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平安资管高管生变:6年总经理罗水权离任,2024年业绩罕见下滑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燕梳新青年信息科技)

1周前

黄勇还历任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副主任、平安养老总经理等职,在信托、资管、养老领域都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作为保险资管行业的头部机构之一,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资管”)在2025年迎来重磅人事变动。

近日,“行业大佬”罗水权在任职近6年后辞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公司董事长兼CEO黄勇出任临时负责人。作为平安资管的“核心人物”,罗水权此番离职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就公司层面而言,2024年,平安资管实现净利润24.51亿元,位于行业前三,但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营收被国寿投资超越,降至行业第四。罗水权的离任将给带来平安资管怎样的影响,未来总经理又将由谁接任,值得持续关注。

01

罗水权任职6年辞任平安资管总经理,董事长黄勇代行职责

近日,平安资管发布公告称,因工作调整,罗水权不再担任总经理一职,由董事长黄勇兼任总经理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权。

罗水权可以说是金融领域的资深“大佬”,在金融领域深耕20年。他既是金融科技的初代创业者、保险资管公司核心高管,也是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主要成员,参与了保险资管行业多项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在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投资业务数字化建设、战略创新业务发展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其管理理念和行业洞察常被主流财经媒体及专业机构引用,曾获“上海领军金才”“沪上金融家”等称号。

罗水权出生于1975年,本科及硕士均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原是IT技术出身。毕业当年,罗水权创立了上海捷鹏软件公司,从事有关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网络、电子产品的服务。

2004年,罗水权加入埃森哲(中国),在咨询行业深耕13年,先后担任埃森哲大中华区资本市场行业主管、埃森哲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业董事总经理,主要从事金融科技领域的咨询。

2017年,罗水权正式加盟平安资管,开启了他在资管领域的职业生涯。他从副总经理做起,逐步晋升为常务副总经理,并于2019年11月成为总经理。

在担任总经理期间,罗水权主导了平安资管的科技转型,推动该公司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使平安资管从传统资管机构向科技型资管机构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他还制定了新兴产业投资战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通过股权投资、债权计划等多形式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使公司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实现了从3万亿至5.8万亿的跨越。

此外,罗水权在行业协会担任要职,在担任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资管科技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副会长兼金融科技专委会主任委员期间,他参与多项行业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并多次在“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发布会”等高端论坛发表观点,推动行业应对低利率环境、风险管理等共性挑战的解决方案。

黄勇则是平安集团的资深老将,他1996年便加入平安集团,在平安任职近30年。他于2022年1月起出任平安资管董事长,在此之前,黄勇曾在平安资管任职多年,担任过总助、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此外,黄勇还历任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副主任、平安养老总经理等职,在信托、资管、养老领域都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目前,黄勇兼任平安资管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责。平安资管方面表示,此次人事变动不会对其正常经营产生影响,目前该公司治理架构稳定,人才梯队完备,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02

平安资管总经理变动频繁,董事长岗位人选相对稳定

平安资管的诞生与发展,与我国保险资管行业的整体进程紧密相连。自2003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和第一家保险资管公司成立至今,我国保险资管行业已经走过20年发展之路。

保险资管行业的兴起,源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规范化需求。1980年至1995年期间,保险业恢复经营初期,险资运用缺乏明确规则。1995年,《保险法》确立了安全性至上的原则,投资许可范围大幅收窄。2003年以后,随着保险业资产规模的增长,保险资金运用领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形成目前的投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支持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保险资管公司、通过独立法人运作吸引投资专业人才。保险资管公司受托管理保险业70%以上的资金,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力军。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平安资管于2005年应运而生,作为首批经原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总部位于上海,注册资本15亿元。自成立以来,平安资管在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迅速崛起,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规模与排名领先的头部机构之一。

回顾平安资管的历史人事变动,其董事长岗位人选相对稳定,而总经理一职则变动较为频繁。

2005年,杨文斌担任首任董事长,吴平为首任总经理。2006年,陈德贤、万放分别接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陈德贤在巴克莱、新鸿基等知名金融机构担任过重要职务,其丰富的国际投资经验对平安资管的早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万放在任期间,建立了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体系,使第三方规模年均增速超70%。2011年,万放升任董事长,黄勇接任总经理。黄勇在任期内,平安资管资产管理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16年突破2万亿元。2016年,黄勇因集团内部人事调整调任平安信托副总经理,总经理职位空缺近3年,直至2019年11月罗水权升任总经理。

2021年3月,万放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平安资管董事长,董事长职位空缺近1年,直至2022年1月黄勇再次被调至平安资管出任董事长。

03

营收净利遇利率下行、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黄勇带领下能否重回正增长

2024年对于平安资管而言,有喜有忧。根据平安资管年报信息显示,2024年其管理费收入31.57亿元,同比上升0.34%;利息净收入1.69亿元,同比上升20.15%;投资收益0.89亿元,同比大幅上升81.16%。

然而,其2024年整体营业收入却呈现下滑态势,2024年营业收入为40.45亿元,同比下滑5.39%,被国寿投资以42.33亿元的营业收入超越,净利润也同比下降9.36%,为24.51亿元。

行业整体来看,2024年保险资管行业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据披露,34家保险资管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幅达14.41%;净利润总额185.07亿元,同比提升17.4%。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国寿投资位居市场前三。其中,国寿资产实现营业收入67.03亿元,同比增长27.5%;泰康资产营业收入62.82亿元,同比增长23.11%。国寿投资实现营业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28.22%。不过,在行业普遍增长的态势下,平安资管营业收入却罕见跌出市场前三。

对于营收和净利下滑的原因,平安资管在年报中未有过多提及。不过,罗水权曾在2023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利率中枢长期下行,险资长期收益率面临挑战。资本市场在不稳定的宏观环境下波动性加大,更增加了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难度,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面临更大的挑战。

事实上,在保险资管行业内部,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各类资产管理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等,它们在投资策略、产品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给平安资管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2025年,资本市场依旧动荡,罗水权的离任为平安资管的未来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平安资管能否在黄勇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投资策略,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品质,以应对未来的诸多挑战,继续保持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值得持续关注。

黄勇还历任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副主任、平安养老总经理等职,在信托、资管、养老领域都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作为保险资管行业的头部机构之一,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资管”)在2025年迎来重磅人事变动。

近日,“行业大佬”罗水权在任职近6年后辞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公司董事长兼CEO黄勇出任临时负责人。作为平安资管的“核心人物”,罗水权此番离职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就公司层面而言,2024年,平安资管实现净利润24.51亿元,位于行业前三,但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营收被国寿投资超越,降至行业第四。罗水权的离任将给带来平安资管怎样的影响,未来总经理又将由谁接任,值得持续关注。

01

罗水权任职6年辞任平安资管总经理,董事长黄勇代行职责

近日,平安资管发布公告称,因工作调整,罗水权不再担任总经理一职,由董事长黄勇兼任总经理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权。

罗水权可以说是金融领域的资深“大佬”,在金融领域深耕20年。他既是金融科技的初代创业者、保险资管公司核心高管,也是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主要成员,参与了保险资管行业多项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在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投资业务数字化建设、战略创新业务发展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其管理理念和行业洞察常被主流财经媒体及专业机构引用,曾获“上海领军金才”“沪上金融家”等称号。

罗水权出生于1975年,本科及硕士均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原是IT技术出身。毕业当年,罗水权创立了上海捷鹏软件公司,从事有关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网络、电子产品的服务。

2004年,罗水权加入埃森哲(中国),在咨询行业深耕13年,先后担任埃森哲大中华区资本市场行业主管、埃森哲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业董事总经理,主要从事金融科技领域的咨询。

2017年,罗水权正式加盟平安资管,开启了他在资管领域的职业生涯。他从副总经理做起,逐步晋升为常务副总经理,并于2019年11月成为总经理。

在担任总经理期间,罗水权主导了平安资管的科技转型,推动该公司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使平安资管从传统资管机构向科技型资管机构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他还制定了新兴产业投资战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通过股权投资、债权计划等多形式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使公司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实现了从3万亿至5.8万亿的跨越。

此外,罗水权在行业协会担任要职,在担任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资管科技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副会长兼金融科技专委会主任委员期间,他参与多项行业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并多次在“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发布会”等高端论坛发表观点,推动行业应对低利率环境、风险管理等共性挑战的解决方案。

黄勇则是平安集团的资深老将,他1996年便加入平安集团,在平安任职近30年。他于2022年1月起出任平安资管董事长,在此之前,黄勇曾在平安资管任职多年,担任过总助、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此外,黄勇还历任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平安集团资产管控中心副主任、平安养老总经理等职,在信托、资管、养老领域都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目前,黄勇兼任平安资管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责。平安资管方面表示,此次人事变动不会对其正常经营产生影响,目前该公司治理架构稳定,人才梯队完备,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02

平安资管总经理变动频繁,董事长岗位人选相对稳定

平安资管的诞生与发展,与我国保险资管行业的整体进程紧密相连。自2003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和第一家保险资管公司成立至今,我国保险资管行业已经走过20年发展之路。

保险资管行业的兴起,源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规范化需求。1980年至1995年期间,保险业恢复经营初期,险资运用缺乏明确规则。1995年,《保险法》确立了安全性至上的原则,投资许可范围大幅收窄。2003年以后,随着保险业资产规模的增长,保险资金运用领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形成目前的投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支持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保险资管公司、通过独立法人运作吸引投资专业人才。保险资管公司受托管理保险业70%以上的资金,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力军。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平安资管于2005年应运而生,作为首批经原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总部位于上海,注册资本15亿元。自成立以来,平安资管在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迅速崛起,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规模与排名领先的头部机构之一。

回顾平安资管的历史人事变动,其董事长岗位人选相对稳定,而总经理一职则变动较为频繁。

2005年,杨文斌担任首任董事长,吴平为首任总经理。2006年,陈德贤、万放分别接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陈德贤在巴克莱、新鸿基等知名金融机构担任过重要职务,其丰富的国际投资经验对平安资管的早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万放在任期间,建立了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体系,使第三方规模年均增速超70%。2011年,万放升任董事长,黄勇接任总经理。黄勇在任期内,平安资管资产管理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16年突破2万亿元。2016年,黄勇因集团内部人事调整调任平安信托副总经理,总经理职位空缺近3年,直至2019年11月罗水权升任总经理。

2021年3月,万放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平安资管董事长,董事长职位空缺近1年,直至2022年1月黄勇再次被调至平安资管出任董事长。

03

营收净利遇利率下行、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黄勇带领下能否重回正增长

2024年对于平安资管而言,有喜有忧。根据平安资管年报信息显示,2024年其管理费收入31.57亿元,同比上升0.34%;利息净收入1.69亿元,同比上升20.15%;投资收益0.89亿元,同比大幅上升81.16%。

然而,其2024年整体营业收入却呈现下滑态势,2024年营业收入为40.45亿元,同比下滑5.39%,被国寿投资以42.33亿元的营业收入超越,净利润也同比下降9.36%,为24.51亿元。

行业整体来看,2024年保险资管行业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据披露,34家保险资管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幅达14.41%;净利润总额185.07亿元,同比提升17.4%。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国寿投资位居市场前三。其中,国寿资产实现营业收入67.03亿元,同比增长27.5%;泰康资产营业收入62.82亿元,同比增长23.11%。国寿投资实现营业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28.22%。不过,在行业普遍增长的态势下,平安资管营业收入却罕见跌出市场前三。

对于营收和净利下滑的原因,平安资管在年报中未有过多提及。不过,罗水权曾在2023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利率中枢长期下行,险资长期收益率面临挑战。资本市场在不稳定的宏观环境下波动性加大,更增加了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难度,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面临更大的挑战。

事实上,在保险资管行业内部,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各类资产管理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等,它们在投资策略、产品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给平安资管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2025年,资本市场依旧动荡,罗水权的离任为平安资管的未来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平安资管能否在黄勇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投资策略,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品质,以应对未来的诸多挑战,继续保持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值得持续关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