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自动驾驶装配率将接近90%,L3及以上级别的搭载率也有望突破30%。伴随5G网络、车路协同与高精地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自动驾驶技术已由早期的概念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临界点。在此背景下,技术实力、生态协同与海量数据成为决胜智能驾驶赛道的三大关键因素,华为以跨领域协同能力正加速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落地”的战略跃迁。
随着智能化浪潮在汽车行业全面蔓延,华为凭借“芯–硬–软–云”全栈研发能力,从车载通信模块供应商,成长为端到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领航者。自2009年启动车载模块开发,到2024年推出以“乾崑智驾”为核心的系列方案,华为以技术驱动产业变革,不断刷新行业对智能驾驶的认知边界。在这一过程中,华为不仅在感知、决策、算力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更通过云端大规模数据闭环与合作生态的深度构建,为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华为智驾的发展历程,2013年推出的ME909T车联网模块是其首个车载通信产品;2014年成立车联网实验室,迅速与东风、奥迪、宝马等车企展开合作;2020年,华为发布HI(Huawei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与智能车云五大系统,并推出激光雷达、ARHUD等逾30款关键部件,开启了华为“技术赋能车企”的全新篇章。2021年起,华为先后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形成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双线并行;2024年4月,“乾崑智驾”品牌正式发布,与“鸿蒙座舱”并列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两大核心品牌,彰显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度布局与战略定力。
华为智驾布局
华为在汽车业务方面有三3种合作模式,即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鸿蒙智行模式。
(1)零部件模式:车BU类似传统汽车供应链中的Tier1,提供标准化零部件模块给车厂,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电机电控、车联网模块等30多种标准化部件。
(2)HI模式:提供包括软硬件的全栈解决方案,帮助车企充分享受到华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相较于零部件模式,HI模式与车企的合作程度更加深入,特别是HI模式下可以在智能电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持续迭代升级。
(3)鸿蒙智行模式:鸿蒙智行则是在HI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华为全方位介入合作车型的生命周期,发挥华为消费者端累积的经验,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帮助其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技术架构方面,华为乾崑智驾ADS3.0创新性地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彻底突破传统“感知–预测–规划–控制”模块化设计的束缚。其感知端基于GOD(通用障碍物识别)大感知网络,以三维模型学习取代BEV分割网络,不仅可识别白名单和异形障碍物,还能精准感知红绿灯状态与车流动态;在决策规划端,PDP(预测
决策
规划)神经网络一张网实现了预策、决策与规划的无缝对接,极大提升通行效率与舒适度——重刹率减少15%,平顺性提高50%,颠簸幅度降低50%。为确保安全下限,ADS 3.0引入本能安全网络,在危险来临时可于200毫秒内完成路径最短的规避动作,决策速度较其他端到端网络提升近三倍,为端到端架构的商业化部署提供稳固的安全保障。
在感知系统层面,多传感融合是华为智驾实现高鲁棒性的关键。华为将192线D3激光雷达与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以及多摄像头系统深度融合。D3激光雷达采样频率达20Hz,采用VCSEL线阵列与TDA4+FPGA处理方案,具备夜间、雨雾等复杂天气条件下稳定的环境探测能力;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基于4T4RMIMO波导天线,可实现280米超远距离探测(提升35%)、5cm构图精度、60°垂直视野及65ms延时,为行车与泊车场景提供精确的三维环境建模。此外,华为的多摄像头视觉系统在硬件减配后,通过端到端大模型的持续迭代,保持了对车道线、车辆、行人等目标的高精度感知,为多传感数据融合提供了可靠输入。
算力方面,华为自研MDC(Mobile Data Center)移动数据中心平台与昇腾系列AI芯片,为智能驾驶提供完整的硬件保障。MDC平台覆盖L2+至L5不同级别自动驾驶场景,系列产品包括MDC210、MDC300F、MDC610与MDC810,算力覆盖48TOPS至400+TOPS,并配套自主研发的AOS、VOS操作系统及标准化接口与工具链,满足车规级安全与实时性需求;端侧AI芯片方面,昇腾310(16TOPS)和昇腾610(160TOPS@INT8、100TFLOPS@FP16)两款產品充分兼顾性能与功耗,其中昇腾610基于7nm工艺,内置24GBLPDDR4x存储与128GB闪存,为问界M9等车型升级至ADS3.0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持。
华为MDC技术覆盖
数据驱动方面,华为构建了“真实里程+虚拟仿真”双闭环训练体系。截至2024年10月,华为ADS智驾总里程已超7.36亿公里,城区智驾里程突破1亿公里级别;云端学习训练算力达到7.5 EFLOPS,日行训练数据量超3500万公里,模型迭代周期保持在5天以内。针对极端场景(CornerCase)难以采集的问题,华为引入盘古大模型与NeRF技术,将实车视频重建为3D空间,通过对行驶轨迹、光照、纹理的编辑,生成多样化极端场景,结合自动标注技术,大幅提升了数据采集与标注效率,为智能驾驶算法的安全性和鲁棒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功能实现方面,华为乾崑智驾ADS 3.0致力于构建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贯通体验。用户可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启动智能领航,系统自动完成变道、避障、上下匝道与车速调节;在路边启动与地下车库通行时,车辆可根据车位启动、闸机状态与目的地变更,无缝切换至智能泊车模式。CAS 3.0全向防碰撞系统累计主动避免63万次潜在碰撞,前向最高支持150km/h刹停、侧向支持紧急转向避障、后向支持1km/h–60km/h范围内主动刹停;智能泊车功能支持离车即走、多场景、多角度泊入与泊出,使用户停车体验达到前所未有的便捷。
乾崑智驾ADS 3.0可实现车位到车位
针对不同市场与用户需求,华为推出了系列ADS版本。ADS 1.0实现了有图城区NCA;ADS 2.0打破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支持全国高速及城市NOA领航;ADS 3.0则在端到端架构与多传感融合层面全面升级;ADSSE版本通过硬件减配与算法优化,以同源架构在20万元以下车型上实现高速NCA、城区LCC+等功能,并以1000元/年或100元/月的订阅模式,让更多用户以低成本体验高阶智能驾驶,为智能驾驶平权普惠奠定了基础。
乾崑智驾ADS各阶段功能
在生态与合作模式上,华为通过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双轮驱动,与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等多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在HI模式下,华为为合作车企提供激光雷达、MDC算力平台与ADS算法,并在产品规划、联合营销与客户服务等环节与合作伙伴形成紧密协同;在鸿蒙智行模式下,华为更深入介入车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发挥终端BG在设计、制造与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合作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快速建立口碑与销量。
华为汽车产业链
未来,华为或将在成本、算法、算力与生态四大维度持续深耕。借助规模化生产与产业链协同,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以Pangu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持续提升对复杂与极端场景的支持能力;扩展昇腾算力平台与云服务能力,实现从开发态到应用态的全流程协同与快速迭代;并继续构建开放合作生态,联动车企、零部件供应商与政府,共同制定智能驾驶安全规范与商业化路图。在技术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华为乾崑智驾有望在更多城市与场景落地,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安全、高效、舒适的智慧出行体验。
-- END --
原文标题 : 华为自动驾驶技术解读
权威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自动驾驶装配率将接近90%,L3及以上级别的搭载率也有望突破30%。伴随5G网络、车路协同与高精地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自动驾驶技术已由早期的概念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临界点。在此背景下,技术实力、生态协同与海量数据成为决胜智能驾驶赛道的三大关键因素,华为以跨领域协同能力正加速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落地”的战略跃迁。
随着智能化浪潮在汽车行业全面蔓延,华为凭借“芯–硬–软–云”全栈研发能力,从车载通信模块供应商,成长为端到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领航者。自2009年启动车载模块开发,到2024年推出以“乾崑智驾”为核心的系列方案,华为以技术驱动产业变革,不断刷新行业对智能驾驶的认知边界。在这一过程中,华为不仅在感知、决策、算力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更通过云端大规模数据闭环与合作生态的深度构建,为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华为智驾的发展历程,2013年推出的ME909T车联网模块是其首个车载通信产品;2014年成立车联网实验室,迅速与东风、奥迪、宝马等车企展开合作;2020年,华为发布HI(Huawei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与智能车云五大系统,并推出激光雷达、ARHUD等逾30款关键部件,开启了华为“技术赋能车企”的全新篇章。2021年起,华为先后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形成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双线并行;2024年4月,“乾崑智驾”品牌正式发布,与“鸿蒙座舱”并列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两大核心品牌,彰显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度布局与战略定力。
华为智驾布局
华为在汽车业务方面有三3种合作模式,即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鸿蒙智行模式。
(1)零部件模式:车BU类似传统汽车供应链中的Tier1,提供标准化零部件模块给车厂,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电机电控、车联网模块等30多种标准化部件。
(2)HI模式:提供包括软硬件的全栈解决方案,帮助车企充分享受到华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相较于零部件模式,HI模式与车企的合作程度更加深入,特别是HI模式下可以在智能电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持续迭代升级。
(3)鸿蒙智行模式:鸿蒙智行则是在HI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华为全方位介入合作车型的生命周期,发挥华为消费者端累积的经验,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帮助其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技术架构方面,华为乾崑智驾ADS3.0创新性地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彻底突破传统“感知–预测–规划–控制”模块化设计的束缚。其感知端基于GOD(通用障碍物识别)大感知网络,以三维模型学习取代BEV分割网络,不仅可识别白名单和异形障碍物,还能精准感知红绿灯状态与车流动态;在决策规划端,PDP(预测
决策
规划)神经网络一张网实现了预策、决策与规划的无缝对接,极大提升通行效率与舒适度——重刹率减少15%,平顺性提高50%,颠簸幅度降低50%。为确保安全下限,ADS 3.0引入本能安全网络,在危险来临时可于200毫秒内完成路径最短的规避动作,决策速度较其他端到端网络提升近三倍,为端到端架构的商业化部署提供稳固的安全保障。
在感知系统层面,多传感融合是华为智驾实现高鲁棒性的关键。华为将192线D3激光雷达与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以及多摄像头系统深度融合。D3激光雷达采样频率达20Hz,采用VCSEL线阵列与TDA4+FPGA处理方案,具备夜间、雨雾等复杂天气条件下稳定的环境探测能力;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基于4T4RMIMO波导天线,可实现280米超远距离探测(提升35%)、5cm构图精度、60°垂直视野及65ms延时,为行车与泊车场景提供精确的三维环境建模。此外,华为的多摄像头视觉系统在硬件减配后,通过端到端大模型的持续迭代,保持了对车道线、车辆、行人等目标的高精度感知,为多传感数据融合提供了可靠输入。
算力方面,华为自研MDC(Mobile Data Center)移动数据中心平台与昇腾系列AI芯片,为智能驾驶提供完整的硬件保障。MDC平台覆盖L2+至L5不同级别自动驾驶场景,系列产品包括MDC210、MDC300F、MDC610与MDC810,算力覆盖48TOPS至400+TOPS,并配套自主研发的AOS、VOS操作系统及标准化接口与工具链,满足车规级安全与实时性需求;端侧AI芯片方面,昇腾310(16TOPS)和昇腾610(160TOPS@INT8、100TFLOPS@FP16)两款產品充分兼顾性能与功耗,其中昇腾610基于7nm工艺,内置24GBLPDDR4x存储与128GB闪存,为问界M9等车型升级至ADS3.0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持。
华为MDC技术覆盖
数据驱动方面,华为构建了“真实里程+虚拟仿真”双闭环训练体系。截至2024年10月,华为ADS智驾总里程已超7.36亿公里,城区智驾里程突破1亿公里级别;云端学习训练算力达到7.5 EFLOPS,日行训练数据量超3500万公里,模型迭代周期保持在5天以内。针对极端场景(CornerCase)难以采集的问题,华为引入盘古大模型与NeRF技术,将实车视频重建为3D空间,通过对行驶轨迹、光照、纹理的编辑,生成多样化极端场景,结合自动标注技术,大幅提升了数据采集与标注效率,为智能驾驶算法的安全性和鲁棒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功能实现方面,华为乾崑智驾ADS 3.0致力于构建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贯通体验。用户可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启动智能领航,系统自动完成变道、避障、上下匝道与车速调节;在路边启动与地下车库通行时,车辆可根据车位启动、闸机状态与目的地变更,无缝切换至智能泊车模式。CAS 3.0全向防碰撞系统累计主动避免63万次潜在碰撞,前向最高支持150km/h刹停、侧向支持紧急转向避障、后向支持1km/h–60km/h范围内主动刹停;智能泊车功能支持离车即走、多场景、多角度泊入与泊出,使用户停车体验达到前所未有的便捷。
乾崑智驾ADS 3.0可实现车位到车位
针对不同市场与用户需求,华为推出了系列ADS版本。ADS 1.0实现了有图城区NCA;ADS 2.0打破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支持全国高速及城市NOA领航;ADS 3.0则在端到端架构与多传感融合层面全面升级;ADSSE版本通过硬件减配与算法优化,以同源架构在20万元以下车型上实现高速NCA、城区LCC+等功能,并以1000元/年或100元/月的订阅模式,让更多用户以低成本体验高阶智能驾驶,为智能驾驶平权普惠奠定了基础。
乾崑智驾ADS各阶段功能
在生态与合作模式上,华为通过HI模式与鸿蒙智行模式双轮驱动,与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等多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在HI模式下,华为为合作车企提供激光雷达、MDC算力平台与ADS算法,并在产品规划、联合营销与客户服务等环节与合作伙伴形成紧密协同;在鸿蒙智行模式下,华为更深入介入车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发挥终端BG在设计、制造与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合作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快速建立口碑与销量。
华为汽车产业链
未来,华为或将在成本、算法、算力与生态四大维度持续深耕。借助规模化生产与产业链协同,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以Pangu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持续提升对复杂与极端场景的支持能力;扩展昇腾算力平台与云服务能力,实现从开发态到应用态的全流程协同与快速迭代;并继续构建开放合作生态,联动车企、零部件供应商与政府,共同制定智能驾驶安全规范与商业化路图。在技术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华为乾崑智驾有望在更多城市与场景落地,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安全、高效、舒适的智慧出行体验。
-- END --
原文标题 : 华为自动驾驶技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