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公募改革方案落地!广东机构如何与基民“同船共渡”

东方财富网

2天前

广州投资顾问学院介绍称,该学院通过构建“ASK”课程框架,系统性培育投顾人员的买方思维与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引导投顾人员从“产品销售”向“财富管理”转变,推动行业从根源上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困局,为资本市场培育理性、稳定的长期资金力量。

直击“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痛点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炉。《方案》通过25条举措聚焦行业痛点、堵点,明确提出业绩差的少收管理费,把业绩与基金公司评价、基金经理薪酬等挂钩,公募行业迈入以业绩为核心的新阶段。

超30万亿元的公募市场从“重规模”到“重回报”转变,不仅关乎超7亿基民的切身利益,也在重塑行业生态。广东拥有庞大的基民群体,聚集着多家头部与中小型公募机构,正是《方案》落地的重要观察窗口。

南都·湾财社第一时间采访多家广东本土机构,受访机构均已“闻令而动”,包括将优化收费模式,强化、细化业绩考核,推动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等,有机构表示近期将上报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型浮动费率产品。

业绩差少收管理费

过去几年,在市场波动下,多只百亿级主动权益“爆款基”净值回撤明显,屡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但在传统固定费率模式下,机构继续依照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基金管理费增速与基民收益形成了落差,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现象引来了不少非议。

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正是针对上述症结的精准施策。

《方案》进一步细化明确,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如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方案》要求,未来一年,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实行一年后,及时评估并优化,逐步全面推开。

实际上,2023年7月,中国证监会印发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就提及,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易方达基金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易方达基金作为行业首批试点,已经推出了与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近期,易方达将上报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型浮动费率产品,按照每个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持有期的收益情况分档收取管理费。

广发基金同样告诉记者,目前已在收费模式优化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研发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并为之精选投资策略和人员,匹配研究支撑及销售渠道等。

中小型公募机构则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准备。金鹰基金称,正在根据客户需求积极申报浮动费率权益产品方案。百嘉基金表示,将时刻关注此项改革的落地具体措施,在头部机构试行结束后,适时推动新发权益基金产品采用浮动费率机制。

此次费率改革,打破了行业“旱涝保收”模式,短期也给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在降费趋势下,金鹰基金向记者介绍,该公司一方面积极优化成本,另一方面聚焦自身优势,特色化经营、产异化发展,未来将顺应政策导向,加大含权中低波动型产品、资产配置型产品创设力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全、更优质服务的同时,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薪酬与基金投资收益挂钩

记者注意到,《方案》中业绩比较基准成为高频关键词,业绩基准作为衡量产品真实业绩的“尺子”,除了在遏制“风格漂移”“货不对板”等问题上发挥作用,也成为了基金经理薪酬的“奖惩指标”。

《方案》明确指出,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此外,在基金经理考核中,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更好体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同甘共苦、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努力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吴清谈及《方案》时说。

易方达基金指出,该公司已将净值增长率、盈利客户占比等投资业绩与投资者服务类指标纳入考核,实施考核三年、五年业绩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未来,易方达将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业绩比较基准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约束,与投资者利益更紧密绑定。

“公司从去年已开始强调产品对标业绩基准,强化对基准的考核;在后续的产品布局和设计中,也将继续坚持基准的标尺作用,根据投资风格,谨慎确定基准”,金鹰基金介绍称。此外,金鹰基金表示,对于具有鲜明风格的基金经理,后续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基准进行优化,并在考核中注重对基准的考核。

百嘉基金回应说,将结合自身情况,研究、细化对基金经理、高管人员等岗位实施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

对新考核方式,广发基金则强调,将加强平台化投研能力建设,探索投资策略与组合管理方法的创新,打造持续战胜基准、创造稳健回报的投研能力。

买方投顾”转型

《方案》明确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其中,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

当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实际上是要求基金公司服务从过往“卖方思维”到“买方思维”转型。在规模导向下,产品往往以销售为重点;而在回报导向下,基金公司则需要真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与投资者实现共赢。

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抓紧出台公募基金投资顾问管理规定,促进规范发展,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资产配置组合。《方案》提出,出台《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促进基金投顾业务规范发展。

“过去,投顾服务高度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广州投资顾问学院向记者表示。据了解,广州投资顾问学院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投顾全周期管理系统,不仅满足于提供一次性的培训课程,而是将每一位投顾从业者的学习与发展视为一个长期、系统性的成长项目,将原本非标准化的投顾服务实现标准化输出。

广州投资顾问学院介绍称,该学院通过构建“ASK”课程框架,系统性培育投顾人员的买方思维与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引导投顾人员从“产品销售”向“财富管理”转变,推动行业从根源上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困局,为资本市场培育理性、稳定的长期资金力量。

此外,头部公募机构向“买方投顾”转型也已先行一步。广发基金明确提出,推动销售模式向投顾化方向转型,积极发展投顾业务,提升客户盈利体验;易方达基金称,接下来将更加广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掌握费率结构、费率变化规则以及相关风险,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观察| 公募改革方案落地!广东机构如何与基民“同船共渡”)

(责任编辑:126)

广州投资顾问学院介绍称,该学院通过构建“ASK”课程框架,系统性培育投顾人员的买方思维与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引导投顾人员从“产品销售”向“财富管理”转变,推动行业从根源上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困局,为资本市场培育理性、稳定的长期资金力量。

直击“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痛点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炉。《方案》通过25条举措聚焦行业痛点、堵点,明确提出业绩差的少收管理费,把业绩与基金公司评价、基金经理薪酬等挂钩,公募行业迈入以业绩为核心的新阶段。

超30万亿元的公募市场从“重规模”到“重回报”转变,不仅关乎超7亿基民的切身利益,也在重塑行业生态。广东拥有庞大的基民群体,聚集着多家头部与中小型公募机构,正是《方案》落地的重要观察窗口。

南都·湾财社第一时间采访多家广东本土机构,受访机构均已“闻令而动”,包括将优化收费模式,强化、细化业绩考核,推动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等,有机构表示近期将上报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型浮动费率产品。

业绩差少收管理费

过去几年,在市场波动下,多只百亿级主动权益“爆款基”净值回撤明显,屡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但在传统固定费率模式下,机构继续依照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基金管理费增速与基民收益形成了落差,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现象引来了不少非议。

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正是针对上述症结的精准施策。

《方案》进一步细化明确,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如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方案》要求,未来一年,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实行一年后,及时评估并优化,逐步全面推开。

实际上,2023年7月,中国证监会印发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就提及,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易方达基金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易方达基金作为行业首批试点,已经推出了与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近期,易方达将上报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型浮动费率产品,按照每个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持有期的收益情况分档收取管理费。

广发基金同样告诉记者,目前已在收费模式优化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研发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并为之精选投资策略和人员,匹配研究支撑及销售渠道等。

中小型公募机构则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准备。金鹰基金称,正在根据客户需求积极申报浮动费率权益产品方案。百嘉基金表示,将时刻关注此项改革的落地具体措施,在头部机构试行结束后,适时推动新发权益基金产品采用浮动费率机制。

此次费率改革,打破了行业“旱涝保收”模式,短期也给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在降费趋势下,金鹰基金向记者介绍,该公司一方面积极优化成本,另一方面聚焦自身优势,特色化经营、产异化发展,未来将顺应政策导向,加大含权中低波动型产品、资产配置型产品创设力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全、更优质服务的同时,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薪酬与基金投资收益挂钩

记者注意到,《方案》中业绩比较基准成为高频关键词,业绩基准作为衡量产品真实业绩的“尺子”,除了在遏制“风格漂移”“货不对板”等问题上发挥作用,也成为了基金经理薪酬的“奖惩指标”。

《方案》明确指出,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此外,在基金经理考核中,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更好体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同甘共苦、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努力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吴清谈及《方案》时说。

易方达基金指出,该公司已将净值增长率、盈利客户占比等投资业绩与投资者服务类指标纳入考核,实施考核三年、五年业绩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未来,易方达将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业绩比较基准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约束,与投资者利益更紧密绑定。

“公司从去年已开始强调产品对标业绩基准,强化对基准的考核;在后续的产品布局和设计中,也将继续坚持基准的标尺作用,根据投资风格,谨慎确定基准”,金鹰基金介绍称。此外,金鹰基金表示,对于具有鲜明风格的基金经理,后续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基准进行优化,并在考核中注重对基准的考核。

百嘉基金回应说,将结合自身情况,研究、细化对基金经理、高管人员等岗位实施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

对新考核方式,广发基金则强调,将加强平台化投研能力建设,探索投资策略与组合管理方法的创新,打造持续战胜基准、创造稳健回报的投研能力。

买方投顾”转型

《方案》明确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其中,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

当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实际上是要求基金公司服务从过往“卖方思维”到“买方思维”转型。在规模导向下,产品往往以销售为重点;而在回报导向下,基金公司则需要真正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与投资者实现共赢。

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抓紧出台公募基金投资顾问管理规定,促进规范发展,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资产配置组合。《方案》提出,出台《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促进基金投顾业务规范发展。

“过去,投顾服务高度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广州投资顾问学院向记者表示。据了解,广州投资顾问学院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投顾全周期管理系统,不仅满足于提供一次性的培训课程,而是将每一位投顾从业者的学习与发展视为一个长期、系统性的成长项目,将原本非标准化的投顾服务实现标准化输出。

广州投资顾问学院介绍称,该学院通过构建“ASK”课程框架,系统性培育投顾人员的买方思维与客户服务能力;通过引导投顾人员从“产品销售”向“财富管理”转变,推动行业从根源上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困局,为资本市场培育理性、稳定的长期资金力量。

此外,头部公募机构向“买方投顾”转型也已先行一步。广发基金明确提出,推动销售模式向投顾化方向转型,积极发展投顾业务,提升客户盈利体验;易方达基金称,接下来将更加广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掌握费率结构、费率变化规则以及相关风险,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观察| 公募改革方案落地!广东机构如何与基民“同船共渡”)

(责任编辑:126)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