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27日电 一辆普通燃油车大约需要600—700颗芯片,电动车则需1500颗左右,智能汽车所需要的芯片在3000颗以上。有统计显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每年的汽车芯片需求量在200亿颗以上。
“当前,国内车企对汽车电子产品和智能化的需求已经领先于欧美,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更为创新和领先的产品,助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举行的2025上海车展上,一家国产汽车芯片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海车展作为全球汽车行业风向标,吸引了中外近1000家企业同台竞技,其中包括不少国产芯片企业,向全球展现中国汽车芯片的最新成果和硬核实力。专家认为,呼应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智能化、国际化、共享化)浪潮,未来几年国产汽车芯片市场占有率预计大幅提升。
“中国芯”集体亮相上海车展
随着汽车工业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汽车芯片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
2025上海车展上,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了“中国芯”展区,携多款不同应用场景的汽车芯片集体亮相,向全球汽车厂商和业界集中展示中国汽车芯片发展成果、前沿技术和应用方案。这是史上首次在上海车展上展示如此多的国产芯片产品。
中国芯展区集中展示国产汽车芯片最新成果(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中国芯”展区看到,复旦微电子、紫光同芯、矽力杰、经纬恒润等多家国内知名芯片企业悉数亮相,精心展出各自代表性车规芯片产品。比如复旦微电子,其车规芯片已累计出货数千万颗,现场展示了全球第一颗车规级时间敏感网络技术(TSN)和IPv6技术宽带总线芯片。紫光同芯展出了多款代表国产芯片技术重要突破的微控制单元(MCU)产品。
紫光同芯汽车电子事业部高级市场经理罗正发向记者表示,公司近年重点布局汽车实时控制单片机领域,相关芯片产品已经进入上汽、一汽、东风等车企。2024年下半年,公司与上汽合作的一款汽车控制芯片,已经成功上车上汽的相关车型。随着智能网联技术加速渗透,车端安全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紫光同芯也将金融级安全芯片技术迁移至汽车电子领域,产品已在多家头部零部件公司和主机厂量产落地,年出货量达数百万颗。
成立于2003年的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服务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北汽集团等国内外千余家客户。经纬恒润刘奇博士告诉记者,此次在上海车展上展出的多款控制器产品,内部都配备了国产芯片。“国内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正在迎头赶上,在某些产品上甚至比海外的供应商会更强,所以很多全球性汽车公司会优先来找国内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搭载近100款国产芯片和汽车电子产品的汽车模型(受访者供图)
在2025上海车展“中国芯”展区,一台和真车大小相似的车模吸引着许多人关注。这台车模搭载了近100款展品芯片和汽车电子产品,以车芯联动的直观方式,现场展示了中国汽车芯片以及汽车电子系统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中的分布状况。
在业内人士看来,2024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1000万辆的国家。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车对电子系统的依赖程度更高,需要更多的芯片来实现电池管理、动力控制、车载充电等功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带动国产汽车芯片的蓬勃发展。
“车芯联动”助力国产芯片加速“上车”
智能化成为车企打动消费者的“标配”,而这离不开汽车芯片的底层技术支撑。
随着汽车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各大车企也开始争相参与到芯片环节中来,比如上汽、吉利、比亚迪、蔚来等,或直接参与造芯,或投资入股汽车芯片企业,或携手芯片厂商共同定制研发,以各种方式来实现车芯联动,增强核心竞争力。
2025上海车展上,坐镇主场的上汽集团以“懂车更懂你”为主题向外界全面展示其雄厚技术实力。当前,上汽集团正深入推进“算法+软件+芯片”协同开发及AI大模型上车应用,全面提升在电动智能网联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参观者在上汽奥迪展台一辆展车内体验车载智能系统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据介绍,2024年上汽创新研发总院新立项近10个国产芯片量产应用整车项目,持续提升汽车芯片国产化率。未来,上汽还将推动更多国产芯片“上车”,并确保降低成本、质量达标、风险可控。
蔚来在本届车展上带来了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随着该芯片在蔚来ET9智能电动行政旗舰轿车上的搭载,神玑NX9031成为全球首款量产上车的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是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的“新三大件”。这三大核心技术,决定了智能汽车的体验上限和安全上限。
在芯片领域,广汽集团近期联合中兴微电子、裕太微电子、国芯科技等企业共同推出了12款车规级芯片,使用场景覆盖智能汽车计算、控制、电源、驱动、传感、模拟等全领域,并发起了“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共建计划”,推动国产芯片规模化应用。
“车芯联动”将更好地助力国产汽车芯片“上车”应用,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宁波均联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与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在2025上海车展共同宣布,三方联合开发的舱驾一体化方案将率先搭载于东风汽车旗下多款新车型,计划于2025年内实现量产交付。
均联智行全球商务副总裁沈建枢表示:“三方联合方案将通过严苛的车规验证,具备快速移植至全球主流车型平台的能力。我们期待以此次合作为起点,将中国创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国产汽车芯片增长空间未来可期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保持强劲上升势头,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5上海车展上,新能源车占比超过七成。
“当前,汽车属性正加速从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各家车企都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智能辅助驾驶、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生态建设。”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又会进一步带动对固态电池、芯片等核心技术的需求。奇瑞未来一个时期的技术突破,将集中在电池、芯片等方面。
目前,中国每年销售超过3000万辆汽车,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但本土汽车芯片供应量仅占10%左右,未来面临巨大的成长空间。
国产汽车芯片助力车企带来更多智能新体验(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矽力杰股份有限公司微控制单元(MCU)产品线总监孟建斌告诉记者,目前在车规微控制单元芯片领域,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海外厂商所占据,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国产车规微控制单元芯片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目前许多车企逐步认可国产汽车芯片的技术实力,一些国内客户也在与矽力杰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包括联合研发或者定制类产品,比如广汽集团近期推出的12款汽车芯片中,有两款就是与矽力杰进行的联合开发。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矽力杰也在开展出口业务,在欧美和日韩都有销售办公室。
“新能源汽车为国产芯片公司带来了重大机遇。”孟建斌表示,传统燃油车时代,许多车辆使用的芯片大部分由欧美定义。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为国产芯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国产汽车芯片的市场份额会出现跃升。以往,许多国产芯片公司想要“上车”其实并不容易。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一度遭遇“缺芯”现象,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愿意选择和国产汽车芯片企业进行合作。
“国产汽车芯片的崛起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愿景,而是事实。我相信过不了多少年,国产汽车芯片的占比会大幅提升。”刘奇认为,国产汽车芯片崛起的驱动力在于,降本增效是一个明确趋势,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也非常重要。“国产芯片上车后,能够为车企和终端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
罗正发表示,目前国产汽车约85%以上芯片仍是进口,这是客观事实;但另一方面,目前汽车上近90%的汽车芯片,国内公司其实都已有能力设计出来。预计未来几年在国产汽车芯片赛道中,可能有10家左右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头部力量甚至走向国际。
策划:姜微
统筹:何欣荣、陈云富
采写:高少华
编辑:葛佳明
签发:郭慕清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出品
新华财经上海4月27日电 一辆普通燃油车大约需要600—700颗芯片,电动车则需1500颗左右,智能汽车所需要的芯片在3000颗以上。有统计显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每年的汽车芯片需求量在200亿颗以上。
“当前,国内车企对汽车电子产品和智能化的需求已经领先于欧美,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更为创新和领先的产品,助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举行的2025上海车展上,一家国产汽车芯片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海车展作为全球汽车行业风向标,吸引了中外近1000家企业同台竞技,其中包括不少国产芯片企业,向全球展现中国汽车芯片的最新成果和硬核实力。专家认为,呼应汽车新四化(电动化、网联智能化、国际化、共享化)浪潮,未来几年国产汽车芯片市场占有率预计大幅提升。
“中国芯”集体亮相上海车展
随着汽车工业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汽车芯片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
2025上海车展上,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了“中国芯”展区,携多款不同应用场景的汽车芯片集体亮相,向全球汽车厂商和业界集中展示中国汽车芯片发展成果、前沿技术和应用方案。这是史上首次在上海车展上展示如此多的国产芯片产品。
中国芯展区集中展示国产汽车芯片最新成果(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中国芯”展区看到,复旦微电子、紫光同芯、矽力杰、经纬恒润等多家国内知名芯片企业悉数亮相,精心展出各自代表性车规芯片产品。比如复旦微电子,其车规芯片已累计出货数千万颗,现场展示了全球第一颗车规级时间敏感网络技术(TSN)和IPv6技术宽带总线芯片。紫光同芯展出了多款代表国产芯片技术重要突破的微控制单元(MCU)产品。
紫光同芯汽车电子事业部高级市场经理罗正发向记者表示,公司近年重点布局汽车实时控制单片机领域,相关芯片产品已经进入上汽、一汽、东风等车企。2024年下半年,公司与上汽合作的一款汽车控制芯片,已经成功上车上汽的相关车型。随着智能网联技术加速渗透,车端安全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紫光同芯也将金融级安全芯片技术迁移至汽车电子领域,产品已在多家头部零部件公司和主机厂量产落地,年出货量达数百万颗。
成立于2003年的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服务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北汽集团等国内外千余家客户。经纬恒润刘奇博士告诉记者,此次在上海车展上展出的多款控制器产品,内部都配备了国产芯片。“国内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正在迎头赶上,在某些产品上甚至比海外的供应商会更强,所以很多全球性汽车公司会优先来找国内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搭载近100款国产芯片和汽车电子产品的汽车模型(受访者供图)
在2025上海车展“中国芯”展区,一台和真车大小相似的车模吸引着许多人关注。这台车模搭载了近100款展品芯片和汽车电子产品,以车芯联动的直观方式,现场展示了中国汽车芯片以及汽车电子系统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中的分布状况。
在业内人士看来,2024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1000万辆的国家。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车对电子系统的依赖程度更高,需要更多的芯片来实现电池管理、动力控制、车载充电等功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带动国产汽车芯片的蓬勃发展。
“车芯联动”助力国产芯片加速“上车”
智能化成为车企打动消费者的“标配”,而这离不开汽车芯片的底层技术支撑。
随着汽车芯片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各大车企也开始争相参与到芯片环节中来,比如上汽、吉利、比亚迪、蔚来等,或直接参与造芯,或投资入股汽车芯片企业,或携手芯片厂商共同定制研发,以各种方式来实现车芯联动,增强核心竞争力。
2025上海车展上,坐镇主场的上汽集团以“懂车更懂你”为主题向外界全面展示其雄厚技术实力。当前,上汽集团正深入推进“算法+软件+芯片”协同开发及AI大模型上车应用,全面提升在电动智能网联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参观者在上汽奥迪展台一辆展车内体验车载智能系统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据介绍,2024年上汽创新研发总院新立项近10个国产芯片量产应用整车项目,持续提升汽车芯片国产化率。未来,上汽还将推动更多国产芯片“上车”,并确保降低成本、质量达标、风险可控。
蔚来在本届车展上带来了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随着该芯片在蔚来ET9智能电动行政旗舰轿车上的搭载,神玑NX9031成为全球首款量产上车的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是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的“新三大件”。这三大核心技术,决定了智能汽车的体验上限和安全上限。
在芯片领域,广汽集团近期联合中兴微电子、裕太微电子、国芯科技等企业共同推出了12款车规级芯片,使用场景覆盖智能汽车计算、控制、电源、驱动、传感、模拟等全领域,并发起了“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共建计划”,推动国产芯片规模化应用。
“车芯联动”将更好地助力国产汽车芯片“上车”应用,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宁波均联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与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在2025上海车展共同宣布,三方联合开发的舱驾一体化方案将率先搭载于东风汽车旗下多款新车型,计划于2025年内实现量产交付。
均联智行全球商务副总裁沈建枢表示:“三方联合方案将通过严苛的车规验证,具备快速移植至全球主流车型平台的能力。我们期待以此次合作为起点,将中国创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国产汽车芯片增长空间未来可期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保持强劲上升势头,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5上海车展上,新能源车占比超过七成。
“当前,汽车属性正加速从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各家车企都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智能辅助驾驶、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生态建设。”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又会进一步带动对固态电池、芯片等核心技术的需求。奇瑞未来一个时期的技术突破,将集中在电池、芯片等方面。
目前,中国每年销售超过3000万辆汽车,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但本土汽车芯片供应量仅占10%左右,未来面临巨大的成长空间。
国产汽车芯片助力车企带来更多智能新体验(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矽力杰股份有限公司微控制单元(MCU)产品线总监孟建斌告诉记者,目前在车规微控制单元芯片领域,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海外厂商所占据,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国产车规微控制单元芯片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目前许多车企逐步认可国产汽车芯片的技术实力,一些国内客户也在与矽力杰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包括联合研发或者定制类产品,比如广汽集团近期推出的12款汽车芯片中,有两款就是与矽力杰进行的联合开发。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矽力杰也在开展出口业务,在欧美和日韩都有销售办公室。
“新能源汽车为国产芯片公司带来了重大机遇。”孟建斌表示,传统燃油车时代,许多车辆使用的芯片大部分由欧美定义。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为国产芯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国产汽车芯片的市场份额会出现跃升。以往,许多国产芯片公司想要“上车”其实并不容易。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一度遭遇“缺芯”现象,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愿意选择和国产汽车芯片企业进行合作。
“国产汽车芯片的崛起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愿景,而是事实。我相信过不了多少年,国产汽车芯片的占比会大幅提升。”刘奇认为,国产汽车芯片崛起的驱动力在于,降本增效是一个明确趋势,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也非常重要。“国产芯片上车后,能够为车企和终端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
罗正发表示,目前国产汽车约85%以上芯片仍是进口,这是客观事实;但另一方面,目前汽车上近90%的汽车芯片,国内公司其实都已有能力设计出来。预计未来几年在国产汽车芯片赛道中,可能有10家左右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头部力量甚至走向国际。
策划:姜微
统筹:何欣荣、陈云富
采写:高少华
编辑:葛佳明
签发:郭慕清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