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从开年偏紧的资金面说起
2024年,“资产荒”行情贯穿全年,进入2025年,一季度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偏紧的状态,债市萦绕在“负债荒”的状态之下,这背后包含了几点变化:第一,债市阶段性进入“负carry”状态;第二,从“手工补息”整改到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大行非银存款从扩张到收缩,负债端压力显现,银行体系资金净供给规模降至历史偏低水平。
直至跨季前几个工作日,随着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彰显呵护意图,流动性逐渐度过相对高压阶段,叠加财政投放的回流,银行负债端压力趋于回落,债市演绎下跌后的修复行情。
2、“适度宽松”再理解
而跨季后至今,公开市场投放明显改善,资金利率中枢下移,存单提价发行现象弱化,银行体系融出水平低位回升,均指向资金供需格局的改善。这背后,除了4月资金面往往存在自发转松的动力之外,或主要与关税政策的持续演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发力有关,货币政策重心相应有所倾斜。
4/13,《金融时报》刊文《业内专家:如何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提及,关于“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支持经济增长,还可以理解为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故而,就后续政府债放量对资金面和投资消费形成的潜在扰动,央行可以通过降准降息、公开市场加码投放等举措进行支持配合。此外,还提及对于“择机降准降息”理解的三个维度。
若从“支持性货币政策”的双重理解和“择机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不论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资金面舒适状态,还是2025年一季度的资金紧平衡格局,均与总量上的宽松状态不矛盾,关键或在于不同时期政策重心的倾斜和操作手段的切换,进而形成了不同时期资金面的多种状态。
3、后续货币宽松节奏怎么看?
若从“适时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当前“双降”落地的兑现节奏或仍待内外部形势的进一步演绎,给出更为明确的信号。一方面,当前关税博弈仍在持续演绎,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后续还需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边际变化还中持续观察,当前资本市场也仍有较强韧性;另一方面,二季度政府债或继续放量,但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日趋完善,流动性供给方式也更为多元,或也能够通过MLF、买断式逆回购抑或是重启国债买卖进行呵护。
往后看,货币宽松节奏如何理解?或需进一步关注关税博弈进展,以及二季度我国出口、经济增长压力等关键变量的演绎,包括后续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
(1)若有货币宽松兑现落地,降准落地或前置于降息,对银行间流动性形成支持。(2)降息或仍有一定掣肘。一方面是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仍较强,需要留有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到银行稳息差压力、外部稳汇率的诉求。(3)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成为重要抓手,以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形成精准支持。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
近期随着关税博弈的持续发酵,市场对于后市货币政策演绎的关注愈发升温。而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宽松预期持续升温,并伴随着市场对此的极致交易,但现实却有所偏差,体现为开年以来资金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紧平衡状态,降准降息迟迟没有落地。 由此引发思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及“择机降准降息”如何理解?市场定价该如何参考? 4/13,《金融时报》刊文引用业内专家观点,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中提及对支持性货币政策的两重理解,以及触发“择机降准降息”的三个条件,对此如何理解?本文聚焦于此。
2024年,“资产荒”行情贯穿全年,进入2025年,一季度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偏紧的状态,债市萦绕在“负债荒”的状态之下,这背后包含了几点变化:
第一,债市阶段性进入“负carry”状态。
2025年一季度央行公开市场投放相对谨慎,一季度“双降”落空,跨春节时点也仅以14天逆回购进行支持,且除跨月等特殊时点流动性投放加码之外,其余时点基本延续净回笼状态。期间,资金利率高位运行,靠近利率走廊上沿,隔夜与7天资金利率的倒挂也一度加深。
第二,从“手工补息”整改到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大行非银存款从扩张到收缩,负债端压力显现,银行体系资金净供给规模降至历史偏低水平。
2024/4,随着“手工补息”对一般存款的定价行为进行规范,促使部分一般存款向提价的非银同业存款转化,当中,尤其是大行的非银同业存款同比大幅增长。
2024/12,随着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的实施,压缩了非银同业存款和一般存款的套利空间,银行开始出现非银存款流失的现象,尤其是跨春节时点,除同业活期存款之外,部分到期的定期存款或也面临着流失的压力,进一步放大负债端资金缺口。
并且相较中小型银行,大型银行负债端的资金压力或相对更大。对应可以看到,2024/12-2025/1,大行非银存款同比增速大幅回落至10%以内,规模分别同比少增-33539、-12503亿元。
在流动性紧平衡、银行“负债荒”、债市“负carry”的状态之下,公开市场投放却并未相应加码投放以缓释,这背后或出于几点原因:
第一,今年一季度政府债供给压力相对可控,加码流动性投放进行呵护的必要性或有所降低,1月起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入操作;第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仍待落定,包括海外主要经济体的降息路径、美国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演绎等;第三,引导市场逐渐修正此前极致交易的货币宽松预期。
这也能够从货政例会的相关表述中得到印证。2024Q4央行货政例会较上季度新增“防范资金空转”、汇率“三个坚决”等方面的表述,此外,在延续“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表述的基础上,2025Q1新增“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
这期间,不论是债市负carry状态、利率曲线的持续调整,还是银行负债端的流失,以及贷款类资产收益较低带来的冲击,均使得银行利润表承压,而截至3/31的一季报便是考核的关键节点,银行存在兑现利润的倾向,或倾向于通过兑现AC以及FVOCI账户中的浮盈以调节季度损益。
由于机构天然希望在合意的价格水平卖出,集中的抛售行为或也一度使得债市“负反馈”的担忧升温。由于彼时资金面仍未呈现明显的宽松趋势,叠加临近跨季存在季节性收敛的规律,而伴随着银行持续卖债兑现利润的行为,市场调整行情或愈发深化,浮亏也会逐渐增加,对债市形成进一步扰动。
而跨季后至今,公开市场投放明显改善,3月MLF实现2024/8以来首次净投放,资金利率中枢下移,存单提价发行现象弱化,银行体系融出水平低位回升,均指向资金供需格局的改善。这背后,除了4月资金面往往存在自发转松的动力之外,或主要与关税政策的持续演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发力有关,货币政策重心相应有所倾斜。
4/13,《金融时报》刊文《业内专家:如何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或也一定程度形成印证,且在宽货币预期多次反复的当下,也有助于增进市场对于“适时降准降息”的理解。
文章提及,关于“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支持经济增长,还可以理解为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它可以理解为支持经济增长,并克服通缩压力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择机再次降低准备金率、降低市场基准利率。此外,还可以理解为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从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一含义出发,当前经济环境下,实体消费和融资意愿待进一步修复,货币政策受到较多制约,货币政策单方面扩张或难以有效发挥提振经济的作用。但若财政政策率先发力、货币政策跟进,那么不仅不会因为利率抬升产生“挤出效应”,又能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
故而,就后续政府债放量对资金面和投资消费形成的潜在扰动,央行可以通过降准降息、公开市场加码投放等举措进行支持配合。
“然而,增发国债将导致市场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投资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通过降息、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手段,支持财政政策。”
对于“择机降准降息”,文章认为有三层含义,市场更多将其视为“双降”触发的条件,包括:经济基本面出现不利变化、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弱化、资本市场出现的大幅下跌:
(1)如果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某种不利变化,如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等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可能进一步降准降息,刺激经济增长。
(2)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的加息压力,削弱了财政扩张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就可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流动性供给,进一步降低利率,甚至在二级市场买入新增发的国债,使扩张性财政政策充分发挥作用。
(3)当资本市场(股市、楼市)遭受某种冲击暴跌,引发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时,中国人民银行不但需要大幅降息,提供充分的流动性,甚至要直接入市干预,从而稳定资产价格。
从“支持性货币政策”的双重理解和“择机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不论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资金面舒适状态,还是2025年一季度的资金紧平衡格局,均与总量上的宽松状态不矛盾,关键或在于不同时期政策重心的倾斜和操作手段的切换,进而形成了不同时期资金面的多种状态:
货币政策取向未发生变化,2024年7月以来,“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等表述在2024年第三、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新办新闻发布会、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多个重要场景中均有被提及。
但货币政策的重心或在不同时期有所切换,对应回顾2024年以来的几个重要节点:
(1)2024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成为债市关键词。“手工补息”整改体现了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高息揽存”行为,降低存款付息成本,缓解银行息差收窄压力,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抑制将“手工补息”以华为企业套利的通道,缓解资金沉淀空转的问题。
期间,银行负债端资金压力加大,存单发行需求增长、银行体系融出规模下滑,而随着存款逐渐流向理财、债基等广义基金,非银流动性相对充裕,资金分层现象近乎消失。
(2)进入2024年下半年,随着政府债供给迎来高峰阶段,彼时央行便加码流动性投放以呵护,体现了对财政政策加大扩张力度的配合。期间,央行还创设了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货币政策工具,彼时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宽松状态,资金利率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平稳,并伴随着资金跨月收敛现象的缓和,流动性分层现象也相对弱于季节性水平。
(3)2024年末,随着政府债供给进入尾声,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落地。在当年4月对一般存款定价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对非银同业存款定价进行了规范,进一步体现了政策端防范资金空转、支持实体经济的诉求。期间,大行非银存款流失现象较为明显,融出规模回落至历史低位水平,货基、理财融出规模则升至历史高位,资金分层现象再度近乎消失。
(4)2025年一季度,在防范资金空转、防范利率风险、稳汇率等多重诉求的之下,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偏紧状态,逐渐引导债市修正透支的货币宽松预期,并为后续政策发力留出余地,以灵活应对内外部形势的变化。
若从“适时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当前“双降”落地的兑现节奏或仍待内外部形势的进一步演绎,给出更为明确的信号。
一方面,当前关税博弈仍在持续演绎,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后续还需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边际变化还中持续观察,当前资本市场也仍有较强韧性;另一方面,二季度政府债或继续放量,但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日趋完善,流动性供给方式也更为多元,或也能够通过MLF、买断式逆回购抑或是重启国债买卖进行呵护。
就基本面而言,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GDP延续2024Q4回升态势,实现同比增速5.4%,在去年9/24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渐发力显效的同时,关税摩擦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或尚未显现,后续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扩张性财政政策方面,二季度政府债或继续放量,尤其是超长期特别国债、注资特别国债的发行计划陆续落地,高峰分布在5-10月,叠加地方债“自审自发”试点推进之下,节奏或进一步加速。届时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影响,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但随着央行流动性供给的方式趋于多元,或也可以通过加码买断式逆回购、MLF投放以及重启国债买入操作进行呵护。
那么,往后看,货币宽松节奏如何理解?
综上而言,或需进一步关注关税博弈进展,以及二季度我国出口、经济增长压力等关键变量的演绎,包括后续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具体展望来看:
(1)若有货币宽松兑现落地,降准落地或前置于降息,对银行间流动性形成支持。二季度政府债仍延续较快发行节奏,4月中长期流动性(买断式逆回购+MLF)到期1.8万亿元、5月到期1.03万亿元、6月到期1.38万亿元,叠加期间政府债发行提速,使用数量型工具进行配合的必要性增强,这当中,一是常规的买断式逆回购,二便是可能落地的降准,此外,还包括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等。
(2)降息或仍有一定掣肘。一方面是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仍较强,需要留有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到银行稳息差压力、外部稳汇率的诉求。
近期多家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一方面或因考核节点期结束,存款利率转而回落,但另一方面,此轮调降或更多是对去年10月开启的第二轮国股行存款利率下调的补降,并且或也指向当前银行净息差仍有压力。
故而中小银行存款利率的补降对于降息的指示意义或并不强,而国有大行调整存款利率或更值得关注。一方面,2023年以来历次大行调降存款利率往往与LPR降息同步,且存在“大行先行、中小行跟进”的规律;另一方面,存款利率调降后也有利于银行稳定净息差,进而为后续的降息打开空间。
于债市而言,近期政府债放量担忧升温,随着供给的提速,逻辑上对流动性会有一定影响,但当前货币财政配合的逻辑框架下,后续关键在于央行的配合操作,若期间流动性投放较为充裕,甚至降准落地,则对短端形成一定利好,但资金中枢若未大幅下行的情况下,空间实属有限。
而当前超长端则是受制于政策预期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或存在一定波动,但调整后或将迎来交易机会,尤其是30-10年国债利差走扩至25BP甚至近30BP的位置。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2、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可能超预期变化。
3、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超预期,海外市场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摘 要
1、从开年偏紧的资金面说起
2024年,“资产荒”行情贯穿全年,进入2025年,一季度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偏紧的状态,债市萦绕在“负债荒”的状态之下,这背后包含了几点变化:第一,债市阶段性进入“负carry”状态;第二,从“手工补息”整改到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大行非银存款从扩张到收缩,负债端压力显现,银行体系资金净供给规模降至历史偏低水平。
直至跨季前几个工作日,随着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彰显呵护意图,流动性逐渐度过相对高压阶段,叠加财政投放的回流,银行负债端压力趋于回落,债市演绎下跌后的修复行情。
2、“适度宽松”再理解
而跨季后至今,公开市场投放明显改善,资金利率中枢下移,存单提价发行现象弱化,银行体系融出水平低位回升,均指向资金供需格局的改善。这背后,除了4月资金面往往存在自发转松的动力之外,或主要与关税政策的持续演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发力有关,货币政策重心相应有所倾斜。
4/13,《金融时报》刊文《业内专家:如何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提及,关于“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支持经济增长,还可以理解为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故而,就后续政府债放量对资金面和投资消费形成的潜在扰动,央行可以通过降准降息、公开市场加码投放等举措进行支持配合。此外,还提及对于“择机降准降息”理解的三个维度。
若从“支持性货币政策”的双重理解和“择机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不论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资金面舒适状态,还是2025年一季度的资金紧平衡格局,均与总量上的宽松状态不矛盾,关键或在于不同时期政策重心的倾斜和操作手段的切换,进而形成了不同时期资金面的多种状态。
3、后续货币宽松节奏怎么看?
若从“适时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当前“双降”落地的兑现节奏或仍待内外部形势的进一步演绎,给出更为明确的信号。一方面,当前关税博弈仍在持续演绎,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后续还需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边际变化还中持续观察,当前资本市场也仍有较强韧性;另一方面,二季度政府债或继续放量,但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日趋完善,流动性供给方式也更为多元,或也能够通过MLF、买断式逆回购抑或是重启国债买卖进行呵护。
往后看,货币宽松节奏如何理解?或需进一步关注关税博弈进展,以及二季度我国出口、经济增长压力等关键变量的演绎,包括后续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
(1)若有货币宽松兑现落地,降准落地或前置于降息,对银行间流动性形成支持。(2)降息或仍有一定掣肘。一方面是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仍较强,需要留有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到银行稳息差压力、外部稳汇率的诉求。(3)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成为重要抓手,以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形成精准支持。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
近期随着关税博弈的持续发酵,市场对于后市货币政策演绎的关注愈发升温。而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宽松预期持续升温,并伴随着市场对此的极致交易,但现实却有所偏差,体现为开年以来资金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紧平衡状态,降准降息迟迟没有落地。 由此引发思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及“择机降准降息”如何理解?市场定价该如何参考? 4/13,《金融时报》刊文引用业内专家观点,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中提及对支持性货币政策的两重理解,以及触发“择机降准降息”的三个条件,对此如何理解?本文聚焦于此。
2024年,“资产荒”行情贯穿全年,进入2025年,一季度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偏紧的状态,债市萦绕在“负债荒”的状态之下,这背后包含了几点变化:
第一,债市阶段性进入“负carry”状态。
2025年一季度央行公开市场投放相对谨慎,一季度“双降”落空,跨春节时点也仅以14天逆回购进行支持,且除跨月等特殊时点流动性投放加码之外,其余时点基本延续净回笼状态。期间,资金利率高位运行,靠近利率走廊上沿,隔夜与7天资金利率的倒挂也一度加深。
第二,从“手工补息”整改到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大行非银存款从扩张到收缩,负债端压力显现,银行体系资金净供给规模降至历史偏低水平。
2024/4,随着“手工补息”对一般存款的定价行为进行规范,促使部分一般存款向提价的非银同业存款转化,当中,尤其是大行的非银同业存款同比大幅增长。
2024/12,随着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的实施,压缩了非银同业存款和一般存款的套利空间,银行开始出现非银存款流失的现象,尤其是跨春节时点,除同业活期存款之外,部分到期的定期存款或也面临着流失的压力,进一步放大负债端资金缺口。
并且相较中小型银行,大型银行负债端的资金压力或相对更大。对应可以看到,2024/12-2025/1,大行非银存款同比增速大幅回落至10%以内,规模分别同比少增-33539、-12503亿元。
在流动性紧平衡、银行“负债荒”、债市“负carry”的状态之下,公开市场投放却并未相应加码投放以缓释,这背后或出于几点原因:
第一,今年一季度政府债供给压力相对可控,加码流动性投放进行呵护的必要性或有所降低,1月起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入操作;第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仍待落定,包括海外主要经济体的降息路径、美国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演绎等;第三,引导市场逐渐修正此前极致交易的货币宽松预期。
这也能够从货政例会的相关表述中得到印证。2024Q4央行货政例会较上季度新增“防范资金空转”、汇率“三个坚决”等方面的表述,此外,在延续“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表述的基础上,2025Q1新增“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
这期间,不论是债市负carry状态、利率曲线的持续调整,还是银行负债端的流失,以及贷款类资产收益较低带来的冲击,均使得银行利润表承压,而截至3/31的一季报便是考核的关键节点,银行存在兑现利润的倾向,或倾向于通过兑现AC以及FVOCI账户中的浮盈以调节季度损益。
由于机构天然希望在合意的价格水平卖出,集中的抛售行为或也一度使得债市“负反馈”的担忧升温。由于彼时资金面仍未呈现明显的宽松趋势,叠加临近跨季存在季节性收敛的规律,而伴随着银行持续卖债兑现利润的行为,市场调整行情或愈发深化,浮亏也会逐渐增加,对债市形成进一步扰动。
而跨季后至今,公开市场投放明显改善,3月MLF实现2024/8以来首次净投放,资金利率中枢下移,存单提价发行现象弱化,银行体系融出水平低位回升,均指向资金供需格局的改善。这背后,除了4月资金面往往存在自发转松的动力之外,或主要与关税政策的持续演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发力有关,货币政策重心相应有所倾斜。
4/13,《金融时报》刊文《业内专家:如何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或也一定程度形成印证,且在宽货币预期多次反复的当下,也有助于增进市场对于“适时降准降息”的理解。
文章提及,关于“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支持经济增长,还可以理解为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它可以理解为支持经济增长,并克服通缩压力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择机再次降低准备金率、降低市场基准利率。此外,还可以理解为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从支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一含义出发,当前经济环境下,实体消费和融资意愿待进一步修复,货币政策受到较多制约,货币政策单方面扩张或难以有效发挥提振经济的作用。但若财政政策率先发力、货币政策跟进,那么不仅不会因为利率抬升产生“挤出效应”,又能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
故而,就后续政府债放量对资金面和投资消费形成的潜在扰动,央行可以通过降准降息、公开市场加码投放等举措进行支持配合。
“然而,增发国债将导致市场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投资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通过降息、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手段,支持财政政策。”
对于“择机降准降息”,文章认为有三层含义,市场更多将其视为“双降”触发的条件,包括:经济基本面出现不利变化、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弱化、资本市场出现的大幅下跌:
(1)如果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某种不利变化,如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等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可能进一步降准降息,刺激经济增长。
(2)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的加息压力,削弱了财政扩张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就可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流动性供给,进一步降低利率,甚至在二级市场买入新增发的国债,使扩张性财政政策充分发挥作用。
(3)当资本市场(股市、楼市)遭受某种冲击暴跌,引发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时,中国人民银行不但需要大幅降息,提供充分的流动性,甚至要直接入市干预,从而稳定资产价格。
从“支持性货币政策”的双重理解和“择机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不论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资金面舒适状态,还是2025年一季度的资金紧平衡格局,均与总量上的宽松状态不矛盾,关键或在于不同时期政策重心的倾斜和操作手段的切换,进而形成了不同时期资金面的多种状态:
货币政策取向未发生变化,2024年7月以来,“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等表述在2024年第三、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新办新闻发布会、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多个重要场景中均有被提及。
但货币政策的重心或在不同时期有所切换,对应回顾2024年以来的几个重要节点:
(1)2024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成为债市关键词。“手工补息”整改体现了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高息揽存”行为,降低存款付息成本,缓解银行息差收窄压力,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抑制将“手工补息”以华为企业套利的通道,缓解资金沉淀空转的问题。
期间,银行负债端资金压力加大,存单发行需求增长、银行体系融出规模下滑,而随着存款逐渐流向理财、债基等广义基金,非银流动性相对充裕,资金分层现象近乎消失。
(2)进入2024年下半年,随着政府债供给迎来高峰阶段,彼时央行便加码流动性投放以呵护,体现了对财政政策加大扩张力度的配合。期间,央行还创设了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货币政策工具,彼时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宽松状态,资金利率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平稳,并伴随着资金跨月收敛现象的缓和,流动性分层现象也相对弱于季节性水平。
(3)2024年末,随着政府债供给进入尾声,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落地。在当年4月对一般存款定价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对非银同业存款定价进行了规范,进一步体现了政策端防范资金空转、支持实体经济的诉求。期间,大行非银存款流失现象较为明显,融出规模回落至历史低位水平,货基、理财融出规模则升至历史高位,资金分层现象再度近乎消失。
(4)2025年一季度,在防范资金空转、防范利率风险、稳汇率等多重诉求的之下,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偏紧状态,逐渐引导债市修正透支的货币宽松预期,并为后续政策发力留出余地,以灵活应对内外部形势的变化。
若从“适时降准降息”的三层含义出发,当前“双降”落地的兑现节奏或仍待内外部形势的进一步演绎,给出更为明确的信号。
一方面,当前关税博弈仍在持续演绎,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后续还需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边际变化还中持续观察,当前资本市场也仍有较强韧性;另一方面,二季度政府债或继续放量,但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日趋完善,流动性供给方式也更为多元,或也能够通过MLF、买断式逆回购抑或是重启国债买卖进行呵护。
就基本面而言,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GDP延续2024Q4回升态势,实现同比增速5.4%,在去年9/24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渐发力显效的同时,关税摩擦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或尚未显现,后续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扩张性财政政策方面,二季度政府债或继续放量,尤其是超长期特别国债、注资特别国债的发行计划陆续落地,高峰分布在5-10月,叠加地方债“自审自发”试点推进之下,节奏或进一步加速。届时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影响,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但随着央行流动性供给的方式趋于多元,或也可以通过加码买断式逆回购、MLF投放以及重启国债买入操作进行呵护。
那么,往后看,货币宽松节奏如何理解?
综上而言,或需进一步关注关税博弈进展,以及二季度我国出口、经济增长压力等关键变量的演绎,包括后续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具体展望来看:
(1)若有货币宽松兑现落地,降准落地或前置于降息,对银行间流动性形成支持。二季度政府债仍延续较快发行节奏,4月中长期流动性(买断式逆回购+MLF)到期1.8万亿元、5月到期1.03万亿元、6月到期1.38万亿元,叠加期间政府债发行提速,使用数量型工具进行配合的必要性增强,这当中,一是常规的买断式逆回购,二便是可能落地的降准,此外,还包括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等。
(2)降息或仍有一定掣肘。一方面是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仍较强,需要留有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到银行稳息差压力、外部稳汇率的诉求。
近期多家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一方面或因考核节点期结束,存款利率转而回落,但另一方面,此轮调降或更多是对去年10月开启的第二轮国股行存款利率下调的补降,并且或也指向当前银行净息差仍有压力。
故而中小银行存款利率的补降对于降息的指示意义或并不强,而国有大行调整存款利率或更值得关注。一方面,2023年以来历次大行调降存款利率往往与LPR降息同步,且存在“大行先行、中小行跟进”的规律;另一方面,存款利率调降后也有利于银行稳定净息差,进而为后续的降息打开空间。
于债市而言,近期政府债放量担忧升温,随着供给的提速,逻辑上对流动性会有一定影响,但当前货币财政配合的逻辑框架下,后续关键在于央行的配合操作,若期间流动性投放较为充裕,甚至降准落地,则对短端形成一定利好,但资金中枢若未大幅下行的情况下,空间实属有限。
而当前超长端则是受制于政策预期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或存在一定波动,但调整后或将迎来交易机会,尤其是30-10年国债利差走扩至25BP甚至近30BP的位置。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2、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可能超预期变化。
3、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超预期,海外市场波动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