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一季报中的分化

财经早餐

方苗

1天前

当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持续演变,四大行的战略重心是否呈现分化趋势?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否天然导向不同的能力建设方向?在服务效能与经营效率的双重目标下,四大行的战略路径,又存在哪些差异化?

这些问题,结合2025年一季报,或能反映出四大行对市场机遇与资源禀赋的研判与变化趋势。尤其是在客户需求分层化、服务场景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银行正通过业务聚焦与能力重塑,试图构建各自的“护城河”。

四大行的营收与盈利韧性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9.29亿元,同比增加41.11亿元,增长2.56%。实现净利润586.44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43.6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22%和2.90%。

农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866.74亿元,同比增长0.3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9.31亿元,同比增长2.20%。

建设银行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900.70亿元、833.5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5.40%、3.99%。

工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27.74亿元,同比下降3.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1.56亿元,同比下降3.99%。

四大行一季度财务数据的变动,说明其在核心盈利指标管理上的策略差异。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波动方向及幅度差异,显示不同银行收入结构优化与成本约束机制上的执行或存在效能分化。

从营业收入变动趋势观察,行业整体呈现增长动能转换的特征。部分机构面临营收收缩压力,或说明传统利息收入对利差变化的敏感性。

尤其是在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非利息收入对营收的支撑作用显现差异。那些能够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激活中间业务收入的银行,在营收稳定性上更具优势。而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机构,则易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直接影响。

四大行的净利润表现与营收变动的非对称性也值得关注。部分银行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却维持了利润韧性,这或是由于在运营费用优化与资产质量管控上进行发力的结果。

整体而言,四大行营收与净利润指标的变动轨迹,实则是国有银行经营策略有效性的直观检验。

接下来,四大行之间的竞争也或将加速转向成本控制精度、风险定价能力、客户价值转化效率等核心环节。这种趋势,则预示着银行业将从规模扩张逻辑,转向更注重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不良率折射风险敞口差异

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其稳定运营和抵御市场风险至关重要。其中,对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两项核心指标交叉分析,或能看出四大行在风险防控与资本储备之间的动态平衡逻辑。

不良贷款率上,中国银行为1.25%,在四大行中最低。农业银行为1.28%,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则均为1.33%,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的银行,说明其在贷款准入与风险识别环节的严格把控能力,通过客户筛选与贷后管理有效抑制了不良资产的生成。

但较低的拨备覆盖率则可能说明其风险缓冲相对不足,资本储备对潜在损失的覆盖能力存在优化空间。

相比之下,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一定程度上能展现银行更为保守的风险应对姿态,尽管不良贷款率略高,但充足的拨备资源为潜在资产质量波动构筑了更厚实的防护垫。

这两项指标的逆向分布,实则是不同机构风险偏好与经营策略的外化表现。

具体到拨备覆盖率指标上,2025年一季度,农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了297.81%,建设银行为236.81%,工商银行为215.70%,中国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为197.97%。

不良贷款率处于同业较高水平的银行,其资产质量压力可能来源于特定领域的风险暴露,但结合拨备覆盖率处于中间梯队的表现来看,此类机构在风险处置与资本储备之间采取了适度平衡的策略。既没有过度消耗资本金进行防御性拨备,也保持了应对常规风险波动的缓冲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拨备覆盖率最高的银行,虽在不良贷款率指标上不占优势,但其超额拨备的配置策略可能基于对特定风险的前瞻预判,通过主动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这种经营思路在行业周期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具有特殊价值。

整体而言,不同机构的风险管理特征,呈现出策略互补的行业生态。有的侧重前端风险防范,通过严格准入控制降低不良生成;有的强化后端风险缓释,以超额拨备提升抗冲击能力。

这种不同策略的形成,既受机构历史风险暴露经验的影响,也与其业务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零售业务占比高的银行可能更注重客户筛选与风险定价,而对公业务集中的机构则需通过拨备积累应对行业周期波动。

从四大行一季报来看,当前的数据组合,映射出的风险管理格局,实则构成了银行业应对复杂风险环境的多元解决方案,不同策略的有效性也将在后续经营周期中持续得以验证。

战略定位与差异化路径

从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四大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其战略聚焦与资源配置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其一,中国银行的差异化特色是,持续强化全球化布局优势,目前已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网络覆盖范围与协同效应同步增强,重点区域管理架构持续优化,拉美、南亚和南太区域机构协同联动机制稳步推进。

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支持构成核心突破点,境外利润贡献度提升国际化战略成效,项目授信规模与清算行数量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农业银行则是发挥其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聚焦乡村振兴主责主业,持续强化县域农村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深耕县域金融主战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特色服务体系。信贷资源向三农领域重点倾斜,通过产业链金融与超长期国债项目形成支农支小抓手。

同时,服务创新聚焦现代农业关键环节,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粮食全产业链形成闭环支持方案,夯实农村金融基本盘。

建设银行则是着力打造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科技金融领域深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创新主体痛点优化专属信贷产品体系,形成股债贷保联动的差异化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布局聚焦重点行业低碳转型,产品创新与资产结构调整并重,信贷资源配置持续向清洁能源等领域倾斜。普惠金融服务突出产品结构优化,通过信用类贷款创新与中长期产品扩容培育小微客群成长生态。

工商银行是持续优化大类资产布局,注重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平衡与动态优化。资产端实施久期管理与品种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政策导向债券投资与消费信贷扩容。

信贷投放则紧扣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在重点领域业务深化中强化服务精度。负债管理强调成本控制与结构优化,通过流量资金占比提升,增强经营稳定性。在支持实体经济与商业可持续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风险定价能力提升与服务效能改善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来看,四大行通过差异化战略定位形成互补发展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中实现了战略分化,既形成错位竞争格局,又通过核心能力建设共同筑牢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支撑。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当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持续演变,四大行的战略重心是否呈现分化趋势?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否天然导向不同的能力建设方向?在服务效能与经营效率的双重目标下,四大行的战略路径,又存在哪些差异化?

这些问题,结合2025年一季报,或能反映出四大行对市场机遇与资源禀赋的研判与变化趋势。尤其是在客户需求分层化、服务场景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银行正通过业务聚焦与能力重塑,试图构建各自的“护城河”。

四大行的营收与盈利韧性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9.29亿元,同比增加41.11亿元,增长2.56%。实现净利润586.44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43.6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22%和2.90%。

农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866.74亿元,同比增长0.3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9.31亿元,同比增长2.20%。

建设银行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900.70亿元、833.5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5.40%、3.99%。

工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27.74亿元,同比下降3.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1.56亿元,同比下降3.99%。

四大行一季度财务数据的变动,说明其在核心盈利指标管理上的策略差异。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波动方向及幅度差异,显示不同银行收入结构优化与成本约束机制上的执行或存在效能分化。

从营业收入变动趋势观察,行业整体呈现增长动能转换的特征。部分机构面临营收收缩压力,或说明传统利息收入对利差变化的敏感性。

尤其是在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非利息收入对营收的支撑作用显现差异。那些能够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激活中间业务收入的银行,在营收稳定性上更具优势。而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机构,则易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直接影响。

四大行的净利润表现与营收变动的非对称性也值得关注。部分银行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却维持了利润韧性,这或是由于在运营费用优化与资产质量管控上进行发力的结果。

整体而言,四大行营收与净利润指标的变动轨迹,实则是国有银行经营策略有效性的直观检验。

接下来,四大行之间的竞争也或将加速转向成本控制精度、风险定价能力、客户价值转化效率等核心环节。这种趋势,则预示着银行业将从规模扩张逻辑,转向更注重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不良率折射风险敞口差异

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其稳定运营和抵御市场风险至关重要。其中,对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两项核心指标交叉分析,或能看出四大行在风险防控与资本储备之间的动态平衡逻辑。

不良贷款率上,中国银行为1.25%,在四大行中最低。农业银行为1.28%,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则均为1.33%,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的银行,说明其在贷款准入与风险识别环节的严格把控能力,通过客户筛选与贷后管理有效抑制了不良资产的生成。

但较低的拨备覆盖率则可能说明其风险缓冲相对不足,资本储备对潜在损失的覆盖能力存在优化空间。

相比之下,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一定程度上能展现银行更为保守的风险应对姿态,尽管不良贷款率略高,但充足的拨备资源为潜在资产质量波动构筑了更厚实的防护垫。

这两项指标的逆向分布,实则是不同机构风险偏好与经营策略的外化表现。

具体到拨备覆盖率指标上,2025年一季度,农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了297.81%,建设银行为236.81%,工商银行为215.70%,中国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为197.97%。

不良贷款率处于同业较高水平的银行,其资产质量压力可能来源于特定领域的风险暴露,但结合拨备覆盖率处于中间梯队的表现来看,此类机构在风险处置与资本储备之间采取了适度平衡的策略。既没有过度消耗资本金进行防御性拨备,也保持了应对常规风险波动的缓冲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拨备覆盖率最高的银行,虽在不良贷款率指标上不占优势,但其超额拨备的配置策略可能基于对特定风险的前瞻预判,通过主动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这种经营思路在行业周期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具有特殊价值。

整体而言,不同机构的风险管理特征,呈现出策略互补的行业生态。有的侧重前端风险防范,通过严格准入控制降低不良生成;有的强化后端风险缓释,以超额拨备提升抗冲击能力。

这种不同策略的形成,既受机构历史风险暴露经验的影响,也与其业务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零售业务占比高的银行可能更注重客户筛选与风险定价,而对公业务集中的机构则需通过拨备积累应对行业周期波动。

从四大行一季报来看,当前的数据组合,映射出的风险管理格局,实则构成了银行业应对复杂风险环境的多元解决方案,不同策略的有效性也将在后续经营周期中持续得以验证。

战略定位与差异化路径

从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四大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其战略聚焦与资源配置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其一,中国银行的差异化特色是,持续强化全球化布局优势,目前已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网络覆盖范围与协同效应同步增强,重点区域管理架构持续优化,拉美、南亚和南太区域机构协同联动机制稳步推进。

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支持构成核心突破点,境外利润贡献度提升国际化战略成效,项目授信规模与清算行数量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农业银行则是发挥其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聚焦乡村振兴主责主业,持续强化县域农村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深耕县域金融主战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特色服务体系。信贷资源向三农领域重点倾斜,通过产业链金融与超长期国债项目形成支农支小抓手。

同时,服务创新聚焦现代农业关键环节,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粮食全产业链形成闭环支持方案,夯实农村金融基本盘。

建设银行则是着力打造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科技金融领域深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创新主体痛点优化专属信贷产品体系,形成股债贷保联动的差异化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布局聚焦重点行业低碳转型,产品创新与资产结构调整并重,信贷资源配置持续向清洁能源等领域倾斜。普惠金融服务突出产品结构优化,通过信用类贷款创新与中长期产品扩容培育小微客群成长生态。

工商银行是持续优化大类资产布局,注重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平衡与动态优化。资产端实施久期管理与品种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政策导向债券投资与消费信贷扩容。

信贷投放则紧扣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在重点领域业务深化中强化服务精度。负债管理强调成本控制与结构优化,通过流量资金占比提升,增强经营稳定性。在支持实体经济与商业可持续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风险定价能力提升与服务效能改善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来看,四大行通过差异化战略定位形成互补发展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中实现了战略分化,既形成错位竞争格局,又通过核心能力建设共同筑牢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支撑。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