84cec9348ea9f926d8b7e.jpeg

以乡村文旅探索新路径

在晋北古城大同,一场以文旅融合为笔的乡村振兴画卷渐次舒展。平城区小石子村用“乡村电音节”奏响“田园style”,灵丘县以红色研学路线串联烽火记忆,云州露营基地邀请游客夜观星河、枕风入眠。当广灵剪纸在书签上翩跹起舞,浑源凉粉盲盒拆出舌尖惊喜,黄花宴席蒸腾烟火诗韵,这些“土味基因”与“潮玩密码”的奇妙重组,正编织着从“沃野”到“心尖”的农旅价值链。

千里之外的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文旅协奏同样激荡人心。甘肃省创新构建“非遗+民宿+节庆”三维驱动模式,让传统村落变身文化磁场。在甘南扎尕那,藏式慢生活将时光酿成青稞酒香,陇南的“VR沉浸三国”用数字密钥重启金戈铁马,乡村已然从“匆匆过境”蜕变为“诗意栖居”。据甘肃省文旅厅监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乡村游客接待量达441.67万人次,同比增长18.88%,实现乡村游客旅游花费15.24亿元,同比增幅超三成,创历史新高。

两地实践揭示着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乡村正从过境驿站升级为深度体验目的地,这种转变不仅重构着城乡关系,更开辟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45f854dd25c74d1b96e0f5f5653b77fb.jpeg

数智创意双轨并行

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千年文明被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场景。“虚实相生”的创新体验,让年轻群体在解码文化符号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

数据印证着技术赋能的现实价值。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大同旅游最新数据显示,大同的文旅宣传矩阵中视频占比达41.7%,成为最大的宣传渠道。短视频平台成为大同文旅的“出圈”加速器。

数智技术的背后,是文化的创意表达。用新技术打开尘封千年的对话,用年轻语态重构史诗般地叙事,从“网红”到“长红”,核心在于让文化“可感知”、让体验“有温度”、让产业“能造血”。用生态赋能产业,才能让“网红”热度不息,让“长红”底气十足。

编辑:赵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在文旅融合方面,创新“研学+”融合模式,整合72家研学资源,推出“奇遇大同”六大精品研学主题,持续培育精品民宿集群,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提质云冈文化旅游季等IP活动。

新华财经北京5月12日电(王泽君) 近日,以“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系列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拉开帷幕。“山河脉动 共链未来”——新华指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5夏季发布活动同步进行。

千年古都变身文创弄潮儿,山西大同用一场“萌化历史”的行动,让文物“活”了过来!当老陈醋“撞”上冰淇淋,当辽金脊兽“闯”进巧克力工坊,‌当古建榫卯“拼”出微缩山河,九龙琉璃亦“飘”进了香薰世界,更绝的是悬空寺树脂模型,让游客把“危楼高百尺”的诗意装进背包。从博物馆展柜到街头潮玩,从历史典籍到网红爆款,大同正用轻盈姿态托起厚重文明。

这座“博物馆之城”悄然完成华丽转身——原来文旅融合的最高境界,是让千年文化成为年轻人爱不释手的“日常陪伴”。

用“魔法”唤醒千年文明

手握一杯印着华严寺楹联的鎏金咖啡,AR扫描瞬间“解锁”辽代盛世画卷——这不是魔法,而是大同文旅推出的“华严·寺时”限定咖啡。这场“舌尖上的穿越”,正是古都让文物“活”成日常的神奇注脚。

庄严低眉秒变wink放电的Q版“佛小伴”,莲花手印扭成比心手势,袈裟纹路化作潮牌印花,云冈石窟的佛陀们在设计师手里彻底“放飞自我”。悬空寺微缩模型被戏称为“北魏乐高”,1500片构件暗藏榫卯玄机。而鸱吻神兽白天在殿顶镇火,晚上化身香薰炉吞吐云雾。北京游客张小姐拿着九龙壁透光明信片开心地说:“大同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有创意、显心意,来古都大同游玩,真不虚此行。”

2025年,大同市文旅市场持续火爆出圈,旅游热点门户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在文旅融合方面,创新“研学+”融合模式,整合72家研学资源,推出“奇遇大同”六大精品研学主题,持续培育精品民宿集群,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提质云冈文化旅游季等IP活动。

仅五一假期,大同市以“古今交融、主客共享”为核心,通过60余项文旅活动、延时服务保障及古城业态升级,交出一份“热度攀升、安全有序”的文旅答卷。据大同市文旅局监测,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平型关大捷景区、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等大同市8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2.94万人次,同比增长15.04%;门票收入4177.7万元,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沉浸式演艺、非遗体验、夜间经济成为三大亮点。

这些会呼吸的文创,用“解构+重组”打破时空结界,以千年文化为底色,用创新体验激活文旅新场景,大同的转型印证着文旅融合新逻辑。

d926df08c4a84cec9348ea9f926d8b7e.jpeg

以乡村文旅探索新路径

在晋北古城大同,一场以文旅融合为笔的乡村振兴画卷渐次舒展。平城区小石子村用“乡村电音节”奏响“田园style”,灵丘县以红色研学路线串联烽火记忆,云州露营基地邀请游客夜观星河、枕风入眠。当广灵剪纸在书签上翩跹起舞,浑源凉粉盲盒拆出舌尖惊喜,黄花宴席蒸腾烟火诗韵,这些“土味基因”与“潮玩密码”的奇妙重组,正编织着从“沃野”到“心尖”的农旅价值链。

千里之外的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文旅协奏同样激荡人心。甘肃省创新构建“非遗+民宿+节庆”三维驱动模式,让传统村落变身文化磁场。在甘南扎尕那,藏式慢生活将时光酿成青稞酒香,陇南的“VR沉浸三国”用数字密钥重启金戈铁马,乡村已然从“匆匆过境”蜕变为“诗意栖居”。据甘肃省文旅厅监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乡村游客接待量达441.67万人次,同比增长18.88%,实现乡村游客旅游花费15.24亿元,同比增幅超三成,创历史新高。

两地实践揭示着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乡村正从过境驿站升级为深度体验目的地,这种转变不仅重构着城乡关系,更开辟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45f854dd25c74d1b96e0f5f5653b77fb.jpeg

数智创意双轨并行

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千年文明被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场景。“虚实相生”的创新体验,让年轻群体在解码文化符号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

数据印证着技术赋能的现实价值。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大同旅游最新数据显示,大同的文旅宣传矩阵中视频占比达41.7%,成为最大的宣传渠道。短视频平台成为大同文旅的“出圈”加速器。

数智技术的背后,是文化的创意表达。用新技术打开尘封千年的对话,用年轻语态重构史诗般地叙事,从“网红”到“长红”,核心在于让文化“可感知”、让体验“有温度”、让产业“能造血”。用生态赋能产业,才能让“网红”热度不息,让“长红”底气十足。

编辑:赵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