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OTA空窗期,比亚迪再冲刺“辅助驾驶”

智车科技

2天前

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曾表示,如果车企选择自研辅助驾驶,至少要先花三年时间把数据闭环,把工具链打通。

一夜之间,所有的车企和供应商都改口了:没有智能驾驶,只有辅助驾驶。

4月16日,主管部门召开工作推进会,对汽车企业在智驾功能、宣传、测试等方面提出更严格要求......这被解读为官方对智驾监管收紧的信号。

这引来的连锁反应,远不止车企认怂后改口“辅助驾驶”这么简单......有接近比亚迪的消息人士向路咖汽车透露,比亚迪智驾部门的工程师,近期工作量翻倍,有的甚至“上14休1”,不排除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新规。

事实上,2个月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里面提到了,要加强OTA升级活动监督管理。“涉及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OTA升级活动,应当按照准入管理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许可。”

通知发布后,众多车企的智驾工程师迎来了忙乱的阵痛期,之前“偷摸”OTA落下的功课,现在都要找补回来。根据网上流传的会议纪要,主管部门除了不让私自OTA,还将对智驾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这引来的连锁反应,远不止车企认怂后改口“辅助驾驶”这么简单......

蒙眼狂奔的时代将迎来终结

根据网上流传的会议纪要,通知的一个目的是做好OTA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后再上车。一定程度上杜绝车企利用频繁OTA来修复bug。

当OTA让辅助驾驶的功能不断进化,显著增强用户体验,它开始与车企的能力划等号。何小鹏曾说,整车OTA是智能汽车的必备之选。“高阶智驾如果想要在全球市场推广落地,就必须做到基础硬件标配、软件免费、高频OTA成长。”

一位2024款小鹏G6车主表示,有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到数次“先锋版本”的软件推送,都是城区辅助驾驶的相关功能。去年11月,极氪的“浩瀚智驾2.0”向推出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万人公测”,并在年底推送给用户。

频繁OTA、千/万人公测,这些仅仅是过去几年,智能驾驶在你追我赶下,一路狂奔的缩影。当监管收紧,这些行为都会被叫停。主管部门要求在OTA之前,车企要验证充分才能上车。

一位汽车传动领域的软件工程师艾瑞克(化名)告诉路咖汽车,如果是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部件上,数据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和限制。他表示,不仅要备案,还要提交完整的验证材料、测试报告等,准入之后才能开展升级。“上车前还要跑完几十万公里的路测,一公里都不能少。”

2022年,主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里面提到,如果不涉及安全、环保等功能,企业在备案后可直接开展OTA升级。再到今年2月,新的通知规定车企不能随意OTA后,各家OTA的频率明显降低。小鹏、乐道、智己、阿维塔、深蓝等多家车企宣布OTA更新延迟。

艾瑞克认为,随着监管的收紧,主管部门对辅助驾驶的监管,正在向这些涉及安全的传统部件看齐。

在接下来的这段OTA空窗期,车企工程师不仅要补落下的功课,还要在下次OTA时拿出更多的真材实料来。不止比亚迪,车企的智驾部门加班成了常态。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对于车企来说首当其冲的是,一旦OTA被监管,用户公测被严格限制,车企就需要拿出实打实的测试和验证数据。毫无疑问,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除了考验企业的“钞能力”,当OTA的频率被限制,车企迭代和改错的机会变少,就意味着,在辅助驾驶上考验各家基础实力的时候到了。

目前,国内车企在技术路线上,分为自研派和供应商派,后者是大多数。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曾表示,如果车企选择自研辅助驾驶,至少要先花三年时间把数据闭环,把工具链打通。在资金和人力上的投入也是巨大。因此,最近几年,大部分车企都选择引入外部供应商,联合开发辅助驾驶的相关功能。

如今,智驾监管收紧,相当于考试难度加大,“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距会更加明显。“对momenta、华为这样的头部玩家来说是利好,因为他们掌握的数据量比车企多。”一位智能驾驶行业从业者黎明(化名)评价道,这会加剧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

事实上,在智驾监管收紧之前,几乎每家企业都敢说自己是第一梯队。甚至有十万级的新车,就宣称“端到端”上车,而芯片算力还不到100Tops;有车企宣布在双Orin-X的芯片方案(508TPOS算力)上做世界大模型。“没有1000Tops端侧算力部署,几乎撑不起世界大模型。”黎明评价道,尤其是接下来监管收紧,安全冗余成为必要,车企对硬件水平的依赖只会更高。

在前不久的智驾事故发生后,纯视觉方案的安全性上限引来质疑。某头部新势力即将发布的新车,砍掉了低配版本的纯视觉方案,改为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极氪CEO安聪慧则直接在极氪007GT的发布会上直言,新车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是有惊无险还是遗憾终生,激光雷达提前感知的这关键100米”。

其实,今年上市的多款新车,从10万级到30万级乃至更高,都标配激光雷达。比如11.98万元的零跑B10,刚刚预售的2025款智驾L6等,理想已经宣布,今年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总之,在重新审视自身的真实水平后,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不追随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

肉眼可见的是,市场正趋于理性,强者恒强,弱者更弱。新规落地前,在辅助驾驶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和供应商,接下来会更加艰难。

作者丨张凌霄

原文标题 : 抢OTA空窗期,比亚迪再冲刺“辅助驾驶”

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曾表示,如果车企选择自研辅助驾驶,至少要先花三年时间把数据闭环,把工具链打通。

一夜之间,所有的车企和供应商都改口了:没有智能驾驶,只有辅助驾驶。

4月16日,主管部门召开工作推进会,对汽车企业在智驾功能、宣传、测试等方面提出更严格要求......这被解读为官方对智驾监管收紧的信号。

这引来的连锁反应,远不止车企认怂后改口“辅助驾驶”这么简单......有接近比亚迪的消息人士向路咖汽车透露,比亚迪智驾部门的工程师,近期工作量翻倍,有的甚至“上14休1”,不排除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新规。

事实上,2个月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里面提到了,要加强OTA升级活动监督管理。“涉及汽车自动驾驶功能的OTA升级活动,应当按照准入管理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许可。”

通知发布后,众多车企的智驾工程师迎来了忙乱的阵痛期,之前“偷摸”OTA落下的功课,现在都要找补回来。根据网上流传的会议纪要,主管部门除了不让私自OTA,还将对智驾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这引来的连锁反应,远不止车企认怂后改口“辅助驾驶”这么简单......

蒙眼狂奔的时代将迎来终结

根据网上流传的会议纪要,通知的一个目的是做好OTA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后再上车。一定程度上杜绝车企利用频繁OTA来修复bug。

当OTA让辅助驾驶的功能不断进化,显著增强用户体验,它开始与车企的能力划等号。何小鹏曾说,整车OTA是智能汽车的必备之选。“高阶智驾如果想要在全球市场推广落地,就必须做到基础硬件标配、软件免费、高频OTA成长。”

一位2024款小鹏G6车主表示,有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到数次“先锋版本”的软件推送,都是城区辅助驾驶的相关功能。去年11月,极氪的“浩瀚智驾2.0”向推出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万人公测”,并在年底推送给用户。

频繁OTA、千/万人公测,这些仅仅是过去几年,智能驾驶在你追我赶下,一路狂奔的缩影。当监管收紧,这些行为都会被叫停。主管部门要求在OTA之前,车企要验证充分才能上车。

一位汽车传动领域的软件工程师艾瑞克(化名)告诉路咖汽车,如果是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部件上,数据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和限制。他表示,不仅要备案,还要提交完整的验证材料、测试报告等,准入之后才能开展升级。“上车前还要跑完几十万公里的路测,一公里都不能少。”

2022年,主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里面提到,如果不涉及安全、环保等功能,企业在备案后可直接开展OTA升级。再到今年2月,新的通知规定车企不能随意OTA后,各家OTA的频率明显降低。小鹏、乐道、智己、阿维塔、深蓝等多家车企宣布OTA更新延迟。

艾瑞克认为,随着监管的收紧,主管部门对辅助驾驶的监管,正在向这些涉及安全的传统部件看齐。

在接下来的这段OTA空窗期,车企工程师不仅要补落下的功课,还要在下次OTA时拿出更多的真材实料来。不止比亚迪,车企的智驾部门加班成了常态。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对于车企来说首当其冲的是,一旦OTA被监管,用户公测被严格限制,车企就需要拿出实打实的测试和验证数据。毫无疑问,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除了考验企业的“钞能力”,当OTA的频率被限制,车企迭代和改错的机会变少,就意味着,在辅助驾驶上考验各家基础实力的时候到了。

目前,国内车企在技术路线上,分为自研派和供应商派,后者是大多数。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曾表示,如果车企选择自研辅助驾驶,至少要先花三年时间把数据闭环,把工具链打通。在资金和人力上的投入也是巨大。因此,最近几年,大部分车企都选择引入外部供应商,联合开发辅助驾驶的相关功能。

如今,智驾监管收紧,相当于考试难度加大,“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距会更加明显。“对momenta、华为这样的头部玩家来说是利好,因为他们掌握的数据量比车企多。”一位智能驾驶行业从业者黎明(化名)评价道,这会加剧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

事实上,在智驾监管收紧之前,几乎每家企业都敢说自己是第一梯队。甚至有十万级的新车,就宣称“端到端”上车,而芯片算力还不到100Tops;有车企宣布在双Orin-X的芯片方案(508TPOS算力)上做世界大模型。“没有1000Tops端侧算力部署,几乎撑不起世界大模型。”黎明评价道,尤其是接下来监管收紧,安全冗余成为必要,车企对硬件水平的依赖只会更高。

在前不久的智驾事故发生后,纯视觉方案的安全性上限引来质疑。某头部新势力即将发布的新车,砍掉了低配版本的纯视觉方案,改为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极氪CEO安聪慧则直接在极氪007GT的发布会上直言,新车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是有惊无险还是遗憾终生,激光雷达提前感知的这关键100米”。

其实,今年上市的多款新车,从10万级到30万级乃至更高,都标配激光雷达。比如11.98万元的零跑B10,刚刚预售的2025款智驾L6等,理想已经宣布,今年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总之,在重新审视自身的真实水平后,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不追随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

肉眼可见的是,市场正趋于理性,强者恒强,弱者更弱。新规落地前,在辅助驾驶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和供应商,接下来会更加艰难。

作者丨张凌霄

原文标题 : 抢OTA空窗期,比亚迪再冲刺“辅助驾驶”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