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00后“隐形股东”,捧出4家潮玩上市公司

亿欧网

14小时前

以布鲁可为例,其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收入达2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55.6%;销售成本为10.62亿元,毛利11.79亿元,毛利率高达52.7%。

“1个小时卖3亿”,这是2024年“双11” 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在活动开启前1小时拿下的亮眼成绩。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大卖,截至3月末总票房已超过150亿元,正向着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的位置发起冲击。

再看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上线便势如破竹,3天时间销量破千万份,Steam平台同时在线峰值人数高达300万人,在权威游戏评分网站Metacritic上媒体评分更是获得88分的高分。

毋庸置疑,20年代已成为00后的消费主场。

作为数字原住民,这一代人自幼浸润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中,能够轻松获取海量消费信息。他们成长于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深受潮流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熏陶,对新奇、时尚、个性化的事物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与探索欲。

与之相伴的,在00后主导的消费浪潮下,消费市场悄然发生深刻变革。如今的消费环境愈发注重个性化表达、情感共鸣以及更强的社交属性。

起初,潮玩多指具有潮流属性的艺术玩具,主打设计师原创IP与限量款概念,核心受众集中于小众收藏圈层。

但随着消费文化迭代与产业链扩张,如今的潮玩概念已大幅延展,从盲盒经济催生的随机性收藏模式,到积木拼装的沉浸式创造体验,再到传统玩具的潮酷化升级,乃至手办、模型、扭蛋等细分品类,均被纳入这一概念之内。

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5年全球潮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80亿美元(约合3504亿元),年均增速达12%。另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动画学会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6年中国潮玩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01亿元,且用户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4900万人。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潮玩市场未来增长潜力极为可观。

聚焦国内市场动态,2025年开年以来行业便资本动作频频。先是布鲁可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再有52TOYS与TOPTOY相继释放上市信号,而早已完成IPO的头部企业泡泡玛特在业务拓展、市场布局等方面也是进展不断。

此外,量子之歌还通过并购投资强势进军潮玩市场,公司称这次交易一举打破2025年国内潮玩行业在一级市场的最高融资记录,成为控股子公司的Letsvan更是顺势成为纳斯达克上市体系中的第一家中国潮玩企业。

在奉行“悦人不如悦己,哄自己开心才是王道”的年轻人心里,情绪价值的含金量无可替代。

潮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走进人们的生活,而00后群体的每一次消费抉择,都正在重塑着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

潮玩企业涌入资本市场

在近期涌入港交所的一众企业中,一批玩具企业格外引人注目——要知道,在过去资本市场鲜少出现玩具运营商的身影。然而,自今年开年以来就有三家公司接连表露进军资本市场的野心。

年初,布鲁可一马当先直接叩响港股大门。

1月10日,布鲁可以60.35港元的发行价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寄托着资本市场对潮玩赛道的高期待,布鲁可开盘后的表现也十分惊艳,早盘高开超80%,总市值一举突破250亿港元。

仅仅十余天后,玩具行业又传来新动态。

1月24日,IFR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52TOYS正与投行积极商讨上市相关事宜,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赴港IPO,预计融资规模在1亿到2亿美元区间。尽管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黄今随后向媒体回应称,上市计划尚未最终确定,目前仅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推进,但潮玩行业接连释放出的上市信号,已揭示出该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时间来到三月初,第三家冲刺上市的潮玩运营商浮出水面。

有市场消息传出,名创优品正考虑将旗下潮玩品牌TOPTOY分拆上市,上市地点选定香港,预计募集资金约3亿美元。

这场潮玩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征程,表面看是从今年才正式拉开帷幕,实际上早在2022年夏天便已初现端倪。当年7月名创优品在港交所上市之际,叶国富就曾表达过对TOPTOY的期待——希望能在三年内实现独立上市。

小小的潮玩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一门“好生意”。一个拳头大小的玩具,售价竟可达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高毛利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

以布鲁可为例,其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收入达2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55.6%;销售成本为10.62亿元,毛利11.79亿元,毛利率高达52.7%。

图片来源:布鲁可2024年业绩公告

IP向来是潮玩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2025年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表明,2024年,国内市场年度授权商品零售总额为1550.9亿元,同比增长10.7%。超过九成的受访被授权商认为,IP授权能够有效带动销售增长。在购买授权产品的受访消费者中,有一半是IP爱好者,这类消费者对IP的忠诚度通常较高,并且愿意将更多可支配收入投入到授权产品的购买上。

在布鲁可的招股书中可以了解到,公司已拥有超过500项专利,并与约50个知名IP达成合作,构建了一个集自有IP与授权IP于一体的多元化矩阵。

具体而言,其自有IP包含“百变布鲁可”和“英雄无限”,授权IP则涵盖了“奥特曼”“变形金刚”“小黄人”“宝可梦”“名侦探柯南”以及“凯蒂猫”等。

但从收入结构来看,授权IP仍为布鲁可的收入支柱,在拼搭角色类玩具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八成。相比之下,自有IP收入虽在不断发力拓展业务后有所提升,从2022年的0.6%增长至16.5%,但与授权IP相比仍显薄弱。

图片来源:布鲁可招股书

52TOYS推出了变形机甲拼装玩具、可动人偶等系列产品,原创变形机甲产品“BEASTBOX系列”在欧美和日本市场一度引发抢购热潮。2023年春节期间,52TOYS更是成为《流浪地球2》IP的唯一官方授权变形玩具合作方。

而对于TOPTOY而言,三丽鸥、蜡笔小新、迪士尼、猪猪侠等外部知名IP才是其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力量。对此,创始人兼CEO孙元文曾坦言,打造现象级IP并非易事。为与头部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TOPTOY选择深耕全球性大IP,并运用自有的设计语言和历史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并开发。

但令人警惕的是,非自有IP缺乏独特性,也难以构建起企业的强大护城河。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潮玩运营的上限在于IP的塑造能力,企业可通过授权和改编来拓展市场空间。在此过程中,IP版权方是产业链中的高壁垒环节。

未来潮玩企业在竞相孵化自有IP的同时,对热门IP的争夺也将日趋白热化。

乐高、泡泡玛特一路 “狂飙”

在潮玩赛道中,乐高和泡泡玛特当属跑在前列的标杆企业。

先来看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数据十分亮眼。公司全年实现营收130.4亿元,较上一年翻了一番,同比增长106.9%;经调整净利润为34亿元,翻了近两番,同比增长185.9%。从区域营收情况来看,中国内地实现营收79.7亿元,同比增长52.3%;海外及港澳台业务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接近四成。财报发布当日公司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

作为潮玩一哥,泡泡玛特对原创IP的精细化运营成为其向前冲刺的重要驱动力,相较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公司在原创IP领域的资源投入与战略聚焦呈现出明显差异,高投入也已转化为可观的业绩回报。

泡泡玛特自主产品的收入几乎撑起了公司营收的“一片天”,据财报数据,2024年其收入占比高达93%。剖析各大IP表现,旗下THEMONSTERS、MOLLY、SKULLPANDA及CRYBABY四大核心IP营收均超过10亿元,同时,DIMOOWORLD、HIRONO、Zsiga、PUCKY、HACIPUPU等13个热门IP的收入也都跨过亿元门槛。

图片来源:泡泡玛特2024年业绩报告

在盲盒叙事不断丰富之余,泡泡玛特还在不断讲述新的故事。2024年,公司毛绒玩具产品收入达28.32亿元,占总营收两成,是去年同期收入的13倍,成为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此外,泡泡玛特还推出了珠宝品牌“POPOP”,迅速抢占年轻消费者的心智。

在另一侧,乐高则通过丰富的授权IP走在行业前面。

乐高在IP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深厚的公司底蕴、充满活力的品牌文化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共同成就了公司丰富的产品组合。据公司财报数据显示,乐高拥有多达840款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全面覆盖从儿童到成年的全年龄段消费者。

近年来,乐高积极拓展跨界合作版图,与迪士尼、漫威、哈利波特、堡垒之夜、宝可梦、我的世界等全球顶尖影视及游戏IP展开深度联动,通过实体积木将虚拟世界的魅力带到现实生活中来。与此同时,乐高还在探索品牌联名新模式,例如携手耐克推出太空主题积木套装,联合F1打造“积木版迈凯伦P1超跑”,不断突破玩具的新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乐高还正在用实体化叙事重构沉浸式体验。坐落于上海的乐高乐园即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园,成为全球开园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乐高乐园。园区拥有八大主题区域,其中“乐高大飞车”等项目为全球首创。

依托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创新活力,乐高构筑起坚实的竞争壁垒,推动营收与营业利润双双突破历史峰值。

2024年,乐高集团全年收入达743亿丹麦克朗(约合786亿元),同比增长13%;营业利润攀升至187亿丹麦克朗(约合197亿元),增幅达10%;实现净利润138亿丹麦克朗(约合146亿元),同比增长5%。

除此之外,在泛文娱领域异军突起的B站,正以二次元文化为支点撬动更大商业价值。作为Z世代文化生态的策源地,据统计,B站已形成200万个细分文化标签与7000个核心圈层,构筑起基于兴趣聚合的强粘性用户社区。在生态联运下,平台深度整合内容创作、社交互动与商业转化,既满足用户情感共鸣与消费需求,又实现IP价值与品牌势能的双向增值。

据B站向亿欧透露,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IP授权领域的合作品牌数量超500个,授权合作次数超过1600次。自“MADEBYBILIBILI”品牌诞生以来,B站正逐渐从动画内容的引进和播出平台角色转变为专业内容的生产者,树立起更加立体的文化生产者姿态。

谁在定义下一个上市神话?

在潮玩领域,那些脱颖而出的行业“领跑者”,大多凭借强大的自有IP作为核心支撑构建起竞争壁垒,泡泡玛特便是典型代表。

相较之下,布鲁可、52TOYS和TOP TOY三家公司,自有IP矩阵尚显薄弱,这恰恰反映出“自有IP影响力不及合作IP”的行业普遍现象。

在00后成为潮玩消费主力的当下,他们的角色定位已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购买者”。在资本市场中,年轻人悄然成为潮玩上市公司的“隐形股东”。

站在行业变革期,潮玩企业的估值逻辑亟待突破传统框架,无论是深耕本土,还是拓展海外版图,亦或是探索更多叙事创新路径。对于年轻股东而言,他们期待的不仅是“拆开盲盒的惊喜”,更是一家企业在IP培育、生态构建上的长期主义。

自有IP从“借势生长”转向“生根发芽”,估值模型从“短期流量”升级为“IP生命周期价值”,潮玩行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让年轻人既是热情的消费者,也是坚定的价值同行者。

以布鲁可为例,其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收入达2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55.6%;销售成本为10.62亿元,毛利11.79亿元,毛利率高达52.7%。

“1个小时卖3亿”,这是2024年“双11” 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在活动开启前1小时拿下的亮眼成绩。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大卖,截至3月末总票房已超过150亿元,正向着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的位置发起冲击。

再看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上线便势如破竹,3天时间销量破千万份,Steam平台同时在线峰值人数高达300万人,在权威游戏评分网站Metacritic上媒体评分更是获得88分的高分。

毋庸置疑,20年代已成为00后的消费主场。

作为数字原住民,这一代人自幼浸润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中,能够轻松获取海量消费信息。他们成长于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深受潮流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熏陶,对新奇、时尚、个性化的事物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与探索欲。

与之相伴的,在00后主导的消费浪潮下,消费市场悄然发生深刻变革。如今的消费环境愈发注重个性化表达、情感共鸣以及更强的社交属性。

起初,潮玩多指具有潮流属性的艺术玩具,主打设计师原创IP与限量款概念,核心受众集中于小众收藏圈层。

但随着消费文化迭代与产业链扩张,如今的潮玩概念已大幅延展,从盲盒经济催生的随机性收藏模式,到积木拼装的沉浸式创造体验,再到传统玩具的潮酷化升级,乃至手办、模型、扭蛋等细分品类,均被纳入这一概念之内。

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5年全球潮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80亿美元(约合3504亿元),年均增速达12%。另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动画学会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6年中国潮玩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01亿元,且用户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4900万人。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潮玩市场未来增长潜力极为可观。

聚焦国内市场动态,2025年开年以来行业便资本动作频频。先是布鲁可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再有52TOYS与TOPTOY相继释放上市信号,而早已完成IPO的头部企业泡泡玛特在业务拓展、市场布局等方面也是进展不断。

此外,量子之歌还通过并购投资强势进军潮玩市场,公司称这次交易一举打破2025年国内潮玩行业在一级市场的最高融资记录,成为控股子公司的Letsvan更是顺势成为纳斯达克上市体系中的第一家中国潮玩企业。

在奉行“悦人不如悦己,哄自己开心才是王道”的年轻人心里,情绪价值的含金量无可替代。

潮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走进人们的生活,而00后群体的每一次消费抉择,都正在重塑着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

潮玩企业涌入资本市场

在近期涌入港交所的一众企业中,一批玩具企业格外引人注目——要知道,在过去资本市场鲜少出现玩具运营商的身影。然而,自今年开年以来就有三家公司接连表露进军资本市场的野心。

年初,布鲁可一马当先直接叩响港股大门。

1月10日,布鲁可以60.35港元的发行价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寄托着资本市场对潮玩赛道的高期待,布鲁可开盘后的表现也十分惊艳,早盘高开超80%,总市值一举突破250亿港元。

仅仅十余天后,玩具行业又传来新动态。

1月24日,IFR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52TOYS正与投行积极商讨上市相关事宜,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赴港IPO,预计融资规模在1亿到2亿美元区间。尽管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黄今随后向媒体回应称,上市计划尚未最终确定,目前仅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推进,但潮玩行业接连释放出的上市信号,已揭示出该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时间来到三月初,第三家冲刺上市的潮玩运营商浮出水面。

有市场消息传出,名创优品正考虑将旗下潮玩品牌TOPTOY分拆上市,上市地点选定香港,预计募集资金约3亿美元。

这场潮玩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征程,表面看是从今年才正式拉开帷幕,实际上早在2022年夏天便已初现端倪。当年7月名创优品在港交所上市之际,叶国富就曾表达过对TOPTOY的期待——希望能在三年内实现独立上市。

小小的潮玩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一门“好生意”。一个拳头大小的玩具,售价竟可达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高毛利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

以布鲁可为例,其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收入达2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55.6%;销售成本为10.62亿元,毛利11.79亿元,毛利率高达52.7%。

图片来源:布鲁可2024年业绩公告

IP向来是潮玩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2025年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表明,2024年,国内市场年度授权商品零售总额为1550.9亿元,同比增长10.7%。超过九成的受访被授权商认为,IP授权能够有效带动销售增长。在购买授权产品的受访消费者中,有一半是IP爱好者,这类消费者对IP的忠诚度通常较高,并且愿意将更多可支配收入投入到授权产品的购买上。

在布鲁可的招股书中可以了解到,公司已拥有超过500项专利,并与约50个知名IP达成合作,构建了一个集自有IP与授权IP于一体的多元化矩阵。

具体而言,其自有IP包含“百变布鲁可”和“英雄无限”,授权IP则涵盖了“奥特曼”“变形金刚”“小黄人”“宝可梦”“名侦探柯南”以及“凯蒂猫”等。

但从收入结构来看,授权IP仍为布鲁可的收入支柱,在拼搭角色类玩具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八成。相比之下,自有IP收入虽在不断发力拓展业务后有所提升,从2022年的0.6%增长至16.5%,但与授权IP相比仍显薄弱。

图片来源:布鲁可招股书

52TOYS推出了变形机甲拼装玩具、可动人偶等系列产品,原创变形机甲产品“BEASTBOX系列”在欧美和日本市场一度引发抢购热潮。2023年春节期间,52TOYS更是成为《流浪地球2》IP的唯一官方授权变形玩具合作方。

而对于TOPTOY而言,三丽鸥、蜡笔小新、迪士尼、猪猪侠等外部知名IP才是其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力量。对此,创始人兼CEO孙元文曾坦言,打造现象级IP并非易事。为与头部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TOPTOY选择深耕全球性大IP,并运用自有的设计语言和历史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并开发。

但令人警惕的是,非自有IP缺乏独特性,也难以构建起企业的强大护城河。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潮玩运营的上限在于IP的塑造能力,企业可通过授权和改编来拓展市场空间。在此过程中,IP版权方是产业链中的高壁垒环节。

未来潮玩企业在竞相孵化自有IP的同时,对热门IP的争夺也将日趋白热化。

乐高、泡泡玛特一路 “狂飙”

在潮玩赛道中,乐高和泡泡玛特当属跑在前列的标杆企业。

先来看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数据十分亮眼。公司全年实现营收130.4亿元,较上一年翻了一番,同比增长106.9%;经调整净利润为34亿元,翻了近两番,同比增长185.9%。从区域营收情况来看,中国内地实现营收79.7亿元,同比增长52.3%;海外及港澳台业务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接近四成。财报发布当日公司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

作为潮玩一哥,泡泡玛特对原创IP的精细化运营成为其向前冲刺的重要驱动力,相较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公司在原创IP领域的资源投入与战略聚焦呈现出明显差异,高投入也已转化为可观的业绩回报。

泡泡玛特自主产品的收入几乎撑起了公司营收的“一片天”,据财报数据,2024年其收入占比高达93%。剖析各大IP表现,旗下THEMONSTERS、MOLLY、SKULLPANDA及CRYBABY四大核心IP营收均超过10亿元,同时,DIMOOWORLD、HIRONO、Zsiga、PUCKY、HACIPUPU等13个热门IP的收入也都跨过亿元门槛。

图片来源:泡泡玛特2024年业绩报告

在盲盒叙事不断丰富之余,泡泡玛特还在不断讲述新的故事。2024年,公司毛绒玩具产品收入达28.32亿元,占总营收两成,是去年同期收入的13倍,成为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此外,泡泡玛特还推出了珠宝品牌“POPOP”,迅速抢占年轻消费者的心智。

在另一侧,乐高则通过丰富的授权IP走在行业前面。

乐高在IP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深厚的公司底蕴、充满活力的品牌文化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共同成就了公司丰富的产品组合。据公司财报数据显示,乐高拥有多达840款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全面覆盖从儿童到成年的全年龄段消费者。

近年来,乐高积极拓展跨界合作版图,与迪士尼、漫威、哈利波特、堡垒之夜、宝可梦、我的世界等全球顶尖影视及游戏IP展开深度联动,通过实体积木将虚拟世界的魅力带到现实生活中来。与此同时,乐高还在探索品牌联名新模式,例如携手耐克推出太空主题积木套装,联合F1打造“积木版迈凯伦P1超跑”,不断突破玩具的新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乐高还正在用实体化叙事重构沉浸式体验。坐落于上海的乐高乐园即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园,成为全球开园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乐高乐园。园区拥有八大主题区域,其中“乐高大飞车”等项目为全球首创。

依托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创新活力,乐高构筑起坚实的竞争壁垒,推动营收与营业利润双双突破历史峰值。

2024年,乐高集团全年收入达743亿丹麦克朗(约合786亿元),同比增长13%;营业利润攀升至187亿丹麦克朗(约合197亿元),增幅达10%;实现净利润138亿丹麦克朗(约合146亿元),同比增长5%。

除此之外,在泛文娱领域异军突起的B站,正以二次元文化为支点撬动更大商业价值。作为Z世代文化生态的策源地,据统计,B站已形成200万个细分文化标签与7000个核心圈层,构筑起基于兴趣聚合的强粘性用户社区。在生态联运下,平台深度整合内容创作、社交互动与商业转化,既满足用户情感共鸣与消费需求,又实现IP价值与品牌势能的双向增值。

据B站向亿欧透露,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IP授权领域的合作品牌数量超500个,授权合作次数超过1600次。自“MADEBYBILIBILI”品牌诞生以来,B站正逐渐从动画内容的引进和播出平台角色转变为专业内容的生产者,树立起更加立体的文化生产者姿态。

谁在定义下一个上市神话?

在潮玩领域,那些脱颖而出的行业“领跑者”,大多凭借强大的自有IP作为核心支撑构建起竞争壁垒,泡泡玛特便是典型代表。

相较之下,布鲁可、52TOYS和TOP TOY三家公司,自有IP矩阵尚显薄弱,这恰恰反映出“自有IP影响力不及合作IP”的行业普遍现象。

在00后成为潮玩消费主力的当下,他们的角色定位已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购买者”。在资本市场中,年轻人悄然成为潮玩上市公司的“隐形股东”。

站在行业变革期,潮玩企业的估值逻辑亟待突破传统框架,无论是深耕本土,还是拓展海外版图,亦或是探索更多叙事创新路径。对于年轻股东而言,他们期待的不仅是“拆开盲盒的惊喜”,更是一家企业在IP培育、生态构建上的长期主义。

自有IP从“借势生长”转向“生根发芽”,估值模型从“短期流量”升级为“IP生命周期价值”,潮玩行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让年轻人既是热情的消费者,也是坚定的价值同行者。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