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5月9日电 (胡蓉、张勇)5月9日,以“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系列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拉开帷幕。“山河脉动 共链未来——新华指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5夏季发布活动”同步进行。新华指数研究院在论坛上公布了《中国(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
《中国(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发布现场
数据显示,2024年,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指数达到196.76点,四年间增长近一倍,同比增速达10.5%。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强劲的发展活力,更体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绿色经济、循环产业、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四大分项指数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循环产业和循环利用两只一级指数强劲增长,复合增速超过10%,成为推动总指数上升的核心动力。
2020-2024年总指数运行结果
从“破烂王”到产业新军
界首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城,仅600多平方公里,曾因资源匮乏而贫困,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浪潮中,凭借其独特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标杆,以“无中生有”的智慧,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不少人为谋生计,挑担走街串巷收废品,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破烂王”队伍。他们回收废旧电瓶、塑料、金属等,简单加工后出售,赚取微薄利润,也成为循环经济的开路先锋。然而,小作坊式的“土法炼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界首市政府开始整治“小散乱”现象,通过关停并转、园区化集中管理,逐步引导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垃圾回收现场
2004年以来,界首举全市之力培育了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并坚持园区化开发,规划建设了高新区三个特色产业园,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2005年,田营科技园建成,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绿色回收利用基地和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新能源生产基地。园区入驻企业30多家,年可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160万吨,年产再生铅100万吨,加工蓄电池2800万千伏安时,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和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占全国产能的1/3、1/5。每年一百多万吨废旧铅蓄电池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焕然一新的新型铅酸蓄电池。
科技创新赋能“智造”
界首循环经济的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在《中国(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2024年界首市循环利用分项指数值达到237.56点,较基期增长137.56%,年均增速为18.89%。这一增长得益于界首市大力实施的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和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24年10月,界首已先后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市),并拥有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些创新平台的落地,不仅提升了界首循环经济产业的创新能力,还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界首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坚持“市委即科创委”,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科创委主任,顶格统筹协调创新工作。出台了《科技创新资助奖励三十条政策》,每年从市财政安排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在人才引进上,当地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机制,设立上海、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吸引19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借力长三角创新资源。
曾经“回收”如今“智造”。在界首,“智改数转”不断被推广,企业正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打造智能工厂,资源回收利用更加高效,回收的废旧物资进一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
智能工厂作业现场
绿色“双碳”新赛道
目前,界首市每年设立5亿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企业技术革新、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投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界首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分项指数达到143.07点,基期以来复合增速9.4%。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界首市在无废生产、节能节水和无害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部企业锅炉已完成“煤改气”,规上企业均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他企业均达到二级水平,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再生铅单位能耗由吨铅380千克降到87.5千克标准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2吨、烟尘120吨。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田营产业园大门
截至2025年1月,界首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绿色工厂16家、绿色设计产品1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6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6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1个,省级绿色工厂19家,为最早实现绿色制造体系项目全覆盖的县级单位,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道路上,界首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它的成功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编辑:赵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5月9日电 (胡蓉、张勇)5月9日,以“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系列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拉开帷幕。“山河脉动 共链未来——新华指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5夏季发布活动”同步进行。新华指数研究院在论坛上公布了《中国(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
《中国(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发布现场
数据显示,2024年,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指数达到196.76点,四年间增长近一倍,同比增速达10.5%。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强劲的发展活力,更体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绿色经济、循环产业、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四大分项指数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循环产业和循环利用两只一级指数强劲增长,复合增速超过10%,成为推动总指数上升的核心动力。
2020-2024年总指数运行结果
从“破烂王”到产业新军
界首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城,仅600多平方公里,曾因资源匮乏而贫困,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浪潮中,凭借其独特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标杆,以“无中生有”的智慧,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不少人为谋生计,挑担走街串巷收废品,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破烂王”队伍。他们回收废旧电瓶、塑料、金属等,简单加工后出售,赚取微薄利润,也成为循环经济的开路先锋。然而,小作坊式的“土法炼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界首市政府开始整治“小散乱”现象,通过关停并转、园区化集中管理,逐步引导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垃圾回收现场
2004年以来,界首举全市之力培育了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并坚持园区化开发,规划建设了高新区三个特色产业园,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2005年,田营科技园建成,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绿色回收利用基地和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新能源生产基地。园区入驻企业30多家,年可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160万吨,年产再生铅100万吨,加工蓄电池2800万千伏安时,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和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占全国产能的1/3、1/5。每年一百多万吨废旧铅蓄电池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焕然一新的新型铅酸蓄电池。
科技创新赋能“智造”
界首循环经济的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在《中国(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2024年界首市循环利用分项指数值达到237.56点,较基期增长137.56%,年均增速为18.89%。这一增长得益于界首市大力实施的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和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24年10月,界首已先后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市),并拥有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些创新平台的落地,不仅提升了界首循环经济产业的创新能力,还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界首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坚持“市委即科创委”,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科创委主任,顶格统筹协调创新工作。出台了《科技创新资助奖励三十条政策》,每年从市财政安排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在人才引进上,当地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机制,设立上海、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吸引19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借力长三角创新资源。
曾经“回收”如今“智造”。在界首,“智改数转”不断被推广,企业正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打造智能工厂,资源回收利用更加高效,回收的废旧物资进一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
智能工厂作业现场
绿色“双碳”新赛道
目前,界首市每年设立5亿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企业技术革新、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投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界首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分项指数达到143.07点,基期以来复合增速9.4%。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界首市在无废生产、节能节水和无害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部企业锅炉已完成“煤改气”,规上企业均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他企业均达到二级水平,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再生铅单位能耗由吨铅380千克降到87.5千克标准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2吨、烟尘120吨。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田营产业园大门
截至2025年1月,界首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绿色工厂16家、绿色设计产品1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6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6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1个,省级绿色工厂19家,为最早实现绿色制造体系项目全覆盖的县级单位,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道路上,界首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它的成功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编辑:赵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