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5月9日电(记者 翟卓)9日,《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磅发布,在充分总结前期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阐明下阶段工作重点的同时,还释放出加力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扩大消费和有力应对外部冲击等三大信号。
与此同时,报告还开设了六个专栏回应市场关切,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还展现了央行利率调控机制作用的强化过程。
总的来看,业内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的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预计后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
——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显现 新的政策信号也不断释放
报告显示,人民银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整体平稳。
与此同时,具体的政策操作进一步优化,如调整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方式,用好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以及将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合并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等。
市场人士表示,从报告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效果明显,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同时新的政策信号也在不断释放。
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报告在这方面的提法与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市场对货币政策持续保持适度宽松力度是有信心的。”上述人士如是说。
二是支持扩大消费。在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还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也已正式推出。市场预计,未来服务领域的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激发释放。
三是有力应对外部冲击。在受访专家看来,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明显冲击,报告多次提及“关税政策”,显示政策层面对此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已在积极应对、重点发力,稳定外贸也将成为未来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往后看,报告明确,人民银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而在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还宣布了三大类十项举措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
“这一揽子政策出台实施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而且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央行政策出台后会及时传导至金融系统,政策效果显现是比较快的。”上述受访专家说。
——从专栏看宏观政策思路转变 提振消费是稳增长的关键点
去年10月,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发言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报告有多篇专栏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
例如专栏2聚焦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
据了解,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国还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面对外需的不利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内需置于更加优先地位。
继5月7日潘功胜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后,人民银行于5月9日正式印发通知,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市场专家认为,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配合,还可体现更多协同效应。
不过其也提示,碎片化的具体消费支持政策在效果上可能偏于短期化,促消费重点在于强化顶层规划,建立完善衡量消费发展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并对外公开宣示,这样能够更好发挥导向作用。
报告专栏5则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比了中美日三国政府债务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债务有资产支撑。
根据报告,我国广义政府总资产相当于GDP的166%,总负债相当于GDP的75%,净资产约占GDP的91%,且资产主要为具有较好增长性的国有企业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政府债务扩张有相应的资产支撑,这对加强民生保障、完善收入分配、推动经济转型和动态平衡都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国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一季度累计发行近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提振了信心。
报告专栏6则明确,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市场专家分析,当前我国物价的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需求方面,消费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传统领域投资收缩明显。供给方面,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行业自律“管低价倾销”作用难以发挥。
业内专家认为,价格首先取决于商品供需关系,货币是次要因素。由此看价格调控思路上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政府价格管理则要从鼓励企业“以价换量”转向引导企业“以质取胜”;例如报告提到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市场细分等多元化竞争策略或都是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5月9日电(记者 翟卓)9日,《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磅发布,在充分总结前期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阐明下阶段工作重点的同时,还释放出加力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扩大消费和有力应对外部冲击等三大信号。
与此同时,报告还开设了六个专栏回应市场关切,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还展现了央行利率调控机制作用的强化过程。
总的来看,业内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的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预计后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
——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显现 新的政策信号也不断释放
报告显示,人民银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整体平稳。
与此同时,具体的政策操作进一步优化,如调整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方式,用好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以及将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合并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等。
市场人士表示,从报告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效果明显,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同时新的政策信号也在不断释放。
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报告在这方面的提法与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市场对货币政策持续保持适度宽松力度是有信心的。”上述人士如是说。
二是支持扩大消费。在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还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也已正式推出。市场预计,未来服务领域的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激发释放。
三是有力应对外部冲击。在受访专家看来,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明显冲击,报告多次提及“关税政策”,显示政策层面对此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已在积极应对、重点发力,稳定外贸也将成为未来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往后看,报告明确,人民银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而在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还宣布了三大类十项举措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
“这一揽子政策出台实施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而且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央行政策出台后会及时传导至金融系统,政策效果显现是比较快的。”上述受访专家说。
——从专栏看宏观政策思路转变 提振消费是稳增长的关键点
去年10月,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发言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报告有多篇专栏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
例如专栏2聚焦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
据了解,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国还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面对外需的不利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内需置于更加优先地位。
继5月7日潘功胜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后,人民银行于5月9日正式印发通知,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市场专家认为,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配合,还可体现更多协同效应。
不过其也提示,碎片化的具体消费支持政策在效果上可能偏于短期化,促消费重点在于强化顶层规划,建立完善衡量消费发展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并对外公开宣示,这样能够更好发挥导向作用。
报告专栏5则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比了中美日三国政府债务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债务有资产支撑。
根据报告,我国广义政府总资产相当于GDP的166%,总负债相当于GDP的75%,净资产约占GDP的91%,且资产主要为具有较好增长性的国有企业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政府债务扩张有相应的资产支撑,这对加强民生保障、完善收入分配、推动经济转型和动态平衡都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国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一季度累计发行近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提振了信心。
报告专栏6则明确,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市场专家分析,当前我国物价的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需求方面,消费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传统领域投资收缩明显。供给方面,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行业自律“管低价倾销”作用难以发挥。
业内专家认为,价格首先取决于商品供需关系,货币是次要因素。由此看价格调控思路上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政府价格管理则要从鼓励企业“以价换量”转向引导企业“以质取胜”;例如报告提到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市场细分等多元化竞争策略或都是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