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侠教授:液体活检、远程MDT齐发力,肿瘤诊疗 “最后一公里” 如何精准贯通? 丨 2025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7小时前

ctDNA分析还能补充组织活检的局限性,克服肿瘤的空间异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在膀胱癌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计的MASCT-1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请史教授重点审核),为晚期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防治精准化时代,医学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实践的融合正不断推动着诊疗水平的提升。基层是守护生命健康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决定防治成效的关键战场,然而,受制于医疗资源、技术水平与专业人才的局限,基层肿瘤防治长期面临早期筛查难、诊疗不规范、科普不到位等困境。如何打通这 “最后一公里” 的堵点,让前沿医学技术与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每一位患者?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史艳侠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访谈,就液体活检技术、区域协作临床试验、基层诊疗规范化发展以及医学科普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展示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肿瘤精准诊疗和区域协作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史艳侠教授

1液体活检技术:肿瘤精准诊疗的新引擎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精准检测技术,近年来在肿瘤诊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史艳侠教授指出,液体活检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耐药机制分析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以乳腺癌为例,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或循环肿瘤DNA(ctDNA)等液体活检技术能够帮助实现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检测灵敏度较高,甚至可以在常规影像学发现肿瘤之前呈现。此外,ctDNA分析还能补充组织活检的局限性,克服肿瘤的空间异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史艳侠教授表示,液体活检在监测治疗反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乳腺癌患者中,通过动态监测ctDNA的突变谱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耐药基因的出现,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在前列腺癌领域,液体活检技术同样大有可为。检测雄激素受体的AR-V7突变,可预测患者对雄激素受体阻断治疗的耐药性,从而指导临床选择更敏感的治疗药物。在膀胱癌中,通过尿液ctDNA检测TP53、FGFR3等基因突变以及甲基化标志物,可用于早期筛查和复发监测。

2区域协作:临床试验高效开展的创新实践

在肿瘤领域,区域协作是推动临床试验高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建立多中心协作网络实现了临床研究的标准化和同质化。史艳侠教授表示,这种区域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临床研究的入组效率,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下沉,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在临床研究的设计和管理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现了标准化和统一化。通过建立生物样本库和电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临床试验的实时数据同步监察。同时,还通过远程随访和患者自报告结局移动端APP等方式,优化了患者的参与体验,提高了患者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和参与度。

史艳侠教授还提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区域协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膀胱癌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计的MASCT-1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请史教授重点审核),为晚期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前列腺癌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在探索新的化疗药物尤替德隆、新型PARP1抑制剂以及新型ADC药物等方案。此外,还开发了基于类器官体外药敏培养的技术,帮助患者精准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毒性。

3基层诊疗规范化:创新技术赋能基层医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创新技术推动基层诊疗的规范化发展。史艳侠教授介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发了辅助AI系统和标准化的辅助诊断工具,如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磁共振影像评估系统以及病理图像AI识别工具,嵌入到医疗信息系统中,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

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还大力开展远程会诊和多学科协作(MDT),通过云端MDT与基层医院实时互动,讨论复杂病例,指导手术操作,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手术转化率。同时,还将内科治疗方案如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转至基层,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接受最新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优化了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

4医学科普:提升公众健康意识的关键

在肿瘤防治的全链条中,医学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健康理念的引领。谈到医学科普的意义,史艳侠教授表示,医学科普工作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减少误诊和延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普宣传,可以让公众了解肿瘤的早期筛查和预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肿瘤发病率。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科普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更好管理毒副反应,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结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一直将科普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发布科普文章和视频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肿瘤防治知识。史艳侠教授本人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让更多人受益,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介绍

史艳侠 教授

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 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 青年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少见病及原发灶不明肿瘤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青委会 常务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肿瘤协会 乳腺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 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CMUP专委会 主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遗传分会 主委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分会 副主任委员

ctDNA分析还能补充组织活检的局限性,克服肿瘤的空间异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在膀胱癌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计的MASCT-1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请史教授重点审核),为晚期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防治精准化时代,医学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实践的融合正不断推动着诊疗水平的提升。基层是守护生命健康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决定防治成效的关键战场,然而,受制于医疗资源、技术水平与专业人才的局限,基层肿瘤防治长期面临早期筛查难、诊疗不规范、科普不到位等困境。如何打通这 “最后一公里” 的堵点,让前沿医学技术与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每一位患者?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史艳侠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访谈,就液体活检技术、区域协作临床试验、基层诊疗规范化发展以及医学科普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展示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肿瘤精准诊疗和区域协作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史艳侠教授

1液体活检技术:肿瘤精准诊疗的新引擎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精准检测技术,近年来在肿瘤诊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史艳侠教授指出,液体活检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耐药机制分析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以乳腺癌为例,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或循环肿瘤DNA(ctDNA)等液体活检技术能够帮助实现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检测灵敏度较高,甚至可以在常规影像学发现肿瘤之前呈现。此外,ctDNA分析还能补充组织活检的局限性,克服肿瘤的空间异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史艳侠教授表示,液体活检在监测治疗反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乳腺癌患者中,通过动态监测ctDNA的突变谱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耐药基因的出现,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在前列腺癌领域,液体活检技术同样大有可为。检测雄激素受体的AR-V7突变,可预测患者对雄激素受体阻断治疗的耐药性,从而指导临床选择更敏感的治疗药物。在膀胱癌中,通过尿液ctDNA检测TP53、FGFR3等基因突变以及甲基化标志物,可用于早期筛查和复发监测。

2区域协作:临床试验高效开展的创新实践

在肿瘤领域,区域协作是推动临床试验高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建立多中心协作网络实现了临床研究的标准化和同质化。史艳侠教授表示,这种区域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临床研究的入组效率,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下沉,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在临床研究的设计和管理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现了标准化和统一化。通过建立生物样本库和电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临床试验的实时数据同步监察。同时,还通过远程随访和患者自报告结局移动端APP等方式,优化了患者的参与体验,提高了患者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和参与度。

史艳侠教授还提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区域协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膀胱癌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计的MASCT-1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请史教授重点审核),为晚期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前列腺癌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在探索新的化疗药物尤替德隆、新型PARP1抑制剂以及新型ADC药物等方案。此外,还开发了基于类器官体外药敏培养的技术,帮助患者精准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毒性。

3基层诊疗规范化:创新技术赋能基层医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创新技术推动基层诊疗的规范化发展。史艳侠教授介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发了辅助AI系统和标准化的辅助诊断工具,如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磁共振影像评估系统以及病理图像AI识别工具,嵌入到医疗信息系统中,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

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还大力开展远程会诊和多学科协作(MDT),通过云端MDT与基层医院实时互动,讨论复杂病例,指导手术操作,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手术转化率。同时,还将内科治疗方案如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转至基层,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接受最新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优化了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

4医学科普:提升公众健康意识的关键

在肿瘤防治的全链条中,医学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健康理念的引领。谈到医学科普的意义,史艳侠教授表示,医学科普工作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减少误诊和延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普宣传,可以让公众了解肿瘤的早期筛查和预防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肿瘤发病率。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科普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更好管理毒副反应,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结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一直将科普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发布科普文章和视频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肿瘤防治知识。史艳侠教授本人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让更多人受益,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介绍

史艳侠 教授

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 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 青年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少见病及原发灶不明肿瘤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青委会 常务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肿瘤协会 乳腺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 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CMUP专委会 主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遗传分会 主委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分会 副主任委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