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周末,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亦庄盛大举办,吸引了无数目光,也意外地将宇树科技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传视频显示,宇树科技G1机器人在比赛中摔倒,这一画面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公众对宇树机器人稳定性的广泛质疑。
面对质疑,宇树科技迅速做出回应,称公司最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主要精力都放在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上。然而,公众的疑虑并未就此消散,过往宇树机器人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表现也被重新翻出讨论。近日,有知乎用户在“如何看待宇树机器人在这次马拉松的发挥”问题下回复暗讽,上春晚的那几个宇树机器人,应该是宇树质量最好,表现最稳定的一批了。该用户表示,春晚中亮相表演的H1上台时“是直接升上来的”,表演时“不能做大幅度移动”,下台时需要人类演员扶着,在和刘谦互动时也直接“死机瘫了”。
面对这些质疑,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直接在该回答下方评论:“亲,春晚舞台上是有复杂全自动走位和跳舞的。”他解释称,舞蹈演员摸着H1的后颈下台,是导演想要的表演效果,并强调“舞台上全自动复杂变队形都可以了,怎么可能不能自动下台”?对于刘谦在春晚后台拍摄视频中宇树机器人G1突然“瘫倒”的情况,王兴兴回应:“我们同事太激动,误按了类似急停的按钮,且只有这唯一的一次。”
企查猫资料显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在世界机器人领域内颇具知名度的民用机器人公司。公司专注于消费级、行业级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电机直驱”为核心技术,实现了核心部件90%以上国产化。其产品涵盖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灵巧机械臂等,其中四足机器人出货量超过全球60%,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救援、园区安防等领域。公司还推出了高性价比的人形机器人G1,售价仅9.9万元人民币。
人形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传感器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自主决策、环境感知和复杂任务执行能力,有望在工业、物流、家庭服务、养老护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家重磅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作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载体,将对社会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2025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1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在2026年中开始每月量产1万台。国内企业如优必选也计划2025年产能达到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然而,人形机器人在量产和商业化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应用方面,人形机器人目前无法适应多场景的不同需求。受限于交互能力及协同能力等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渗透较低,只能从环境相对封闭,工序相对简单且标准的场景开始,有标准的操作流程,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在自动化发展受限的情况下,替代部分的人工。例如,在一些复杂的工业生产环境中,人形机器人难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多样化的任务需求。
从技术层面来看,从底层算法模型来看,机器人的软件可以分为大脑与小脑。目前大小脑发展不均衡,相较于智能“大脑”的智力快速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即运动控制,发展停留在初期。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直接影响到了人形机器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对实现大规模量产构成了障碍。如果人形机器人无法有效地采集和处理数据,就很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适应,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成本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本田、NASA与通用汽车、波士顿动力等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或售价均超过200万美元,其他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或售价也相对较高。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相比之下,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距离实现量产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昂的成本不仅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推广,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研发投入。
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文强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同时也需关注技术、成本、安全伦理等挑战。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周末,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亦庄盛大举办,吸引了无数目光,也意外地将宇树科技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传视频显示,宇树科技G1机器人在比赛中摔倒,这一画面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公众对宇树机器人稳定性的广泛质疑。
面对质疑,宇树科技迅速做出回应,称公司最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主要精力都放在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上。然而,公众的疑虑并未就此消散,过往宇树机器人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表现也被重新翻出讨论。近日,有知乎用户在“如何看待宇树机器人在这次马拉松的发挥”问题下回复暗讽,上春晚的那几个宇树机器人,应该是宇树质量最好,表现最稳定的一批了。该用户表示,春晚中亮相表演的H1上台时“是直接升上来的”,表演时“不能做大幅度移动”,下台时需要人类演员扶着,在和刘谦互动时也直接“死机瘫了”。
面对这些质疑,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直接在该回答下方评论:“亲,春晚舞台上是有复杂全自动走位和跳舞的。”他解释称,舞蹈演员摸着H1的后颈下台,是导演想要的表演效果,并强调“舞台上全自动复杂变队形都可以了,怎么可能不能自动下台”?对于刘谦在春晚后台拍摄视频中宇树机器人G1突然“瘫倒”的情况,王兴兴回应:“我们同事太激动,误按了类似急停的按钮,且只有这唯一的一次。”
企查猫资料显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在世界机器人领域内颇具知名度的民用机器人公司。公司专注于消费级、行业级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电机直驱”为核心技术,实现了核心部件90%以上国产化。其产品涵盖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灵巧机械臂等,其中四足机器人出货量超过全球60%,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救援、园区安防等领域。公司还推出了高性价比的人形机器人G1,售价仅9.9万元人民币。
人形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传感器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自主决策、环境感知和复杂任务执行能力,有望在工业、物流、家庭服务、养老护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家重磅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作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载体,将对社会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2025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1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在2026年中开始每月量产1万台。国内企业如优必选也计划2025年产能达到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然而,人形机器人在量产和商业化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应用方面,人形机器人目前无法适应多场景的不同需求。受限于交互能力及协同能力等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渗透较低,只能从环境相对封闭,工序相对简单且标准的场景开始,有标准的操作流程,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在自动化发展受限的情况下,替代部分的人工。例如,在一些复杂的工业生产环境中,人形机器人难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多样化的任务需求。
从技术层面来看,从底层算法模型来看,机器人的软件可以分为大脑与小脑。目前大小脑发展不均衡,相较于智能“大脑”的智力快速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即运动控制,发展停留在初期。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直接影响到了人形机器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对实现大规模量产构成了障碍。如果人形机器人无法有效地采集和处理数据,就很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适应,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成本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本田、NASA与通用汽车、波士顿动力等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或售价均超过200万美元,其他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或售价也相对较高。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相比之下,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距离实现量产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昂的成本不仅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推广,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研发投入。
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文强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同时也需关注技术、成本、安全伦理等挑战。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