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当前全球关税谈判跟踪分析

中信建投

4小时前

中美近期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有不确定性,但不排除少数领域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各国政府应对策略各异,大致可分为:(1)宣布单边措施换取关税豁免或缓冲空间;(2)寻求与美国政府沟通谈判;(3)低调应对,暂时按兵不动以待时局;(4)坚决反对,并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当前美方正与各国展开关税谈判,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达成概率较高,日本、欧盟等美国盟友态度正转为强硬,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中美近期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有不确定性,但不排除少数领域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美国有贸易逆差的重要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的关税提高到 125%,立即生效,但针对超过75个国家致电美国代表,决定授权暂停这些国家“对等关税”90天。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自2025年4月12日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同日,美国宣布对部分商品免征“对等关税”,涉及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闪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模组等产品。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警报,告知用户其用于豁免货运关税的系统出现故障,暂未征收关税。4月15日,美国决定对中国大陆进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关税由现在145%提高至245%。

各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持续进行。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4月16日表示,在特朗普政府给出的“90天暂缓期”内,可能完不成与主要国家的关税协议。贝森特已将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和日本列为新贸易协议的首要目标。近期日本成为首个开启实质谈判的国家。4月16日,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在美国华盛顿与美方展开首次关税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也罕见亲自出席。4月17日,特朗普称美国将与中国在“未来三到四周内”达成贸易协议,他同时表示,不希望看到针对中国的关税进一步提高。当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抵达白宫,与特朗普进行会晤,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在周四与梅洛尼的双边午餐会上,特朗普声称美国和欧盟100%会达成贸易协议。18日,英国首相斯塔默与特朗普通话讨论双边贸易,下周里夫斯将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春季会议,届时将与美国政府官员就贸易协议进行会谈。据媒体报道称,白宫将设工作组紧急处理对中国加征关税危机。近期中美连续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少数领域可能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伴随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特朗普态度有所软化,率先释放降温信号,但是从大方向来看,双方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较低。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政策态度一贯反复无常,当前释放信号主要是受限于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并非真心放弃加征关税,而本轮贸易战中方态度强硬,不太可能率先妥协,除非美国先将关税水平调整至4月前水平。另一方面,中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核心领域对抗持续升级,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立场差异较大,且美国贸易战主要针对中国,其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发展。

图片

一、关税战概述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美国有贸易逆差的重要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成为新一轮关税战的导火索。关税新政涉及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受冲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欧盟、越南、中国台湾、日本、印度等国成为此次关税调整的主要针对对象。同时,美方还频繁发布关税威胁,意图以高压策略迫使各国让步。

4月9日,“对等关税”正式实施,但在不到13小时内,美方就宣布,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而对于实施反制措施的中国,美方持续多轮加征关税。根据白宫15日最新公布的声明,由于中国大陆采取报复行动,美国决定对中国大陆进口美国的商品关税由现在145%提高至245%。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各国政府表态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各国政府应对策略各异。以泰国、越南为代表的国家宣布单边措施换取关税豁免或缓冲空间。泰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皮猜宣布了泰国应对美国加征进口关税的五项核心举措,包括增加满足美国需求商品的出口价值、适度放宽泰国国内进口税收政策、简化贸易流程、强化对经泰国转口的产品监管、积极寻找对美投资机会等,并计划于4月21日派代表团前往华盛顿会见美国贸易官员;越南领导人强调愿意对美商品实行“零关税”以应对美国此前对越征收的46%高额关税;日本、印度等国政府正寻求与美国政府沟通谈判。印度方面则声称,印度正在耐心研究特朗普这次加税所带来的“影响与机遇”,而印度的相关贸易团队正在与美国方面进行磋商,以寻求迅速达成一项“互惠互利的双边贸易协定”。日本政府也迫切寻求与美国谈判,在7日的参议院决算委员会上,石破茂再次提及“对等关税”对日本的影响犹如“国难”。对此,石破茂呼吁日本国内不仅执政党,所有在野党也有必要以跨党派方式对此进行研究和应对,“将举全政府之力应对”。还有部分国家低调应对,暂时按兵不动以待时局。4月8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向国会发表声明,黄循财指出,如果关税真是对等的,美国向新加坡征收的关税应为零。他强调,美国与其许多服务贸易伙伴保持顺差,美国向世界出口软件服务、教育、娱乐、金融和商业服务等,但这一事实完全被忽略了。在具体应对措施上,黄循财指出,虽然美国对新加坡加征的10%关税当前直接影响有限,但新加坡政府仍然采取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贸易多元化、加强国内产业竞争力、密切关注国际动态等措施来应对。

针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措施,加拿大、欧盟、中国等国则表示坚决反对,并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加拿大总理卡尼于4月3日宣布,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征收25%的报复性关税,以回应美国对加拿大汽车商品加征25%关税的政策。此前,加拿大在3月12日已对价值298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包括钢铁、铝等)加征25%关税。欧盟也采取了反制措施。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4月9日下午,欧盟27个成员国投票表决通过了对美国进口产品征收25%关税的反制措施,以报复特朗普政府3月12日宣布的对欧盟征收钢铁和铝的关税。

对于美国单边的关税霸凌,中方采取了坚决的反制措施。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接连发布多项对美反制措施,包括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相关做法,批评美方“单边霸凌”,将多家美国实体或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或不可靠实体清单,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以及暂停美国两家企业的禽肉产品、1家企业的高粱以及3家企业的禽肉骨粉输华资质等。此后随着美方对华轮番加征高关税,中方持续出台反制措施,包括研究减少、甚至禁止进口美国电影,以及调查美企在华知识产权获益情况等。截至目前,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税率已上调至125%。这些措施旨在全方位回应美国的关税威胁,维护中方的合法权益。中方的立场明确,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惹事,也不怕事。在采取反制措施同时,中方表明愿与美方就两国经贸领域重要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

三、达成贸易协定的可能性

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达成概率较高。美国是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近7000亿美元,占东盟整体出口的15%-20%,尤其在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领域深度绑定。美国作为东盟最大投资来源国,其半导体巨头(如苹果、微软)在东南亚的供应链布局已超千亿美元。关税战若持续,美国企业也将自食其果。加之东南亚国家主动释放善意,积极寻求与美方达成协议,双方最终达成贸易协定的概率较高。但由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和东南亚国家的利益诉求差异,全面、深入的贸易协定达成难度较大。未来美国可能适度降低对东南亚国家部分产品的关税,以缓解双方贸易紧张局势,但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可能仍会保留一定程度的关税限制;东南亚国家则可能在部分领域开放市场,增加对美国农产品、能源等产品的进口。

图片

日本、欧盟等美国盟友态度正转为强硬,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日本首相石破茂4月14日表示,虽然日本不会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进行报复,但在即将与美国政府举行的关税谈判中,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让步,也不会急于达成协议。4月16日,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率领代表团与美方展开关税谈判,特朗普当天也现身与与日本代表团会面。然而正如石破茂随后所承认的那样,日本“未能立即获得盟友美国减免关税”,未来的谈判“不会轻松”。此次谈判如此艰难的原因在于美方开出的条件之复杂和苛刻远超一般贸易议题。特朗普政府此前对日本加征了25%的汽车关税和24%的“对等关税”,虽然“对等关税“暂缓实施90天,但由于日本汽车对美出口关税从此前的2.5%加到了27.5%,这将使日本汽车失去部分价格优势。美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而汽车出口约占日本对美出口的28%。此外,汽车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有预测认为,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将因此下降0.2%~0.3%,约1244万汽车业相关人口受影响。因此,这个问题上石破茂不会轻易让步。此外,美方借机将安全、防务开支和汇率等非贸易议题绑入谈判,使得谈判更加复杂。欧盟方面,4月14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华盛顿会见了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以及贸易代表格里尔。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谢夫乔维奇在与美方会晤后,几乎未能厘清美国的立场,难以判断美方的真实意图。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官员表示,原计划对欧盟实施的20%“对等”关税以及汽车和金属领域的关税,将不会被取消。此前,欧盟暂缓对美国实施的报复关税,但欧盟也表示,如果90天后谈判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对约210亿欧元美国商品的反制措施将立即生效。谈判过程预期会有波折,双方无法快速达成共识。4月17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抵达白宫,与特朗普进行会晤,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在周四与梅洛尼的双边午餐会上,特朗普声称美国和欧盟100%会达成贸易协议。尽管特朗普展现了对美欧贸易谈判前景的信心,但欧盟却在为双方谈判破裂准备后手。据媒体报道,欧盟正在制定一项提案,考虑限制部分对美产品出口,作为对特朗普上月发起全面贸易战可能的报复手段之一。

图片

从美日、美欧可能达成的贸易协定来看,美国或将取消此前宣布的高关税,但在汽车、钢铁等关键产业的关税上可能仍会保留一定限制;日本、欧盟企业则增加在美投资,例如化工企业在美生产更多制药原材料,就“非关税壁垒”方面(如数字、人工智能监管规定、食品标准等)作出让步,以及增加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

近期中美连续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少数领域可能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伴随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特朗普态度有所软化,表示在关税谈判期间他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并“乐观”认为能够“相当迅速地”与之达成一项协议,“大幅下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145%巨额关税。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承认,眼下中美关税对峙僵局“难以为继”,并称预计“短时间内”将出现缓和态势。美国已经率先释放降温信号,但是从大方向来看,双方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较低。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政策态度一贯反复无常,当前释放信号主要是受限于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并非真心放弃加征关税,而本轮贸易战中方态度强硬,不太可能率先妥协,除非美国先将关税水平调整至4月前水平。另一方面,中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核心领域对抗持续升级,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立场差异较大,且美国贸易战主要针对中国,其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发展。由于双方供应链联系紧密、美企在华投资巨大等因素,双方短期内无法完全脱钩,因此,在少数领域可能留有缺口。具体来看,目前最可能形成豁免或谈判空间的几个领域包括:

(1)消费电子类产品:4月11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公告,将一系列产品排除在原先公布的对等关税之外,类别包括通讯设备(智能手机)、计算机、半导体设备、集成电路器件等。美方此举是为了缓解供应链和民生压力——美国半导体产业对中国封装测试环节依赖度高,若强行加征关税,将导致英特尔等企业成本激增;此外,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产能高度依赖中国,畸高关税或将导致iPhone等终端产品价格翻倍。因此,消费电子类产品方面双方都有维持现状的动力,未来可能继续推动对特定产品的关税减免。

(2)民生等相关日常消费品:一方面,该类商品多数为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中国产品,如服装、家具、小家电、厨房用品等,广泛存在于美国家庭的日常消费中;另一方面,美国零售行业对这些中国产品的依赖度较高(例如沃尔玛和塔吉特超50%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几乎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脱钩或供应链重建,零售商可能被迫转嫁成本给消费者。如果在此类商品上持续征收高额关税,或将带来企业利润挤压、物价抬升和消费者不满三重压力。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21日与沃尔玛、家得宝、劳氏和塔吉特等主要零售商举行会议,讨论可能提高其进口日常商品成本的广泛关税。会后沃尔玛、家得宝和塔吉特称会议“富有成效”。此外,市场有迹象显示——部分此前暂停或退关的中国商品重新开始出运,国内工厂陆续收到来自沃尔玛等的发货通知。预计未来中美在民生消费品领域可能留有缺口,重启贸易互动。

(3)在华美资企业豁免:中国市场是美资企业在全球的最重要销售额及利润来源,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量下降,但在中国却逆势增长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超过了65.7万辆,占整体交付份额的36.7%,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对于中国来说,稳外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4月6日,商务部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商务部表示将一如既往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提供保障。因此,中方可能对美资企业实施豁免,作为稳定外资信号并兼顾谈判空间的象征性让利。

(4)医疗设备与生物科技原材料: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消费市场,对原料药的需求极大。据FDA数据显示,美国约有40%的药物和相关配件来自中国。中国原料药在美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抗生素、止痛药、疫苗原料以及各种生物制剂的基础原料方面。中国对美国则有高端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进口的需求。双方可能在这一领域留有谈判空间。

图片

图片
(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波动,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中美近期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有不确定性,但不排除少数领域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各国政府应对策略各异,大致可分为:(1)宣布单边措施换取关税豁免或缓冲空间;(2)寻求与美国政府沟通谈判;(3)低调应对,暂时按兵不动以待时局;(4)坚决反对,并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当前美方正与各国展开关税谈判,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达成概率较高,日本、欧盟等美国盟友态度正转为强硬,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中美近期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有不确定性,但不排除少数领域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美国有贸易逆差的重要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的关税提高到 125%,立即生效,但针对超过75个国家致电美国代表,决定授权暂停这些国家“对等关税”90天。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自2025年4月12日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同日,美国宣布对部分商品免征“对等关税”,涉及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闪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模组等产品。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警报,告知用户其用于豁免货运关税的系统出现故障,暂未征收关税。4月15日,美国决定对中国大陆进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关税由现在145%提高至245%。

各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持续进行。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4月16日表示,在特朗普政府给出的“90天暂缓期”内,可能完不成与主要国家的关税协议。贝森特已将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和日本列为新贸易协议的首要目标。近期日本成为首个开启实质谈判的国家。4月16日,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在美国华盛顿与美方展开首次关税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也罕见亲自出席。4月17日,特朗普称美国将与中国在“未来三到四周内”达成贸易协议,他同时表示,不希望看到针对中国的关税进一步提高。当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抵达白宫,与特朗普进行会晤,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在周四与梅洛尼的双边午餐会上,特朗普声称美国和欧盟100%会达成贸易协议。18日,英国首相斯塔默与特朗普通话讨论双边贸易,下周里夫斯将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春季会议,届时将与美国政府官员就贸易协议进行会谈。据媒体报道称,白宫将设工作组紧急处理对中国加征关税危机。近期中美连续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少数领域可能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伴随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特朗普态度有所软化,率先释放降温信号,但是从大方向来看,双方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较低。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政策态度一贯反复无常,当前释放信号主要是受限于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并非真心放弃加征关税,而本轮贸易战中方态度强硬,不太可能率先妥协,除非美国先将关税水平调整至4月前水平。另一方面,中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核心领域对抗持续升级,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立场差异较大,且美国贸易战主要针对中国,其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发展。

图片

一、关税战概述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美国有贸易逆差的重要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成为新一轮关税战的导火索。关税新政涉及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受冲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欧盟、越南、中国台湾、日本、印度等国成为此次关税调整的主要针对对象。同时,美方还频繁发布关税威胁,意图以高压策略迫使各国让步。

4月9日,“对等关税”正式实施,但在不到13小时内,美方就宣布,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而对于实施反制措施的中国,美方持续多轮加征关税。根据白宫15日最新公布的声明,由于中国大陆采取报复行动,美国决定对中国大陆进口美国的商品关税由现在145%提高至245%。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各国政府表态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各国政府应对策略各异。以泰国、越南为代表的国家宣布单边措施换取关税豁免或缓冲空间。泰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皮猜宣布了泰国应对美国加征进口关税的五项核心举措,包括增加满足美国需求商品的出口价值、适度放宽泰国国内进口税收政策、简化贸易流程、强化对经泰国转口的产品监管、积极寻找对美投资机会等,并计划于4月21日派代表团前往华盛顿会见美国贸易官员;越南领导人强调愿意对美商品实行“零关税”以应对美国此前对越征收的46%高额关税;日本、印度等国政府正寻求与美国政府沟通谈判。印度方面则声称,印度正在耐心研究特朗普这次加税所带来的“影响与机遇”,而印度的相关贸易团队正在与美国方面进行磋商,以寻求迅速达成一项“互惠互利的双边贸易协定”。日本政府也迫切寻求与美国谈判,在7日的参议院决算委员会上,石破茂再次提及“对等关税”对日本的影响犹如“国难”。对此,石破茂呼吁日本国内不仅执政党,所有在野党也有必要以跨党派方式对此进行研究和应对,“将举全政府之力应对”。还有部分国家低调应对,暂时按兵不动以待时局。4月8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向国会发表声明,黄循财指出,如果关税真是对等的,美国向新加坡征收的关税应为零。他强调,美国与其许多服务贸易伙伴保持顺差,美国向世界出口软件服务、教育、娱乐、金融和商业服务等,但这一事实完全被忽略了。在具体应对措施上,黄循财指出,虽然美国对新加坡加征的10%关税当前直接影响有限,但新加坡政府仍然采取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贸易多元化、加强国内产业竞争力、密切关注国际动态等措施来应对。

针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措施,加拿大、欧盟、中国等国则表示坚决反对,并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加拿大总理卡尼于4月3日宣布,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征收25%的报复性关税,以回应美国对加拿大汽车商品加征25%关税的政策。此前,加拿大在3月12日已对价值298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包括钢铁、铝等)加征25%关税。欧盟也采取了反制措施。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4月9日下午,欧盟27个成员国投票表决通过了对美国进口产品征收25%关税的反制措施,以报复特朗普政府3月12日宣布的对欧盟征收钢铁和铝的关税。

对于美国单边的关税霸凌,中方采取了坚决的反制措施。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接连发布多项对美反制措施,包括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相关做法,批评美方“单边霸凌”,将多家美国实体或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或不可靠实体清单,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以及暂停美国两家企业的禽肉产品、1家企业的高粱以及3家企业的禽肉骨粉输华资质等。此后随着美方对华轮番加征高关税,中方持续出台反制措施,包括研究减少、甚至禁止进口美国电影,以及调查美企在华知识产权获益情况等。截至目前,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税率已上调至125%。这些措施旨在全方位回应美国的关税威胁,维护中方的合法权益。中方的立场明确,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惹事,也不怕事。在采取反制措施同时,中方表明愿与美方就两国经贸领域重要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

三、达成贸易协定的可能性

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达成概率较高。美国是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近7000亿美元,占东盟整体出口的15%-20%,尤其在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领域深度绑定。美国作为东盟最大投资来源国,其半导体巨头(如苹果、微软)在东南亚的供应链布局已超千亿美元。关税战若持续,美国企业也将自食其果。加之东南亚国家主动释放善意,积极寻求与美方达成协议,双方最终达成贸易协定的概率较高。但由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和东南亚国家的利益诉求差异,全面、深入的贸易协定达成难度较大。未来美国可能适度降低对东南亚国家部分产品的关税,以缓解双方贸易紧张局势,但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可能仍会保留一定程度的关税限制;东南亚国家则可能在部分领域开放市场,增加对美国农产品、能源等产品的进口。

图片

日本、欧盟等美国盟友态度正转为强硬,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日本首相石破茂4月14日表示,虽然日本不会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进行报复,但在即将与美国政府举行的关税谈判中,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让步,也不会急于达成协议。4月16日,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率领代表团与美方展开关税谈判,特朗普当天也现身与与日本代表团会面。然而正如石破茂随后所承认的那样,日本“未能立即获得盟友美国减免关税”,未来的谈判“不会轻松”。此次谈判如此艰难的原因在于美方开出的条件之复杂和苛刻远超一般贸易议题。特朗普政府此前对日本加征了25%的汽车关税和24%的“对等关税”,虽然“对等关税“暂缓实施90天,但由于日本汽车对美出口关税从此前的2.5%加到了27.5%,这将使日本汽车失去部分价格优势。美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而汽车出口约占日本对美出口的28%。此外,汽车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有预测认为,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将因此下降0.2%~0.3%,约1244万汽车业相关人口受影响。因此,这个问题上石破茂不会轻易让步。此外,美方借机将安全、防务开支和汇率等非贸易议题绑入谈判,使得谈判更加复杂。欧盟方面,4月14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华盛顿会见了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以及贸易代表格里尔。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谢夫乔维奇在与美方会晤后,几乎未能厘清美国的立场,难以判断美方的真实意图。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官员表示,原计划对欧盟实施的20%“对等”关税以及汽车和金属领域的关税,将不会被取消。此前,欧盟暂缓对美国实施的报复关税,但欧盟也表示,如果90天后谈判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对约210亿欧元美国商品的反制措施将立即生效。谈判过程预期会有波折,双方无法快速达成共识。4月17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抵达白宫,与特朗普进行会晤,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在周四与梅洛尼的双边午餐会上,特朗普声称美国和欧盟100%会达成贸易协议。尽管特朗普展现了对美欧贸易谈判前景的信心,但欧盟却在为双方谈判破裂准备后手。据媒体报道,欧盟正在制定一项提案,考虑限制部分对美产品出口,作为对特朗普上月发起全面贸易战可能的报复手段之一。

图片

从美日、美欧可能达成的贸易协定来看,美国或将取消此前宣布的高关税,但在汽车、钢铁等关键产业的关税上可能仍会保留一定限制;日本、欧盟企业则增加在美投资,例如化工企业在美生产更多制药原材料,就“非关税壁垒”方面(如数字、人工智能监管规定、食品标准等)作出让步,以及增加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

近期中美连续多轮互征关税,未来谈判形势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少数领域可能以关税豁免形式留有缺口或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可能。伴随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特朗普态度有所软化,表示在关税谈判期间他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并“乐观”认为能够“相当迅速地”与之达成一项协议,“大幅下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145%巨额关税。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承认,眼下中美关税对峙僵局“难以为继”,并称预计“短时间内”将出现缓和态势。美国已经率先释放降温信号,但是从大方向来看,双方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较低。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政策态度一贯反复无常,当前释放信号主要是受限于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并非真心放弃加征关税,而本轮贸易战中方态度强硬,不太可能率先妥协,除非美国先将关税水平调整至4月前水平。另一方面,中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核心领域对抗持续升级,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立场差异较大,且美国贸易战主要针对中国,其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发展。由于双方供应链联系紧密、美企在华投资巨大等因素,双方短期内无法完全脱钩,因此,在少数领域可能留有缺口。具体来看,目前最可能形成豁免或谈判空间的几个领域包括:

(1)消费电子类产品:4月11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公告,将一系列产品排除在原先公布的对等关税之外,类别包括通讯设备(智能手机)、计算机、半导体设备、集成电路器件等。美方此举是为了缓解供应链和民生压力——美国半导体产业对中国封装测试环节依赖度高,若强行加征关税,将导致英特尔等企业成本激增;此外,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产能高度依赖中国,畸高关税或将导致iPhone等终端产品价格翻倍。因此,消费电子类产品方面双方都有维持现状的动力,未来可能继续推动对特定产品的关税减免。

(2)民生等相关日常消费品:一方面,该类商品多数为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中国产品,如服装、家具、小家电、厨房用品等,广泛存在于美国家庭的日常消费中;另一方面,美国零售行业对这些中国产品的依赖度较高(例如沃尔玛和塔吉特超50%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几乎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脱钩或供应链重建,零售商可能被迫转嫁成本给消费者。如果在此类商品上持续征收高额关税,或将带来企业利润挤压、物价抬升和消费者不满三重压力。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21日与沃尔玛、家得宝、劳氏和塔吉特等主要零售商举行会议,讨论可能提高其进口日常商品成本的广泛关税。会后沃尔玛、家得宝和塔吉特称会议“富有成效”。此外,市场有迹象显示——部分此前暂停或退关的中国商品重新开始出运,国内工厂陆续收到来自沃尔玛等的发货通知。预计未来中美在民生消费品领域可能留有缺口,重启贸易互动。

(3)在华美资企业豁免:中国市场是美资企业在全球的最重要销售额及利润来源,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量下降,但在中国却逆势增长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超过了65.7万辆,占整体交付份额的36.7%,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对于中国来说,稳外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4月6日,商务部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商务部表示将一如既往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提供保障。因此,中方可能对美资企业实施豁免,作为稳定外资信号并兼顾谈判空间的象征性让利。

(4)医疗设备与生物科技原材料: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消费市场,对原料药的需求极大。据FDA数据显示,美国约有40%的药物和相关配件来自中国。中国原料药在美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抗生素、止痛药、疫苗原料以及各种生物制剂的基础原料方面。中国对美国则有高端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进口的需求。双方可能在这一领域留有谈判空间。

图片

图片
(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波动,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