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道地中药材资源的核心产区。近年来,山西省紧扣“中医药强省”战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链长制”推进中药材产业振兴,以“十大晋药”为抓手,推动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品牌化、全链化方向发展,中药材产业已从“小农经济”发展成为山西省“特”“优”农业产业。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十大晋药”收到了邀请函。
中药材产业的“山西家底”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差异显著,为各类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统计,山西省拥有中药材资源1788种,其中道地药材30多种,药食同源中药材59种,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北药宝库”。在众多中药材品种中,连翘、黄芩、柴胡、党参等品种的产量尤为突出,奠定了山西在全国中药材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山西省经过科学评估和市场调研,特别遴选出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等10个最具代表性的晋产道地中药材作为“十大晋药”进行重点培育。
经过多年发展,山西中药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600万亩,产量达71.5万吨,种植收入达122亿元。从全国范围看,山西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第4位,产量及种植收入位居第10位,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山西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召开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中药资源保护、中医药科技创新等七大工程,加速推动中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特别是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链长制”推进中药材产业振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转型之路
品牌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在“十大晋药”战略框架下,山西省各地积极探索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型。
临汾市推出“尧七味”道地中药材公共品牌,“尧七味”品牌整合了临汾市七大优势中药材品种,包括连翘、柴胡、地黄、黄芩、远志、酸枣仁和芍药。山西省园艺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国武表示:“‘尧七味’道地中药材公共品牌将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型。”
图为平顺潞党参
长治市平顺县依托悠久的潞党参种植历史,打造了“上党中药材专业镇”,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振东中药材公司注册的“沁参源”“威胜军”商标品牌,通过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由传统的清洗晾晒、切片包装向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精制饮片、配方颗粒等深加工领域拓展。
为提升山西中药材的市场影响力和定价话语权,山西省与新华指数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该指数对山西省域内各药材主产地建立全面的信息采集点,依据数据可获得性和市场代表性,对各个中药材进行规格品等级划分,为产业提供客观、全面、精准、及时的定价参考。指数监测显示,2021年至2024年期间,全国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山西中药材价格也随之上扬,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与基期相比仍保持25.33%的涨幅。
构建中药材产业生态圈
山西省通过“链长制”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销售,各个环节协同发力,形成产业闭环。
在种植环节,山西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制定地方标准73项,基本覆盖主要药材品类和重点环节。同时,临汾市安泽、襄汾、古县等中药材种植大县,大力推广“五统六化”模式。“五统”即统一种子种苗、生产资料、栽培模式、生产技术、储藏加工;“六化”即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作业机械化、管理精准化、产品品牌化。平顺县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上党中药材专业镇为契机,在层层梯田中打造了万亩潞党参种植基地。
在加工环节,山西省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振东集团以基地为核心,打造“种植+加工+研发+品牌”全产业链条,投资建设的智能化加工基地开发出精制饮片、功能保健食品等2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振东与同仁堂、华润三九等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潞党参”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消化了本地原药材,更是推动地方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产业融合方面,山西省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平顺县积极实施“中药材+”战略,坚持以中药材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导向,把中药材产业链条和文化旅游产业要素融合衔接,不断探索“以药促旅、以旅兴药”实践,持续打造药旅融合创新产品矩阵。临汾市以“尧七味”为引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从天生地养到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到深加工。如今,山西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动中药材产业全链化快速发展,让道地中药材这张名片更添光彩。(李新苗)
山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道地中药材资源的核心产区。近年来,山西省紧扣“中医药强省”战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链长制”推进中药材产业振兴,以“十大晋药”为抓手,推动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品牌化、全链化方向发展,中药材产业已从“小农经济”发展成为山西省“特”“优”农业产业。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十大晋药”收到了邀请函。
中药材产业的“山西家底”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差异显著,为各类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统计,山西省拥有中药材资源1788种,其中道地药材30多种,药食同源中药材59种,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北药宝库”。在众多中药材品种中,连翘、黄芩、柴胡、党参等品种的产量尤为突出,奠定了山西在全国中药材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山西省经过科学评估和市场调研,特别遴选出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等10个最具代表性的晋产道地中药材作为“十大晋药”进行重点培育。
经过多年发展,山西中药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600万亩,产量达71.5万吨,种植收入达122亿元。从全国范围看,山西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第4位,产量及种植收入位居第10位,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山西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召开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中药资源保护、中医药科技创新等七大工程,加速推动中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特别是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链长制”推进中药材产业振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转型之路
品牌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在“十大晋药”战略框架下,山西省各地积极探索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型。
临汾市推出“尧七味”道地中药材公共品牌,“尧七味”品牌整合了临汾市七大优势中药材品种,包括连翘、柴胡、地黄、黄芩、远志、酸枣仁和芍药。山西省园艺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国武表示:“‘尧七味’道地中药材公共品牌将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型。”
图为平顺潞党参
长治市平顺县依托悠久的潞党参种植历史,打造了“上党中药材专业镇”,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振东中药材公司注册的“沁参源”“威胜军”商标品牌,通过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由传统的清洗晾晒、切片包装向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精制饮片、配方颗粒等深加工领域拓展。
为提升山西中药材的市场影响力和定价话语权,山西省与新华指数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该指数对山西省域内各药材主产地建立全面的信息采集点,依据数据可获得性和市场代表性,对各个中药材进行规格品等级划分,为产业提供客观、全面、精准、及时的定价参考。指数监测显示,2021年至2024年期间,全国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山西中药材价格也随之上扬,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与基期相比仍保持25.33%的涨幅。
构建中药材产业生态圈
山西省通过“链长制”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销售,各个环节协同发力,形成产业闭环。
在种植环节,山西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制定地方标准73项,基本覆盖主要药材品类和重点环节。同时,临汾市安泽、襄汾、古县等中药材种植大县,大力推广“五统六化”模式。“五统”即统一种子种苗、生产资料、栽培模式、生产技术、储藏加工;“六化”即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作业机械化、管理精准化、产品品牌化。平顺县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上党中药材专业镇为契机,在层层梯田中打造了万亩潞党参种植基地。
在加工环节,山西省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振东集团以基地为核心,打造“种植+加工+研发+品牌”全产业链条,投资建设的智能化加工基地开发出精制饮片、功能保健食品等2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振东与同仁堂、华润三九等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潞党参”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消化了本地原药材,更是推动地方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产业融合方面,山西省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平顺县积极实施“中药材+”战略,坚持以中药材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导向,把中药材产业链条和文化旅游产业要素融合衔接,不断探索“以药促旅、以旅兴药”实践,持续打造药旅融合创新产品矩阵。临汾市以“尧七味”为引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从天生地养到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到深加工。如今,山西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动中药材产业全链化快速发展,让道地中药材这张名片更添光彩。(李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