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空间叙事

大河美术报

1天前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一层空间设计采用了博物馆级标准,空间内布设了简洁通透的恒温恒湿展柜,观众能近距离观察岭南画派早期作品,如黄少强的人物手稿、高剑父的写生册页的笔墨肌理与纸张岁月痕迹。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期崛起的中国画流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这一画派推动了传统水墨的现代化转型,还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成为近代中西艺术交流的缩影。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通过实体空间传承岭南画派的精神内核,成为当代建筑与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建筑的功能逐渐转向空间叙事。建筑空间叙事指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语言、流线设计等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体验。

岭南画派纪念馆作为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其空间设计既需回应画派自身的艺术特征,又需平衡历史传承与当代阐释的关系。本文以岭南画派纪念馆为对象,揭示其空间设计与艺术精神、历史记忆、公众参与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化对岭南画派文化价值的理解,为未来文化场馆的设计提供方法论启示。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

建筑特色

☆传统岭南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浪漫主义风格与传统岭南建筑精髓进行了巧妙结合,建筑整体采用纯净的白色基调,外立面采用欧洲宫廷式,细节处使用了传统岭南建筑的灰塑纹样、花窗格栅元素,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建筑南北两侧的高墙上,两棵浮雕式参天大树向上舒展枝叶,既象征岭南画派根植本土、枝繁叶茂的艺术生命力,又打破了建筑立面的刚性线条,实现了自然与人工构筑的共生。

空间功能改造上,设计师设计了斜切构筑的展墙,非对称的展墙穿插于柱体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动态空间序列。柱体表面嵌入可触控屏幕,内部中空结构隐藏投影设备,使静态的支撑结构转变为信息传播媒介。同时,展厅内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整面墙的巨幅投影与分散的独立屏幕在展示岭南画派代表作时,投影动态还原了画作笔触,使观众能看清每一笔的起落变化;四周悬挂的小屏幕中,播放了画家讲述创作时的构思与情绪的画面,音画交织,让观众仿佛穿越到画案旁,亲眼见证艺术从灵感变为实体的过程,从而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与感受。

☆园林意境融入立体空间

岭南画派纪念馆以方塘水院为核心,建筑群由主馆与东侧招待所构成,两者沿方形水池呈对角线分布,形成“临溪越地”的景观轴线。其中,主馆入口处设计了弧形阶梯,向上连接至螺旋扭转的门廊,这一设计借鉴了传统园林中的曲桥回廊。建筑外立面以抽象化的峭壁墙面为背景,模拟了山石叠嶂效果,流畅的白色壳体如云雾缭绕山间,暗合岭南画派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纪念馆内部空间临水一侧采用全玻璃幕墙,将方塘的粼粼波光引入室内。楼梯间倚楼而建,观众拾级而上时可通过不同高度的窗口俯瞰水池、远眺主馆壳体曲面。从入口阶梯的上升动势,到展厅斜墙制造的视觉张力,再到临水平台的静谧沉思,整个参观路径如同山水长卷的展开过程,观众在行进中可以感受到中式园林的独特韵味,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

建筑空间叙事

☆展线串联时间轴叙事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一层空间设计采用了博物馆级标准,空间内布设了简洁通透的恒温恒湿展柜,观众能近距离观察岭南画派早期作品,如黄少强的人物手稿、高剑父的写生册页的笔墨肌理与纸张岁月痕迹。展品陈列的时序性排列直观呈现了画派从萌芽到成形的历史轨迹。二层空间主题转向20世纪30至50年代的新国画写生研究,展墙以黎雄才、关山月的写生手稿为核心,环绕布置学术论文节选、历史照片、纪录片片段,皆以信息图表形式嵌入展墙,引导观众在图像与文字间建立认知。三层空间将原有护栏改造为圆弧形文献展台,顶部投影将数字化的历史文献动态投射于弧形墙面。当观众翻阅实体画册时,投影同步展示相关影像资料。这样的空间设计既保留了岭南文化历史脉络的清晰度,又将艺术演变的过程具象化为了观众的体验之旅。

☆开放式布局强化对话感

纪念馆的一层核心展区设计取消了常规的中轴线对称结构,设计者选择运用展墙模块,以角度倾斜排列,既打破了矩形空间的机械感,又形成了多个视觉焦点并存的格局。展柜高度上,1.2米至1.8米的梯度变化适应了不同观者视角。当成人俯身细观画作题跋时,儿童也能够透过低矮展窗看到画作。二层研究型展厅在中央区域设置了环形研讨台,原木桌面上嵌有触控屏,可调取展览相关的学术论文与高清图像数据库。观众既可站立浏览墙面的精简图文,也可坐下深度查阅电子文献。立柱区域则集中展示了岭南画派发展历程中的论战文献,左柱悬挂了1926年的《国画革命论》手写稿复刻件,右柱投影了当代学者对此的再评述视频,中间留白墙面设有便签区供观众书写观点。三层文献区的圆弧形展台既是陈列架,也是临时讲座的阶梯座席,阶梯状的台面平时用于摆放画派手稿、书信等珍贵文献。弧形墙面环绕展台延伸,观众行走时既能近距离观察实物,又能透过动态影像了解创作背景。

结语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以时间轴垂直展线串联艺术史脉络,通过灰塑纹样等传统元素的抽象转译与欧洲新艺术运动的曲线语言交融,实现了“中西合璧”。园林意境的立体化重构将岭南画派“师法自然”的美学精神转化为可游可居的空间体验。未来,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空间叙事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个性化观展路径,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视觉美学以及人文体验。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一层空间设计采用了博物馆级标准,空间内布设了简洁通透的恒温恒湿展柜,观众能近距离观察岭南画派早期作品,如黄少强的人物手稿、高剑父的写生册页的笔墨肌理与纸张岁月痕迹。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期崛起的中国画流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这一画派推动了传统水墨的现代化转型,还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成为近代中西艺术交流的缩影。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通过实体空间传承岭南画派的精神内核,成为当代建筑与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建筑的功能逐渐转向空间叙事。建筑空间叙事指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语言、流线设计等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体验。

岭南画派纪念馆作为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其空间设计既需回应画派自身的艺术特征,又需平衡历史传承与当代阐释的关系。本文以岭南画派纪念馆为对象,揭示其空间设计与艺术精神、历史记忆、公众参与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化对岭南画派文化价值的理解,为未来文化场馆的设计提供方法论启示。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

建筑特色

☆传统岭南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浪漫主义风格与传统岭南建筑精髓进行了巧妙结合,建筑整体采用纯净的白色基调,外立面采用欧洲宫廷式,细节处使用了传统岭南建筑的灰塑纹样、花窗格栅元素,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建筑南北两侧的高墙上,两棵浮雕式参天大树向上舒展枝叶,既象征岭南画派根植本土、枝繁叶茂的艺术生命力,又打破了建筑立面的刚性线条,实现了自然与人工构筑的共生。

空间功能改造上,设计师设计了斜切构筑的展墙,非对称的展墙穿插于柱体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动态空间序列。柱体表面嵌入可触控屏幕,内部中空结构隐藏投影设备,使静态的支撑结构转变为信息传播媒介。同时,展厅内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整面墙的巨幅投影与分散的独立屏幕在展示岭南画派代表作时,投影动态还原了画作笔触,使观众能看清每一笔的起落变化;四周悬挂的小屏幕中,播放了画家讲述创作时的构思与情绪的画面,音画交织,让观众仿佛穿越到画案旁,亲眼见证艺术从灵感变为实体的过程,从而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与感受。

☆园林意境融入立体空间

岭南画派纪念馆以方塘水院为核心,建筑群由主馆与东侧招待所构成,两者沿方形水池呈对角线分布,形成“临溪越地”的景观轴线。其中,主馆入口处设计了弧形阶梯,向上连接至螺旋扭转的门廊,这一设计借鉴了传统园林中的曲桥回廊。建筑外立面以抽象化的峭壁墙面为背景,模拟了山石叠嶂效果,流畅的白色壳体如云雾缭绕山间,暗合岭南画派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纪念馆内部空间临水一侧采用全玻璃幕墙,将方塘的粼粼波光引入室内。楼梯间倚楼而建,观众拾级而上时可通过不同高度的窗口俯瞰水池、远眺主馆壳体曲面。从入口阶梯的上升动势,到展厅斜墙制造的视觉张力,再到临水平台的静谧沉思,整个参观路径如同山水长卷的展开过程,观众在行进中可以感受到中式园林的独特韵味,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

建筑空间叙事

☆展线串联时间轴叙事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一层空间设计采用了博物馆级标准,空间内布设了简洁通透的恒温恒湿展柜,观众能近距离观察岭南画派早期作品,如黄少强的人物手稿、高剑父的写生册页的笔墨肌理与纸张岁月痕迹。展品陈列的时序性排列直观呈现了画派从萌芽到成形的历史轨迹。二层空间主题转向20世纪30至50年代的新国画写生研究,展墙以黎雄才、关山月的写生手稿为核心,环绕布置学术论文节选、历史照片、纪录片片段,皆以信息图表形式嵌入展墙,引导观众在图像与文字间建立认知。三层空间将原有护栏改造为圆弧形文献展台,顶部投影将数字化的历史文献动态投射于弧形墙面。当观众翻阅实体画册时,投影同步展示相关影像资料。这样的空间设计既保留了岭南文化历史脉络的清晰度,又将艺术演变的过程具象化为了观众的体验之旅。

☆开放式布局强化对话感

纪念馆的一层核心展区设计取消了常规的中轴线对称结构,设计者选择运用展墙模块,以角度倾斜排列,既打破了矩形空间的机械感,又形成了多个视觉焦点并存的格局。展柜高度上,1.2米至1.8米的梯度变化适应了不同观者视角。当成人俯身细观画作题跋时,儿童也能够透过低矮展窗看到画作。二层研究型展厅在中央区域设置了环形研讨台,原木桌面上嵌有触控屏,可调取展览相关的学术论文与高清图像数据库。观众既可站立浏览墙面的精简图文,也可坐下深度查阅电子文献。立柱区域则集中展示了岭南画派发展历程中的论战文献,左柱悬挂了1926年的《国画革命论》手写稿复刻件,右柱投影了当代学者对此的再评述视频,中间留白墙面设有便签区供观众书写观点。三层文献区的圆弧形展台既是陈列架,也是临时讲座的阶梯座席,阶梯状的台面平时用于摆放画派手稿、书信等珍贵文献。弧形墙面环绕展台延伸,观众行走时既能近距离观察实物,又能透过动态影像了解创作背景。

结语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以时间轴垂直展线串联艺术史脉络,通过灰塑纹样等传统元素的抽象转译与欧洲新艺术运动的曲线语言交融,实现了“中西合璧”。园林意境的立体化重构将岭南画派“师法自然”的美学精神转化为可游可居的空间体验。未来,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空间叙事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个性化观展路径,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视觉美学以及人文体验。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