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水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

来源: CCA数字水泥网

12小时前

从月度走势看,1月份,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延续上年四季度行情,在高位盘整,成交价为404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2元/吨;2月份,尽管受淡季因素影响,价格出现回落,但由于企业积极开展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措施,价格环比仅小幅回落10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3元/吨;3月份,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缓慢恢复,叠加库存持续保持在相对低位水平,企业为了改善盈利,不断推涨价格,使得全国水泥价格得到了快速修复上调,市场成交价涨至395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7元/吨。

综述:2025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对比去年同期总体呈现出 “需求下降减缓,价格先抑后扬,效益明显回升”的特征。一季度,基建领域在专项债等提前发力支撑资金需求,持续推动基建投资对水泥需求修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3.31亿吨,同比下降1.4%。降幅较1-2月收窄4.3个百分点,较去年一季度增速大幅收窄10.4个百分点。

在“反内卷”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水泥企业形成“保利润”共识,恶性竞争明显减少。通过供给端精准调控,减少供应量,有效稳定市场。2025年一季度,根据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97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4元/吨,涨幅为9.3%,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叠加煤炭价格下降带动成本下移,预计2024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由去年同期的亏损转为盈利。

展望二季度,国内水泥市场需求预计将较一季度有所提升。鉴于一季度末全国水泥价格已普遍上调,二季度价格继续大幅攀升的空间有限,整体或将维持平稳震荡调整走势。在此背景下,各地水泥企业需要严格执行错峰生产政策,但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

一、需求端:水泥需求下降幅度明显缓解

从下游需求分析,一方面,基建领域专项债提前发力支撑资金需求,持续推动基建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地产新开工继续大幅下降,对水泥需求拖累仍在。基建投资通过重大项目的拉动缓冲了部分地产下行,使得一季度水泥需求虽仍处于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3.31亿吨,同比下降1.4%。降幅较1-2月收窄4.3个百分点,较去年一季度大幅收窄1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全国单月水泥产量1.58亿吨,同比增长2.5%。

从区域看,全国北部区域(西北、东北、华北)水泥产量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南部区域(西南、华东、中南)有所下降。分省份看,31个省份中,18个省增速下降,13个增速上涨。广东省以2829万吨,位居产量首位。新疆、宁夏、西藏增速位居前三位。

二、供给端精准调控,库存处于合理水平

行业企业通过精准调控,全国大部分地区针对2025年包括一季度错峰生产计划天数同比增加5%-10%,企业已经通过包括错峰生产在内的动态调节生产,减少供应量,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市场稳定,表明行业企业已逐步适应弱势局面,企业对于利润改善形成共识,恶性竞争行为显著减少。

根据数字水泥网监测,一季度全国水泥库存一直处于合理区间运行,2024年一季度水泥库容比为58%,比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

三、水泥价格:价格企稳回升,行业韧性凸显

2025年一季度,国内水泥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先抑后扬”的特征。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97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4元/吨,涨幅为9.3%,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今年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竞争环境改善有三大支撑因素:一是需求端下滑幅度减缓,超预期,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销量同比跌幅在2%以内,优于去年同期。二是供给端精准调控,全国大部分地区针对2025年包括一季度错峰生产计划天数同比增加5%-10%,企业通过动态调节生产,减少供应量,有效稳定市场,表明行业企业已逐步适应弱势局面。三是行业共识强化,在“反内卷”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水泥企业形成“保利润”共识,恶性竞争明显减少。

从月度走势看,1月份,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延续上年四季度行情,在高位盘整,成交价为404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2元/吨;2月份,尽管受淡季因素影响,价格出现回落,但由于企业积极开展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措施,价格环比仅小幅回落10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3元/吨;3月份,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缓慢恢复,叠加库存持续保持在相对低位水平,企业为了改善盈利,不断推涨价格,使得全国水泥价格得到了快速修复上调,市场成交价涨至395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7元/吨。

分区域来看,在六大区域中,东北地区水泥价格仍居全国首位,达到486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119元/吨,涨幅为33%。尽管东北地区水泥企业报价较高,但受寒冷气候影响,下游施工尚未全面启动,市场成交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需要特别关注的是,3月底,辽宁中部地区水泥市场启动时,价格出现“超跌”现象,累计跌幅达到130元/吨,出厂价重回200元/吨以下。若辽宁地区市场竞争态势未能及时缓解,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受其影响跟进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从东北地区市场表现可见,行业自律和错峰生产虽为短期改善行业盈利的有效手段,但其稳定性欠佳,市场波动呈现“分合往复”的特征。

华东地区水泥价格呈现“先抑后扬”走势,且价格涨幅略超预期。一季度,该区域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93元/吨,同比上涨29元/吨。1-2月期间,虽然水泥价格较去年四季度的高点有所回落,但并未跌破成本价,整体表现优于去年同期。进入3月份,随着市场需求逐步回暖,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水泥价格更是连续三次公布上调,累计幅度70元/吨,且成功落地执行了30-50元/吨,在需求相对疲软的市场环境下,这一涨幅显得尤为突出。其核心驱动力,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区域内企业严格执行错峰生产,加强行业自律,使得库存水平持续保持在50%或以下低位,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经历过上一年度市场的剧烈波动后,各企业对于利润改善形成共识,恶性竞争行为显著减少,水泥及熟料价格因此得以持续、稳健地回升调整。由此可见,即便华东地区作为开放型市场,行业自律协调面临较大挑战,但只要企业间能够达成共识、目标一致,依然可以有效推动行业效益稳步增长。

中南地区水泥价格走势与华东地区保持同步,呈现出“先跌后涨”特征。不过,华南与华中两地的市场走势出现分化。1-2月份,华南地区水泥价格承压下行20元/吨左右;进入3月后,水泥价格“阶梯式”反弹,特别广东珠三角地区,价格稳步推进三轮上涨,累计幅度达60元/吨。价格上涨主要受西江枯水期影响,广西水泥进入量大幅减少,叠加本地企业错峰生产执行情况良好,市场供需关系好转,企业顺势上调价格。同期,广西本地企业在达成错峰生产共识后,水泥价格也实现了两轮上调,幅度50元/吨,企业盈利状况得到实质生改善。反观华中地区,河南、湖南、湖北三省水泥价格推涨的效果欠佳,实际执行幅度有限,更多承担着“以涨促稳”的市场调节功能。

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水泥价格处于全国末端水平。其中,一季度,华北地区水泥市场平均价格为382元/吨,同比小幅上涨13元/吨,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元/吨。1-2月份,受季节性淡季因素影响,水泥需求较弱,但水泥价格总体保持平稳;3月初,京津冀地区主导大企业开始积极引领价格上涨,单次涨幅达50-100元/吨。然而,由于提价幅度过大,下游搅拌站承接能力不足,价格传导滞后,直到3月底至4月初才落实30-40元/吨。京津冀地区历来是水泥价格“推涨”的困难区域,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区域企业间自律机制不健全,价格联动存在信任障碍;二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仅依靠一家大企业主导涨价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导致销量明显下滑。从今年一季度表现看,该区域价格从推涨到执行情况较往年略有改善,但后续走势仍需要持续观察。

西南地区水泥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一季度,该地区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83元/吨,相较于去年同期上涨52元/吨,涨幅为16%。具体来看,1月份西南地区价格处于高位水平,平均成交价达到392元/吨;然而,至3月底价格跌到372元/吨,较年初回落了20元/吨,季末价格未能实现有效回升。春节过后,西南地区水泥价格在全国率先发起上涨,由各大企业主导引领,各省相继公布价格上调计划,幅度30-50元/吨之间,不过,由于市场需求支撑不足,实际涨价并未完全落实,但开局价格仍保持在相对高位。进入3月中旬,随着企业错峰生产结束,供给量增加,同时下游需求恢复缓慢,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恶化,导致价格出现明显下调。从西南地区水泥价格整体走势情况看,得益于各大企业秉持“反内卷”、不放弃竞合的精神,尽管价格推涨未能完全落地,但以涨促稳的目标已基本达成,市场价格暂时未出现超低价现象。

西北地区水泥价格呈现稳中偏弱态势。一季度,西北地区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83元/吨,同比小幅回落0.4%。受传统施工淡季影响,区域内下游工程项目及搅拌站开工率维持低位,仅少数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以及袋装水泥备货需求,期间陕西关中地区推涨价格30元/吨,青海、新疆和宁夏地区水泥企业报价多维持前期水平,价格体系保持稳定。鉴于西北地区企业错峰生产执行情况良好,3月底甘肃、宁夏地区水泥企业陆续推涨价格,二季度价格或将稳中向好。

从分省数据来看,在31个省市中,一季度水泥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仅有6个,分别为山西、广东、甘肃、青海、西藏和宁夏。其中,山西、宁夏和西藏价格同比降幅较大;其余地区价格相对较小,均在4%以内。同期,有25个省市水泥价格呈现同比上涨,涨幅超过10%的省份达14个,占比超过半数。黑龙江和辽宁省同比涨幅最为显著,均超过30%;安徽、山东、湖南、四川的涨幅亦较为明显,约在15%左右。

四、进出口:进口和出口量双增长

根据海关统计,2025年一季度我国水泥出口116.9万吨,同比增长10.53%,熟料出口30.5万吨,同比增长312%。水泥熟料进口4.91万吨,同比增长277%,熟料进口来源主要来源于韩国。

五、行业效益:一季度行业实现扭亏

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行业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强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反内卷”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效。需求端下滑幅度减缓,价格同比实现明显回升,叠加煤炭成本下降带动成本下移,预计2024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由去年同期的亏损转为盈利,预计行业利润将达到15-20亿元。从已披露水泥上市公司公告显示,一季度海螺水泥实现净利18.08亿元,同比增长约20%,华润建材科技预计一季度盈利1-1.2亿元,实现扭亏(去年同期亏损2890万元),天山股份净利润亏损14.94亿元,一季度实现了同比减亏。亚洲水泥预计一季度股东应占溢利约308万元。主要原因是价格上升,销售成本下降。

六、二季度预测:供需改善与价格韧性并存

展望二季度,在"稳增长"政策基调下,二季度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取向,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等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保持持续回升,为水泥需求提供坚实支撑。国内水泥市场需求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继续回升。

从价格判断,鉴于一季度末全国水泥价格已普遍上调,二季度价格继续大幅攀升的空间有限,整体或将维持平稳震荡调整走势。在此背景下,各地水泥企业需要严格执行错峰生产政策,但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此外,如能严格落实日和年熟料产能双控政策,区域价格存在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在成本下降和价格回升的驱动下,预计上半年水泥行业效益保持同比快速增长。

从月度走势看,1月份,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延续上年四季度行情,在高位盘整,成交价为404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2元/吨;2月份,尽管受淡季因素影响,价格出现回落,但由于企业积极开展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措施,价格环比仅小幅回落10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3元/吨;3月份,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缓慢恢复,叠加库存持续保持在相对低位水平,企业为了改善盈利,不断推涨价格,使得全国水泥价格得到了快速修复上调,市场成交价涨至395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7元/吨。

综述:2025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对比去年同期总体呈现出 “需求下降减缓,价格先抑后扬,效益明显回升”的特征。一季度,基建领域在专项债等提前发力支撑资金需求,持续推动基建投资对水泥需求修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3.31亿吨,同比下降1.4%。降幅较1-2月收窄4.3个百分点,较去年一季度增速大幅收窄10.4个百分点。

在“反内卷”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水泥企业形成“保利润”共识,恶性竞争明显减少。通过供给端精准调控,减少供应量,有效稳定市场。2025年一季度,根据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97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4元/吨,涨幅为9.3%,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叠加煤炭价格下降带动成本下移,预计2024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由去年同期的亏损转为盈利。

展望二季度,国内水泥市场需求预计将较一季度有所提升。鉴于一季度末全国水泥价格已普遍上调,二季度价格继续大幅攀升的空间有限,整体或将维持平稳震荡调整走势。在此背景下,各地水泥企业需要严格执行错峰生产政策,但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

一、需求端:水泥需求下降幅度明显缓解

从下游需求分析,一方面,基建领域专项债提前发力支撑资金需求,持续推动基建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地产新开工继续大幅下降,对水泥需求拖累仍在。基建投资通过重大项目的拉动缓冲了部分地产下行,使得一季度水泥需求虽仍处于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3.31亿吨,同比下降1.4%。降幅较1-2月收窄4.3个百分点,较去年一季度大幅收窄1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全国单月水泥产量1.58亿吨,同比增长2.5%。

从区域看,全国北部区域(西北、东北、华北)水泥产量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南部区域(西南、华东、中南)有所下降。分省份看,31个省份中,18个省增速下降,13个增速上涨。广东省以2829万吨,位居产量首位。新疆、宁夏、西藏增速位居前三位。

二、供给端精准调控,库存处于合理水平

行业企业通过精准调控,全国大部分地区针对2025年包括一季度错峰生产计划天数同比增加5%-10%,企业已经通过包括错峰生产在内的动态调节生产,减少供应量,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市场稳定,表明行业企业已逐步适应弱势局面,企业对于利润改善形成共识,恶性竞争行为显著减少。

根据数字水泥网监测,一季度全国水泥库存一直处于合理区间运行,2024年一季度水泥库容比为58%,比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

三、水泥价格:价格企稳回升,行业韧性凸显

2025年一季度,国内水泥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先抑后扬”的特征。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97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4元/吨,涨幅为9.3%,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今年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竞争环境改善有三大支撑因素:一是需求端下滑幅度减缓,超预期,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销量同比跌幅在2%以内,优于去年同期。二是供给端精准调控,全国大部分地区针对2025年包括一季度错峰生产计划天数同比增加5%-10%,企业通过动态调节生产,减少供应量,有效稳定市场,表明行业企业已逐步适应弱势局面。三是行业共识强化,在“反内卷”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水泥企业形成“保利润”共识,恶性竞争明显减少。

从月度走势看,1月份,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延续上年四季度行情,在高位盘整,成交价为404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2元/吨;2月份,尽管受淡季因素影响,价格出现回落,但由于企业积极开展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措施,价格环比仅小幅回落10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3元/吨;3月份,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缓慢恢复,叠加库存持续保持在相对低位水平,企业为了改善盈利,不断推涨价格,使得全国水泥价格得到了快速修复上调,市场成交价涨至395元/吨,高于去年同期37元/吨。

分区域来看,在六大区域中,东北地区水泥价格仍居全国首位,达到486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119元/吨,涨幅为33%。尽管东北地区水泥企业报价较高,但受寒冷气候影响,下游施工尚未全面启动,市场成交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需要特别关注的是,3月底,辽宁中部地区水泥市场启动时,价格出现“超跌”现象,累计跌幅达到130元/吨,出厂价重回200元/吨以下。若辽宁地区市场竞争态势未能及时缓解,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受其影响跟进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从东北地区市场表现可见,行业自律和错峰生产虽为短期改善行业盈利的有效手段,但其稳定性欠佳,市场波动呈现“分合往复”的特征。

华东地区水泥价格呈现“先抑后扬”走势,且价格涨幅略超预期。一季度,该区域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93元/吨,同比上涨29元/吨。1-2月期间,虽然水泥价格较去年四季度的高点有所回落,但并未跌破成本价,整体表现优于去年同期。进入3月份,随着市场需求逐步回暖,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水泥价格更是连续三次公布上调,累计幅度70元/吨,且成功落地执行了30-50元/吨,在需求相对疲软的市场环境下,这一涨幅显得尤为突出。其核心驱动力,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区域内企业严格执行错峰生产,加强行业自律,使得库存水平持续保持在50%或以下低位,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经历过上一年度市场的剧烈波动后,各企业对于利润改善形成共识,恶性竞争行为显著减少,水泥及熟料价格因此得以持续、稳健地回升调整。由此可见,即便华东地区作为开放型市场,行业自律协调面临较大挑战,但只要企业间能够达成共识、目标一致,依然可以有效推动行业效益稳步增长。

中南地区水泥价格走势与华东地区保持同步,呈现出“先跌后涨”特征。不过,华南与华中两地的市场走势出现分化。1-2月份,华南地区水泥价格承压下行20元/吨左右;进入3月后,水泥价格“阶梯式”反弹,特别广东珠三角地区,价格稳步推进三轮上涨,累计幅度达60元/吨。价格上涨主要受西江枯水期影响,广西水泥进入量大幅减少,叠加本地企业错峰生产执行情况良好,市场供需关系好转,企业顺势上调价格。同期,广西本地企业在达成错峰生产共识后,水泥价格也实现了两轮上调,幅度50元/吨,企业盈利状况得到实质生改善。反观华中地区,河南、湖南、湖北三省水泥价格推涨的效果欠佳,实际执行幅度有限,更多承担着“以涨促稳”的市场调节功能。

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水泥价格处于全国末端水平。其中,一季度,华北地区水泥市场平均价格为382元/吨,同比小幅上涨13元/吨,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元/吨。1-2月份,受季节性淡季因素影响,水泥需求较弱,但水泥价格总体保持平稳;3月初,京津冀地区主导大企业开始积极引领价格上涨,单次涨幅达50-100元/吨。然而,由于提价幅度过大,下游搅拌站承接能力不足,价格传导滞后,直到3月底至4月初才落实30-40元/吨。京津冀地区历来是水泥价格“推涨”的困难区域,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区域企业间自律机制不健全,价格联动存在信任障碍;二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仅依靠一家大企业主导涨价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导致销量明显下滑。从今年一季度表现看,该区域价格从推涨到执行情况较往年略有改善,但后续走势仍需要持续观察。

西南地区水泥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一季度,该地区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83元/吨,相较于去年同期上涨52元/吨,涨幅为16%。具体来看,1月份西南地区价格处于高位水平,平均成交价达到392元/吨;然而,至3月底价格跌到372元/吨,较年初回落了20元/吨,季末价格未能实现有效回升。春节过后,西南地区水泥价格在全国率先发起上涨,由各大企业主导引领,各省相继公布价格上调计划,幅度30-50元/吨之间,不过,由于市场需求支撑不足,实际涨价并未完全落实,但开局价格仍保持在相对高位。进入3月中旬,随着企业错峰生产结束,供给量增加,同时下游需求恢复缓慢,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恶化,导致价格出现明显下调。从西南地区水泥价格整体走势情况看,得益于各大企业秉持“反内卷”、不放弃竞合的精神,尽管价格推涨未能完全落地,但以涨促稳的目标已基本达成,市场价格暂时未出现超低价现象。

西北地区水泥价格呈现稳中偏弱态势。一季度,西北地区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383元/吨,同比小幅回落0.4%。受传统施工淡季影响,区域内下游工程项目及搅拌站开工率维持低位,仅少数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以及袋装水泥备货需求,期间陕西关中地区推涨价格30元/吨,青海、新疆和宁夏地区水泥企业报价多维持前期水平,价格体系保持稳定。鉴于西北地区企业错峰生产执行情况良好,3月底甘肃、宁夏地区水泥企业陆续推涨价格,二季度价格或将稳中向好。

从分省数据来看,在31个省市中,一季度水泥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仅有6个,分别为山西、广东、甘肃、青海、西藏和宁夏。其中,山西、宁夏和西藏价格同比降幅较大;其余地区价格相对较小,均在4%以内。同期,有25个省市水泥价格呈现同比上涨,涨幅超过10%的省份达14个,占比超过半数。黑龙江和辽宁省同比涨幅最为显著,均超过30%;安徽、山东、湖南、四川的涨幅亦较为明显,约在15%左右。

四、进出口:进口和出口量双增长

根据海关统计,2025年一季度我国水泥出口116.9万吨,同比增长10.53%,熟料出口30.5万吨,同比增长312%。水泥熟料进口4.91万吨,同比增长277%,熟料进口来源主要来源于韩国。

五、行业效益:一季度行业实现扭亏

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行业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强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反内卷”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效。需求端下滑幅度减缓,价格同比实现明显回升,叠加煤炭成本下降带动成本下移,预计2024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由去年同期的亏损转为盈利,预计行业利润将达到15-20亿元。从已披露水泥上市公司公告显示,一季度海螺水泥实现净利18.08亿元,同比增长约20%,华润建材科技预计一季度盈利1-1.2亿元,实现扭亏(去年同期亏损2890万元),天山股份净利润亏损14.94亿元,一季度实现了同比减亏。亚洲水泥预计一季度股东应占溢利约308万元。主要原因是价格上升,销售成本下降。

六、二季度预测:供需改善与价格韧性并存

展望二季度,在"稳增长"政策基调下,二季度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取向,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等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保持持续回升,为水泥需求提供坚实支撑。国内水泥市场需求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继续回升。

从价格判断,鉴于一季度末全国水泥价格已普遍上调,二季度价格继续大幅攀升的空间有限,整体或将维持平稳震荡调整走势。在此背景下,各地水泥企业需要严格执行错峰生产政策,但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此外,如能严格落实日和年熟料产能双控政策,区域价格存在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在成本下降和价格回升的驱动下,预计上半年水泥行业效益保持同比快速增长。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