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楠教授:破局肺癌防治——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之光 | 2025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2天前

国内众多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推动了中国肺癌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不过,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吴教授相信,未来中国在国际多中心研究中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原创药物也将走向国际舞台。

导语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紧密相关,给家庭和公共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早期肺癌患者经有效治疗,五年生存率能显著提升,但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吴楠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肺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精准诊疗困境:

肺癌防治的现实挑战

吴教授指出,肺癌的精准诊疗在恶性肿瘤领域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精准诊疗始于基因检测,肺癌中特殊的驱动基因突变使得靶向药问世,改变了治疗模式。然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都存在难题。

在术前阶段,小标本组织量不足是精准检测的一大障碍。无论是CT穿刺还是气管镜活检获取的标本,都可能因组织量少,以及肿瘤组织坏死、癌成分低等因素,影响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即便检测出基因突变,现阶段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术后阶段,虽然常见基因突变的检测已成为常规,相关治疗也被纳入指南,但当患者出现除驱动基因外的合并突变时,多种基因突变对治疗的影响尚不明确,难以形成统一的指南或共识。目前,术后诊疗主要依赖检测常见驱动基因,对于其他突变,因数据量不足,可参考的指南较少,常需借助晚期阶段的治疗经验,并依靠多学科团队协作指导治疗。

晚期阶段,获取的活检组织量可能不足,有时仅能依靠血检的少量信息,这使得精准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肿瘤异质性变得困难。从分子信息到临床用药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经验性治疗和借鉴其他疾病或个案信息仍是常见的应对方式。

2

国际视角:

中国肺癌诊疗的发展与差距

吴教授认为,中国在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国内众多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推动了中国肺癌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与10-20年前相比,中国已处于国际前列梯队。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患者群体,这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国内外多中心研究中,中国患者入组速度快,能够快速积累大量数据,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差距。在新药研发方面,尽管国内药企取得了不少前沿成果,但在研发规模和数量上,与国外顶尖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虽然中国的领军人物逐渐增多,但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的主导权仍多掌握在国外专家手中。不过,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吴教授相信,未来中国在国际多中心研究中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原创药物也将走向国际舞台。

3

应对副反应:

精准监测与多学科协作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模式,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吴教授介绍,肺癌治疗的慢病化趋势使得患者用药时间延长,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特殊副作用,如奥西替尼治疗引发的皮疹、口腔溃疡、甲沟炎、腹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

为减少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吴教授强调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这不仅包括肿瘤决策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还涵盖肿瘤治疗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例如,皮肤科可协助处理皮肤相关副作用,内科在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管理中涉及呼吸、神经、心血管等多个学科。对于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可根据严重程度采用激素治疗或激素冲击治疗,但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用药时机。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对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和干预,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毒副作用。

吴教授还提到,医院通过聘请综合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坐诊,打造更全面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综合医院相应科室住院治疗,确保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和关怀。

4

未来展望:

技术突破与创新疗法

谈及未来5年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吴教授认为,联合治疗将成为重要方向。以免疫治疗为基础,联合抗血管药物、新靶点药物、细胞治疗以及放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新靶点药物的研发也将不断推进,通过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明确影响药物疗效的靶点,开发新的药物并与现有药物联合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免疫治疗的探索仍在继续。针对部分免疫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超进展的患者,肿瘤疫苗、双抗类药物、ADC抗体偶联类药物以及KRAS抑制剂等新兴疗法正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以国产双抗药物为例,其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已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新兴疗法有望转化为指南推荐的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

5

基层提升:

规范指南执行与精准诊疗

在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推广过程中,基层医院面临着各学科对指南理解和执行不一致的问题。吴教授表示,在市级及以上医院,MDT意识已较为普及,学科建制相对完善,MDT诊疗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县级医院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部分县级医院肿瘤科建制不完善,专业医生较少,在肺癌多学科诊疗的细化讨论中存在困难。

吴教授建议,县级医院应强化对诊疗指南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国家卫健委推荐的诊疗规范。在诊断方面,做好早筛和初步诊断工作。对于确诊的患者,鉴于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基层医院在精准分期等方面存在技术困难,可先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地市一级医院,完成精准诊疗分期和诊断后,再进行多学科联合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基层医院在诊疗后阶段,可承担起患者康复和长期监测管理的工作。通过明确不同层级医院的定位和职责,实现分级诊疗,提高整体肺癌诊疗水平。

结语

肺癌防治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项理念的更新,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从精准诊疗的困境突破,到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与进步;从应对治疗副作用的多学科协作,到对未来创新疗法的期待;从市级医院的MDT普及,到基层医院的诊疗提升,我们看到了肺癌防治领域不断前进的步伐。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肺癌精准诊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无数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希望,让生命在科学的呵护下绽放光彩。

导语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紧密相关,给家庭和公共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早期肺癌患者经有效治疗,五年生存率能显著提升,但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吴楠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肺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介绍

吴楠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委员会委员、前主席

IASLC分期与预后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胸外科分会常委

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委、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委、胸外科分会常委

1

精准诊疗困境:

肺癌防治的现实挑战

吴教授指出,肺癌的精准诊疗在恶性肿瘤领域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精准诊疗始于基因检测,肺癌中特殊的驱动基因突变使得靶向药问世,改变了治疗模式。然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都存在难题。

在术前阶段,小标本组织量不足是精准检测的一大障碍。无论是CT穿刺还是气管镜活检获取的标本,都可能因组织量少,以及肿瘤组织坏死、癌成分低等因素,影响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即便检测出基因突变,现阶段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术后阶段,虽然常见基因突变的检测已成为常规,相关治疗也被纳入指南,但当患者出现除驱动基因外的合并突变时,多种基因突变对治疗的影响尚不明确,难以形成统一的指南或共识。目前,术后诊疗主要依赖检测常见驱动基因,对于其他突变,因数据量不足,可参考的指南较少,常需借助晚期阶段的治疗经验,并依靠多学科团队协作指导治疗。

晚期阶段,获取的活检组织量可能不足,有时仅能依靠血检的少量信息,这使得精准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肿瘤异质性变得困难。从分子信息到临床用药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经验性治疗和借鉴其他疾病或个案信息仍是常见的应对方式。

2

国际视角:

中国肺癌诊疗的发展与差距

吴教授认为,中国在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国内众多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推动了中国肺癌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与10-20年前相比,中国已处于国际前列梯队。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患者群体,这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国内外多中心研究中,中国患者入组速度快,能够快速积累大量数据,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差距。在新药研发方面,尽管国内药企取得了不少前沿成果,但在研发规模和数量上,与国外顶尖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虽然中国的领军人物逐渐增多,但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的主导权仍多掌握在国外专家手中。不过,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吴教授相信,未来中国在国际多中心研究中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原创药物也将走向国际舞台。

3

应对副反应:

精准监测与多学科协作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模式,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吴教授介绍,肺癌治疗的慢病化趋势使得患者用药时间延长,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特殊副作用,如奥西替尼治疗引发的皮疹、口腔溃疡、甲沟炎、腹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

为减少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吴教授强调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这不仅包括肿瘤决策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还涵盖肿瘤治疗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例如,皮肤科可协助处理皮肤相关副作用,内科在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管理中涉及呼吸、神经、心血管等多个学科。对于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可根据严重程度采用激素治疗或激素冲击治疗,但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用药时机。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对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和干预,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毒副作用。

吴教授还提到,医院通过聘请综合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坐诊,打造更全面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综合医院相应科室住院治疗,确保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和关怀。

4

未来展望:

技术突破与创新疗法

谈及未来5年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吴教授认为,联合治疗将成为重要方向。以免疫治疗为基础,联合抗血管药物、新靶点药物、细胞治疗以及放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新靶点药物的研发也将不断推进,通过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明确影响药物疗效的靶点,开发新的药物并与现有药物联合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免疫治疗的探索仍在继续。针对部分免疫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超进展的患者,肿瘤疫苗、双抗类药物、ADC抗体偶联类药物以及KRAS抑制剂等新兴疗法正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以国产双抗药物为例,其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已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新兴疗法有望转化为指南推荐的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

5

基层提升:

规范指南执行与精准诊疗

在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推广过程中,基层医院面临着各学科对指南理解和执行不一致的问题。吴教授表示,在市级及以上医院,MDT意识已较为普及,学科建制相对完善,MDT诊疗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县级医院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部分县级医院肿瘤科建制不完善,专业医生较少,在肺癌多学科诊疗的细化讨论中存在困难。

吴教授建议,县级医院应强化对诊疗指南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国家卫健委推荐的诊疗规范。在诊断方面,做好早筛和初步诊断工作。对于确诊的患者,鉴于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基层医院在精准分期等方面存在技术困难,可先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地市一级医院,完成精准诊疗分期和诊断后,再进行多学科联合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基层医院在诊疗后阶段,可承担起患者康复和长期监测管理的工作。通过明确不同层级医院的定位和职责,实现分级诊疗,提高整体肺癌诊疗水平。

结语

肺癌防治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项理念的更新,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从精准诊疗的困境突破,到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与进步;从应对治疗副作用的多学科协作,到对未来创新疗法的期待;从市级医院的MDT普及,到基层医院的诊疗提升,我们看到了肺癌防治领域不断前进的步伐。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肺癌精准诊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无数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希望,让生命在科学的呵护下绽放光彩。

国内众多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推动了中国肺癌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不过,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吴教授相信,未来中国在国际多中心研究中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原创药物也将走向国际舞台。

导语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紧密相关,给家庭和公共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早期肺癌患者经有效治疗,五年生存率能显著提升,但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吴楠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肺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精准诊疗困境:

肺癌防治的现实挑战

吴教授指出,肺癌的精准诊疗在恶性肿瘤领域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精准诊疗始于基因检测,肺癌中特殊的驱动基因突变使得靶向药问世,改变了治疗模式。然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都存在难题。

在术前阶段,小标本组织量不足是精准检测的一大障碍。无论是CT穿刺还是气管镜活检获取的标本,都可能因组织量少,以及肿瘤组织坏死、癌成分低等因素,影响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即便检测出基因突变,现阶段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术后阶段,虽然常见基因突变的检测已成为常规,相关治疗也被纳入指南,但当患者出现除驱动基因外的合并突变时,多种基因突变对治疗的影响尚不明确,难以形成统一的指南或共识。目前,术后诊疗主要依赖检测常见驱动基因,对于其他突变,因数据量不足,可参考的指南较少,常需借助晚期阶段的治疗经验,并依靠多学科团队协作指导治疗。

晚期阶段,获取的活检组织量可能不足,有时仅能依靠血检的少量信息,这使得精准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肿瘤异质性变得困难。从分子信息到临床用药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经验性治疗和借鉴其他疾病或个案信息仍是常见的应对方式。

2

国际视角:

中国肺癌诊疗的发展与差距

吴教授认为,中国在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国内众多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推动了中国肺癌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与10-20年前相比,中国已处于国际前列梯队。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患者群体,这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国内外多中心研究中,中国患者入组速度快,能够快速积累大量数据,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差距。在新药研发方面,尽管国内药企取得了不少前沿成果,但在研发规模和数量上,与国外顶尖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虽然中国的领军人物逐渐增多,但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的主导权仍多掌握在国外专家手中。不过,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吴教授相信,未来中国在国际多中心研究中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原创药物也将走向国际舞台。

3

应对副反应:

精准监测与多学科协作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模式,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吴教授介绍,肺癌治疗的慢病化趋势使得患者用药时间延长,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特殊副作用,如奥西替尼治疗引发的皮疹、口腔溃疡、甲沟炎、腹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

为减少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吴教授强调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这不仅包括肿瘤决策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还涵盖肿瘤治疗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例如,皮肤科可协助处理皮肤相关副作用,内科在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管理中涉及呼吸、神经、心血管等多个学科。对于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可根据严重程度采用激素治疗或激素冲击治疗,但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用药时机。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对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和干预,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毒副作用。

吴教授还提到,医院通过聘请综合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坐诊,打造更全面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综合医院相应科室住院治疗,确保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和关怀。

4

未来展望:

技术突破与创新疗法

谈及未来5年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吴教授认为,联合治疗将成为重要方向。以免疫治疗为基础,联合抗血管药物、新靶点药物、细胞治疗以及放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新靶点药物的研发也将不断推进,通过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明确影响药物疗效的靶点,开发新的药物并与现有药物联合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免疫治疗的探索仍在继续。针对部分免疫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超进展的患者,肿瘤疫苗、双抗类药物、ADC抗体偶联类药物以及KRAS抑制剂等新兴疗法正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以国产双抗药物为例,其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已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新兴疗法有望转化为指南推荐的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

5

基层提升:

规范指南执行与精准诊疗

在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推广过程中,基层医院面临着各学科对指南理解和执行不一致的问题。吴教授表示,在市级及以上医院,MDT意识已较为普及,学科建制相对完善,MDT诊疗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县级医院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部分县级医院肿瘤科建制不完善,专业医生较少,在肺癌多学科诊疗的细化讨论中存在困难。

吴教授建议,县级医院应强化对诊疗指南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国家卫健委推荐的诊疗规范。在诊断方面,做好早筛和初步诊断工作。对于确诊的患者,鉴于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基层医院在精准分期等方面存在技术困难,可先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地市一级医院,完成精准诊疗分期和诊断后,再进行多学科联合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基层医院在诊疗后阶段,可承担起患者康复和长期监测管理的工作。通过明确不同层级医院的定位和职责,实现分级诊疗,提高整体肺癌诊疗水平。

结语

肺癌防治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项理念的更新,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从精准诊疗的困境突破,到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与进步;从应对治疗副作用的多学科协作,到对未来创新疗法的期待;从市级医院的MDT普及,到基层医院的诊疗提升,我们看到了肺癌防治领域不断前进的步伐。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肺癌精准诊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无数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希望,让生命在科学的呵护下绽放光彩。

导语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紧密相关,给家庭和公共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早期肺癌患者经有效治疗,五年生存率能显著提升,但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吴楠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肺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介绍

吴楠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委员会委员、前主席

IASLC分期与预后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胸外科分会常委

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委、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委、胸外科分会常委

1

精准诊疗困境:

肺癌防治的现实挑战

吴教授指出,肺癌的精准诊疗在恶性肿瘤领域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精准诊疗始于基因检测,肺癌中特殊的驱动基因突变使得靶向药问世,改变了治疗模式。然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都存在难题。

在术前阶段,小标本组织量不足是精准检测的一大障碍。无论是CT穿刺还是气管镜活检获取的标本,都可能因组织量少,以及肿瘤组织坏死、癌成分低等因素,影响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即便检测出基因突变,现阶段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术后阶段,虽然常见基因突变的检测已成为常规,相关治疗也被纳入指南,但当患者出现除驱动基因外的合并突变时,多种基因突变对治疗的影响尚不明确,难以形成统一的指南或共识。目前,术后诊疗主要依赖检测常见驱动基因,对于其他突变,因数据量不足,可参考的指南较少,常需借助晚期阶段的治疗经验,并依靠多学科团队协作指导治疗。

晚期阶段,获取的活检组织量可能不足,有时仅能依靠血检的少量信息,这使得精准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肿瘤异质性变得困难。从分子信息到临床用药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经验性治疗和借鉴其他疾病或个案信息仍是常见的应对方式。

2

国际视角:

中国肺癌诊疗的发展与差距

吴教授认为,中国在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国内众多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推动了中国肺癌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与10-20年前相比,中国已处于国际前列梯队。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患者群体,这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国内外多中心研究中,中国患者入组速度快,能够快速积累大量数据,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差距。在新药研发方面,尽管国内药企取得了不少前沿成果,但在研发规模和数量上,与国外顶尖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虽然中国的领军人物逐渐增多,但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的主导权仍多掌握在国外专家手中。不过,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吴教授相信,未来中国在国际多中心研究中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原创药物也将走向国际舞台。

3

应对副反应:

精准监测与多学科协作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模式,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吴教授介绍,肺癌治疗的慢病化趋势使得患者用药时间延长,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特殊副作用,如奥西替尼治疗引发的皮疹、口腔溃疡、甲沟炎、腹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

为减少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吴教授强调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这不仅包括肿瘤决策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还涵盖肿瘤治疗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例如,皮肤科可协助处理皮肤相关副作用,内科在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管理中涉及呼吸、神经、心血管等多个学科。对于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可根据严重程度采用激素治疗或激素冲击治疗,但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用药时机。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对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和干预,能够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毒副作用。

吴教授还提到,医院通过聘请综合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坐诊,打造更全面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综合医院相应科室住院治疗,确保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和关怀。

4

未来展望:

技术突破与创新疗法

谈及未来5年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吴教授认为,联合治疗将成为重要方向。以免疫治疗为基础,联合抗血管药物、新靶点药物、细胞治疗以及放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新靶点药物的研发也将不断推进,通过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明确影响药物疗效的靶点,开发新的药物并与现有药物联合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免疫治疗的探索仍在继续。针对部分免疫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超进展的患者,肿瘤疫苗、双抗类药物、ADC抗体偶联类药物以及KRAS抑制剂等新兴疗法正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以国产双抗药物为例,其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已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新兴疗法有望转化为指南推荐的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

5

基层提升:

规范指南执行与精准诊疗

在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推广过程中,基层医院面临着各学科对指南理解和执行不一致的问题。吴教授表示,在市级及以上医院,MDT意识已较为普及,学科建制相对完善,MDT诊疗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县级医院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部分县级医院肿瘤科建制不完善,专业医生较少,在肺癌多学科诊疗的细化讨论中存在困难。

吴教授建议,县级医院应强化对诊疗指南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国家卫健委推荐的诊疗规范。在诊断方面,做好早筛和初步诊断工作。对于确诊的患者,鉴于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基层医院在精准分期等方面存在技术困难,可先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地市一级医院,完成精准诊疗分期和诊断后,再进行多学科联合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基层医院在诊疗后阶段,可承担起患者康复和长期监测管理的工作。通过明确不同层级医院的定位和职责,实现分级诊疗,提高整体肺癌诊疗水平。

结语

肺癌防治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战役,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项理念的更新,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从精准诊疗的困境突破,到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与进步;从应对治疗副作用的多学科协作,到对未来创新疗法的期待;从市级医院的MDT普及,到基层医院的诊疗提升,我们看到了肺癌防治领域不断前进的步伐。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肺癌精准诊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无数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希望,让生命在科学的呵护下绽放光彩。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