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万锦——记徐州万锦纺织总经理龙腾

纺织服装周刊

1天前

在智能化改造上,龙腾展现出惊人的魄力:2019年新建聚锦纺织时,他力排众议,将60%的预算投入智能设备,引进德国特吕茨勒清花系统、瑞士立达梳棉机、日本村田870EX涡流纺纱机等“顶配”。

在徐州沛县经济开发区的主干道旁,“聚锦纺织”的银灰色厂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穿过自动感应门,38岁的龙腾正站在中控室里,盯着墙面巨大的LED屏——12万锭纺纱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如流水般滚动,细纱断头率、棉条均匀度等核心指标在绿色区间内平稳波动。这位身高1米8的年轻总经理目光聚焦,既有管理者的严谨,又藏着对纺织行业的深沉热爱。

01.

从“物流二代”到“纺织少帅”:十五年磨一剑的传承之路

万锦纺织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龙腾的父亲龙天行早年以物流运输为生,驾驶着载重几十吨的大挂车往返于沛县与广东之间。在无数个昼夜兼程的旅途中,这位嗅觉敏锐的创业者发现了商机:珠三角的畅销产品在苏北地区供不应求。“父亲常说,货车车厢里不仅装货,还装着市场的‘天气预报’。”龙腾回忆,龙天行从捎带少量商品试水,到车厢带货,短短三年间积累了第一桶金。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果断转型实业,投建7万锭纱厂,取名“万锦”,寓意“万缕千丝织就锦绣”。

作为家中独子,龙腾的成长轨迹被父亲赋予了特殊规划:中学时代常被要求跟随货车跑运输,寒暑假在纺织厂做勤杂工,大学攻读金融专业却被“强制”选修纺织工程概论。2008年毕业后,当同龄人奔向投行、券商时,他却穿上蓝色工服,从清花间学徒做起。“第一天进车间,梳棉机的棉絮扑了满脸,耳朵被机器轰鸣声震得发疼。”他笑着回忆,三个月里,他在粗纱、细纱、络筒等工序轮岗,手写满满操作笔记,记录下设备调试细节。2012年,当他提出“并条机变频改造”方案,将能耗降低15%时,父亲龙天行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真正“懂行”了。

02.

智能化革命:78人玩转12万锭的“数字工厂”密码

走进聚锦纺织的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在原料库区有序搬运棉包,AGV小车沿着地面磁条穿梭于机台之间,唯有设备运转的低频震动打破寂静。“传统12万锭纱厂需要300名工人,我们只用78人,其中20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龙腾指着正在调试涡流纺设备的工程师团队。在智能化改造上,龙腾展现出惊人的魄力:2019年新建聚锦纺织时,他力排众议,将60%的预算投入智能设备,引进德国特吕茨勒清花系统、瑞士立达梳棉机、日本村田870EX涡流纺纱机等“顶配”。这些设备搭载的物联网模块,实时将数据上传至工厂云平台,通过AI算法自动优化工艺参数。更关键的变革发生在管理层面。龙腾引入纺织行业专属的MES系统,将订单排产、质量检测、能耗管理全部数字化。在质检实验室,乌斯特电子强力仪每小时自动生成2000组数据,区块链技术确保每批次棉纱的质量溯源可查。“现在客户扫码就能看到纱线的‘成长档案’,从棉花产地到纺纱参数,比奢侈品的防伪溯源还详细。”

03.

在周期波动中锚定航向:从规模扩张到价值突围

2023年,全球纺织业遭遇多重挑战:欧美订单收缩、原材料价格波动、国内人力成本上升。在公司旁边40亩待开发用地上,杂草已被清理,桩基工程即将启动——这里规划着80台涡流纺设备的智能化车间,总投资达2.5亿元。面对团队的担忧,龙腾在管理层会议上展示了一组数据:2022年,公司涡流纺纱的毛利率达18%,是传统环锭纺的2倍;再生涤纶混纺纱通过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后,出口单价提升30%,订单量增长45%。“危机从来不是坏事,它能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他的战略布局分三步走:技术端,与大学共建新型纤维研发中心,攻关“石墨烯抗菌纱线”“海藻酸医用纱线”等高端产品,已申请N项发明专利;市场端,在巩固江浙针织客户的同时,开拓东南亚市场,生态端,规划建设沛县首个“零碳纺纱园区”,引入光伏屋顶、余热回收系统,目标5年内单位产值能耗下降40%。在人才培养上,龙腾推行“双通道晋升”机制:技术工人最高可享受总监级待遇,管培生必须在车间轮岗6个月才能进入职能部门。奖励在工艺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员工,一位挡车工改进的“胶辊清洁法”“纺织行业不缺劳动力,缺的是‘技术工匠+数字思维’的新型人才。”

04.

重构“纺织基因”:一个“创二代”的产业理想

在龙腾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不是办公桌上的智能终端,而是墙角玻璃柜里陈列的老物件:父亲开了十多年的货车方向盘、第一台国产细纱机的摇把、2009年万锦首锭纱线的留样。“这些是家族的‘纺织初心’,提醒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说,父亲龙天行如今退居幕后,但每周仍会到车间巡视,看到智能化设备时,这位老纺织人会像孩子般好奇地询问技术细节。作为“创二代”,龙腾对产业的理解早已超越了父辈的“规模扩张”逻辑。他注意到,Z世代消费者对“可持续时尚”的需求与日俱增,便推动公司开发“从棉花到成衣”的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当发现下游客户抱怨试纱周期长,便建立“快速打样中心”,72小时内即可交付定制化纱线样品。“传统纺织是‘汗水产业’,现代纺织是‘智慧产业’,中间的桥梁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05.

尾声:在经纬之间编织未来

采访结束时,龙腾接到车间主任的电话:新到的再生涤纶短纤通过质检,即将投入生产。他起身走向车间,运动鞋在走廊里留下他的脚印,窗外,夕阳为厂房镀上一层金色,远处的涡流纺机正在高速运转,将白色纤维纺成银亮的纱线。这些纱线未来会变成婴儿的襁褓、运动员的战袍,或是航天员的防护服,但在龙腾眼中,它们更像一串串数字密码,等待着被智能技术解码,被创新理念重构。

从物流司机到纺织企业家,从传统纱厂到智能工厂,龙家两代人在纺织行业写下了不同的篇章。而龙腾这一代“创二代”,正用金融思维、数字技术和全球化视野,在经纬交织的产业版图上,编织出属于中国纺织业的新锦绣。正如他常说的:“纺织不是夕阳产业,只要人类还需要衣物,只要创新的火种不熄,这个行业就永远充满朝阳般的希望。”

在智能化改造上,龙腾展现出惊人的魄力:2019年新建聚锦纺织时,他力排众议,将60%的预算投入智能设备,引进德国特吕茨勒清花系统、瑞士立达梳棉机、日本村田870EX涡流纺纱机等“顶配”。

在徐州沛县经济开发区的主干道旁,“聚锦纺织”的银灰色厂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穿过自动感应门,38岁的龙腾正站在中控室里,盯着墙面巨大的LED屏——12万锭纺纱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如流水般滚动,细纱断头率、棉条均匀度等核心指标在绿色区间内平稳波动。这位身高1米8的年轻总经理目光聚焦,既有管理者的严谨,又藏着对纺织行业的深沉热爱。

01.

从“物流二代”到“纺织少帅”:十五年磨一剑的传承之路

万锦纺织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龙腾的父亲龙天行早年以物流运输为生,驾驶着载重几十吨的大挂车往返于沛县与广东之间。在无数个昼夜兼程的旅途中,这位嗅觉敏锐的创业者发现了商机:珠三角的畅销产品在苏北地区供不应求。“父亲常说,货车车厢里不仅装货,还装着市场的‘天气预报’。”龙腾回忆,龙天行从捎带少量商品试水,到车厢带货,短短三年间积累了第一桶金。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果断转型实业,投建7万锭纱厂,取名“万锦”,寓意“万缕千丝织就锦绣”。

作为家中独子,龙腾的成长轨迹被父亲赋予了特殊规划:中学时代常被要求跟随货车跑运输,寒暑假在纺织厂做勤杂工,大学攻读金融专业却被“强制”选修纺织工程概论。2008年毕业后,当同龄人奔向投行、券商时,他却穿上蓝色工服,从清花间学徒做起。“第一天进车间,梳棉机的棉絮扑了满脸,耳朵被机器轰鸣声震得发疼。”他笑着回忆,三个月里,他在粗纱、细纱、络筒等工序轮岗,手写满满操作笔记,记录下设备调试细节。2012年,当他提出“并条机变频改造”方案,将能耗降低15%时,父亲龙天行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真正“懂行”了。

02.

智能化革命:78人玩转12万锭的“数字工厂”密码

走进聚锦纺织的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在原料库区有序搬运棉包,AGV小车沿着地面磁条穿梭于机台之间,唯有设备运转的低频震动打破寂静。“传统12万锭纱厂需要300名工人,我们只用78人,其中20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龙腾指着正在调试涡流纺设备的工程师团队。在智能化改造上,龙腾展现出惊人的魄力:2019年新建聚锦纺织时,他力排众议,将60%的预算投入智能设备,引进德国特吕茨勒清花系统、瑞士立达梳棉机、日本村田870EX涡流纺纱机等“顶配”。这些设备搭载的物联网模块,实时将数据上传至工厂云平台,通过AI算法自动优化工艺参数。更关键的变革发生在管理层面。龙腾引入纺织行业专属的MES系统,将订单排产、质量检测、能耗管理全部数字化。在质检实验室,乌斯特电子强力仪每小时自动生成2000组数据,区块链技术确保每批次棉纱的质量溯源可查。“现在客户扫码就能看到纱线的‘成长档案’,从棉花产地到纺纱参数,比奢侈品的防伪溯源还详细。”

03.

在周期波动中锚定航向:从规模扩张到价值突围

2023年,全球纺织业遭遇多重挑战:欧美订单收缩、原材料价格波动、国内人力成本上升。在公司旁边40亩待开发用地上,杂草已被清理,桩基工程即将启动——这里规划着80台涡流纺设备的智能化车间,总投资达2.5亿元。面对团队的担忧,龙腾在管理层会议上展示了一组数据:2022年,公司涡流纺纱的毛利率达18%,是传统环锭纺的2倍;再生涤纶混纺纱通过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后,出口单价提升30%,订单量增长45%。“危机从来不是坏事,它能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他的战略布局分三步走:技术端,与大学共建新型纤维研发中心,攻关“石墨烯抗菌纱线”“海藻酸医用纱线”等高端产品,已申请N项发明专利;市场端,在巩固江浙针织客户的同时,开拓东南亚市场,生态端,规划建设沛县首个“零碳纺纱园区”,引入光伏屋顶、余热回收系统,目标5年内单位产值能耗下降40%。在人才培养上,龙腾推行“双通道晋升”机制:技术工人最高可享受总监级待遇,管培生必须在车间轮岗6个月才能进入职能部门。奖励在工艺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员工,一位挡车工改进的“胶辊清洁法”“纺织行业不缺劳动力,缺的是‘技术工匠+数字思维’的新型人才。”

04.

重构“纺织基因”:一个“创二代”的产业理想

在龙腾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不是办公桌上的智能终端,而是墙角玻璃柜里陈列的老物件:父亲开了十多年的货车方向盘、第一台国产细纱机的摇把、2009年万锦首锭纱线的留样。“这些是家族的‘纺织初心’,提醒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说,父亲龙天行如今退居幕后,但每周仍会到车间巡视,看到智能化设备时,这位老纺织人会像孩子般好奇地询问技术细节。作为“创二代”,龙腾对产业的理解早已超越了父辈的“规模扩张”逻辑。他注意到,Z世代消费者对“可持续时尚”的需求与日俱增,便推动公司开发“从棉花到成衣”的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当发现下游客户抱怨试纱周期长,便建立“快速打样中心”,72小时内即可交付定制化纱线样品。“传统纺织是‘汗水产业’,现代纺织是‘智慧产业’,中间的桥梁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05.

尾声:在经纬之间编织未来

采访结束时,龙腾接到车间主任的电话:新到的再生涤纶短纤通过质检,即将投入生产。他起身走向车间,运动鞋在走廊里留下他的脚印,窗外,夕阳为厂房镀上一层金色,远处的涡流纺机正在高速运转,将白色纤维纺成银亮的纱线。这些纱线未来会变成婴儿的襁褓、运动员的战袍,或是航天员的防护服,但在龙腾眼中,它们更像一串串数字密码,等待着被智能技术解码,被创新理念重构。

从物流司机到纺织企业家,从传统纱厂到智能工厂,龙家两代人在纺织行业写下了不同的篇章。而龙腾这一代“创二代”,正用金融思维、数字技术和全球化视野,在经纬交织的产业版图上,编织出属于中国纺织业的新锦绣。正如他常说的:“纺织不是夕阳产业,只要人类还需要衣物,只要创新的火种不熄,这个行业就永远充满朝阳般的希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