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职位变动?知名基金经理鲍无可管理产品近期密集增聘

东方财富网

3天前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呈现出基金经理共管与增聘现象日益普遍的趋势,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管理需求所进行的积极调整。

【大河财立方记者孙凯杰】4月12日、26日,根据景顺长城基金公告,基金经理鲍无可管理的8只基金陆续宣布增聘基金经理。

消息持续发酵,引发了投资者对鲍无可职位可能发生变动的讨论。4月29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联系了景顺长城基金,对方回应称,目前尚未收到关于鲍无可职务变化的通知。

高年化同时保持低回撤,他被投资者评价为“宝藏基金经理”

资料显示,鲍无可具有17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验。2009年12月,他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历任研究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自2014年6月起担任股票投资部基金经理,现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基金经理。

而鲍无可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正是因为他的过往业绩颇为亮眼。

Wind数据显示,鲍无可自2014年正式担任基金经理后,至今的生涯年化收益率高达15.18%。其在管的8只基金年化收益均为正,其中6只高于10%。

鲍无可基金经理生涯收益走势

相较于“赚钱效应”,鲍无可的风险控制表现,更是他被大量投资者选择的重要原因。自担任基金经理以来,他一直以“稳健”风格著称,近3年最大回撤仅为15%,尤其是在2022—2024年的A股震荡期间,鲍无可管理的基金逆势上涨,持续获得了稳定的收益。

在景顺长城基金2023年发布的一部短片中,鲍无可描述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古语说,上善若水,投资也像水,我觉得自己是一杯温水,不在意那些转瞬即逝的热度,而是更看重细水长流的回报。”

2015年上半年,A股成长股大涨,但鲍无可认为,成长股的估值已经出现了泡沫化,及时将高成长的个股调仓,换成了更为稳健的银行股。“做了这个操作之后,我们的排名从3月底的前25%,下降到了5月底的后40%,这么大的排名波动,对于我是有很大的压力的。”彼时,初出茅庐的鲍无可一度被投资者视为“不跟牛市”“跑输大盘”。然而进入6月份,市场出现大跌,鲍无可的避险操作则为投资者守住了相应的收益。

“宁愿涨得少,也绝不能跌得多。”在鲍无可的投资理念里,“安全边际”是被经常提及的一个词。目前,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超160亿元。

基金增聘,既有风格如何持续

一般情况下,成熟的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老带新”,锻炼新任基金经理的能力。例如在2025年3月25日,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增聘了陈韫中、吴远怡两位基金经理,两人担任基金经理的年限均不足5年,但近半年都有着不错的收益表现。

但是,本次鲍无可旗下产品增聘的邹立虎、张仲维、王勇和刘苏四位基金经理,均有着14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历,其中三位担任基金经理职务的时间也超过7年。“老将+老将”的搭配是否会出现策略冲突,也是投资者抛出的另一个疑问。

具体来看,刘苏的年化回报达到12.27%,他更倾向于高ROE、高现金流、多分红和低PE的公司,投资风格与鲍无可相对较为接近;邹立虎更擅长“固收+”产品,其管理的多只混合型基金与二级债基,近期收益都排在市场前列;张仲维长期专注科技板块投资,与鲍无可侧重价值股的投资策略形成互补;王勇此前主要管理FOF基金。从资产配置上看,四位基金经理与鲍无可的既有风格存在明显差异,景顺长城基金将如何持续基金的投资风格,也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4月29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联系了景顺长城基金,对方表示,目前没有接到鲍无可职务变动的消息。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呈现出基金经理共管与增聘现象日益普遍的趋势,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管理需求所进行的积极调整。

他认为,具体而言,基金经理共管制度具有多重优势:首先,该模式能够有效分散投资风险,提升管理灵活性,从而确保基金运作的稳定性;其次,这一安排也可视为应对当前基金经理离职潮的未雨绸缪之举;再次,团队协作能够弥补单一经理人可能存在的专业能力短板;最后,不同基金经理的协同合作还能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选择,显著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公募基金经理卸任离职,对主动基金影响较大

不同于指数型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的投资风格、收益表现大幅依赖基金经理,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说是把赚钱的机会押在一个人的手上。几年前市场红火时,一批基金经理也正是因为创造了较大收益,引发了市场的从众效应,旗下产品规模陆续突破百亿元。这种现象,也导致“明星基金经理”一旦出现职务变动,就会造成基金公司无法控制的后果。

例如2025年3月12日,华商基金公告表示,公司权益投资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周海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全部基金。在卸任前,周海栋也是管理规模超百亿元、年化收益超10%的老将,拥有不少投资者拥趸。

早在2024年12月,就有周海栋将离职的市场传闻陆续发酵,这也导致了他曾管理的基金在2024年第四季度、2025年第一季度均出现了份额下降。

过去一年来,公募基金经理人事变动频繁,不少基金经理卸任离职,也有人加入私募基金,仍能跑出稳健的收益。在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上,投资者对鲍无可最多的讨论,就是他是否会离开公募行业。

朱润康认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有诸多优势。得益于长期服务公募客户的丰富经验,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往往具备更为专业的客户服务能力;其次,他们普遍精于回撤控制和风险收益平衡,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更能凸显其风控优势;最后,凭借在公募领域积累的深厚投研功底,他们通常拥有更为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投资管理经验,这使其在捕捉市场机遇和应对市场变化方面更具优势。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原标题:或有职位变动?知名基金经理鲍无可管理产品近期密集增聘)

(责任编辑:73)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呈现出基金经理共管与增聘现象日益普遍的趋势,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管理需求所进行的积极调整。

【大河财立方记者孙凯杰】4月12日、26日,根据景顺长城基金公告,基金经理鲍无可管理的8只基金陆续宣布增聘基金经理。

消息持续发酵,引发了投资者对鲍无可职位可能发生变动的讨论。4月29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联系了景顺长城基金,对方回应称,目前尚未收到关于鲍无可职务变化的通知。

高年化同时保持低回撤,他被投资者评价为“宝藏基金经理”

资料显示,鲍无可具有17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验。2009年12月,他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历任研究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自2014年6月起担任股票投资部基金经理,现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基金经理。

而鲍无可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正是因为他的过往业绩颇为亮眼。

Wind数据显示,鲍无可自2014年正式担任基金经理后,至今的生涯年化收益率高达15.18%。其在管的8只基金年化收益均为正,其中6只高于10%。

鲍无可基金经理生涯收益走势

相较于“赚钱效应”,鲍无可的风险控制表现,更是他被大量投资者选择的重要原因。自担任基金经理以来,他一直以“稳健”风格著称,近3年最大回撤仅为15%,尤其是在2022—2024年的A股震荡期间,鲍无可管理的基金逆势上涨,持续获得了稳定的收益。

在景顺长城基金2023年发布的一部短片中,鲍无可描述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古语说,上善若水,投资也像水,我觉得自己是一杯温水,不在意那些转瞬即逝的热度,而是更看重细水长流的回报。”

2015年上半年,A股成长股大涨,但鲍无可认为,成长股的估值已经出现了泡沫化,及时将高成长的个股调仓,换成了更为稳健的银行股。“做了这个操作之后,我们的排名从3月底的前25%,下降到了5月底的后40%,这么大的排名波动,对于我是有很大的压力的。”彼时,初出茅庐的鲍无可一度被投资者视为“不跟牛市”“跑输大盘”。然而进入6月份,市场出现大跌,鲍无可的避险操作则为投资者守住了相应的收益。

“宁愿涨得少,也绝不能跌得多。”在鲍无可的投资理念里,“安全边际”是被经常提及的一个词。目前,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超160亿元。

基金增聘,既有风格如何持续

一般情况下,成熟的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老带新”,锻炼新任基金经理的能力。例如在2025年3月25日,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增聘了陈韫中、吴远怡两位基金经理,两人担任基金经理的年限均不足5年,但近半年都有着不错的收益表现。

但是,本次鲍无可旗下产品增聘的邹立虎、张仲维、王勇和刘苏四位基金经理,均有着14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历,其中三位担任基金经理职务的时间也超过7年。“老将+老将”的搭配是否会出现策略冲突,也是投资者抛出的另一个疑问。

具体来看,刘苏的年化回报达到12.27%,他更倾向于高ROE、高现金流、多分红和低PE的公司,投资风格与鲍无可相对较为接近;邹立虎更擅长“固收+”产品,其管理的多只混合型基金与二级债基,近期收益都排在市场前列;张仲维长期专注科技板块投资,与鲍无可侧重价值股的投资策略形成互补;王勇此前主要管理FOF基金。从资产配置上看,四位基金经理与鲍无可的既有风格存在明显差异,景顺长城基金将如何持续基金的投资风格,也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4月29日,大河财立方记者联系了景顺长城基金,对方表示,目前没有接到鲍无可职务变动的消息。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呈现出基金经理共管与增聘现象日益普遍的趋势,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管理需求所进行的积极调整。

他认为,具体而言,基金经理共管制度具有多重优势:首先,该模式能够有效分散投资风险,提升管理灵活性,从而确保基金运作的稳定性;其次,这一安排也可视为应对当前基金经理离职潮的未雨绸缪之举;再次,团队协作能够弥补单一经理人可能存在的专业能力短板;最后,不同基金经理的协同合作还能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选择,显著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公募基金经理卸任离职,对主动基金影响较大

不同于指数型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的投资风格、收益表现大幅依赖基金经理,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说是把赚钱的机会押在一个人的手上。几年前市场红火时,一批基金经理也正是因为创造了较大收益,引发了市场的从众效应,旗下产品规模陆续突破百亿元。这种现象,也导致“明星基金经理”一旦出现职务变动,就会造成基金公司无法控制的后果。

例如2025年3月12日,华商基金公告表示,公司权益投资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周海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全部基金。在卸任前,周海栋也是管理规模超百亿元、年化收益超10%的老将,拥有不少投资者拥趸。

早在2024年12月,就有周海栋将离职的市场传闻陆续发酵,这也导致了他曾管理的基金在2024年第四季度、2025年第一季度均出现了份额下降。

过去一年来,公募基金经理人事变动频繁,不少基金经理卸任离职,也有人加入私募基金,仍能跑出稳健的收益。在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上,投资者对鲍无可最多的讨论,就是他是否会离开公募行业。

朱润康认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有诸多优势。得益于长期服务公募客户的丰富经验,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往往具备更为专业的客户服务能力;其次,他们普遍精于回撤控制和风险收益平衡,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更能凸显其风控优势;最后,凭借在公募领域积累的深厚投研功底,他们通常拥有更为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投资管理经验,这使其在捕捉市场机遇和应对市场变化方面更具优势。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原标题:或有职位变动?知名基金经理鲍无可管理产品近期密集增聘)

(责任编辑:73)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