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汇集团(0382.HK):营收近四年增幅超125%,全力加码高质量发展

格隆汇

17小时前

目前,集团旗下9所院校已形成战略协同矩阵:广州华商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华商技工学校构筑起大湾区教育服务网络,香港大湾区商学院则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共同构建覆盖多层次教育需求的服务体系。...若按此趋势发展,新校区储备用地投入使用后,必将为集团内生增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港股市场年初至今的暖意,折射出全球资本对亚太资产的重新配置逻辑。

从更具体的市场风格来看,在关税壁垒抬升与科技股估值分化的双重背景下,资金正沿着"确定性增长+安全边际"的坐标轴迁移——兼具民生刚需属性与政策红利的高等职业教育板块,恰处在这一价值交汇点上。

中汇集团(0382.HK)最新财报的发布,为观察高教赛道投资逻辑提供了鲜活样本:作为深耕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经济圈的教育集团,其构筑了规模护城河、具备稳健营收增速、拥有充沛的现金储备支撑扩张弹性,叠加创新办学业务带来的弹性,共同构成抗周期特性,更揭示了民办高等教育在产业升级背景下的独特生命力。

一、在校生规模突破10万人大关

2025财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约1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主要得益于华商职业学院与城市职业学院学生人数的增长,以及全国范围内学费标准的提升。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区位优势,集团在校生规模持续攀升,报告期内突破10万人关口,较上年同期增长4.4%。值得关注的是,若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增长曲线,2021年上半财年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四年间,集团营收从5.54亿元跃升至12.47亿元,累计增幅达125.27%,实际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增长动能。

财务结构方面,集团在战略扩张中始终保持健康底色。集团的资产结构依然非常稳健,为后续扩容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5财年上半年,中汇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4.44%。此外,在现金为王的时代中,集团现金水平充裕。截至报告期,集团在手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20.71亿元。

此外,该报告期内,股东回报机制更趋完善。董事会提议派发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中期股息每股6.6港仙,派息比率达30%。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集团已第十二次实施分红派息,最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已逾5.7亿元,持续践行以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的承诺。

展望未来,赛道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业绩说明会上,集团管理层表示十分看好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黄金十五年的发展红利,并指出大湾区将在人口、政策、产业等方面支撑起了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勾股大数据研究显示,到2040年,全国在校生规模才开始逐步下降。哪怕届时全国整体规模进入下行周期,但粤港澳大湾区与四川省作为具有显著人才虹吸效应的经济高地,叠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生育率,生源供给仍将保持较强韧性。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及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容量,已构筑起支撑中汇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仅以户籍人口测算,广东省未来三年在校学生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5至2027年将分别达到1,489万、1,507万和1,512万人次,同比增幅分别为2.15%、1.19%和0.35%;若叠加持续的人口净流入效应,民办高等教育市场扩容空间更为可观。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教育厅亦提到,到2035年,在校学生规模增加50%,除了本省招生,还会向省外加大招生规模,这为民办院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政策确定性。目前,集团旗下9所院校已形成战略协同矩阵:广州华商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华商技工学校构筑起大湾区教育服务网络,香港大湾区商学院则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共同构建覆盖多层次教育需求的服务体系。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各院校发展潜力有望加速释放。

二、前瞻布局锚定黄金窗口期​

正是基于对未来15年生源持续增长与人才需求长期旺盛的充分预判,集团着力推进前瞻性布局与战略性投入。

过去一年,集团秉持高质量办学理念,在多个领域积极筑牢根基。

在硬件建设方面,集团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升级校园基础设施、完善智慧教学设备等举措,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报告期内,集团战略性收购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幅教育用地,地块紧邻华商职业学院主校区及实训基地。截至2024年10月18日,新会校区整体利用率已达82%。新会区新校区一期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短短几年间,校区利用率迅速提升,充分彰显了集团在招生方面的强大吸引力。公开数据显示,华商职业学院2024/2025学年新生报到人数达1.08万人,总入学人数达2.6万人,同比增长18.0%。若按此趋势发展,新校区储备用地投入使用后,必将为集团内生增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在软实力方面,集团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基础。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集团注重实践教学,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报告期内重点发展“AI”、“新能源汽车”、“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打造“产学研用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集团还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工作坊,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实现产业前沿需求与教学场景的深度嵌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集团以前瞻眼光构建全维度AI教育生态。通过开设AI通识课程体系、打造"AI+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块、引入智能化教学辅助系统,中汇集团系统性培育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中汇集团进一步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定期举办AI前沿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解读技术趋势,形成涵盖课程建设、实践平台、行业生态的完整培育链条。教师团队亦深度应用AI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同步指导学生掌握AI技术,如智能财务分析、AI图形设计等实战技能,使毕业生具备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专业改造方面,集团致力于将传统商科、文科升级为新商科、新文科。商科专业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是融入ESG、直播电商等实战模块;文科专业则强化数字内容创作、文化IP运营等新技能,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同时,集团也在新工科、新医科领域加大投入,已在校内建设了人工智能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室、模拟医院等设施。未来,中汇集团还将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发展机器人等学科,培养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人才。

这些战略性投入虽在短期内对利润表现形成压力,但正是推动集团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把握未来15年战略机遇的关键举措。通过硬件扩容与软实力提升的双轮驱动,中汇集团不仅能够承接大湾区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培养需求,更在品牌积淀中持续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前新会校区的加速饱和、AI与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专业的报读热度,均已显现出投入产出的正向反馈。随着"教学研发-产业对接-人才输出"的闭环生态日益完善,中汇集团教育服务价值链的升级效应将集中释放:校区扩容支撑生源规模有序增长,专业改造提升人才培养溢价空间,校企协同则强化资源复用效率。

"我们相信,好的办学品牌既有助于稳步提升学费,也能更好地帮助未来招生、培养好人才,实现集团长期可持续发展。"集团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集团将把握住(未来十五年)这一窗口期加快投入,成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重要成员。”

来源:格隆汇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目前,集团旗下9所院校已形成战略协同矩阵:广州华商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华商技工学校构筑起大湾区教育服务网络,香港大湾区商学院则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共同构建覆盖多层次教育需求的服务体系。...若按此趋势发展,新校区储备用地投入使用后,必将为集团内生增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港股市场年初至今的暖意,折射出全球资本对亚太资产的重新配置逻辑。

从更具体的市场风格来看,在关税壁垒抬升与科技股估值分化的双重背景下,资金正沿着"确定性增长+安全边际"的坐标轴迁移——兼具民生刚需属性与政策红利的高等职业教育板块,恰处在这一价值交汇点上。

中汇集团(0382.HK)最新财报的发布,为观察高教赛道投资逻辑提供了鲜活样本:作为深耕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经济圈的教育集团,其构筑了规模护城河、具备稳健营收增速、拥有充沛的现金储备支撑扩张弹性,叠加创新办学业务带来的弹性,共同构成抗周期特性,更揭示了民办高等教育在产业升级背景下的独特生命力。

一、在校生规模突破10万人大关

2025财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约1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主要得益于华商职业学院与城市职业学院学生人数的增长,以及全国范围内学费标准的提升。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区位优势,集团在校生规模持续攀升,报告期内突破10万人关口,较上年同期增长4.4%。值得关注的是,若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增长曲线,2021年上半财年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四年间,集团营收从5.54亿元跃升至12.47亿元,累计增幅达125.27%,实际展现出强劲的持续增长动能。

财务结构方面,集团在战略扩张中始终保持健康底色。集团的资产结构依然非常稳健,为后续扩容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5财年上半年,中汇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4.44%。此外,在现金为王的时代中,集团现金水平充裕。截至报告期,集团在手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20.71亿元。

此外,该报告期内,股东回报机制更趋完善。董事会提议派发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中期股息每股6.6港仙,派息比率达30%。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集团已第十二次实施分红派息,最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已逾5.7亿元,持续践行以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的承诺。

展望未来,赛道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业绩说明会上,集团管理层表示十分看好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黄金十五年的发展红利,并指出大湾区将在人口、政策、产业等方面支撑起了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勾股大数据研究显示,到2040年,全国在校生规模才开始逐步下降。哪怕届时全国整体规模进入下行周期,但粤港澳大湾区与四川省作为具有显著人才虹吸效应的经济高地,叠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生育率,生源供给仍将保持较强韧性。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及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容量,已构筑起支撑中汇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仅以户籍人口测算,广东省未来三年在校学生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5至2027年将分别达到1,489万、1,507万和1,512万人次,同比增幅分别为2.15%、1.19%和0.35%;若叠加持续的人口净流入效应,民办高等教育市场扩容空间更为可观。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教育厅亦提到,到2035年,在校学生规模增加50%,除了本省招生,还会向省外加大招生规模,这为民办院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政策确定性。目前,集团旗下9所院校已形成战略协同矩阵:广州华商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华商技工学校构筑起大湾区教育服务网络,香港大湾区商学院则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共同构建覆盖多层次教育需求的服务体系。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各院校发展潜力有望加速释放。

二、前瞻布局锚定黄金窗口期​

正是基于对未来15年生源持续增长与人才需求长期旺盛的充分预判,集团着力推进前瞻性布局与战略性投入。

过去一年,集团秉持高质量办学理念,在多个领域积极筑牢根基。

在硬件建设方面,集团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升级校园基础设施、完善智慧教学设备等举措,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报告期内,集团战略性收购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幅教育用地,地块紧邻华商职业学院主校区及实训基地。截至2024年10月18日,新会校区整体利用率已达82%。新会区新校区一期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短短几年间,校区利用率迅速提升,充分彰显了集团在招生方面的强大吸引力。公开数据显示,华商职业学院2024/2025学年新生报到人数达1.08万人,总入学人数达2.6万人,同比增长18.0%。若按此趋势发展,新校区储备用地投入使用后,必将为集团内生增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在软实力方面,集团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基础。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集团注重实践教学,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报告期内重点发展“AI”、“新能源汽车”、“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打造“产学研用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集团还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工作坊,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实现产业前沿需求与教学场景的深度嵌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集团以前瞻眼光构建全维度AI教育生态。通过开设AI通识课程体系、打造"AI+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块、引入智能化教学辅助系统,中汇集团系统性培育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中汇集团进一步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定期举办AI前沿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解读技术趋势,形成涵盖课程建设、实践平台、行业生态的完整培育链条。教师团队亦深度应用AI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同步指导学生掌握AI技术,如智能财务分析、AI图形设计等实战技能,使毕业生具备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专业改造方面,集团致力于将传统商科、文科升级为新商科、新文科。商科专业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是融入ESG、直播电商等实战模块;文科专业则强化数字内容创作、文化IP运营等新技能,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同时,集团也在新工科、新医科领域加大投入,已在校内建设了人工智能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室、模拟医院等设施。未来,中汇集团还将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发展机器人等学科,培养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人才。

这些战略性投入虽在短期内对利润表现形成压力,但正是推动集团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把握未来15年战略机遇的关键举措。通过硬件扩容与软实力提升的双轮驱动,中汇集团不仅能够承接大湾区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培养需求,更在品牌积淀中持续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前新会校区的加速饱和、AI与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专业的报读热度,均已显现出投入产出的正向反馈。随着"教学研发-产业对接-人才输出"的闭环生态日益完善,中汇集团教育服务价值链的升级效应将集中释放:校区扩容支撑生源规模有序增长,专业改造提升人才培养溢价空间,校企协同则强化资源复用效率。

"我们相信,好的办学品牌既有助于稳步提升学费,也能更好地帮助未来招生、培养好人才,实现集团长期可持续发展。"集团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集团将把握住(未来十五年)这一窗口期加快投入,成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重要成员。”

来源:格隆汇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