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市场需求的快速攀升,组合驾驶辅助(L2 级自动化)正迈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但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安全边界模糊、功能误读与营销噱头频出等问题也愈发突出,正累积成为行业信用与消费者信心的隐患,为规范行业发展,监管机构对行业的监管需求也更为重要。自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后,行业媒体纷纷表示自动驾驶行业进入了“强监管”时代。就在2025年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从“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营销宣传规范”“用户告知义务”三大维度,对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倡议书首先强调“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呼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等全流程构建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这一要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当前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随着多家车企和供应商纷纷推出基于视觉、雷达融合感知的组合辅助系统,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协同、算法对突发工况的鲁棒性、故障情景下的安全退让等技术难题也愈发显现,尤其是随着智驾事故发生越来越多,消费者也对智驾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其实智驾系统现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逾待解决,如当摄像头受强光干扰或雨雾遮挡时,系统如何快速切换到毫米波雷达或预置的高精度地图,保证车辆能够稳妥地接管与停靠?在出现需要接管的要求时,如何快速让驾驶员可以接收到信息,并快速响应?
ISO 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与SAE J3061《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安全指南》或是行业可以对标的两大标准框架,前者要求通过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等方法,识别并管控潜在失效风险,后者则针对整车互联安全提供了技术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倡议书提出“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与安全响应机制”,意在保障当传感器、控制器或执行器出现单点或多点失效时,车辆始终能退回到可控、可预见的安全状态。
在“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这一部分,倡议书直指行业过度渲染与误导宣传的乱象。过去,有的企业会在宣传资料中标题式地使用“自动驾驶”“无感接管”等概念,令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可以全程放手,甚至在一些视频平台上还出现了自行演示“放手驾驶”的宣传,而这些演示往往掩盖了限速、车道宽度、交通流量等多项前提条件。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相关阅读:《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正式发布),作为我国对标 SAE 分级的国家规范,明确了从0级驾驶自动化到5级驾驶自动化的六级划分,并对每一级别的功能边界、驾驶员责任和辅助范围做出了详细定义。倡议书要求企业严格依据该标准进行宣传,不使用类似“全自动”“全场景无人干预”等模糊或夸张的措辞,并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及时澄清整改。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也能在源头上避免因为误用滥用带来的安全事故和监管风险。
对于“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倡议书提出了企业需要建立面向用户的全方位告知机制。这一点在目前的部分车型中尚不完善。早期很多主机厂只是将产品说明书作为合规文本,而车内HMI(人机交互界面)往往只能展示“辅助开启/关闭”两档状态,缺乏对“何时接管”“如何紧急制动”“边界条件是什么”等关键提示的引导。事实上,一套完善的告知体系应当包括启动前的功能演示与警示教程、实时行驶中的多模态提醒(视觉、声学、振动)、以及异常情形下的分级接管流程。只有让驾驶员在心智上始终保持“我是第一责任人”的清醒认知,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协同”而非“人机对立”。企业可以积极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与线下试驾活动,结合驾驶员等级认证、保险公司参与等手段,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的安全闭环。
这份倡议书不仅是对企业行为的规范,更折射出整个行业由“野蛮生长”向“成熟稳健”转型的必然趋势。随着智驾技术的发展,质量与安全必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维度,谁能够在多源信息融合、端云协同、实时决策与冗余设计上做到极致,谁就能在市场中赢得口碑与信任;随着智驾行业“强监管”时代的到来,或将有更多企业开放道路测试数据、共享关键算法、安全事件报告等,推动行业标准化与生态协同;这一次“强监管”对于厘清智驾现状的号召,也将让驾乘人员对于辅助驾驶的期待将更加理性,监管部门与保险机构也会依据更完善的行业反馈和统计数据,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与产品。
组合驾驶辅助的规模化应用是通向更高阶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基石”阶段。L2级系统的大规模部署,不仅能积累海量多样化的真实道路数据,验证算法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更能通过OTA(OvertheAir)升级检验整车厂的远程运维与安全响应能力。倡议书所强调的“开展充分的研发、测试与生产管理”与“强化行业协同治理”,正是要让这一基石更加坚固,只有做到技术与监管同频,才能让自动驾驶技术加速狂奔的现在,减少失误与事故。
这一阶段监管机构的一系列举措,也说明智驾已经深刻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智驾最前沿也在此呼吁:企业应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将真实透明的宣传与完善细致的用户告知视为品牌价值的核心组成;监管机构应积极跟进标准与政策的落地落细;消费者也需保持警觉与理性,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扛起自身的安全主体责任。唯有多方协同、持续迭代,才能让组合驾驶辅助真正成为安全可靠的出行助手,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驶入下一个“质变”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 END --
原文标题 : 中汽协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智驾行业“强监管”愈发明确?
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市场需求的快速攀升,组合驾驶辅助(L2 级自动化)正迈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但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安全边界模糊、功能误读与营销噱头频出等问题也愈发突出,正累积成为行业信用与消费者信心的隐患,为规范行业发展,监管机构对行业的监管需求也更为重要。自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后,行业媒体纷纷表示自动驾驶行业进入了“强监管”时代。就在2025年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从“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营销宣传规范”“用户告知义务”三大维度,对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倡议书首先强调“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呼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等全流程构建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这一要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当前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随着多家车企和供应商纷纷推出基于视觉、雷达融合感知的组合辅助系统,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协同、算法对突发工况的鲁棒性、故障情景下的安全退让等技术难题也愈发显现,尤其是随着智驾事故发生越来越多,消费者也对智驾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其实智驾系统现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逾待解决,如当摄像头受强光干扰或雨雾遮挡时,系统如何快速切换到毫米波雷达或预置的高精度地图,保证车辆能够稳妥地接管与停靠?在出现需要接管的要求时,如何快速让驾驶员可以接收到信息,并快速响应?
ISO 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与SAE J3061《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安全指南》或是行业可以对标的两大标准框架,前者要求通过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等方法,识别并管控潜在失效风险,后者则针对整车互联安全提供了技术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倡议书提出“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与安全响应机制”,意在保障当传感器、控制器或执行器出现单点或多点失效时,车辆始终能退回到可控、可预见的安全状态。
在“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这一部分,倡议书直指行业过度渲染与误导宣传的乱象。过去,有的企业会在宣传资料中标题式地使用“自动驾驶”“无感接管”等概念,令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可以全程放手,甚至在一些视频平台上还出现了自行演示“放手驾驶”的宣传,而这些演示往往掩盖了限速、车道宽度、交通流量等多项前提条件。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相关阅读:《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正式发布),作为我国对标 SAE 分级的国家规范,明确了从0级驾驶自动化到5级驾驶自动化的六级划分,并对每一级别的功能边界、驾驶员责任和辅助范围做出了详细定义。倡议书要求企业严格依据该标准进行宣传,不使用类似“全自动”“全场景无人干预”等模糊或夸张的措辞,并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及时澄清整改。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也能在源头上避免因为误用滥用带来的安全事故和监管风险。
对于“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倡议书提出了企业需要建立面向用户的全方位告知机制。这一点在目前的部分车型中尚不完善。早期很多主机厂只是将产品说明书作为合规文本,而车内HMI(人机交互界面)往往只能展示“辅助开启/关闭”两档状态,缺乏对“何时接管”“如何紧急制动”“边界条件是什么”等关键提示的引导。事实上,一套完善的告知体系应当包括启动前的功能演示与警示教程、实时行驶中的多模态提醒(视觉、声学、振动)、以及异常情形下的分级接管流程。只有让驾驶员在心智上始终保持“我是第一责任人”的清醒认知,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协同”而非“人机对立”。企业可以积极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与线下试驾活动,结合驾驶员等级认证、保险公司参与等手段,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的安全闭环。
这份倡议书不仅是对企业行为的规范,更折射出整个行业由“野蛮生长”向“成熟稳健”转型的必然趋势。随着智驾技术的发展,质量与安全必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维度,谁能够在多源信息融合、端云协同、实时决策与冗余设计上做到极致,谁就能在市场中赢得口碑与信任;随着智驾行业“强监管”时代的到来,或将有更多企业开放道路测试数据、共享关键算法、安全事件报告等,推动行业标准化与生态协同;这一次“强监管”对于厘清智驾现状的号召,也将让驾乘人员对于辅助驾驶的期待将更加理性,监管部门与保险机构也会依据更完善的行业反馈和统计数据,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与产品。
组合驾驶辅助的规模化应用是通向更高阶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基石”阶段。L2级系统的大规模部署,不仅能积累海量多样化的真实道路数据,验证算法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更能通过OTA(OvertheAir)升级检验整车厂的远程运维与安全响应能力。倡议书所强调的“开展充分的研发、测试与生产管理”与“强化行业协同治理”,正是要让这一基石更加坚固,只有做到技术与监管同频,才能让自动驾驶技术加速狂奔的现在,减少失误与事故。
这一阶段监管机构的一系列举措,也说明智驾已经深刻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智驾最前沿也在此呼吁:企业应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将真实透明的宣传与完善细致的用户告知视为品牌价值的核心组成;监管机构应积极跟进标准与政策的落地落细;消费者也需保持警觉与理性,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扛起自身的安全主体责任。唯有多方协同、持续迭代,才能让组合驾驶辅助真正成为安全可靠的出行助手,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驶入下一个“质变”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 END --
原文标题 : 中汽协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智驾行业“强监管”愈发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