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肺癌和鼻咽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方向。随着精准医学的兴起,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此同时,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的出现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黄岩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深入探讨了肺癌和鼻咽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享了多项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创新应用,并详细介绍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多癌联防联控和医学科普方面的实践与宝贵经验。
1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肺癌和鼻咽癌治疗的新突破
黄岩教授指出,靶向治疗在肺癌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辅助放疗后的维持治疗中。对于三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能够有效维持疾病稳定,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从而转化为更长的生存时间。例如,在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中,靶向药物的维持治疗已被证实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许多临床研究正在探索其他靶点药物在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取得类似的成功。然而,对于鼻咽癌患者,靶向治疗的应用相对较少。黄岩教授解释说,鼻咽癌的治疗更多依赖于放疗,而靶向药物在鼻咽癌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鼻咽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集中在单抗类药物的研究上,但尚未成为主流治疗手段。
在免疫治疗方面,黄岩教授强调了其在肺癌和鼻咽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于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在放化疗后的维持治疗中显示出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率的潜力。黄岩教授指出,无论是非小细胞肺癌还是鼻咽癌,免疫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例如,马俊院士团队的研究表明,放化疗结束后使用免疫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外,麦海强教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在放化疗前使用化疗加免疫诱导治疗,然后继续用免疫治疗维持,能够进一步延长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在肺癌和鼻咽癌的辅助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黄岩教授还提到,免疫治疗在鼻咽癌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近年来,随着对鼻咽癌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免疫治疗逐渐成为鼻咽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循环肿瘤DNA技术:
早期筛查与疗效评估的新工具
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疗效评估中具有创新应用。黄岩教授指出,ctDNA技术在肺癌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术后监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细胞DNA,医生可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的迹象,从而及时进行干预。黄岩教授强调,ctDNA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虽然ctDNA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ctDNA的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液样本的质量、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等。因此,目前ctDNA技术仍处于临床科研阶段,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
在鼻咽癌领域,ctDNA技术的应用相对更早,尤其是在早期筛查方面。例如,在南方地区,通过检测血液中的EB病毒DNA,可以早期发现鼻咽癌患者,从而实现早诊早治。黄岩教授提到,EB病毒DNA的检测在鼻咽癌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如有家族史或生活在高发地区),ctDN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此外,ctDNA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复发情况。黄岩教授指出,如果放疗结束后EB病毒DNA水平没有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可能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通过定期监测ctDNA水平,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岩教授还强调了ctDNA技术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通过检测ctDNA水平的变化,可以实时评估治疗效果。例如,在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过程中,如果ctDNA水平显著下降,说明治疗可能有效;反之,如果ctDNA水平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这种基于ctDNA的疗效评估方法具有无创性、实时性和动态性的优点,为肿瘤治疗的精准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多癌联防联控与医学科普的创新实践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肺癌和鼻咽癌的多癌联防联控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实践。黄岩教授介绍,该中心在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在高发地区开展疾病筛查工作。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院合作,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筛查网络,定期为高危人群进行EB病毒DNA检测和鼻咽镜检查,实现了鼻咽癌的早诊早治。黄岩教授指出,这种早期筛查模式不仅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治愈率,还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肺癌的多学科合作(MDT)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整合胸外科、放疗科、内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力量,为肺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黄岩教授提到,MDT模式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当时虽然没有使用“MDT”这个术语,但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心还开展了云端会诊和医联体合作,使患者在家乡就能享受到与中心同步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还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促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
4
医学科普:提升健康素养,促进医患和谐
黄岩教授在访谈中特别强调了医学科普的重要性,认为其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认知,以及促进患者治疗后的心理康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科普不仅是传播医学知识的桥梁,更是连接医患、增进理解的重要纽带。
黄岩教授指出,医学科普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应着重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其次,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医学科普应涵盖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并学会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对于已经完成治疗的患者,医学科普应提供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更好地回归社会。这种基于知识共享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医疗实践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专
家
介绍
黄岩 教授
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导语
肺癌和鼻咽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方向。随着精准医学的兴起,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此同时,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的出现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黄岩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深入探讨了肺癌和鼻咽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享了多项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创新应用,并详细介绍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多癌联防联控和医学科普方面的实践与宝贵经验。
1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肺癌和鼻咽癌治疗的新突破
黄岩教授指出,靶向治疗在肺癌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辅助放疗后的维持治疗中。对于三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能够有效维持疾病稳定,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从而转化为更长的生存时间。例如,在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中,靶向药物的维持治疗已被证实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许多临床研究正在探索其他靶点药物在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取得类似的成功。然而,对于鼻咽癌患者,靶向治疗的应用相对较少。黄岩教授解释说,鼻咽癌的治疗更多依赖于放疗,而靶向药物在鼻咽癌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鼻咽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集中在单抗类药物的研究上,但尚未成为主流治疗手段。
在免疫治疗方面,黄岩教授强调了其在肺癌和鼻咽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于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在放化疗后的维持治疗中显示出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率的潜力。黄岩教授指出,无论是非小细胞肺癌还是鼻咽癌,免疫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例如,马俊院士团队的研究表明,放化疗结束后使用免疫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外,麦海强教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在放化疗前使用化疗加免疫诱导治疗,然后继续用免疫治疗维持,能够进一步延长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在肺癌和鼻咽癌的辅助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黄岩教授还提到,免疫治疗在鼻咽癌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近年来,随着对鼻咽癌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免疫治疗逐渐成为鼻咽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循环肿瘤DNA技术:
早期筛查与疗效评估的新工具
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疗效评估中具有创新应用。黄岩教授指出,ctDNA技术在肺癌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术后监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细胞DNA,医生可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的迹象,从而及时进行干预。黄岩教授强调,ctDNA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虽然ctDNA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ctDNA的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液样本的质量、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等。因此,目前ctDNA技术仍处于临床科研阶段,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
在鼻咽癌领域,ctDNA技术的应用相对更早,尤其是在早期筛查方面。例如,在南方地区,通过检测血液中的EB病毒DNA,可以早期发现鼻咽癌患者,从而实现早诊早治。黄岩教授提到,EB病毒DNA的检测在鼻咽癌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如有家族史或生活在高发地区),ctDN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此外,ctDNA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复发情况。黄岩教授指出,如果放疗结束后EB病毒DNA水平没有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可能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通过定期监测ctDNA水平,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岩教授还强调了ctDNA技术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通过检测ctDNA水平的变化,可以实时评估治疗效果。例如,在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过程中,如果ctDNA水平显著下降,说明治疗可能有效;反之,如果ctDNA水平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这种基于ctDNA的疗效评估方法具有无创性、实时性和动态性的优点,为肿瘤治疗的精准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多癌联防联控与医学科普的创新实践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肺癌和鼻咽癌的多癌联防联控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实践。黄岩教授介绍,该中心在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在高发地区开展疾病筛查工作。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院合作,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筛查网络,定期为高危人群进行EB病毒DNA检测和鼻咽镜检查,实现了鼻咽癌的早诊早治。黄岩教授指出,这种早期筛查模式不仅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治愈率,还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肺癌的多学科合作(MDT)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整合胸外科、放疗科、内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力量,为肺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黄岩教授提到,MDT模式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当时虽然没有使用“MDT”这个术语,但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心还开展了云端会诊和医联体合作,使患者在家乡就能享受到与中心同步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还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促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
4
医学科普:提升健康素养,促进医患和谐
黄岩教授在访谈中特别强调了医学科普的重要性,认为其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认知,以及促进患者治疗后的心理康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科普不仅是传播医学知识的桥梁,更是连接医患、增进理解的重要纽带。
黄岩教授指出,医学科普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应着重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其次,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医学科普应涵盖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并学会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对于已经完成治疗的患者,医学科普应提供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更好地回归社会。这种基于知识共享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医疗实践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专
家
介绍
黄岩 教授
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