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9日电(杨子华) 5月8日,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据发布会上消息,上海将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对重点任务予以重点协调、重点推进、重点督查、重点宣介,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任务年内取得明显进展。
今年2月5日,上海连续第八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即8.0方案。此次“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是上海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落地过程中,针对企业“呼声高”、多部门需高效协同等情况的新增举措。透过十项任务,不妨从三个视角,来看上海此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
内外联动,拓展“国际视野”
根据官方发布的通知,“十大攻坚突破任务”分别是实施世行对标改革、优化惠企政策服务、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和执法协作、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提升办理企业破产便利和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世行对标改革位列十项之首。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以及《2025中国企业调查概括报告》,从其中的上海企业调查数据结果来看,上海在59项测评点中有22项指标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这份来自第三方的“评分表”充分说明了企业对于上海营商环境的高度评价。去年以来,通过开展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改革,在国家部委指导支持下,上海在世行测评领域推出了一批新举措。比如,在市场准入领域,通过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构建“全类型”、“全环节”、“全天候”网上服务体系,首创企业信息跨部门自动变更。公用设施服务领域,创新电力接入“拿地建站”服务模式,提前建设投运开关站,满足工程完工后即可接电的需求,加快电力接入速度。
在成果亮眼的基础上,上海为何还将“世行对标改革”列为一等大事?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向型经济的高地,上海通过接轨国际标准,可以进一步在全球打响“投资上海”品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表示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坚持高水平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二是积极应对国际经贸新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聚焦提升企业感受度,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世行营商环境评估关注对监管规则、公共服务落地实施的效果和经营主体的感受度,突出政策实效。这与我们今年优化营商环境8.0版工作方案的导向完全一致。”陈彦峰说。
问题导向,立足“企业视角”
无论是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还是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此次发布的多项攻坚任务都直击企业痛点。
新华财经从多家沪上企业了解到,涉企网络谣言令企业疲于应付,成为“隐痛”。近年来,有不法分子制造传播涉企网络谣言、非法获取企业数据、扰乱了企业正常经营秩序,更有甚者以有偿删帖、舆情敲诈等手段牟取暴利,严重破坏了营商环境。
“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和“完善异常投诉举报处置联动机制”被纳入此轮攻坚行动,显示了上海对此类现象的高度重视。据介绍,今年以来,上海警方累计侦破涉企网络谣言、涉企网络黑灰产等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百余起,为1.5万余家企业提供了网络安全服务保障。
在发布会上,上海警方表示,针对网上编造、传播涉企不实信息等行为,已与有关主管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针对网上兜售企业数据、黑客攻击等行为,将深挖犯罪线索,斩断利益链条,重拳打击各类影响企业合法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上海警方深化警企对接机制,已在全市大型产业园区设立33个“守护e站”网络安全服务站点群,优化企业网络安全服务保障。
从护企到惠企,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着眼于从“企业视角”出发,注重企业感受。针对企业反映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上海目前全面推广涉企行政“检查码”,实行亮码检查,减少检查频次,提高检查效率,并探索更多非现场检查方式;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用不畅”等问题,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随申兑”4月上线,一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和执法协作正加大力度;对于行政处罚,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执法部门建立沟通对话机制,合力推进宽严相济“有温度”的执法。
广泛动员,引入“第三方视角”
自8.0方案发布以来,上海各相关部门和各区陆续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方案,统一工作步调,形成矩阵式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新华财经注意到,8.0方案中首次提出的“夯实营商基层基础”也列入了任务清单中,并细化为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
旁听新闻发布会的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邹亮表示,作为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该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感受到上海市政府各级机构的关心与支持,市里、区里各部门和街道,都为上智院的科研攻坚和产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优化基础服务到激活发展动能,此次发布的十项任务层层递进,充分动员从市区到街镇一级的各方力量。官方通知中显示,结合“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推进需求,组织牵头部门面向各区以及基层一线企业服务和监管检查专员,加强培训指导和全过程跟踪问效,确保十项任务相关改革举措的顶层设计能够穿透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不走样、见实效。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表示,街镇营商环境直接面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街镇联动园区、楼宇和商协会,组成营商环境的基层基础,他们是服务企业发展、解决企业难题的身边人、贴心人,直接关系到经营主体对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感受。这次将街镇营商环境列入攻坚突破任务,核心是更好地为基层赋能。
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主办方透露,目前已有逾400个案例报名参评,案例来源广泛,既有来自市区两级委办局推荐,也有街镇一级的基层案例,还有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的相关材料。
据悉,案例已进入梳理评选阶段,将于近期择时向公众发布。主办方将充分发挥新华社全媒体矩阵和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建立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库,以“媒体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跟踪调研、理论分析和传播推广,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上海5月9日电(杨子华) 5月8日,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据发布会上消息,上海将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对重点任务予以重点协调、重点推进、重点督查、重点宣介,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任务年内取得明显进展。
今年2月5日,上海连续第八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即8.0方案。此次“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是上海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落地过程中,针对企业“呼声高”、多部门需高效协同等情况的新增举措。透过十项任务,不妨从三个视角,来看上海此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
内外联动,拓展“国际视野”
根据官方发布的通知,“十大攻坚突破任务”分别是实施世行对标改革、优化惠企政策服务、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和执法协作、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提升办理企业破产便利和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世行对标改革位列十项之首。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以及《2025中国企业调查概括报告》,从其中的上海企业调查数据结果来看,上海在59项测评点中有22项指标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这份来自第三方的“评分表”充分说明了企业对于上海营商环境的高度评价。去年以来,通过开展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改革,在国家部委指导支持下,上海在世行测评领域推出了一批新举措。比如,在市场准入领域,通过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构建“全类型”、“全环节”、“全天候”网上服务体系,首创企业信息跨部门自动变更。公用设施服务领域,创新电力接入“拿地建站”服务模式,提前建设投运开关站,满足工程完工后即可接电的需求,加快电力接入速度。
在成果亮眼的基础上,上海为何还将“世行对标改革”列为一等大事?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向型经济的高地,上海通过接轨国际标准,可以进一步在全球打响“投资上海”品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表示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坚持高水平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二是积极应对国际经贸新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聚焦提升企业感受度,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世行营商环境评估关注对监管规则、公共服务落地实施的效果和经营主体的感受度,突出政策实效。这与我们今年优化营商环境8.0版工作方案的导向完全一致。”陈彦峰说。
问题导向,立足“企业视角”
无论是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还是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此次发布的多项攻坚任务都直击企业痛点。
新华财经从多家沪上企业了解到,涉企网络谣言令企业疲于应付,成为“隐痛”。近年来,有不法分子制造传播涉企网络谣言、非法获取企业数据、扰乱了企业正常经营秩序,更有甚者以有偿删帖、舆情敲诈等手段牟取暴利,严重破坏了营商环境。
“营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和“完善异常投诉举报处置联动机制”被纳入此轮攻坚行动,显示了上海对此类现象的高度重视。据介绍,今年以来,上海警方累计侦破涉企网络谣言、涉企网络黑灰产等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百余起,为1.5万余家企业提供了网络安全服务保障。
在发布会上,上海警方表示,针对网上编造、传播涉企不实信息等行为,已与有关主管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针对网上兜售企业数据、黑客攻击等行为,将深挖犯罪线索,斩断利益链条,重拳打击各类影响企业合法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上海警方深化警企对接机制,已在全市大型产业园区设立33个“守护e站”网络安全服务站点群,优化企业网络安全服务保障。
从护企到惠企,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着眼于从“企业视角”出发,注重企业感受。针对企业反映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上海目前全面推广涉企行政“检查码”,实行亮码检查,减少检查频次,提高检查效率,并探索更多非现场检查方式;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用不畅”等问题,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随申兑”4月上线,一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和执法协作正加大力度;对于行政处罚,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执法部门建立沟通对话机制,合力推进宽严相济“有温度”的执法。
广泛动员,引入“第三方视角”
自8.0方案发布以来,上海各相关部门和各区陆续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方案,统一工作步调,形成矩阵式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新华财经注意到,8.0方案中首次提出的“夯实营商基层基础”也列入了任务清单中,并细化为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
旁听新闻发布会的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邹亮表示,作为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该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感受到上海市政府各级机构的关心与支持,市里、区里各部门和街道,都为上智院的科研攻坚和产业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优化基础服务到激活发展动能,此次发布的十项任务层层递进,充分动员从市区到街镇一级的各方力量。官方通知中显示,结合“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推进需求,组织牵头部门面向各区以及基层一线企业服务和监管检查专员,加强培训指导和全过程跟踪问效,确保十项任务相关改革举措的顶层设计能够穿透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不走样、见实效。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表示,街镇营商环境直接面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街镇联动园区、楼宇和商协会,组成营商环境的基层基础,他们是服务企业发展、解决企业难题的身边人、贴心人,直接关系到经营主体对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感受。这次将街镇营商环境列入攻坚突破任务,核心是更好地为基层赋能。
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主办方透露,目前已有逾400个案例报名参评,案例来源广泛,既有来自市区两级委办局推荐,也有街镇一级的基层案例,还有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的相关材料。
据悉,案例已进入梳理评选阶段,将于近期择时向公众发布。主办方将充分发挥新华社全媒体矩阵和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建立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库,以“媒体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跟踪调研、理论分析和传播推广,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