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胃肠道肿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涵盖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胃肠道肿瘤在早期时往往症状隐匿,中晚期时,食管癌可导致吞咽困难、体重骤降,严重影响进食功能;胃癌可引起上腹痛,上腹饱胀,甚至进食后恶心呕吐;结直肠癌则以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为常见症状,甚至发生肝肺转移,危及生命。强化胃肠道肿瘤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对降低疾病负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深远。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围绕 “MDT 破局复杂肿瘤系统性治疗”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复杂胃肠肿瘤的治疗之道,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传统模式困境:单枪匹马难敌肿瘤 “劲敌”
赵教授指出,在整个肿瘤治疗领域,手术、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它们各自存在局限性,在面对复杂胃肠肿瘤时,传统单一诊疗模式的短板尤为明显。手术治疗虽能直接切除可见病灶,但肿瘤具有微转移的特性,为肿瘤复发埋下了隐患。放疗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在鼻咽癌等特定肿瘤治疗中效果显著,但对于大多数肿瘤而言,其局部治疗的特性和对周围器官的影响一定程度限制了其适合的人群。化疗能药物性杀伤肿瘤细胞,作为围手术辅助治疗的手段和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晚期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在免疫治疗的加持下,部分晚期患者有了治愈的可能,但化疗的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始终是一大难题。
由于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应对复杂胃肠肿瘤的挑战,赵教授强调,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MDT)正是为克服这些局限而生,将现有治疗手段有机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
2MDT整合优势:协同作战开启治疗新篇
北京协和医院大力推行MDT模式,在肿瘤治疗领域成效显著。赵教授介绍,医院的疑难病会诊中心拥有四十多个多学科诊疗团队,与肿瘤相关的就有15个以上,其中针对消化系统肿瘤,设有胰腺、食管胃、肝胆、结直肠等多个MDT团队,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会诊。
MDT团队由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局部可切除的胃癌、食管癌或直肠癌患者,先进行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或放化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状况;对于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部分患者获得了转化手术的机会,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大大提高了生存率。数据显示,肠癌单纯肝转移患者若能争取到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达30%-50%,十年生存率也能达到25%。充分彰显了MDT模式在复杂胃肠肿瘤治疗中的强大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
3免疫治疗应用:创新突破与临床探索共进
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在胃肠肿瘤治疗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赵教授介绍,免疫治疗内容丰富,包括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目前临床应用较为成熟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L)1和CTLA-4等,在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肠肿瘤的治疗中已获批多个适应症。
在食管癌和胃癌晚期,化疗联合免疫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在肠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亚型的患者,免疫治疗已取代传统化疗成为一线标准治疗。这些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以晚期胃癌为例,传统治疗的五年生存率仅在6%-8%左右,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全球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16%,中国人群更是提升至24%,意味着有四分之一的晚期胃癌患者可以活过五年,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治愈。
赵教授还分享了她所在团队在免疫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重点,通过积极探索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针对局部中晚期食管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开展化疗联合免疫或化疗联合免疫联合靶向、放化疗联合免疫的一系列新辅助研究,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率,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根治机会。该团队开展了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新辅助放化免研究,并于2025年应邀在世界胃癌大会上做口头报告。此外,协和医院团队也十分关注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组建了多学科的不良反应管理团队,涉及14个科室的专家,共同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并计划出版相关书籍,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
4免疫治疗挑战:耐药难题与应对策略并存
尽管免疫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赵教授提到,首先,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使用时,除少数优势人群外,大多数患者的有效率不超过20%。如何精准筛选出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是当前肿瘤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虽然已经发现了一些生物标记物,如微卫星高度不稳定、PD-L1高表达、肿瘤突变负荷较高等,但这些标记物都不是绝对的预测指标,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精准筛选工作困难重重。
其次,耐药问题也是免疫治疗面临的一大难题,包括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即使部分患者初始治疗有效,但随着时间推移,仍可能出现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下降。为克服耐药问题,赵教授表示,医生们尝试通过联合化疗、放疗、其他靶向药物等多种手段,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免疫检查点药物、疫苗和CAR-T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
此外,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部分甚至会危及生命。在临床实践中,识别、管理这些不良反应以及应对其引发的继发性问题,对医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晚期患者,判断患者病情变化是源于疾病进展还是药物不良反应,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多学科协作的能力。
5基层诊疗提升:规范引领与实践并行
在推广MDT模式的过程中,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赵教授认为,对于基层医生而言,深入学习和理解肿瘤治疗指南是关键。规范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指南,才能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为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学习指南,赵教授建议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将指南讲解与真实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例如,通过联合查房、多学科病例讨论等形式,让基层医生在实际病例中学习如何遵循指南进行治疗,以及在多线治疗失败等特殊情况下的临床经验。这种方式能够使指南的学习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基层医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肿瘤治疗效果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进入慢病管理阶段,基层医院在患者的长期全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教授强调,基层医院在患者复查时,要注重前后片子的对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身心整体健康。
在医联体建设方面,赵教授指出,协和医院通过与基层医院合作,派驻医生进修学习、专家定期查房等方式,加强了医联体的同质化管理。当患者出现疑难复杂病情时,及时转回上级医院进行方案调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又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连续的医疗服务。
结语
从传统治疗模式的局限到MDT模式的整合优势,从免疫治疗的创新应用到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再到基层诊疗水平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MDT模式为复杂胃肠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尽管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免疫治疗研究的持续推进以及基层诊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战胜肿瘤病魔,重获健康生活。
导语
胃肠道肿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涵盖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胃肠道肿瘤在早期时往往症状隐匿,中晚期时,食管癌可导致吞咽困难、体重骤降,严重影响进食功能;胃癌可引起上腹痛,上腹饱胀,甚至进食后恶心呕吐;结直肠癌则以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为常见症状,甚至发生肝肺转移,危及生命。强化胃肠道肿瘤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对降低疾病负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深远。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围绕 “MDT 破局复杂肿瘤系统性治疗”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复杂胃肠肿瘤的治疗之道,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传统模式困境:单枪匹马难敌肿瘤 “劲敌”
赵教授指出,在整个肿瘤治疗领域,手术、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它们各自存在局限性,在面对复杂胃肠肿瘤时,传统单一诊疗模式的短板尤为明显。手术治疗虽能直接切除可见病灶,但肿瘤具有微转移的特性,为肿瘤复发埋下了隐患。放疗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在鼻咽癌等特定肿瘤治疗中效果显著,但对于大多数肿瘤而言,其局部治疗的特性和对周围器官的影响一定程度限制了其适合的人群。化疗能药物性杀伤肿瘤细胞,作为围手术辅助治疗的手段和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晚期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在免疫治疗的加持下,部分晚期患者有了治愈的可能,但化疗的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始终是一大难题。
由于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应对复杂胃肠肿瘤的挑战,赵教授强调,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MDT)正是为克服这些局限而生,将现有治疗手段有机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
2MDT整合优势:协同作战开启治疗新篇
北京协和医院大力推行MDT模式,在肿瘤治疗领域成效显著。赵教授介绍,医院的疑难病会诊中心拥有四十多个多学科诊疗团队,与肿瘤相关的就有15个以上,其中针对消化系统肿瘤,设有胰腺、食管胃、肝胆、结直肠等多个MDT团队,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会诊。
MDT团队由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局部可切除的胃癌、食管癌或直肠癌患者,先进行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或放化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状况;对于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部分患者获得了转化手术的机会,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大大提高了生存率。数据显示,肠癌单纯肝转移患者若能争取到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达30%-50%,十年生存率也能达到25%。充分彰显了MDT模式在复杂胃肠肿瘤治疗中的强大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
3免疫治疗应用:创新突破与临床探索共进
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在胃肠肿瘤治疗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赵教授介绍,免疫治疗内容丰富,包括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目前临床应用较为成熟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L)1和CTLA-4等,在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肠肿瘤的治疗中已获批多个适应症。
在食管癌和胃癌晚期,化疗联合免疫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在肠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亚型的患者,免疫治疗已取代传统化疗成为一线标准治疗。这些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以晚期胃癌为例,传统治疗的五年生存率仅在6%-8%左右,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全球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16%,中国人群更是提升至24%,意味着有四分之一的晚期胃癌患者可以活过五年,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治愈。
赵教授还分享了她所在团队在免疫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重点,通过积极探索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针对局部中晚期食管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开展化疗联合免疫或化疗联合免疫联合靶向、放化疗联合免疫的一系列新辅助研究,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率,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根治机会。该团队开展了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新辅助放化免研究,并于2025年应邀在世界胃癌大会上做口头报告。此外,协和医院团队也十分关注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组建了多学科的不良反应管理团队,涉及14个科室的专家,共同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并计划出版相关书籍,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
4免疫治疗挑战:耐药难题与应对策略并存
尽管免疫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赵教授提到,首先,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使用时,除少数优势人群外,大多数患者的有效率不超过20%。如何精准筛选出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是当前肿瘤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虽然已经发现了一些生物标记物,如微卫星高度不稳定、PD-L1高表达、肿瘤突变负荷较高等,但这些标记物都不是绝对的预测指标,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精准筛选工作困难重重。
其次,耐药问题也是免疫治疗面临的一大难题,包括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即使部分患者初始治疗有效,但随着时间推移,仍可能出现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下降。为克服耐药问题,赵教授表示,医生们尝试通过联合化疗、放疗、其他靶向药物等多种手段,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免疫检查点药物、疫苗和CAR-T等新型免疫治疗手段。
此外,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部分甚至会危及生命。在临床实践中,识别、管理这些不良反应以及应对其引发的继发性问题,对医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晚期患者,判断患者病情变化是源于疾病进展还是药物不良反应,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多学科协作的能力。
5基层诊疗提升:规范引领与实践并行
在推广MDT模式的过程中,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赵教授认为,对于基层医生而言,深入学习和理解肿瘤治疗指南是关键。规范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指南,才能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为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学习指南,赵教授建议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将指南讲解与真实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例如,通过联合查房、多学科病例讨论等形式,让基层医生在实际病例中学习如何遵循指南进行治疗,以及在多线治疗失败等特殊情况下的临床经验。这种方式能够使指南的学习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基层医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肿瘤治疗效果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进入慢病管理阶段,基层医院在患者的长期全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教授强调,基层医院在患者复查时,要注重前后片子的对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身心整体健康。
在医联体建设方面,赵教授指出,协和医院通过与基层医院合作,派驻医生进修学习、专家定期查房等方式,加强了医联体的同质化管理。当患者出现疑难复杂病情时,及时转回上级医院进行方案调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又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连续的医疗服务。
结语
从传统治疗模式的局限到MDT模式的整合优势,从免疫治疗的创新应用到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再到基层诊疗水平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MDT模式为复杂胃肠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尽管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免疫治疗研究的持续推进以及基层诊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战胜肿瘤病魔,重获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