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人数超过26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我国胃癌患者大约占全球40%——这意味着,我每天有近千人被确诊为胃癌。更严峻的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双喜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胃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
精准诊疗挑战重重,
多方发力寻求突破
李教授指出,胃癌精准诊疗面临的核心难题源于胃癌的异质性,不同部位、组织类型的胃癌,治疗与预后差异巨大。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传统胃镜取病理仅能满足基本定性诊断,如今还需精确的分期诊断和分子分型诊断。然而,实现精准诊疗困难重重。
从技术可及性来看,像薄层螺旋CT、PET-CT等先进设备,并非每家医院都具备,免疫组化项目也难以做全,新标志物检测更是考验医院实力。医院人员的技术能力也至关重要,影像科医生需精准判读肿瘤分期、识别特殊变异并评估疗效,还要掌握胃检查的特殊预处理技术。而且,对患者的宣教也不可或缺,患者需要理解并配合更全面的检查。此外,新技术应用带来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李教授强调,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从 “一刀切” 到 “量体裁衣” 式的精准诊断转变。
2
强化科普早筛意识,
提高早期诊断比率
我国胃癌患者大多确诊时已至晚期,错过手术最佳时机。李教授认为,加强科普宣传刻不容缓,不能仅依赖临床门诊宣教,更要借助多媒体、自媒体的力量,开展胃癌普查和高危因素识别。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国人应格外关注饮食结构、家族史,有隐匿症状者需尽早进行癌症普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意义重大,不仅能提升治愈率,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花费。李教授建议,在胃癌高发地区开展免费或补贴的胃镜筛查项目,推广无痛胃镜和胶囊内镜技术,提高患者接受度。基层医院要增强筛查意识、提升筛查能力,配备便携式胃镜和远程病理诊断系统,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对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是标准治疗手段,需加强内镜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
3
外科治疗持续创新,
微创功能双重兼顾
李教授介绍,近年来胃癌外科治疗技术的主要进展集中在微创手术和功能保留手术两个方面。其中,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中优势显著,如创伤小、恢复快等。在此基础上,医生们不断探索更微创的治疗手段,像单孔腹腔镜技术、腹腔镜联合内镜杂交手术等,但这些技术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
在功能保留方面,保留迷走神经功能的胃癌切除术可降低术后胆囊结石和胃肠道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对于食管胃结合部癌,近端胃切除逐渐成为主流术式,能保留部分胃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需联合抗反流手术。李教授表示,如何通过术式改良提升抗反流效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旨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构建MDT讨论机制,
攻克疑难病例难题
基层医院在胃癌多学科诊疗(MDT)中面临诸多挑战,学科建制不全、技术水平有限,但李教授强调,建立MDT团队势在必行。首先要明确团队任务,根据医院短板合理配备人员,涵盖外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制定固定的MDT流程,固定人员、地点和时间,加强团队演练。借助互联网技术,邀请外单位专家线上参与,提高MDT讨论频率。定期解读和学习MDT共识指南,同时建立反馈机制,根据治疗效果优化团队组成和讨论机制,逐步提升基层医院MDT水平,为疑难胃癌病例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方案。
5
展望未来诊疗趋势,
新兴技术潜力无限
谈及未来5年胃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多组学精准分型技术,结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借助人工智能分析,有望构建胃癌分子分型图谱,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精准分层依据。液体活检技术可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实现无创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预警,优化治疗决策,降低医疗成本。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技术将助力内镜和病理诊断,提高腹膜转移等诊断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微生物组学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可增强局部免疫、减轻化疗毒性,为体弱患者提供辅助治疗手段。此外,针对Claudin18.2靶点的新药研究和双抗药物研究正在开展,未来有望为胃癌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结语
癌症防治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胃癌防治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未来,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相信胃癌防治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期待更多患者能受益于精准诊疗,重获健康生活。也希望全社会继续关注癌症防治,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为生命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
导语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人数超过26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我国胃癌患者大约占全球40%——这意味着,我每天有近千人被确诊为胃癌。更严峻的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双喜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胃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
精准诊疗挑战重重,
多方发力寻求突破
李教授指出,胃癌精准诊疗面临的核心难题源于胃癌的异质性,不同部位、组织类型的胃癌,治疗与预后差异巨大。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传统胃镜取病理仅能满足基本定性诊断,如今还需精确的分期诊断和分子分型诊断。然而,实现精准诊疗困难重重。
从技术可及性来看,像薄层螺旋CT、PET-CT等先进设备,并非每家医院都具备,免疫组化项目也难以做全,新标志物检测更是考验医院实力。医院人员的技术能力也至关重要,影像科医生需精准判读肿瘤分期、识别特殊变异并评估疗效,还要掌握胃检查的特殊预处理技术。而且,对患者的宣教也不可或缺,患者需要理解并配合更全面的检查。此外,新技术应用带来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李教授强调,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从 “一刀切” 到 “量体裁衣” 式的精准诊断转变。
2
强化科普早筛意识,
提高早期诊断比率
我国胃癌患者大多确诊时已至晚期,错过手术最佳时机。李教授认为,加强科普宣传刻不容缓,不能仅依赖临床门诊宣教,更要借助多媒体、自媒体的力量,开展胃癌普查和高危因素识别。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国人应格外关注饮食结构、家族史,有隐匿症状者需尽早进行癌症普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意义重大,不仅能提升治愈率,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花费。李教授建议,在胃癌高发地区开展免费或补贴的胃镜筛查项目,推广无痛胃镜和胶囊内镜技术,提高患者接受度。基层医院要增强筛查意识、提升筛查能力,配备便携式胃镜和远程病理诊断系统,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对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是标准治疗手段,需加强内镜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
3
外科治疗持续创新,
微创功能双重兼顾
李教授介绍,近年来胃癌外科治疗技术的主要进展集中在微创手术和功能保留手术两个方面。其中,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中优势显著,如创伤小、恢复快等。在此基础上,医生们不断探索更微创的治疗手段,像单孔腹腔镜技术、腹腔镜联合内镜杂交手术等,但这些技术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
在功能保留方面,保留迷走神经功能的胃癌切除术可降低术后胆囊结石和胃肠道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对于食管胃结合部癌,近端胃切除逐渐成为主流术式,能保留部分胃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需联合抗反流手术。李教授表示,如何通过术式改良提升抗反流效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旨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构建MDT讨论机制,
攻克疑难病例难题
基层医院在胃癌多学科诊疗(MDT)中面临诸多挑战,学科建制不全、技术水平有限,但李教授强调,建立MDT团队势在必行。首先要明确团队任务,根据医院短板合理配备人员,涵盖外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制定固定的MDT流程,固定人员、地点和时间,加强团队演练。借助互联网技术,邀请外单位专家线上参与,提高MDT讨论频率。定期解读和学习MDT共识指南,同时建立反馈机制,根据治疗效果优化团队组成和讨论机制,逐步提升基层医院MDT水平,为疑难胃癌病例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方案。
5
展望未来诊疗趋势,
新兴技术潜力无限
谈及未来5年胃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多组学精准分型技术,结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借助人工智能分析,有望构建胃癌分子分型图谱,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精准分层依据。液体活检技术可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实现无创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预警,优化治疗决策,降低医疗成本。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技术将助力内镜和病理诊断,提高腹膜转移等诊断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微生物组学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可增强局部免疫、减轻化疗毒性,为体弱患者提供辅助治疗手段。此外,针对Claudin18.2靶点的新药研究和双抗药物研究正在开展,未来有望为胃癌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结语
癌症防治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胃癌防治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未来,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相信胃癌防治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期待更多患者能受益于精准诊疗,重获健康生活。也希望全社会继续关注癌症防治,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为生命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