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丽华:构建治理框架是公共数据可持续运营的破局之路

新华财经

1天前

截至2025年3月,全国40家数据交易机构发布的4.3万余条数据产品中,78.6%与公共数据相关,覆盖征信评估、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核心领域。

新华财经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孙广见 董道勇)24日,中国经济信息社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黄丽华以《公共数据可持续运营的破局之路:治理框架与业务体系设计》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系统剖析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性难题,并提出破解路径。

340499784081305601.jpg图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黄丽华发表主旨演讲

黄丽华指出,公共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其市场化开发对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至关重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40家数据交易机构发布的4.3万余条数据产品中,78.6%与公共数据相关,覆盖征信评估、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核心领域。然而,当前公共数据供给却陷入“看得见摸不着”的窘境:尽管中小型民营企业贡献了67%的数据产品,但真正掌握数据的行政部门下属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却普遍“冷眼旁观”,导致数据资源难以高效流通。

她分析,国家“3+1”政策文件虽为公共数据价值化指明方向,但操作层面的制度规范仍不完善。例如,授权运营中“供-流-用-管-控”五维体系的责任主体界定、安全底线保障、供需匹配机制等关键问题尚未解决,直接导致市场参与者面临“不敢、不愿、不能”的多重阻力。

针对上述困境,黄丽华提出,构建公共数据可持续运营的治理框架是破局核心。她以某市健康医疗数据商保应用场景为例,详解治理框架的落地逻辑。在该案例中,市卫健委汇聚全市4000家医疗机构的超千万份电子病历,通过匿名化处理、分级传输和协议约束,将数据安全输送至保险公司平台,最终实现商保理赔效率的大幅提升。

黄丽华强调,治理框架的核心在于明确各参与方的责权利分配。例如,医疗机构对原始病历数据拥有持有权和使用权,卫健委信息中心对归集后的数据副本行使管理权,数据运营公司则依据合约承担匿名化加工任务。通过法律协议界定数据流动边界,结合卫生专网、政务外网和保险业务网的分级隔离,确保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管得顺、控得住”。

在技术合规层面,黄丽华重点剖析了匿名化处理与安全传输机制。她指出,医疗健康数据兼具“敏感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双重属性,需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要求。案例中,原始病历数据经脱敏处理后形成匿名副本,再通过加密接口传输至应用端,全程设置三道管控节点,一旦发现风险可实时拦截,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

收益分配机制则是激励多方参与的关键。黄丽华介绍,该市采用“初次分配+二次调节”模式:保险公司按数据使用量支付费用,覆盖数据归集、平台运营等成本;二次分配通过税收返还、绩效激励等方式,反哺医疗机构和数据运营公司。她特别提到,医疗机构除经济收益外,还可通过数据产权制度获得长期使用权,这一设计既平衡了公共利益与商业诉求,也为可持续运营注入持续动力。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截至2025年3月,全国40家数据交易机构发布的4.3万余条数据产品中,78.6%与公共数据相关,覆盖征信评估、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核心领域。

新华财经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孙广见 董道勇)24日,中国经济信息社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黄丽华以《公共数据可持续运营的破局之路:治理框架与业务体系设计》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系统剖析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性难题,并提出破解路径。

340499784081305601.jpg图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黄丽华发表主旨演讲

黄丽华指出,公共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其市场化开发对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至关重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40家数据交易机构发布的4.3万余条数据产品中,78.6%与公共数据相关,覆盖征信评估、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核心领域。然而,当前公共数据供给却陷入“看得见摸不着”的窘境:尽管中小型民营企业贡献了67%的数据产品,但真正掌握数据的行政部门下属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却普遍“冷眼旁观”,导致数据资源难以高效流通。

她分析,国家“3+1”政策文件虽为公共数据价值化指明方向,但操作层面的制度规范仍不完善。例如,授权运营中“供-流-用-管-控”五维体系的责任主体界定、安全底线保障、供需匹配机制等关键问题尚未解决,直接导致市场参与者面临“不敢、不愿、不能”的多重阻力。

针对上述困境,黄丽华提出,构建公共数据可持续运营的治理框架是破局核心。她以某市健康医疗数据商保应用场景为例,详解治理框架的落地逻辑。在该案例中,市卫健委汇聚全市4000家医疗机构的超千万份电子病历,通过匿名化处理、分级传输和协议约束,将数据安全输送至保险公司平台,最终实现商保理赔效率的大幅提升。

黄丽华强调,治理框架的核心在于明确各参与方的责权利分配。例如,医疗机构对原始病历数据拥有持有权和使用权,卫健委信息中心对归集后的数据副本行使管理权,数据运营公司则依据合约承担匿名化加工任务。通过法律协议界定数据流动边界,结合卫生专网、政务外网和保险业务网的分级隔离,确保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管得顺、控得住”。

在技术合规层面,黄丽华重点剖析了匿名化处理与安全传输机制。她指出,医疗健康数据兼具“敏感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双重属性,需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要求。案例中,原始病历数据经脱敏处理后形成匿名副本,再通过加密接口传输至应用端,全程设置三道管控节点,一旦发现风险可实时拦截,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

收益分配机制则是激励多方参与的关键。黄丽华介绍,该市采用“初次分配+二次调节”模式:保险公司按数据使用量支付费用,覆盖数据归集、平台运营等成本;二次分配通过税收返还、绩效激励等方式,反哺医疗机构和数据运营公司。她特别提到,医疗机构除经济收益外,还可通过数据产权制度获得长期使用权,这一设计既平衡了公共利益与商业诉求,也为可持续运营注入持续动力。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