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未来五年私人住宅供应将“先高后低” 公营房屋落成量步入“收成期”

智通财经

16小时前

智通财经APP获悉,4月24日,团结香港基金发表《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报告,针对最新供应趋势及市场热话提供最新分析。

智通财经APP获悉,4月24日,团结香港基金发表《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报告,针对最新供应趋势及市场热话提供最新分析。未来五年,私人住宅和公营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别将达到17,100及37,700个单位,足达《长远房屋策略》(《长策》)目标。因应私楼卖地市场疲弱,当局应续精简审批简化地契。公营房屋供应趋向乐观,轮候时间达标在望,但新挑战在于控制建筑成本。资助房屋虽与私楼楼价重叠扩大,但潜在竞争并不显着,未来更可对促进公屋流转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预测,未来五年私人住宅供应将呈现“先高后低”现象。2025至2029年每年平均落成约17,100个单位,但更多落在2025和2026年,达到每年约20,000个单位,并于2027至2029年间逐渐回落至每年约15,000至16,000个单位。而2030至2034年的第二个五年期间,年均落成量应介于15,400至19,900个单位之间。

私人住宅发展周期各阶段正在明显放缓,目前卖地市场被保守氛围笼罩。2024 年获批预售同意书申请数量、上盖建筑工程动工数量、以及私营房屋土地供应的估计单位数量,都在持续减少。基本面疲弱,加上规避发展风险意识增加,自2022/23年度以来成功批出的官地持续减少,且其地皮规模和楼面地价亦有所下跌。

报告对2011至2020年间招标并已完成发展周期的超过100幅官地进行分析,发现近年发展时长延长了33%,而发展时长当中逾半时间(57%)涉及到施工前与施工后阶段。地盘复杂性和兴建公共设施要求,可能是导致这两个发展时长大幅延长的原因。因此,报告促请政府继续精简审批程序,并简化地契条款。

报告指出,公营房屋落成量正步入“收成期”。预计2025/26至2029/30年度期间,单靠传统公营房屋年均32,100个单位,已超越《长策》30,800个单位目标,为《长策》2014年公布以来首次发生。加上简约公屋正在稳步推进,未来五年公营房屋每年平均落成量将达到37,700个单位。

过去“头轻尾重”供应问题正在缓解,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将维持下降趋势。分析显示当局正在《长策》目标之上建立更稳健供应缓冲,即使计及可能出现潜在延误,预计未来十年传统公营房屋落成量仍将高出《长策》目标约 7%至 31%,但要在2026/27年度前达成 4.5年轮候时间目标,30,000个简约公屋单位的短期填补作用不可或缺。

尽管公营房屋供应前景趋向乐观,背后的成本也正在浮现。预计未来四年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年度建筑开支将增加73%。考虑到未来有一定供应缓冲提供空间,报告建议当局应重新检视“插针楼”和地形复杂的发展地盘的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断膨胀的建筑开支。

报告留意到,随着楼价自2021年从高位回落,资助房屋与私人住宅的楼价重叠范围扩大到100至500万港元之间。然而,2024年实际上只有3%私人住宅成交的楼价落入100至300万港元之间,这个楼价区间内与资助房屋之间的潜在竞争几乎不存在。

至于介于300至500万港元的资助房屋单位,较为容易受私人房屋市场潜在竞争的影响。其对应潜在客源的月入接近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数,但也仅占全港住户数约18%,对于这个组别以下的其他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资助房屋仍是其置业首选,反映资助房屋续存的必要性。

数据反映资助房屋对促进公屋单位回收和流转的作用,甚或大于打击滥用公屋。回收单位在过去两年已成公屋单位编配和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主力。目前超过三成公屋住户对购买资助房屋持开放态度,估计潜在回收单位数量可达338,100个,然而目前二手市场供求错配显着。报告建议未来兴建更大面积单位,以促进换楼链和提升流转率。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指出,“香港房屋市场目前正在风浪中航行,受到高利率、高建筑成本,和货尾积压等不利因素影响,市场更趋保守,出现悲观情绪和舆论也是不难理解。然而,我们须尽力避免这样的悲观想法变成现实。特别是在经济波动的背景下,土地房屋策略更需具前瞻性,让市场与政策之间灵活配合应对挑战。因此,我们会继续提供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分析,让公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挑战中与社会各界一齐前行。”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表示,“私人住宅发展周期各个阶段都出现明显放缓,预示未来落成量将逐步回落。而发展周期延长,加上其他不利因素,导致了近年卖地市场的沉寂,尤其因要处理施工前后阶段中出现的复杂条件而增加发展时长,令资金被绑定的时间要明显长于实际施工时长。随之增加的发展风险减低了发展商提交具竞争力标价的兴趣和意愿。尽管市场会进行自我调节,当局也应继续精简审批程序,简化地契条款。”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跃昊认为,“虽然公营房屋落成量即将迎来收成期,但也需继续应对潜在挑战。面对未来数年急速膨胀的建筑开支,当局应对成本效益进行检讨,以控制项目成本。而即使资助房屋和私楼楼价重叠范围有所扩大,但客源竞争仍然有限,且其协助中低收入家庭自置居所的功用续存。然而,近年大部分新落成资助房屋单位的面积都较细,与公屋住户偏好并不匹配,我们希望即将落成的资助房屋单位面积能重拾上升趋势。”

智通财经APP获悉,4月24日,团结香港基金发表《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报告,针对最新供应趋势及市场热话提供最新分析。

智通财经APP获悉,4月24日,团结香港基金发表《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报告,针对最新供应趋势及市场热话提供最新分析。未来五年,私人住宅和公营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别将达到17,100及37,700个单位,足达《长远房屋策略》(《长策》)目标。因应私楼卖地市场疲弱,当局应续精简审批简化地契。公营房屋供应趋向乐观,轮候时间达标在望,但新挑战在于控制建筑成本。资助房屋虽与私楼楼价重叠扩大,但潜在竞争并不显着,未来更可对促进公屋流转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预测,未来五年私人住宅供应将呈现“先高后低”现象。2025至2029年每年平均落成约17,100个单位,但更多落在2025和2026年,达到每年约20,000个单位,并于2027至2029年间逐渐回落至每年约15,000至16,000个单位。而2030至2034年的第二个五年期间,年均落成量应介于15,400至19,900个单位之间。

私人住宅发展周期各阶段正在明显放缓,目前卖地市场被保守氛围笼罩。2024 年获批预售同意书申请数量、上盖建筑工程动工数量、以及私营房屋土地供应的估计单位数量,都在持续减少。基本面疲弱,加上规避发展风险意识增加,自2022/23年度以来成功批出的官地持续减少,且其地皮规模和楼面地价亦有所下跌。

报告对2011至2020年间招标并已完成发展周期的超过100幅官地进行分析,发现近年发展时长延长了33%,而发展时长当中逾半时间(57%)涉及到施工前与施工后阶段。地盘复杂性和兴建公共设施要求,可能是导致这两个发展时长大幅延长的原因。因此,报告促请政府继续精简审批程序,并简化地契条款。

报告指出,公营房屋落成量正步入“收成期”。预计2025/26至2029/30年度期间,单靠传统公营房屋年均32,100个单位,已超越《长策》30,800个单位目标,为《长策》2014年公布以来首次发生。加上简约公屋正在稳步推进,未来五年公营房屋每年平均落成量将达到37,700个单位。

过去“头轻尾重”供应问题正在缓解,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将维持下降趋势。分析显示当局正在《长策》目标之上建立更稳健供应缓冲,即使计及可能出现潜在延误,预计未来十年传统公营房屋落成量仍将高出《长策》目标约 7%至 31%,但要在2026/27年度前达成 4.5年轮候时间目标,30,000个简约公屋单位的短期填补作用不可或缺。

尽管公营房屋供应前景趋向乐观,背后的成本也正在浮现。预计未来四年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年度建筑开支将增加73%。考虑到未来有一定供应缓冲提供空间,报告建议当局应重新检视“插针楼”和地形复杂的发展地盘的成本效益,以控制不断膨胀的建筑开支。

报告留意到,随着楼价自2021年从高位回落,资助房屋与私人住宅的楼价重叠范围扩大到100至500万港元之间。然而,2024年实际上只有3%私人住宅成交的楼价落入100至300万港元之间,这个楼价区间内与资助房屋之间的潜在竞争几乎不存在。

至于介于300至500万港元的资助房屋单位,较为容易受私人房屋市场潜在竞争的影响。其对应潜在客源的月入接近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数,但也仅占全港住户数约18%,对于这个组别以下的其他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资助房屋仍是其置业首选,反映资助房屋续存的必要性。

数据反映资助房屋对促进公屋单位回收和流转的作用,甚或大于打击滥用公屋。回收单位在过去两年已成公屋单位编配和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主力。目前超过三成公屋住户对购买资助房屋持开放态度,估计潜在回收单位数量可达338,100个,然而目前二手市场供求错配显着。报告建议未来兴建更大面积单位,以促进换楼链和提升流转率。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指出,“香港房屋市场目前正在风浪中航行,受到高利率、高建筑成本,和货尾积压等不利因素影响,市场更趋保守,出现悲观情绪和舆论也是不难理解。然而,我们须尽力避免这样的悲观想法变成现实。特别是在经济波动的背景下,土地房屋策略更需具前瞻性,让市场与政策之间灵活配合应对挑战。因此,我们会继续提供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分析,让公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挑战中与社会各界一齐前行。”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表示,“私人住宅发展周期各个阶段都出现明显放缓,预示未来落成量将逐步回落。而发展周期延长,加上其他不利因素,导致了近年卖地市场的沉寂,尤其因要处理施工前后阶段中出现的复杂条件而增加发展时长,令资金被绑定的时间要明显长于实际施工时长。随之增加的发展风险减低了发展商提交具竞争力标价的兴趣和意愿。尽管市场会进行自我调节,当局也应继续精简审批程序,简化地契条款。”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跃昊认为,“虽然公营房屋落成量即将迎来收成期,但也需继续应对潜在挑战。面对未来数年急速膨胀的建筑开支,当局应对成本效益进行检讨,以控制项目成本。而即使资助房屋和私楼楼价重叠范围有所扩大,但客源竞争仍然有限,且其协助中低收入家庭自置居所的功用续存。然而,近年大部分新落成资助房屋单位的面积都较细,与公屋住户偏好并不匹配,我们希望即将落成的资助房屋单位面积能重拾上升趋势。”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