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战略蓝图下,数智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4月28日,华为在广州举办“AI+制造行业峰会2025”,以“加速行业智能化”为主题,汇聚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伙伴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会后媒体访谈上,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 郭振兴与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 冯睿系统阐释了华为如何以技术、经验与生态赋能千行万业,并分享了多个行业标杆案例,展现“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的独特价值。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引擎——制造业数智化趋势前瞻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政策层面对制造业数智化的战略重视。
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已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从场景挖掘到核心技术攻关,从标准制定到平台建设,政策正以“顶层设计-标准引领-场景落地-生态协同”的立体化体系推动行业变革。
技术层面,AI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制造业全链条。郭振兴以“AI+研发”、“AI+生产”、“AI+供应”、“AI+销售”、“AI+服务”等场景为例,揭示了AI如何从辅助工具进化为生产力核心:在研发端,AI生成式设计将车身风阻系数优化20%,开发周期缩短18个月;在生产端,AI提升工程敏捷性、效率和生产力,生产一部手机从44s提升到26s;在供应端,天筹求解器优化物流路径,助力医药企业供应链效率提升15%;在销售端,AI销售预测精准营销,实现智慧门店年销售4倍增长;在服务端,AI智能客服快速定位复杂故障并推荐最佳维修方案,等待时间降低23%。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 郭振兴
当“研、产、供、销、服”每个生产环节都能通过数据自证价值,AI就不再是“人工>智能”,而是驱动企业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
跨越数智化鸿沟——华为端到端全栈解决方案
尽管趋势明朗,但企业转型仍面临数据孤岛、老旧系统掣肘、技术与场景脱节等挑战。冯睿坦言,73%的企业数据利用率不足40%,60%的AI项目因技术与需求错位而难以落地。
如今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对此,华为提出“智能联接、智能存储、智能算力、智能平台”的端到端全栈解决方案,旨在为企业构建数智化转型的坚实底座。
以长安汽车数智工厂为例,华为通过“一云一网一平台”架构,将工厂1.2万台设备全联接,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100%,生产效率提升20%。在数据层面,工厂依托统一数据平台实现BOM(物料清单)转换周期从2-3天缩短至24秒;在算力层面,昇腾AI平台为AGV调度、质量追溯等场景提供实时推理能力,使问题处理时间从5天压缩至1小时。
华为方法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打通数据流、业务流与决策流,释放数智生产力。
生态共赢——从“单点突破”到“群星闪耀”
华为的行业赋能逻辑,不仅体现在技术输出,更在于对细分领域的深度洞察。冯睿指出:“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认知密度’的竞争。企业需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制造操作系统’主导产业标准。”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 冯睿
华为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面对行业需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华为选择以生态协同破局。这一理念已在多个行业实践中得到验证:
汽车行业:广汽集团与华为共建的数字化研发平台,通过IPD流程重构与盘古大模型应用,将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8个月,软件迭代速度提升10倍。虚拟验证体系覆盖80%碰撞测试,物理试验成本降低40%。
工程机械:徐工集团引入华为F5G全光网络,实现车间40台设备全联接,生产效率提升45%。AGV调度依托无损漫游技术,故障定位时间从小时级降至分钟级。
医药行业:云南白药联合华为打造“雷公大模型”,学习千万级中医药文献,实现研发、生产、服务全链路数字化。中药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1个月,知识检索效率提升70%。
此外,郭振兴透露,华为已与70余家汽车行业伙伴、100余家半导体、电子行业伙伴及50余家新能源行业伙伴、80余家制药行业伙伴等建立深度合作。
"独行快,众行远。唯有生态协同才能让AI从盆景变为森林"。华为不仅提供技术工具,更通过“流程-数据-智能”的转型框架,帮助各行各业快速重构组织能力与商业模式。
数智之光——照亮制造未来
从长安汽车的“黑科技工厂”到云南白药的“AI制药”,从徐工集团的“全光车间”到广汽的“数字孪生研发”,华为正以技术为笔,数据为墨,助力制造行业书写智能新篇。
“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性的工具。”AI+制造转型已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行业认知的重构——企业需将AI视为“制造操作系统”,通过应用、数据、算法、算力四位一体系统化加速建设企业人工智能核心能力,才能抢占下一代产业标准的话语权。
当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生态合力交织,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未来已清晰可见。华为与千行万业的携手,不仅是一场技术赋能,更是一次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集体进化。
在未来的中国制造,每个设备会思考,每条产线能进化,整个产业有生命。
在国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战略蓝图下,数智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4月28日,华为在广州举办“AI+制造行业峰会2025”,以“加速行业智能化”为主题,汇聚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伙伴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会后媒体访谈上,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 郭振兴与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 冯睿系统阐释了华为如何以技术、经验与生态赋能千行万业,并分享了多个行业标杆案例,展现“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的独特价值。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引擎——制造业数智化趋势前瞻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政策层面对制造业数智化的战略重视。
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已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从场景挖掘到核心技术攻关,从标准制定到平台建设,政策正以“顶层设计-标准引领-场景落地-生态协同”的立体化体系推动行业变革。
技术层面,AI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制造业全链条。郭振兴以“AI+研发”、“AI+生产”、“AI+供应”、“AI+销售”、“AI+服务”等场景为例,揭示了AI如何从辅助工具进化为生产力核心:在研发端,AI生成式设计将车身风阻系数优化20%,开发周期缩短18个月;在生产端,AI提升工程敏捷性、效率和生产力,生产一部手机从44s提升到26s;在供应端,天筹求解器优化物流路径,助力医药企业供应链效率提升15%;在销售端,AI销售预测精准营销,实现智慧门店年销售4倍增长;在服务端,AI智能客服快速定位复杂故障并推荐最佳维修方案,等待时间降低23%。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 郭振兴
当“研、产、供、销、服”每个生产环节都能通过数据自证价值,AI就不再是“人工>智能”,而是驱动企业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
跨越数智化鸿沟——华为端到端全栈解决方案
尽管趋势明朗,但企业转型仍面临数据孤岛、老旧系统掣肘、技术与场景脱节等挑战。冯睿坦言,73%的企业数据利用率不足40%,60%的AI项目因技术与需求错位而难以落地。
如今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对此,华为提出“智能联接、智能存储、智能算力、智能平台”的端到端全栈解决方案,旨在为企业构建数智化转型的坚实底座。
以长安汽车数智工厂为例,华为通过“一云一网一平台”架构,将工厂1.2万台设备全联接,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100%,生产效率提升20%。在数据层面,工厂依托统一数据平台实现BOM(物料清单)转换周期从2-3天缩短至24秒;在算力层面,昇腾AI平台为AGV调度、质量追溯等场景提供实时推理能力,使问题处理时间从5天压缩至1小时。
华为方法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打通数据流、业务流与决策流,释放数智生产力。
生态共赢——从“单点突破”到“群星闪耀”
华为的行业赋能逻辑,不仅体现在技术输出,更在于对细分领域的深度洞察。冯睿指出:“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认知密度’的竞争。企业需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制造操作系统’主导产业标准。”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 冯睿
华为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面对行业需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华为选择以生态协同破局。这一理念已在多个行业实践中得到验证:
汽车行业:广汽集团与华为共建的数字化研发平台,通过IPD流程重构与盘古大模型应用,将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8个月,软件迭代速度提升10倍。虚拟验证体系覆盖80%碰撞测试,物理试验成本降低40%。
工程机械:徐工集团引入华为F5G全光网络,实现车间40台设备全联接,生产效率提升45%。AGV调度依托无损漫游技术,故障定位时间从小时级降至分钟级。
医药行业:云南白药联合华为打造“雷公大模型”,学习千万级中医药文献,实现研发、生产、服务全链路数字化。中药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1个月,知识检索效率提升70%。
此外,郭振兴透露,华为已与70余家汽车行业伙伴、100余家半导体、电子行业伙伴及50余家新能源行业伙伴、80余家制药行业伙伴等建立深度合作。
"独行快,众行远。唯有生态协同才能让AI从盆景变为森林"。华为不仅提供技术工具,更通过“流程-数据-智能”的转型框架,帮助各行各业快速重构组织能力与商业模式。
数智之光——照亮制造未来
从长安汽车的“黑科技工厂”到云南白药的“AI制药”,从徐工集团的“全光车间”到广汽的“数字孪生研发”,华为正以技术为笔,数据为墨,助力制造行业书写智能新篇。
“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性的工具。”AI+制造转型已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行业认知的重构——企业需将AI视为“制造操作系统”,通过应用、数据、算法、算力四位一体系统化加速建设企业人工智能核心能力,才能抢占下一代产业标准的话语权。
当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生态合力交织,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未来已清晰可见。华为与千行万业的携手,不仅是一场技术赋能,更是一次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集体进化。
在未来的中国制造,每个设备会思考,每条产线能进化,整个产业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