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桃教授:肿瘤治疗个体化与规范化并重,免疫治疗多维度融合 | 2025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2周前

对于PD-L1高表达的患者,免疫治疗单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PD-L1低表达或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导语

在肺癌治疗中,个体化治疗与规范化诊疗的平衡以及免疫治疗的多维度应用正成为当前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引领着肿瘤治疗的新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理解,传统的“一刀切”治疗模式逐渐被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理念所取代。同时,免疫治疗的崛起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其与传统治疗手段的融合应用正在不断拓展治疗边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刘雨桃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在访谈中,刘雨桃教授指出,肺癌的全周期管理需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同时免疫治疗与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正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介绍

刘雨桃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   

中国癌症基金会科普与健康传播全国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 肺癌康复基金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肿瘤微生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癌症院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1

个体化与规范化诊疗的平衡:

肺癌全周期管理的关键

肺癌作为胸部肿瘤的代表,其治疗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高。从诊断手段到治疗方案的制定,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作为指引。刘雨桃教授指出,尽管规范化诊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个体化治疗同样不可或缺,这是因为每一个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上都存在差异。

在肺癌的全周期管理中,个体化治疗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患者的病理类型、基因特征、分期情况以及身体功能状态等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对于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即使病理类型相同,由于身体机能的差异,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以及治疗强度的把控。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支持以及个人意愿等也应在治疗决策中予以考虑。

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是实现个体化与规范化诊疗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外科、内科、放疗科、诊断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共同讨论,可以为患者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初诊患者,也适用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因为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可能会随着治疗的进行而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免疫治疗的多维度融合:

肺癌治疗的新趋势

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正在改变肺癌治疗的格局。刘雨桃教授介绍,免疫治疗的发展速度迅猛,其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免疫治疗药物主要包括PD-1/PD-L1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在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不仅可以作为单药治疗,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例如,对于PD-L1高表达的患者,免疫治疗单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PD-L1低表达或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外,免疫治疗还可以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这种联合治疗模式不仅在晚期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也在早期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同步放化疗后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免疫治疗并非万能。刘雨桃教授提醒,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在肺癌治疗中尚未取得理想的疗效,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目前并不推荐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同步进行。不过,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3

未来展望:

精准医疗与多学科协作的深化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治疗将朝着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刘雨桃教授认为,未来肺癌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特征,通过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手段,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多学科协作将继续深化,不仅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还在治疗过程中的监测、评估以及不良反应的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除了现有的联合治疗模式,未来可能会探索更多的免疫治疗药物组合以及与其他新兴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同时,对于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机制和管理也将更加完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对于PD-L1高表达的患者,免疫治疗单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PD-L1低表达或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导语

在肺癌治疗中,个体化治疗与规范化诊疗的平衡以及免疫治疗的多维度应用正成为当前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引领着肿瘤治疗的新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理解,传统的“一刀切”治疗模式逐渐被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理念所取代。同时,免疫治疗的崛起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其与传统治疗手段的融合应用正在不断拓展治疗边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刘雨桃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在访谈中,刘雨桃教授指出,肺癌的全周期管理需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同时免疫治疗与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正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介绍

刘雨桃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   

中国癌症基金会科普与健康传播全国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 肺癌康复基金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肿瘤微生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癌症院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1

个体化与规范化诊疗的平衡:

肺癌全周期管理的关键

肺癌作为胸部肿瘤的代表,其治疗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高。从诊断手段到治疗方案的制定,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作为指引。刘雨桃教授指出,尽管规范化诊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个体化治疗同样不可或缺,这是因为每一个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上都存在差异。

在肺癌的全周期管理中,个体化治疗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患者的病理类型、基因特征、分期情况以及身体功能状态等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对于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即使病理类型相同,由于身体机能的差异,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以及治疗强度的把控。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支持以及个人意愿等也应在治疗决策中予以考虑。

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是实现个体化与规范化诊疗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外科、内科、放疗科、诊断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共同讨论,可以为患者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初诊患者,也适用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因为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可能会随着治疗的进行而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免疫治疗的多维度融合:

肺癌治疗的新趋势

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正在改变肺癌治疗的格局。刘雨桃教授介绍,免疫治疗的发展速度迅猛,其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免疫治疗药物主要包括PD-1/PD-L1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在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不仅可以作为单药治疗,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例如,对于PD-L1高表达的患者,免疫治疗单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PD-L1低表达或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外,免疫治疗还可以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这种联合治疗模式不仅在晚期肺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也在早期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同步放化疗后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免疫治疗并非万能。刘雨桃教授提醒,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在肺癌治疗中尚未取得理想的疗效,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目前并不推荐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同步进行。不过,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3

未来展望:

精准医疗与多学科协作的深化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治疗将朝着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刘雨桃教授认为,未来肺癌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特征,通过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手段,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多学科协作将继续深化,不仅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还在治疗过程中的监测、评估以及不良反应的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除了现有的联合治疗模式,未来可能会探索更多的免疫治疗药物组合以及与其他新兴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同时,对于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机制和管理也将更加完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