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鑫教授:聚焦结直肠癌防治——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新征程 | 2025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20小时前

季教授表示,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得益于药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新医疗设备的发展,更离不开临床研究的推动。...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收集病例数据、参与临床试验等方式参与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导语

结直肠癌是始于结肠或直肠的癌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在2020年估计造成超过93.5万人死亡。结直肠癌一直是我国发病率靠前的癌种,去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国家癌症报告》里显示,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癌症,2022年的新发病例数有51.71万例,死亡多达24万例。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季鑫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结直肠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介绍

图片

季鑫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国际胃癌学会会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胃癌质控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国际教育培训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肿瘤综合诊疗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专业委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 

1

精准分型:

开启个性化治疗新篇章

季教授指出,在肿瘤治疗的新时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疗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结直肠癌的诊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织学分类。他强调,以往仅依据病理的组织学类型对结直肠癌进行分型,如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等。但如今,更要从基因层面和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病理的免疫组化检测和二代基因测序等手段,能够对结直肠癌进行精准分型,从而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判断微卫星的状态以及其他肿瘤指标,基因检测则能明确基因是否突变,是野生型还是突变型。不同的分子分型,决定了患者的治疗选择。比如微卫星不稳定的患者,在免疫治疗中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微卫星稳定的患者,则更适合化学药物治疗。对于携带特定基因的患者,如RAS基因野生型的,西妥西单抗这类靶向药物能发挥显著疗效,而突变型患者则不适用。这种精准分型让治疗更加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

基层参与:

推动临床研究的广泛力量

季教授表示,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得益于药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新医疗设备的发展,更离不开临床研究的推动。临床研究从基础的药物和治疗实验起步,逐步应用到临床,通过大人群数据的总结归纳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他举例在过去,低位直肠癌主要采用手术切除,但现在,局部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会先接受放疗和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这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还增加了保留肛门功能的机会。部分对放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反应良好,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甚至可以选择等待观察,避免了手术痛苦。

季教授强调,基层医生在临床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层医生完全可以参与到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中来,他们的临床病例能够丰富研究样本,让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收集病例数据、参与临床试验等方式参与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3

科普干预:

筑牢癌症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季教授介绍,针对高危因素开展结直肠癌的防治科普至关重要。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分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因素。遗传因素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亲属中有多人患结直肠癌,那么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就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基因检测和早期筛查。后天性因素则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过多摄入肉类,减少了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这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此外,肥胖、缺乏运动、长期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都是结直肠癌的诱发因素。他建议,大家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吃新鲜蔬果、粗粮,减少烟熏、烧烤、油炸食物的摄入,维持健康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

季教授还提醒,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早发现结直肠癌的关键。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建议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45岁,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根据肠镜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不同的复查计划,若发现息肉、溃疡等异常情况,需缩短复查间隔,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尽早治疗。

4

技术创新:

平衡根治与保护的艺术

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如何平衡根治肿瘤与保护脏器功能是关键问题。季教授介绍,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放疗,这三种方式被称为肿瘤治疗的 “三驾马车”。其中,药物治疗发展迅速,除了传统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药物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以及CAR-T治疗等新型疗法不断涌现,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可通过肠镜下切除或直接手术切除进行治疗;而对于局部进展期患者,通常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或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以低位直肠癌为例,采用化疗、放疗、手术相结合的 “组合拳” 治疗方式,既能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治愈率,又能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充分发挥了不同科室和技术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

5

个体化治疗:

量体裁衣的精准医疗

季教授强调,在肠癌多学科诊疗中,合理安排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的顺序是提升患者治疗收益的关键。现在的肿瘤治疗已进入个体化时代,不能再采用 “一刀切” 的治疗模式,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伴随疾病、营养状态、肿瘤分期、大小位置以及分子分型等,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分期较早的患者,可能优先选择手术切除;而对于一些晚期患者,可能先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考虑手术。在制定方案时,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病理科医生以及护理团队、营养团队等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支持。

结语

从精准分型到个性化治疗,从基层医生的参与到科普干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将不断提高。未来,希望更多人关注结直肠癌防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早期筛查。同时,也期待医学领域持续创新,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远离癌症的威胁,绽放健康光彩。

季教授表示,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得益于药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新医疗设备的发展,更离不开临床研究的推动。...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收集病例数据、参与临床试验等方式参与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导语

结直肠癌是始于结肠或直肠的癌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在2020年估计造成超过93.5万人死亡。结直肠癌一直是我国发病率靠前的癌种,去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国家癌症报告》里显示,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癌症,2022年的新发病例数有51.71万例,死亡多达24万例。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季鑫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结直肠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介绍

图片

季鑫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国际胃癌学会会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胃癌质控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国际教育培训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肿瘤综合诊疗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专业委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 

1

精准分型:

开启个性化治疗新篇章

季教授指出,在肿瘤治疗的新时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疗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结直肠癌的诊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织学分类。他强调,以往仅依据病理的组织学类型对结直肠癌进行分型,如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等。但如今,更要从基因层面和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病理的免疫组化检测和二代基因测序等手段,能够对结直肠癌进行精准分型,从而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判断微卫星的状态以及其他肿瘤指标,基因检测则能明确基因是否突变,是野生型还是突变型。不同的分子分型,决定了患者的治疗选择。比如微卫星不稳定的患者,在免疫治疗中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微卫星稳定的患者,则更适合化学药物治疗。对于携带特定基因的患者,如RAS基因野生型的,西妥西单抗这类靶向药物能发挥显著疗效,而突变型患者则不适用。这种精准分型让治疗更加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

基层参与:

推动临床研究的广泛力量

季教授表示,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得益于药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新医疗设备的发展,更离不开临床研究的推动。临床研究从基础的药物和治疗实验起步,逐步应用到临床,通过大人群数据的总结归纳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他举例在过去,低位直肠癌主要采用手术切除,但现在,局部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会先接受放疗和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这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还增加了保留肛门功能的机会。部分对放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反应良好,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甚至可以选择等待观察,避免了手术痛苦。

季教授强调,基层医生在临床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层医生完全可以参与到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中来,他们的临床病例能够丰富研究样本,让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收集病例数据、参与临床试验等方式参与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3

科普干预:

筑牢癌症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季教授介绍,针对高危因素开展结直肠癌的防治科普至关重要。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分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因素。遗传因素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亲属中有多人患结直肠癌,那么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就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基因检测和早期筛查。后天性因素则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过多摄入肉类,减少了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这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此外,肥胖、缺乏运动、长期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都是结直肠癌的诱发因素。他建议,大家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吃新鲜蔬果、粗粮,减少烟熏、烧烤、油炸食物的摄入,维持健康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

季教授还提醒,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早发现结直肠癌的关键。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建议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45岁,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根据肠镜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不同的复查计划,若发现息肉、溃疡等异常情况,需缩短复查间隔,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尽早治疗。

4

技术创新:

平衡根治与保护的艺术

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如何平衡根治肿瘤与保护脏器功能是关键问题。季教授介绍,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放疗,这三种方式被称为肿瘤治疗的 “三驾马车”。其中,药物治疗发展迅速,除了传统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药物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以及CAR-T治疗等新型疗法不断涌现,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可通过肠镜下切除或直接手术切除进行治疗;而对于局部进展期患者,通常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或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以低位直肠癌为例,采用化疗、放疗、手术相结合的 “组合拳” 治疗方式,既能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治愈率,又能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充分发挥了不同科室和技术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

5

个体化治疗:

量体裁衣的精准医疗

季教授强调,在肠癌多学科诊疗中,合理安排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的顺序是提升患者治疗收益的关键。现在的肿瘤治疗已进入个体化时代,不能再采用 “一刀切” 的治疗模式,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伴随疾病、营养状态、肿瘤分期、大小位置以及分子分型等,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分期较早的患者,可能优先选择手术切除;而对于一些晚期患者,可能先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考虑手术。在制定方案时,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病理科医生以及护理团队、营养团队等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支持。

结语

从精准分型到个性化治疗,从基层医生的参与到科普干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将不断提高。未来,希望更多人关注结直肠癌防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早期筛查。同时,也期待医学领域持续创新,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远离癌症的威胁,绽放健康光彩。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