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发生地,在卧虎藏龙的杭州。
2025年伊始,杭州六小龙火爆全国,甚至轰动了整个“硅谷”,吸引了世界目光。然而,杭州这片创新沃土所孕育的“龙”,绝非仅存于互联网与 AI 领域。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近旁,一家企业悄然蛰伏,十五年磨一剑——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条专研“丝素蛋白”,将中国传统文化材料“桑蚕丝”变成“生命健康材料”的行业巨龙。
星月生物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阿里巴巴总部便在附近
时间回溯至2020年初,正值星月生物研发团队深耕丝素蛋白研究的第十个年头,大家却筹划着一顿散伙饭。
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资金链紧张。十年来默默支撑着星月生物发展的星月集团,主动承担了因担保引发的约8亿元债务陷入困境,而其他资本也看不到丝素蛋白短期内的回报率,无一入局。剩下的钱,维持两个月的工资都困难,更遑论支撑接下来的研发。
说到这儿,故事似乎要画上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句号。但触底反弹的好戏,已被命运安排进了剧本里。
星月集团的胡济荣总裁在与研发人员的交流中,敏锐洞察到了团队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对于集团的困难,他只字未提,而是满怀信心地给众人打下强心针:“作为科学家和研发人员,资金的问题不是你们所要考虑的,而是我该去解决的”。
于是,在胡济荣总裁的组织下,一批新投资人前来调研,给予丝素蛋白及星月生物团队很高的评价,按10亿估值,投资了5000万,继续推动星月生物“从0到1”的研究落地。同一年,“丝素蛋白膜状敷料”产品便获批国内首个丝素蛋白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丝素蛋白膜状敷料”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也是国内首个丝素蛋白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化妆品观察》采访星月生物科学家赵洪石博士时,他也直呼“转变太神奇,当时都觉得不适应”。这种神奇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玄学,而是根植于一个道理——舍得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会迎来爆发式的回报。
再将时间拨回到现在。2025年,丝素蛋白因天然生物再生材料的定位,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等性质,已被证明有着巨大潜力。从蚕丝中提取而来的它,无论是在运动医学等高端医疗场景,还是护肤、医美、保健食品等日常场景,都可以被很好地应用。
在再生美丽模块,星月生物也推出了小分子丝素蛋白原料“丝安因”、自有护肤品牌“帕玑”以及医疗美容品牌“丝安颜”等。
一家科研型企业,经过十五年的研发和产业规模化探索,做出以上商业化布局,定是有着基于严谨科学论证的底气。
当大众早已熟稔“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英雄主义叙事,《化妆品观察》却通过与赵洪石博士的对话深度了解到:无论是丝素蛋白的突破还是星月生物的这份底气,都来之不易。
星月生物外,矗立着“蚕之丝,天之材”立牌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是星月生物的宗旨,也是赵博接受采访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随着星月生物与丝素蛋白的原料故事被揭开,这句话的“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
赵博最先讲述的,是他的老师——浙江大学欧阳宏伟教授的故事。
欧阳教授一直专注于研发干细胞科技和生物材料科技促进组织再生,推进临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疗。
2010年,有临床专家闲聊说起治疗尿失禁的聚丙烯吊带因为不降解和异物反应引起组织侵袭并发症,非常难处理。欧阳教授觉得自己团队正在研究的蚕丝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很好,若能临床转化,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苦痛。
但一个全新的生物材料要想临床转化,无论是时间投入、经费投入还是审批政策支持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
丝素蛋白研发过程
时任星月集团总裁的胡济荣在这时找到了欧阳教授。与欧阳教授交流后,胡济荣敏锐察觉到国内再生医疗板块存在大量空白,丝素蛋白也是个颇有前景的材料,当即决定展开合作。
就这样,以推进再生医学材料和技术产业化为愿景的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不到两年,星月生物就获批成为“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
丝素蛋白医用原材料,迎来了“强而有力”的市场推动者。
2012年,星月生物相关课题获批国家863计划资助,2015年再度入选
三个时间节点
与背后的三座大山
原料研发这件事,先有人才,后面的环节才能被顺利推动。
“因为笃定丝素蛋白是一个好材料,星月生物研发团队中的很多人,当时放弃了教授或医生的饭碗,毅然决定全职投入丝素蛋白的研究。”据赵博回忆,整个研发团队能够组成,也是仰仗着大家的理想主义。
《化妆品观察》发现,就连赵博自己,也是在赴德留学后,三次婉拒德国教授的挽留,回国继续研究丝素蛋白材料的产业化。
当被问及星月生物研发丝素蛋白走过了哪几个阶段时,赵博很清晰地划分了三个时间节点。他说,摆在这三个时间节点面前的,是三座不同的大山。
星月生物成立后的2010年至2020年,是团队进行基础研究的十年,也是最艰难的十年。一个矛盾赤裸裸地摆在大家眼前:丝素蛋白研究在国内存在大量空白,想开发应用于医疗场景的产品需要行业标准,但制定行业标准又需要产品支撑。
基于此,整个研究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边推动标准开发,一边做产品。
赵洪石博士及星月生物研发人员
这种双线并行的研究推进几年后,事情的发展回到文章开头的困境——团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但钱已经不够了。
赵博是这样描述那段时光的:“大家已经被逼成全能选手了,为了省成本,从采购到生产、研发、临床、注册,全都是自己人上。”“后来我们也一直争取少依赖外部资本,集团周转过来后就坚持自己投入,从开始到现在,我们自己在研发上已经投入了5、6个亿。”
而过山车一般的2020年,则被划分成星月生物第二个研究阶段的起点。
这一年,星月生物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成功立项。同时,首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也意味着丝素蛋白被认可应用到高端医疗。丝素蛋白的应用,从今往后都有理有据了。
2020年正式立项的丝素蛋白行业标准,于2024年发布,今年10月即将实施
但想要实现原料产业化,高效提纯变成了一只拦路虎:难点一为,蚕丝中约70%为丝素蛋白,30%为丝胶蛋白,两者紧密结合。若丝胶去除不彻底,残留的丝胶及其中杂质会导致丝素蛋白的免疫原性风险(不适合生物医学应用)或过分去除会导致材料性能下降。难点二则是,实验室小规模提取可控性高,但放大到工业规模时,批次间差异显著且不稳定。
请教很多国内外专家后,这个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星月生物研发团队只得继续“自己上,自己从头研发”。
其中有一个技术点就耗时一年半,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团队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专研出“亚稳态提纯技术”及相应的丝素蛋白自动化提纯、规模化量产制备设备。这也为星月生物后来实现六吨级医用丝素蛋白原料量产,奠定了基础。
星月生物建设了全球首条丝素蛋白规模化生产线,实现六吨级原料量产
但最终,一个原料的价值还是需要市场来验证。基础研究、规模化生产的问题解决后,2024年,星月生物迎来了第三个关键阶段——商业化落地。
恰巧的是,对于现在的美妆产业来说,一方面,再生医学是一个前沿方向;另一方面,原料和品牌最好的叙事,便是基于科学逻辑的机理叙事。这些都切中了星月生物的特长。
从小分子丝素蛋白原料“丝安因”,到医研再生护肤品牌“帕玑”、医美产品“丝安颜”、再到严肃医疗系列产品的布局,星月生物希望,能通过丝素蛋白,为美妆消费者提供一个温和且有效的选择。
以从细胞出发的
再生医学逻辑思考护肤
作为研究再生医学起家的企业,星月生物习惯以科学机理的论证,以及“从细胞到组织再到器官”的医学底层逻辑,思考如何做好美妆原料和产品。
赵博提出,一个材料首先需要被关注的,仍是安全性。
“由于丝素蛋白是一个比较新的材料,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市面上可能没做过的安全性研究。”据赵博介绍,整个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来验证丝素蛋白的安全性。
另外,通过数据库对比,研究团队在所筛选的蚕种得到的丝素蛋白分子片段中没有发现引起人体过敏的片段。直白地说,经过多个方法验证,丝素蛋白被证明是一个安全性极佳的再生原料。
对于护肤原料,星月生物将再生医学的循证科学融入成分有效性的验证。
星月生物与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合作首次通过多组学测序(蛋白组学,RNA测序,空间质谱测序)全面揭示了丝素蛋白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丝素蛋白通过Integrin/PI3K/Akt和糖酵解信号通路显著增强MSCs的旁分泌功能,这些功能涉及细胞外基质沉积、血管生成和免疫调控等组织再生关键过程。
丝素蛋白调节MSCs旁分泌信号通路图
Wei Zhang,et al.Advanced Materials,2023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体内外验证了丝素蛋白介导的旁分泌信号可通过调节皮肤微环境中多种常驻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行为和功能,有效促进皮肤再生。
丝素蛋白在这种再生性能上,明显区别于透明质酸、重组胶原蛋白等市面上的大热原料。
“人体组织损伤之后,首先是产生炎症。巨噬细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炎性细胞。”赵博指出,丝素蛋白的再生特性,是产生更多的再生型的巨噬细胞(M2型)。基于此,丝素蛋白除了修护和再生之外,还有着极强的抗炎与修复能力。
温和且有效,这个很多传统美妆原料做不到的事情,在丝素蛋白上实现了统一。
这也切中了美妆市场两个逐渐扩大的消费者群体,一是敏感肌人群,二是婴幼儿以及宝妈。这两类消费者的皮肤,都较为脆弱,更需要像丝素蛋白这样的原料对皮肤进行温和修复。
因而,丝素蛋白在美妆领域的应用,其实也和当年那个“造福患者”的初衷一样,是想要让消费者用上更好的化妆品。
做一个“清醒”的科研型企业
交流到最后,《化妆品观察》也发现,尽管星月生物已经在国内丝素蛋白行业拿下多个首创:首个蚕丝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首个丝素蛋白医疗器械原材料主文档、首条丝素蛋白规模化生产线等,它依然有着独属于科研企业的那份“清醒”。
做美妆产品,星月生物没有“天花乱坠”的过度营销,也没有概念堆砌,只是讲述着丝素蛋白的研发故事与科学机理,一直想着如何促进产品迭代。
做原料研发技术,它仍在一步步探索如何精进对于丝素蛋白的研究。赵博说:“星月生物要想保持行业内领先地位,就要一直思考如何做更为长久的科学研究。”
在行业内频频裁员、讲究降本增效的当下,星月生物却一直在招聘、培养研发人才。
组织以蚕丝材料应用为主的“良渚尖端科技论坛”时,赵博也发现,做丝素蛋白的企业变多了。从第一届的不到20家,到第二届的40多家,几乎是成倍数增长。现在,围绕丝素蛋白的注册证有二三十张,申请丝素蛋白原材料也有三十多种。
第二届良渚尖端科技论坛留影,此时,做丝素蛋白的企业已有40多家
“这是好事情,说明大家看好丝素蛋白这个中国材料,而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丝素蛋白的应用爆发期,要来了。”赵博特别兴奋地说。
曾经抱着“我们要用一辈子把这个事情做成,除非有什么能证明这个东西做不成”信念的星月生物团队,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付出,终于迎来了丝素蛋白被大规模推向市场的今天。
中国美妆,也需要星月生物这样将研发沉淀至基因里的企业,需要丝素蛋白这种基于再生医学底层逻辑,基于东方蚕丝沉淀的高阶原料。
这将是一种“相互成就”。
故事的发生地,在卧虎藏龙的杭州。
2025年伊始,杭州六小龙火爆全国,甚至轰动了整个“硅谷”,吸引了世界目光。然而,杭州这片创新沃土所孕育的“龙”,绝非仅存于互联网与 AI 领域。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近旁,一家企业悄然蛰伏,十五年磨一剑——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条专研“丝素蛋白”,将中国传统文化材料“桑蚕丝”变成“生命健康材料”的行业巨龙。
星月生物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阿里巴巴总部便在附近
时间回溯至2020年初,正值星月生物研发团队深耕丝素蛋白研究的第十个年头,大家却筹划着一顿散伙饭。
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资金链紧张。十年来默默支撑着星月生物发展的星月集团,主动承担了因担保引发的约8亿元债务陷入困境,而其他资本也看不到丝素蛋白短期内的回报率,无一入局。剩下的钱,维持两个月的工资都困难,更遑论支撑接下来的研发。
说到这儿,故事似乎要画上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句号。但触底反弹的好戏,已被命运安排进了剧本里。
星月集团的胡济荣总裁在与研发人员的交流中,敏锐洞察到了团队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对于集团的困难,他只字未提,而是满怀信心地给众人打下强心针:“作为科学家和研发人员,资金的问题不是你们所要考虑的,而是我该去解决的”。
于是,在胡济荣总裁的组织下,一批新投资人前来调研,给予丝素蛋白及星月生物团队很高的评价,按10亿估值,投资了5000万,继续推动星月生物“从0到1”的研究落地。同一年,“丝素蛋白膜状敷料”产品便获批国内首个丝素蛋白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丝素蛋白膜状敷料”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也是国内首个丝素蛋白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化妆品观察》采访星月生物科学家赵洪石博士时,他也直呼“转变太神奇,当时都觉得不适应”。这种神奇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玄学,而是根植于一个道理——舍得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会迎来爆发式的回报。
再将时间拨回到现在。2025年,丝素蛋白因天然生物再生材料的定位,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等性质,已被证明有着巨大潜力。从蚕丝中提取而来的它,无论是在运动医学等高端医疗场景,还是护肤、医美、保健食品等日常场景,都可以被很好地应用。
在再生美丽模块,星月生物也推出了小分子丝素蛋白原料“丝安因”、自有护肤品牌“帕玑”以及医疗美容品牌“丝安颜”等。
一家科研型企业,经过十五年的研发和产业规模化探索,做出以上商业化布局,定是有着基于严谨科学论证的底气。
当大众早已熟稔“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英雄主义叙事,《化妆品观察》却通过与赵洪石博士的对话深度了解到:无论是丝素蛋白的突破还是星月生物的这份底气,都来之不易。
星月生物外,矗立着“蚕之丝,天之材”立牌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是星月生物的宗旨,也是赵博接受采访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随着星月生物与丝素蛋白的原料故事被揭开,这句话的“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
赵博最先讲述的,是他的老师——浙江大学欧阳宏伟教授的故事。
欧阳教授一直专注于研发干细胞科技和生物材料科技促进组织再生,推进临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疗。
2010年,有临床专家闲聊说起治疗尿失禁的聚丙烯吊带因为不降解和异物反应引起组织侵袭并发症,非常难处理。欧阳教授觉得自己团队正在研究的蚕丝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很好,若能临床转化,就可以帮助病人减少苦痛。
但一个全新的生物材料要想临床转化,无论是时间投入、经费投入还是审批政策支持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
丝素蛋白研发过程
时任星月集团总裁的胡济荣在这时找到了欧阳教授。与欧阳教授交流后,胡济荣敏锐察觉到国内再生医疗板块存在大量空白,丝素蛋白也是个颇有前景的材料,当即决定展开合作。
就这样,以推进再生医学材料和技术产业化为愿景的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不到两年,星月生物就获批成为“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
丝素蛋白医用原材料,迎来了“强而有力”的市场推动者。
2012年,星月生物相关课题获批国家863计划资助,2015年再度入选
三个时间节点
与背后的三座大山
原料研发这件事,先有人才,后面的环节才能被顺利推动。
“因为笃定丝素蛋白是一个好材料,星月生物研发团队中的很多人,当时放弃了教授或医生的饭碗,毅然决定全职投入丝素蛋白的研究。”据赵博回忆,整个研发团队能够组成,也是仰仗着大家的理想主义。
《化妆品观察》发现,就连赵博自己,也是在赴德留学后,三次婉拒德国教授的挽留,回国继续研究丝素蛋白材料的产业化。
当被问及星月生物研发丝素蛋白走过了哪几个阶段时,赵博很清晰地划分了三个时间节点。他说,摆在这三个时间节点面前的,是三座不同的大山。
星月生物成立后的2010年至2020年,是团队进行基础研究的十年,也是最艰难的十年。一个矛盾赤裸裸地摆在大家眼前:丝素蛋白研究在国内存在大量空白,想开发应用于医疗场景的产品需要行业标准,但制定行业标准又需要产品支撑。
基于此,整个研究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边推动标准开发,一边做产品。
赵洪石博士及星月生物研发人员
这种双线并行的研究推进几年后,事情的发展回到文章开头的困境——团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但钱已经不够了。
赵博是这样描述那段时光的:“大家已经被逼成全能选手了,为了省成本,从采购到生产、研发、临床、注册,全都是自己人上。”“后来我们也一直争取少依赖外部资本,集团周转过来后就坚持自己投入,从开始到现在,我们自己在研发上已经投入了5、6个亿。”
而过山车一般的2020年,则被划分成星月生物第二个研究阶段的起点。
这一年,星月生物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成功立项。同时,首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也意味着丝素蛋白被认可应用到高端医疗。丝素蛋白的应用,从今往后都有理有据了。
2020年正式立项的丝素蛋白行业标准,于2024年发布,今年10月即将实施
但想要实现原料产业化,高效提纯变成了一只拦路虎:难点一为,蚕丝中约70%为丝素蛋白,30%为丝胶蛋白,两者紧密结合。若丝胶去除不彻底,残留的丝胶及其中杂质会导致丝素蛋白的免疫原性风险(不适合生物医学应用)或过分去除会导致材料性能下降。难点二则是,实验室小规模提取可控性高,但放大到工业规模时,批次间差异显著且不稳定。
请教很多国内外专家后,这个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星月生物研发团队只得继续“自己上,自己从头研发”。
其中有一个技术点就耗时一年半,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团队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专研出“亚稳态提纯技术”及相应的丝素蛋白自动化提纯、规模化量产制备设备。这也为星月生物后来实现六吨级医用丝素蛋白原料量产,奠定了基础。
星月生物建设了全球首条丝素蛋白规模化生产线,实现六吨级原料量产
但最终,一个原料的价值还是需要市场来验证。基础研究、规模化生产的问题解决后,2024年,星月生物迎来了第三个关键阶段——商业化落地。
恰巧的是,对于现在的美妆产业来说,一方面,再生医学是一个前沿方向;另一方面,原料和品牌最好的叙事,便是基于科学逻辑的机理叙事。这些都切中了星月生物的特长。
从小分子丝素蛋白原料“丝安因”,到医研再生护肤品牌“帕玑”、医美产品“丝安颜”、再到严肃医疗系列产品的布局,星月生物希望,能通过丝素蛋白,为美妆消费者提供一个温和且有效的选择。
以从细胞出发的
再生医学逻辑思考护肤
作为研究再生医学起家的企业,星月生物习惯以科学机理的论证,以及“从细胞到组织再到器官”的医学底层逻辑,思考如何做好美妆原料和产品。
赵博提出,一个材料首先需要被关注的,仍是安全性。
“由于丝素蛋白是一个比较新的材料,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市面上可能没做过的安全性研究。”据赵博介绍,整个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来验证丝素蛋白的安全性。
另外,通过数据库对比,研究团队在所筛选的蚕种得到的丝素蛋白分子片段中没有发现引起人体过敏的片段。直白地说,经过多个方法验证,丝素蛋白被证明是一个安全性极佳的再生原料。
对于护肤原料,星月生物将再生医学的循证科学融入成分有效性的验证。
星月生物与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合作首次通过多组学测序(蛋白组学,RNA测序,空间质谱测序)全面揭示了丝素蛋白对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丝素蛋白通过Integrin/PI3K/Akt和糖酵解信号通路显著增强MSCs的旁分泌功能,这些功能涉及细胞外基质沉积、血管生成和免疫调控等组织再生关键过程。
丝素蛋白调节MSCs旁分泌信号通路图
Wei Zhang,et al.Advanced Materials,2023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体内外验证了丝素蛋白介导的旁分泌信号可通过调节皮肤微环境中多种常驻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行为和功能,有效促进皮肤再生。
丝素蛋白在这种再生性能上,明显区别于透明质酸、重组胶原蛋白等市面上的大热原料。
“人体组织损伤之后,首先是产生炎症。巨噬细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炎性细胞。”赵博指出,丝素蛋白的再生特性,是产生更多的再生型的巨噬细胞(M2型)。基于此,丝素蛋白除了修护和再生之外,还有着极强的抗炎与修复能力。
温和且有效,这个很多传统美妆原料做不到的事情,在丝素蛋白上实现了统一。
这也切中了美妆市场两个逐渐扩大的消费者群体,一是敏感肌人群,二是婴幼儿以及宝妈。这两类消费者的皮肤,都较为脆弱,更需要像丝素蛋白这样的原料对皮肤进行温和修复。
因而,丝素蛋白在美妆领域的应用,其实也和当年那个“造福患者”的初衷一样,是想要让消费者用上更好的化妆品。
做一个“清醒”的科研型企业
交流到最后,《化妆品观察》也发现,尽管星月生物已经在国内丝素蛋白行业拿下多个首创:首个蚕丝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首个丝素蛋白医疗器械原材料主文档、首条丝素蛋白规模化生产线等,它依然有着独属于科研企业的那份“清醒”。
做美妆产品,星月生物没有“天花乱坠”的过度营销,也没有概念堆砌,只是讲述着丝素蛋白的研发故事与科学机理,一直想着如何促进产品迭代。
做原料研发技术,它仍在一步步探索如何精进对于丝素蛋白的研究。赵博说:“星月生物要想保持行业内领先地位,就要一直思考如何做更为长久的科学研究。”
在行业内频频裁员、讲究降本增效的当下,星月生物却一直在招聘、培养研发人才。
组织以蚕丝材料应用为主的“良渚尖端科技论坛”时,赵博也发现,做丝素蛋白的企业变多了。从第一届的不到20家,到第二届的40多家,几乎是成倍数增长。现在,围绕丝素蛋白的注册证有二三十张,申请丝素蛋白原材料也有三十多种。
第二届良渚尖端科技论坛留影,此时,做丝素蛋白的企业已有40多家
“这是好事情,说明大家看好丝素蛋白这个中国材料,而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丝素蛋白的应用爆发期,要来了。”赵博特别兴奋地说。
曾经抱着“我们要用一辈子把这个事情做成,除非有什么能证明这个东西做不成”信念的星月生物团队,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付出,终于迎来了丝素蛋白被大规模推向市场的今天。
中国美妆,也需要星月生物这样将研发沉淀至基因里的企业,需要丝素蛋白这种基于再生医学底层逻辑,基于东方蚕丝沉淀的高阶原料。
这将是一种“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